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被《四庫全書》遺漏的珍貴史書
★風靡日本五百年的極簡中國史
★文天祥好友的傳世之作
★文史專傢整理注釋,完整文白注釋版本,全套五捲,曆史入門者必備
★張鳴、霧滿攔江傾情推薦
內容簡介
《十八史略》是簡明敘述中國曆史的啓濛書。作者曾先之經曆瞭南宋滅亡至元朝建立,最終選擇隱世不齣,以“草根”學者的視角,采擷《史記》《五代史記》等正史記載的史實,以時間為軸,以帝王為主綫,全景再現從上古至南宋末年的曆史變遷和王權興衰。和其他官修史書不同的是,作者不單記述孤立的曆史事件,同時梳理瞭各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厘清瞭曆史人物關係。作者化繁為簡,將十八部中國正史凝練於一書,堪稱“極簡中國史”,因此至明清大為暢行,更東傳日本,並且在日本産生瞭長久而特殊的影響。本次齣版的《文白對照十八史略》是國內首版完整文白對照版本。本書分為五捲:
捲一:太古三皇五帝夏後氏殷周春鞦戰國秦
捲二:西漢東漢
捲三:三國?漢西晉東晉
捲四:隋唐五代
捲五:北宋南宋
作者簡介
曾先之,字從野,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進士,曆任多種官職,頗有政績,與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為同鄉好友。文天祥在抗元時兵敗被俘,拒不接受元朝廷招降,從容就義,以此報國。而曾先之經曆瞭南宋滅亡至元朝建立,最終選擇隱世不齣,以“草根”學者的視角,撰寫齣流傳至今的“極簡中國史”——《十八史略》。
王明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係文藝學專業文學博士學位。承擔及參與多項國傢科研項目。
郭鵬,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係文藝學專業文學博士學位。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
精彩書評
從來禮失求諸野。曾經在民間流行的曆史讀物,每每被湮滅,其實,《十八史略》作為鄉野半啓濛簡史,很有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
目錄
第一捲
太古·三皇·五帝
太古
三皇
五帝
夏後氏
夏後氏
殷
殷
周
周(一)
周(二)
春鞦戰國
春鞦戰國(一)
春鞦戰國(二)
春鞦戰國(三)
春鞦戰國(四)
春鞦戰國(五)
春鞦戰國(六)
春鞦戰國(七)
春鞦戰國(八)
春鞦戰國(九)
春鞦戰國(十)
春鞦戰國(十一)
春鞦戰國(十二)
春鞦戰國(十三)
春鞦戰國(十四)
春鞦戰國(十五)
秦
秦(一)
秦(二)
秦(三)
秦(四)
第二捲
西漢
西漢(一)
西漢(二)
西漢(三)
西漢(四)
西漢(五)
西漢(六)
西漢(七)
西漢(八)
西漢(九)
西漢(十)
西漢(十一)
西漢(十二)
西漢(十三)
西漢(十四)
西漢(十五)
西漢(十六)
西漢(十七)
西漢(十八)
西漢(十九)
西漢(二十)
西漢(二十一)
西漢(二十二)
西漢(二十三)
西漢(二十四)
東漢
東漢(一)
東漢(二)
東漢(三)
東漢(四)
東漢(五)
東漢(六)
東漢(七)
東漢(八)
東漢(九)
東漢(十)
東漢(十一)
東漢(十二)
東漢(十三)
東漢(十四)
東漢(十五)
第三捲
三國·漢
三國·漢(一)
三國·漢(二)
三國·漢(三)
三國·漢(四)
西晉
西晉(一)
西晉(二)
西晉(三)
西晉(四)
東晉
東晉(一)
東晉(二)
東晉(三)
東晉(四)
東晉(五)
東晉(六)
東晉(七)
東晉(八)
東晉(九)
東晉(十)
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宋(一)
南北朝·宋(二)
南北朝·齊
南北朝·梁(一)
南北朝·梁(二)
南北朝·陳(一)
南北朝·陳(二)
第四捲
隋
隋(一)
隋(二)
唐
唐(一)
唐(二)
唐(三)
唐(四)
唐(五)
唐(六)
唐(七)
唐(八)
唐(九)
唐(十)
唐(十一)
唐(十二)
唐(十三)
唐(十四)
唐(十五)
唐(十六)
唐(十七)
唐(十八)
唐(十九)
唐(二十)
唐(二十一)
唐(二十二)
唐(二十三)
唐(二十四)
唐(二十五)
唐(二十六)
五代
五代·後梁(一)
五代·後梁(二)
五代·後唐(一)
五代·後唐(二)
五代·後晉
五代·後漢
五代·後周(一)
五代·後周(二)
第五捲
北宋
北宋(一)
北宋(二)
北宋(三)
北宋(四)
北宋(五)
北宋(六)
北宋(七)
北宋(八)
北宋(九)
北宋(十)
北宋(十一)
北宋(十二)
北宋(十三)
北宋(十四)
北宋(十五)
北宋(十六)
北宋(十七)
北宋(十八)
北宋(十九)
北宋(二十)
北宋(二十一)
北宋(二十二)
北宋(二十三)
北宋(二十四)
南宋
南宋(一)
南宋(二)
南宋(三)
南宋(四)
南宋(五)
南宋(六)
南宋(七)
南宋(八)
南宋(九)
南宋(十)
南宋(十一)
南宋(十二)
南宋(十三)
南宋(十四)
南宋(十五)
南宋(十六)
南宋(十七)
南宋(十八)
南宋(十九)
南宋(二十)
南宋(二十一)
南宋(二十二)
南宋(二十三)
南宋(二十四)
精彩書摘
太古·三皇·五帝
天皇氏以木德王,歲起攝提,無為而化。兄弟十二人,各一萬八韆歲。地皇氏以火德王,兄弟十二人,各一萬八韆歲。人皇氏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凡一百五十世,閤四萬五韆六百年。人皇以後有曰有巢氏,構木為巢,食木實。至燧人氏始鑽燧,教人火食。在書契以前,年代國都不可考。
譯文:
天皇氏以木德稱王,於攝提之年(寅年)開始實行統治,崇尚無為而天下大治。天皇氏兄弟十二人,一共在位一萬八韆年。地皇氏以火德稱王,他們兄弟十二人,一共在位一萬八韆年。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彆管理天下九州,經曆一百五十世,共在位四萬五韆六百年。人皇統治時代結束後,緊跟著是有巢氏治理天下,他教給人們用木頭搭建巢穴,吃草木的果實。到燧人氏治理天下時,他開始教人們鑽木取火,用火來將食物做熟。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統治年代、國傢都城都不能準確考證。
三皇
原文:
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風姓,代燧人氏而王。蛇身人首。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製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教佃漁;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龍師。木德王,都於陳。
庖犧崩,女媧氏立,亦風姓,木德王,始作笙簧。諸侯有共工氏,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摺,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氏沒,有共工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曆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硃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風姓相承者十五世。
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薑姓,人身牛首。繼風姓而立,火德王。斬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耕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都於陳,徙麯阜。傳帝承、帝臨、帝則、帝百、帝來、帝襄、帝榆。薑姓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譯文:
太昊伏羲氏姓風,代替燧人氏稱王,他長有蛇的身體和人的頭。伏羲氏創造八卦圖,同時創造文字來取代以前結繩記事的方法;他創立瞭嫁娶的製度,規定用兩張鹿皮作為聘禮;還教人們結網、耕作、打獵,蓄養牲畜來製作食物,所以人們又叫他庖犧氏。當時天下齣現一條祥龍,所以他就用龍的名字來命名官職,所有的官名裏都含有龍字,因此稱作龍師。伏羲氏以木德稱王天下,以陳地作為都城。
伏羲氏死後,女媧氏接替他來治理天下。女媧氏也姓風,以木德稱王,發明瞭一種叫“笙”的樂器。當時諸侯共工氏與祝融氏大戰,因為沒有取得勝利而大怒,於是一頭撞嚮不周山。結果不周山崩塌,支撐天的天柱摺斷,係掛大地四角的繩子也斷瞭。女媧於是熔煉五色石來補天,斬斷一隻巨鰲的四條腿來支撐天的四極,收集蘆葦焚燒後的灰燼來抵禦洪水。經過女媧的不懈努力,大地重新迴歸平衡,天也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萬物經過這次災難,都和以前一模一樣瞭。
女媧氏死後,有共工氏、太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曆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硃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相繼為政。風姓的執政者一共相傳瞭十五世。
炎帝神農氏姓薑,他長著人的身體、牛的頭,在風姓之後成為首領,以火德而稱王天下。神農氏斬斷樹木做成耜,弄彎樹木做成耒,教人們如何耕作。神農還製定瞭年終祭祀禮儀。他用赭鞭來辨彆草木藥性,親口嘗試多種草藥,人類社會這纔有瞭巫師和醫生。神農教人們日中時設立集市,進行交易後便可以離開。他把都城設在陳地,後來遷到瞭麯阜。經過帝承、帝臨、帝則、帝百、帝來、帝襄、帝榆的統治,薑姓治理天下一共傳瞭八代,共五百二十年。
……
前言/序言
《十八史略》是元代曾先之撰寫的一部簡明曆史讀物,采用對正史節略的寫法,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簡要地勾勒齣上古至南宋的中國曆史。五代以前的曆史,作者取材於司馬遷的《史記》至歐陽修的《五代史記》等十七部正史,宋代史事取材於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篇》與劉時舉的《續宋編年通鑒》,共稱“十八史”。
《十八史略》最早刊行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和其他官修史書不同的是,作者不單記述孤立的曆史事件,同時梳理瞭中國上古時代至南宋末年主要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厘清瞭曆史人物關係。匍一齣版即在民間大為暢行,至明代,《十八史略》作為書塾中啓濛性的曆史讀本,成為“超級暢銷書”。
《十八史略》作為史書啓濛讀本,對日本也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與《史記》《漢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一道在宮廷、幕府內被正式講讀;同時模仿《十八史略》體例、以“史略”為書名的日本曆史讀物紛紛湧現,在日本基層社會形成一股文化潮流,至今熱度不減。
本次齣版的《文白對照十八史略》是注譯版,以元至正二年(1342)四明郡庠刻本《曆代十八史略》十捲本為底本,以日本明治十五年(1882)山中市兵衛刊《標注十八史略讀本》七捲本(曾先之編次;陳殷音釋;王逢點校,大賀富二再補,今井匡之校訂),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山中市兵衛刊《點注十八史略校本》七捲本(曾先之編次;陳殷音釋;王逢點校,石川鴻齋補訂)為主要校勘本,並參校明建陽縣丞南康何景春刊《立齋先生標題解注音釋十八史略讀本》等。
元至正本首捲是作者編著的朝代歌謠,與後麵的正文相比,內容上並無增加,故省略不錄。
元刊本中,南宋以後涉及元朝史實缺漏嚴重,故據日本刊本補足。如元刊本在“金主守緒突圍齣,走歸德府”之後,接“歲癸巳,歸德糧絕,乃趨蔡州。”而日本刊本在此後有大段文字交代背景:
元再使王檝來議夾攻伐金,京湖製置使史嵩之以聞朝臣,皆以為可遂復仇之舉,獨趙範不喜,曰:“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堅,迄以取禍,不可不鑒。”帝不從,詔嵩之報使許之。嵩之乃遣鄒伸之報謝,且議夾攻汴京。元人許俟成功,以河南地歸宋。
癸巳紹定六年,金主奔歸德。糧絕,乃趨蔡州。其將崔立以汴京降元。四月,元速不颱進至青城,崔立以金太後王氏、皇後徒單氏、荊王從恪等至軍。速不颱遣送北還。
元以孔子五十世孫元楷襲封衍聖公,整修孔子廟及渾天儀。
文白對照十八史略(四庫全書遺漏的珍貴史書,明清時期暢行的簡明中國史) 套裝全五冊 品鑒中華文明源流,領略通史精粹之作 本書籍並非《文白對照十八史略》這一特定版本,而是涵蓋瞭中國古代曆史典籍的廣闊領域。我們精選瞭一係列具有深遠曆史價值和獨特文學魅力的古代史學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深入的中國曆史閱讀體驗。這些書籍穿越數韆年曆史長河,從上古傳說至近世風雲,每一部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迴響與史傢的獨特洞見。 第一冊:上古至先秦——文明的肇始與諸子爭鳴 本冊精選的史著,著重梳理瞭中華文明的早期脈絡。內容涵蓋瞭黃帝、堯舜禹的傳說時代,夏商周三代的興衰更迭,以及春鞦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曆史圖景。重點收錄瞭對先秦曆史記載尤為詳盡的文獻,例如對《尚書》核心篇章的深度解讀,以及對《春鞦》經傳的權威注釋與梳理。 我們不僅關注帝王的世係更迭,更緻力於呈現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轉型與思想的萌芽。讀者將得以領略到周禮的森嚴與瓦解,個體意識如何在列國紛爭中覺醒。同時,本冊穿插瞭對《國語》、《左傳》等史料中生動曆史場景的精要摘錄,力求還原那個“言必信,行必果”的時代風貌。理解瞭先秦的曆史基石,方能更好地把握後世王朝製度的演變脈絡。 第二冊:秦漢雄風——大一統帝國的確立與鞏固 本冊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與強盛時期。重點研讀瞭秦朝的製度創製及其速亡的教訓,繼而深入剖析西漢王朝如何吸取教訓,構建起一個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體係。 內容詳述瞭秦始皇的功業與暴政,如郡縣製的推行、統一文字和度量的深遠影響。隨後,重點描繪瞭漢武盛世的圖景,包括對匈奴的決勝、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及儒傢思想如何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的過程。對司馬遷《史記》中“紀傳體”的經典敘事方式進行瞭梳理和賞析,強調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精神。本冊旨在展現中央集權製度從孕育到成熟的艱難曆程。 第三冊:魏晉南北朝——分裂時代的文化與製度交融 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本冊詳盡記錄瞭三國鼎立的英雄史詩,曹魏、蜀漢、東吳的權謀與軍事較量,並側重於探討士族政治的興起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隨後,內容轉嚮瞭西晉的短暫統一與迅速崩潰,以及東晉偏安一隅的景象。最為關鍵的是,本冊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與漢族政權的並存。這一時期,民族大融閤加速,佛教藝術和玄學思潮蓬勃發展。我們精選瞭對這一時期文化現象有深刻見地的史料,如對《世說新語》中士人風流的側麵描摹,以及對佛教經典傳入與本土化的曆史軌跡追蹤,展現亂世中獨特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第四冊:隋唐盛世與五代十國——帝國的再造與輝煌的巔峰 本冊的開篇是對隋朝統一南北的巨大貢獻及其製度設計的審視。重點在於唐朝的建立,特彆是其在政治製度(三省六部製、科舉製)、軍事製度(府兵製、節度使)上的創新,以及對周邊民族采取的開放包容政策。 本冊詳細描繪瞭“貞觀之治”的清明政治和“開元盛世”的文化繁榮。通過對唐代史料的梳理,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國際大都會——長安的景象,以及詩歌、藝術、律令製度所達到的高度。同時,本書亦不迴避“安史之亂”對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性轉摺,並對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進行瞭曆史性的總結,為宋朝的建立埋下伏筆。 第五冊:宋元明清——文治的極緻與近代的開端 本冊涵蓋瞭中國古代王朝體係的最後階段。首先深入探討瞭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如何塑造瞭其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以及理學思想的興盛。對宋朝在科技、印刷術、火藥運用上的領先地位進行瞭詳實的闡述。 接著,內容過渡到元朝的統治結構及其對歐亞大陸的影響。隨後,著重分析瞭明朝的製度重塑,特彆是內閣製度的強化和皇權的空前集中,以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最後的篇章聚焦於清朝,涵蓋瞭其建立、康乾盛世的社會麵貌,以及在東西方力量開始産生巨大分野的近代轉摺點。本冊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在傳統儒傢政治結構走嚮僵化、社會矛盾日益積纍的背景下,中國如何開始步入尋求變革的近代曆史進程。 全書特色與價值: 本套裝所選史籍,力求在廣度上涵蓋全史,在深度上側重於關鍵轉摺點的製度變遷與思想脈絡的梳理。我們選取瞭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史學精華,它們相互補充,共同勾勒齣一幅完整而富有層次的中華曆史畫捲。閱讀這些珍貴的史學著作,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瞭解,更是對古代文人如何觀察、記錄和詮釋他們所處時代的深刻體驗。它們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社會倫理與文化基因的不可或缺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