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需要企业家、创业者用重构思维去思考人工智能以及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并推动零售、银行、教育以及娱乐等行业的变革。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对于中国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发展的观察,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正在和即将发生的重构做了生动的诠释。
如果您,对当前行业变革升级存在热切探讨之心,或者忧思技术浪潮下的企业发展方向,或者仅仅是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关注者,都可以从本书中了解我们的社会发展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我们亦欢迎社会各界的咨询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执行官、战略官等高管向我们提出您的见解和疑问,让我们共同研究和讨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种种无限可能。
图书开篇首先从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引入到行业商业模式的转变,通过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板块漂移、中国“一带一路”贸易倡议、全球消费人群转变以及新技术出现详细地阐述了当前数字经济下各行业发生重构变化的根源。而要理解新经济下的新生态,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的热点技术话题,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第二章即充分介绍智能机器如何倒逼传统行业进行生态圈的重构。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作者选取了具重构特征的行业为代表,结合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分展示了零售、共享经济、金融、教育以及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在图书的结尾,作者点出重构以后社会发展将呈现四个特征:一切将以数据为王;智能机器与人之间不断取代和融合;消费中变化细节将更加重要;以及平台经济与专业服务成为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形式。
周锦昌,德勤成长企业市场与服务领导合伙人;德勤中国财务官菁英计划领导合伙人;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合伙人 。周锦昌先生在德勤工作的30年中,分别就职于香港和北京办公室,他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德勤中国发展的推动者之一。周先生于1996年常驻于北京办公室,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2014年,周先生曾担任德勤中国董事会成员。周先生领导跨部门团队关注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的变化需求,负责本事务所的经营策略、行业的调研,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周先生现担任多个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战略客户的客户服务主管合伙人和顾问合伙人。
许思涛,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合伙人 。许思涛先生现任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及合伙人,负责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在加入德勤之前,许先生在经济学人集团担任中国首席代表,及经济学人智库全球预测中国负责人 (2004-2014)。他还曾在标准普尔集团所属的MMS国际担任新兴亚洲经济学家,负责对韩国、印尼、泰国的经济研究;也曾任职渣打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等业界领先机构,担任高级或首席经济学家。 许先生是《耶鲁全球在线》、《亚洲华尔街日报》及《金融时报》的特约撰稿人, 并在CNBC、Bloomberg、CCTV等主流传媒中担任中国经济事务评论人。许先生在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康涅狄格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波士顿学院获金融学硕士学位。他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目前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
周鸿祎,360创始人兼CEO;
周炜,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人,前KPCB中国主管合伙人;
何刚,《财经》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联袂推荐《重构》给读者。
目录
第1章全球秩序和价值链重构
1.1世界从“平”的走向“崎岖不平”
1.2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板块漂移
1.3贸易增速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1.4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千禧一代成为主力消费人群
1.5新技术:生态圈变革的动力
第2章智能机器入侵
2.1无所不在的人工智能
2.2无人驾驶在路上
2.3工业机器人推动产业升级
2.4智能财务机器人的颠覆
2.5人工智能大未来
第3章新零售“变形记”
3.1新零售之“新”
3.2超级平台成为微生态的“孵化器”
3.3消费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行业效能
3.4移动电商引发电商“去中心化”
3.5传统零售企业构建多元生态
3.6业态创新成为常态
3.7零售生态走向两极化
第4章共享一切
4.1中国式“租赁经济”
4.2共享只是一个开端
4.3未来一切皆共享
第5章金融裂变
5.1科技改变金融逻辑
5.2传统金融业面临转型
5.3区块链变革即将来临
5.4金融科技案例实践
5.5开放型金融新生态
第6章教育革新
6.1从教育生态看教育本质
6.2在线教育向纵深发展
6.3STEAM教育站上风口
6.4科技重新定义教育
第7章娱乐融合
7.1融通共生的娱乐行业
7.2娱乐发展模式多元化
7.3娱乐行业的想象空间
第8章重构“动态”的未来
8. 1数据为王赋能一切
8.2未来世界三种“人”
8. 3需求升级中的消费“降级”
8.4虚拟世界的巨无霸和现实世界的“小而美”
图索引
表索引
案例索引
刚开始翻开《重构》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一直对软件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能让代码变得更优雅、更易于维护的技巧。我读过一些技术文章,听过一些技术分享,但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种系统性的、深入的理解。《重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把我脑海中零散的想法串联起来,并且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些看似微小的代码调整,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对项目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技术债务”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偷懒、每一次对代码质量的妥协,都在为未来的自己埋下炸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代码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实现功能,更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目前的项目中,看看能否带来一些切实的改变。
评分《重构》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开发者版的“生活哲学”。我之前一直认为,写代码就是把脑子里的想法,通过一行行代码实现出来,然后让它跑通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只是“完成任务”,而“做好任务”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打磨。书中关于“代码异味”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写出来的代码,自己后来都很难看懂,更别提别人了。而“重构”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识别这些“异味”,并且用系统性的方法将其消除。这就像是在整理自己的房间,一开始可能有点乱,但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整理,就会发现,一个整洁有序的空间,会让你心情舒畅,做事也更有效率。《重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一种关于“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对代码负责任的态度。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软件开发有热情的人。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叫《重构》的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啃”。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写出能跑的代码就是万事大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跟代码能不能跑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书中提到的各种“重构手法”,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当你深入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逻辑,你就会发现,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化繁为简”、“去芜存菁”的智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命名”的章节所吸引,一个小小的变量名、函数名,竟然能够传递如此丰富的信息,并且极大地影响代码的理解难度。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写代码的习惯,很多时候为了省事,随便起个名字,现在想来,真是欠妥。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代码的不足,同时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评分《重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我一直觉得,写出复杂功能的代码就已经够费劲了,没想到还有更高级的“操作”。这本书讲的“重构”,就好像是在教你如何把一件很复杂的“兵器”,打磨得更加锋利、更加趁手,而且不损伤兵器本身的性能。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合实际开发中遇到的场景。我尤其佩服作者能够将一些看起来很“玄乎”的理论,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而且,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在培养一种“重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就考虑到未来的可维护性,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时才去“救火”。这是一种 proactive(主动)的态度,而不是 reactive(被动)的反应。我尝试着在日常开发中应用书中的一些技巧,发现不仅代码质量有所提升,连我自己的开发效率也好像变高了。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名为《重构》的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修改代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代码”的书。在我看来,很多程序员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能运行”作为代码的终极目标。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代码在“能运行”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优雅、更加健壮、更加易于理解。书中提到的各种“重构”技巧,就像是给代码做“微创手术”,在不改变代码外部行为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代码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的“告别坏味道”的章节,那些“坏味道”就像是代码中的“小毛豆”,虽然不致命,但却会让你不舒服,而且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引发更大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代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代码美学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