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宝丰清凉寺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及展示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园于2011—2016年对汝窑区域进行了科学发掘,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包括汝釉瓷、素烧器、青釉瓷、黑釉瓷、三彩、珍珠地等,有些器形特别少见。如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委角方盘等,有的窑具也是新发现,如椭圆形匣钵、小如钱币的支钉垫圈等,北宋时期的绣墩全国出土也仅见此件。2017年是汝窑考古发掘30周年,本书即为这30年汝窑研究发掘的成果,对文物研究和考古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文物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收藏和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汝釉瓷及“类汝瓷”
第二部分 素烧器
第三部分 青釉瓷
第四部分 其他瓷器、陶器
第五部分 最新发现的作坊具、窑具
第六部分 专论
清凉寺汝窑2011-2016年考古新发现
清凉寺汝窑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
后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感”的哲学探讨。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于“失落与重现”的主题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与文物本身无关,而是关于历史的断裂、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这种穿插使得这本书的境界超越了单纯的文物图录,升华成了一种对存在和湮灭的思考。比如,在描述一件几乎完美无缺的器物时,作者会联想到其在地下埋藏数百年的寂静,以及现代人将其重见天日时的心情,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的情感也随之波动。这本书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考证和深沉的文化感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在赞叹技艺的同时,也体会到历史厚重感带来的某种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舒适度。在信息密度如此之大的图录中,通常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但这本书的留白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设计师显然深谙“少即是多”的东方美学原则,大面积的负空间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视线,使得最重要的信息——那些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关键的释文——能够以一种沉稳而不喧宾夺主的方式呈现出来。字体和字号的选择也十分贴心,既保证了学术文本的庄重感,又避免了小字号带来的阅读压力。当翻阅到一幅巨幅的通体照片时,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是任何小图册或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它尊重了文物本身应有的“气场”和体量感。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叙事方式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考古学家,带着一种近乎“闲聊”的口吻,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未解之谜的世界。作者在描述器物特征时,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当时烧造环境的推测,然后又迅速地切换到对某位历史人物可能使用过类似器物的想象。这种叙事节奏的忽快忽慢,反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冰冷的研究报告,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一同推敲着历史的蛛丝马迹。书中对器物“语境”的探讨尤其精彩,它不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对特定釉色在不同光线下视觉效果的描摹,那种文学性的笔触,让枯燥的考古数据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与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在文物信息呈现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它绝非仅仅停留在“这是宋代的某某器”这种表层描述上。我留意到,在对每一件重点出土文物的介绍部分,作者都极其细致地剖析了其工艺技术上的创新点。比如,对于某件器物釉层厚度微小变化如何影响其温润度的分析,那种近乎科学实验般的严谨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之透彻。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当时制瓷工匠可能采用的工具痕迹分析,甚至包括了对窑址残片与完整器物的对比研究,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对于任何一个对陶瓷科学或者古代手工业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些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讨论,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知识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印刷工艺完美结合的感觉,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封面的那种纹理处理,模仿了某种古朴的宣纸质感,但触感上又带着细腻的现代涂层,光影之下,那微妙的色彩过渡简直就像是泼墨山水画的现代演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厚实且泛着柔和的珍珠光泽,使得那些文物照片的色彩还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尤其是那些器物的局部特写,釉色的层次感、开片的精细度,甚至是胎土的质地,都仿佛触手可及。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锁线方式,以及扉页上的烫金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尊重,让捧读这本书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对艺术和历史的朝圣仪式。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执着,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