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紅牆過去是紫禁城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紅牆成瞭中南海的象徵。由於它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所在地,因而它不僅成瞭全國人民嚮往和敬仰的地方,也成瞭新中國許多重大政治事件的中心。在新中國和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曆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重大事件的決策、製定和實施,爭論和展開,無不與中南海,與紅牆發生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可以這樣說,新中國每一次脈搏的跳動,都與中南海,與紅牆——這個中國心髒中的心室,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每一次心跳也都時時牽動著中國整個肌體的健康與發展。紅牆裏所發生的許許多多事件,無不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正因如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世紀當中,特彆是近一二十年來,許多專傢學者,都把目光投到瞭這裏。
作者簡介
作者張樹德工作於軍事科學院,從事黨史和軍史研究20餘年,由於工作的關係,接觸瞭許多當年的檔案文獻及當事人,結閤專業和自己的愛好,係統地寫瞭一些東西。
目錄
一 毛澤東第一次走齣國門
二 “解放颱灣”計劃因何擱淺
三 彭德懷統率誌願軍抗美援朝的前前後後
四 地委書記、專員受到處決的內情
五 “剋什米爾公主”號慘案的內幕
六 有關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傳說
七 中蘇圍繞評價斯大林問題展開大論爭
八 1958年軍內反“教條主義”的最新披露
九 毛澤東為何喜愛章士釗的“叛書”
十 毛澤東特批齣版《柳文指要》鮮為人知的內情
十一 炮擊金門——國共兩黨在炮火中的“默契”
十二 毛澤東最擔憂“內部起變化”
十三 中共高層會見濛哥馬利真實記錄
十四 康生狠批小說《劉誌丹》的真正目的
十五 “文革”初期毛澤東的韶山之行
十六 林彪與江青結成同盟的內幕
十七 “三老四帥”大鬧懷仁堂
十八 四位元帥密議國傢安危
十九 毛澤東批語《我的一點意見》寫齣的前前後後
二十 175位將軍最終得到平反昭雪
二十一 中國醫療組全力搶救鬍誌明
二十二 林彪拋屍荒野的前前後後
二十三 中美建交前基辛格秘密來華
二十四 中國首次齣席聯閤國大會的決策過程
二十五 毛澤東執意參加陳毅追悼會的隱情
二十六 “四人幫”嚮周恩來突然發難
二十七 毛澤東為什麼評價鄧小平“人纔難得”
二十八 江青被迫承認政治局內有“四人幫”
二十九 病中毛澤東不忘為周揚平反
三十 毛澤東選擇接班人的起伏跌宕
三十一 葉劍英玉泉山運籌帷幄
三十二 保護毛澤東遺體的細節
三十三 三峽工程39年決策內幕
三十四 香港因何未能提前收迴
精彩書摘
《紅牆大事:共和國重大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套裝全兩冊)》: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代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嚮全世界發錶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願意同遵守和平、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也就是在這天,周恩來以中國外交部部長的名義把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公告以公函緻送各國政府。公函中說:“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是需要的。”這就告之世人: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時代中國同外國建立的外交關係具有繼承性,也不承認國民黨時代任何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閤法地位。由此,拉開瞭新中國外交活動的序幕。
毛澤東把周恩來請到自己的住處說,我看現在我到蘇聯走一趟比較閤適瞭
斯大林沒有食言,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氣宇軒昂地宣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天,從蘇聯的首都莫斯科發來瞭世界第一份外交賀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熱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蘇聯政府迅速地做齣反應,使全世界都始料不及,許多國傢領導人還在瞪大眼睛看著新中國有沒有人理睬呢!
10月4日是保加利亞和新中國建交,5日是羅馬尼亞和新中國建交,6日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匈牙利,緊接著,捷剋斯洛伐剋、波蘭、濛古等人民民主國傢相繼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和新中國建立瞭正式外交關係。
一個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傢的紅色政權迅速地在國際舞颱上站住瞭腳跟,這使得新中國的領袖們不禁長長地舒瞭一大口氣。蘇聯等國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與聲援徹底打破瞭當時西方陣營中某些敵對勢力和蔣介石試圖依靠美國來孤立新中國的方針。
半個月裏以蘇聯為首的八個社會主義國傢與新中國建交,毛澤東看到“一邊倒”外交政策的成效後笑瞭。他笑得十分從容和自信。
自然,毛澤東的笑容中也包含著對斯大林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國傢陣營的感謝之意,也包含著對自己和共産黨人決策的正確而暗自高興之意。早在當年5月初,中共中央即決定派劉少奇去蘇聯同斯大林就新中國成立工作、技術援助和國際形勢進行會談,劉少奇的行期定於7月2目。在此之前,毛澤東想,若把新中國對蘇聯的態度做一公開說明,無疑會有利於劉少奇的齣訪;再則,6月28日正好是南斯拉夫事件發生一周年,針對當時西方各國就毛澤東是否會成為第二個鐵托所散發的種種議論,中國共産黨的錶態也有助於消除斯大林的疑慮。此外,針對張治中和第三方麵人士在抵達當時的北平後熱衷的“嚮美蘇兩麵靠”的主張,中國共産黨必須公開錶明自己在外交問題上的態度,以統一黨內外人士的認識。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毛澤東在6月30目發錶瞭著名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公開宣布瞭“一邊倒”方針,並告誡黨內外人士說:“我們在國際上是屬於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綫方麵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隻能嚮這一方麵去找,而不能嚮帝國主義戰綫方麵去找。”毛澤東宣布“一邊倒”是及時的、正確的,為新中國在外交策略上贏得瞭主動地位。這個方針也得到瞭全國民主黨派團體的擁護。
10月16日,蘇聯大使羅申在中南海勤政殿嚮毛主席遞交國書,周恩來等參加瞭這個儀式。毛澤東就此發錶瞭簡短的答詞,熱情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即承蘇聯政府首先響應願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我相信,中蘇之間的友誼將因貴國政府的這一決定,日益發展和鞏固起來。”這裏還有一段插麯。由於沒有經驗,我方采納瞭蘇聯人的建議,在儀式之後舉行宴會。蘇聯人特地嚮前門外全聚德訂購瞭烤鴨。可是烤鴨送到勤政殿後全都涼瞭,已不是皮脆肉嫩,而是咬不動瞭,使大傢興趣索然。從此,在接國書之後再也沒有舉行宴會。
10月20日,毛澤東又寫信給斯大林,介紹王稼祥齣任中國駐蘇大使。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人民投入緊張而熱烈的經濟建設工作。與此同時,中央決定毛主席齣訪蘇聯,其主要任務是:參加斯大林70壽辰慶祝活動;就兩黨兩國之間所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商談和簽訂兩國之間的有關條約、協定等,並商議與解決有關兩國利益的若乾具體問題。
一天晚上,毛澤東認為親自到蘇聯齣訪的機會成熟瞭。他打電話把周恩來請到瞭自己的住處,開始正式商談著手準備年底齣訪蘇聯,親自會晤斯大林事宜。
“恩來同誌,我看現在我到蘇聯去一趟比較閤適瞭。”
“今年是斯大林同誌70壽辰,他60壽辰時主席在延安不是還寫瞭祝賀他生日的文章嗎?”
“是呀,一晃10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呀!”
“今年12月21日很多社會主義國傢的黨和政府領導人都要到莫斯科去為斯大林祝壽,主席選擇這個時候去蘇聯很閤適。”
“我可是隻管去祝壽噢,有關雙方商談、協定、簽約之類的事還得靠你這個政務院總理瞭。”
“主席可以先在蘇聯好好休息一段時間,恢復恢復,有關中蘇雙方商談的具體工作,我到蘇聯後按主席的意見和政治局的決定去辦。”
“好哇!”毛澤東點點頭,邊說邊站瞭起來,眉宇間流露齣欣喜的錶情,隨後開始進行緊張地著手齣國準備工作,中央指定黨政各有關部門準備和編寫有關的資料,並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選定和籌集贈送給斯大林的祝壽禮品。
前者是在毛澤東、周恩來親自過問和指導下完成的,後者江青經常插手。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嚮毛主席建議要帶些能錶明國情的禮品去,而且最好隻帶農産品和手工藝品。她提齣首先要送的是山東的大白菜、大蔥,濰坊的大白蘿蔔;其次是湘綉的斯大林像、景德鎮的陶瓷、浙江的龍井茶、安徽的祁門紅茶、江西的竹筍、福建的漆器、杭州的紡織品與刺綉等。這些禮品來不及隨車帶走,而是陸續運到莫斯科的。原因是訂貨者一再地改變主意,審查貨物的人又無休止地挑剔,緻使一拖再拖,耽誤瞭時間。
……
前言/序言
史海鈎沉:共和國重大曆史進程的深度透視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視角,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立以來,那些塑造瞭國傢命運、影響瞭億萬人生活的關鍵曆史節點的深層邏輯與復雜脈絡。我們聚焦於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力求剝離時代迷霧,呈現其“來龍去脈”,探討其發生的曆史必然性、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決策、以及對後續數十年發展軌跡産生的連鎖反應。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分為上下兩捲,分彆側重於不同曆史階段的核心議題。我們堅持以檔案為基石,輔以大量口述史料與一手研究成果,力求還原曆史的“現場感”與“復雜性”,避免簡單化的標簽化敘事。 --- 上捲:奠基與探索——1949至1978 上捲的核心在於梳理新中國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農業國,逐步確立其政治製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曆程。這一時期的事件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共和國早期發展的基本底色。 第一部分:新中國的誕生與初期鞏固(1949-1956) 本部分首先深入分析瞭建國初期的三大任務:土地改革、穩定物價與鎮壓反革命運動。我們不僅關注這些運動的政治目標,更細緻考察瞭其在不同地域的實施差異、社會階層間的博弈,以及對新生政權閤法性構建的意義。 緊接著,我們詳述瞭抗美援朝戰爭的決策背景與國際影響。這不是簡單的軍事史敘述,而是對新中國外交自主性確立、軍事工業體係初步建立、以及人民軍隊戰鬥意誌磨礪的深度剖析。書中會詳細對比國內對“是否齣兵”的爭論,以及對戰爭結果的長期戰略評估。 隨後,內容轉嚮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重點分析瞭“一五計劃”對蘇聯模式的藉鑒與本土化調整,尤其關注重工業建設在資源、人纔與技術方麵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城市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組織動員模式。 第二部分:麯摺的探索與內部調整(1956-1966) 本捲的後半部分,核心議題是“大躍進”的起因、爆發與後果。我們試圖超越傳統敘事中對“頭腦發熱”的簡單批判,著重考察其深層的理論邏輯——即對生産力發展速度的極緻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政治、經濟決策層麵的多重驅動力。書中將詳細梳理從中央到地方的層層加碼現象,以及對自然規律和客觀條件的漠視是如何一步步纍積成為嚴重的經濟睏難。 緊隨其後的是對早期糾“左”與經濟調整的描述。我們分析瞭在睏難時期,中央領導層內部在指導方針上的分歧與妥協,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務實的經濟政策試圖修復受損的國民經濟基礎。這一時期的探索,為後來的經驗教訓積纍瞭極為深刻的教訓。 第三部分:十年風雨中的國傢命運(1966-1976) 本部分以極度審慎的態度,探討瞭“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背景、發展軌跡及對國傢治理體係的衝擊。我們的側重點在於:政治權力的結構性變動、對既有知識體係和人纔隊伍的破壞,以及國傢機器在非常狀態下的運轉邏輯。 我們力求展現這一時期復雜的人事變動、思潮的交鋒,以及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承受。書中不僅關注高層決策,也試圖通過不同領域(如工業生産、教育科研)的微觀案例,還原這場運動對社會肌體的真實影響。 --- 下捲:轉型與崛起——1978至今 下捲將目光投嚮改革開放這一影響深遠的偉大轉摺,分析中國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融入世界,並應對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與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 第一部分:撥亂反正與改革的破冰(1978-1989) 本部分的首要任務是解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曆史意義。我們詳細闡述瞭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轉變過程,指齣這一轉變背後思想解放的復雜性,以及在實踐中如何剋服保守勢力的阻力。 隨後,內容聚焦於農村改革(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與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啓動。書中對比瞭不同地區(如安徽小崗村與城市試點)的改革路徑差異,並分析瞭價格雙軌製在激活市場活力與引發分配不公之間的張力。 本部分高潮部分,將細緻梳理對外開放戰略的逐步確立,特彆是經濟特區的設立及其在吸引外資、學習國際經驗中的試驗田作用。這一階段的探索,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典範,充滿瞭戰略遠見與現實製衡。 第二部分:全麵深化與市場經濟的挑戰(1989-2001) 進入九十年代,改革的步伐顯著加快。我們重點分析瞭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曆史作用,它如何為陷入徘徊的改革注入瞭新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確立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書中詳述瞭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的艱難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調整和再就業問題。 此外,本部分將深入探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漫長曆程。我們梳理瞭入世談判中涉及的關稅、補貼、知識産權保護等核心議題,分析瞭入世對中國傳統産業的衝擊與帶來的結構性機遇。加入WTO被視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關鍵一步,其深遠影響貫穿瞭後續二十年的發展。 第三部分:新世紀的挑戰與大國崛起(2001年至今) 收官部分將考察中國在進入新世紀後麵臨的全新課題。這包括: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與資源約束;社會矛盾的凸顯(如收入差距、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在國際舞颱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與隨之而來的復雜地緣政治關係。 我們對近年來一係列重大政策調整的背景進行瞭梳理,分析瞭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強調“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邏輯演變,旨在揭示中國領導層在應對超大規模經濟體復雜性時所采取的戰略權衡與政策調整。 總結而言,本書不預設任何結論,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的立體化呈現,引導讀者理解:共和國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復雜的國內政治博弈與變幻的國際環境中,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