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硃自清散文奬”得主、故宮研究員祝勇的散文自選集。選取瞭《永和九年的那場醉》《“定遠”的碎片》《李自成在北京》等知名篇目,還有《紙上的李白》《迴到源頭:馬和之詩經圖》等祝勇新近作品。
2.祝勇的曆史散文角度新穎,風格鮮明,多從一個人物或曆史事件切入,分析透徹,在當代曆史文化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內容簡介
這是“硃自清散文奬”得主祝勇的散文精選集。祝勇的故宮係列文化散文文筆細膩流暢,有著較高的文學性與審美性,主要分為書畫、古籍、文物三個類彆,《紙上的故宮》從這三個角度精選作者的優秀散文佳作,力圖呈現作者的散文創作風貌。此書選目包括《永和九年的那場醉》《紙上的李白》《李自成在北京》《“定遠”的碎片》等代錶性的篇目,有較高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祝勇,作傢、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北京作傢協會理事。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駐校藝術傢,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已齣版主要作品有《血朝廷》《紙天堂》《辛亥年》《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等,《祝勇作品係列》由東方齣版社齣版。榮獲郭沫若散文奬、十月文學奬、硃自清散文奬、在場主義散文奬、百花文學奬等文學奬項。主創曆史紀錄片多部,主要作品有《辛亥》。榮獲中國電視星光奬、金鷹奬、十佳紀錄片奬、學院奬等諸多影視奬項。
目錄
第一輯紙上的故宮1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3
紙上的李白31
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58
迴到源頭:馬和之詩經圖79
第二輯婺源筆記87
楠溪江:長達一韆年的春天89
可以看見的宋代97
婺源筆記101
紹興:中國戲颱105
圍屋記113
在阿壩129
古道上的沙溪132
雕版上的德格138
山寺閑居150
謁陵手記160
武英殿:李自成在北京166
北京,永恒之城196
第三輯消逝的匈奴201
消逝的匈奴203
木質的京都247
“定遠”的碎片260
站在清兵的墓前270
馬關,一個寫進中國課本的日本城市277
孫中山與長崎287
附錄祝勇主要作品目錄297
精彩書摘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一
我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鄭欣淼先生的博士徐婉玲說,午門上正辦“蘭亭特展”,相約一起去看,盡管我知道,王羲之的那份真跡,並沒有齣席這場盛大的展覽,但這樣的展覽,得益於兩岸故宮的閤作,依舊不失為一場文化盛宴。那份真跡消失瞭,被1600多年的歲月隱匿起來,從此成瞭中國文人心頭的一塊病。我在展廳裏看見的是後人的摹本,它們苦心孤詣地復原著它原初的形狀。這些後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米芾、陸繼善、陳獻章、趙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陳邦彥,甚至宋高宗趙構、清高宗乾隆……幾乎書法史上所有重要的書法傢都臨摹過《蘭亭序》《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南宋趙孟堅,曾攜帶一本蘭亭刻帖過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後自題:“性命可輕,《蘭亭》至寶。”這份摹本,也從此有瞭一個生動的名字——“落水《蘭亭》”。王羲之不會想到,他的書法,居然發起瞭一場浩浩蕩蕩的臨摹和刻拓運動,貫穿瞭其後1600多年的漫長歲月。這些復製品,是治文人心病的藥。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夥同謝安、孫綽、支遁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陰蘭亭舉行瞭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禮,麯水流觴,飲酒賦詩。
魏晉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劉伶曾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州古籍齣版社2008年版,第334頁。阮籍飲酒,“蒸一肥豚,飲酒二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州古籍齣版社2008年版,第336頁。他們的酒量,都是以“鬥”為單位的,那是豪飲,有點像後來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們不得而知,但天籟閣舊藏宋人畫冊中有一幅《羲之寫照圖》,圖中的王羲之,橫坐在一張颱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為他提壺斟酒,酒杯是小的,氣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劉伶的那種水滸英雄似的喝法。總之,蘭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熱之際,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嗬成,寫下一篇《蘭亭序》,作為他們宴樂詩文的序言。那時的王羲之不會想到,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後成為被代代中國人記誦的名篇,而且為以後的中國書法提供瞭一個至高無上的坐標,後世的所有書傢,隻有翻過臨摹《蘭亭序》這座高山,纔可能成就己身的事業。王羲之酒醒,看見這幅《蘭亭序》,有幾分驚艷、幾分得意,也有幾分寂寞,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將這幅《蘭亭序》反復重寫瞭數十百遍,都達不到最初版本的水準,於是將這份原稿秘藏起來,成為傢族的第一傳傢寶。
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張紙究竟能走齣多遠?
一種說法是,《蘭亭序》的真本傳到王氏傢族第七代孫智永的手上,由於智永無子,於是傳給弟子辯纔,後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監察禦史蕭翼,以計策騙到手;還有一種說法:《蘭亭序》的真本,以一種更加離奇的方式流傳。唐太宗死後,它再度消失在曆史的長夜裏。後世的評論者說:“《蘭亭序》真跡如同天邊絢麗的晚霞,在人間短暫現身,隨即消沒於長久的黑夜。雖然士大夫傢刻一石讓它化身韆萬,但是山陰真麵卻也永久成謎。”
二
現在迴想起來,中國文化史上不知有多少名篇巨製,都是這樣率性為之的,比如蘇東坡、辛棄疾開創所謂的豪放詞風,並非有意為之,不過逞心而歌而已,說白瞭,是玩兒齣來的。我記得黃裳先生曾經迴憶,1947年時,他曾給瀋從文寄去空白紙箋,請他寫字,沒想到這考究的紙箋竟令瀋從文步履維艱,寫齣來的字如“墨凍蠅”,瀋從文後來乾脆又另寫一幅寄給黃裳,寫字筆是“起碼價錢小綠穎筆”,意思是最便宜的毛筆,紙也隻是普通公文紙,在上麵“鬍畫”,卻“轉有嫵媚處”③黃裳:《故人書簡》,海豚齣版社2012年版,第35頁。。他還迴憶,1975年前後,瀋從文又寄來一張字,是用明拓帖扉頁的襯紙寫的,筆也隻是七分錢的“學生筆”,黃先生說他這幅字“舊時麵目仍在,但平添瞭如許宛轉的姿媚”。黃裳:《故人書簡》,海豚齣版社2012年版,第37頁。所以黃裳先生也說:“好文章、好詩……都是不經意作齣來的。”③
文人最會玩兒的,首推魏晉,其次是五代。《文淵閣四庫全書》中收有明代楊慎的《墨池璅錄》,書中說:“書法惟風韻難及。虞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傢,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散藻,自然可觀。”(明)楊慎:《墨池璅錄》,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第八一六捲,子部,第一二二捲,颱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3頁。兩宋以後,文人漸漸變得認真起來,詩詞文章,都做得規規矩矩,有“使命感”瞭。以今人比之,猶如莫言之《紅高粱》,設若他先想到諾貝爾奬,鼓足乾勁,力爭上遊,決心為國爭光,那份汪洋恣肆、狂妄無忌,就斷然做不齣來瞭。
王羲之時代的文人原生態,盡載於《世說新語》。魏晉文人的好玩兒,從《世說新語》的字裏行間透齣來,所以我的博士導師劉夢溪先生說,他時常將《世說新語》放在枕畔,沒事時翻開一讀,常啞然失笑。比如寫鍾會,他剛寫完一本書,名叫《四本論》——彆弄錯瞭,不是《資本論》——想讓嵇康指點,就把書稿揣在懷裏,由於心裏緊張,不敢拿給嵇康看,就在門外遠遠地把書稿扔進去,然後撒腿就跑。再比如呂安去嵇康傢裏看望這位好友,正巧嵇康不在傢,呂安在門上寫瞭一個“鳳”字就走瞭,嵇喜迴來,看到“鳳”字,心裏很得意,以為是呂安誇自己,沒想到呂安是在挖苦他,“鳳”的意思,是說他不過一隻“凡鳥”而已。曹雪芹在給王熙鳳的判詞中把“鳳”字拆開,說“凡鳥偏從末世來”,不知是否受瞭《世說新語》的啓發。
中國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書多,像《世說新語》這樣好玩兒的書,屈指可數。劉義慶寥寥數語,就把魏晉文人的形態活脫脫展現齣來瞭。劉義慶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侄子、長沙景王劉道憐的公子,是皇親國戚、高乾子弟,同時是骨灰級的文學愛好者,《宋書》說他“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他愛玩兒,所以他的書,就專揀好玩兒的事兒寫。
《世說新語》寫王羲之,最著名的還是那個“東床快婿”的典故: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名叫郗璿,年方二八,正值豆蔻年華,郗鑒愛如掌上明珠,要為她尋覓一位如意郎君。郗鑒覺得丞相王導傢子弟甚多,都是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於是希望能從中找到理想人選。
一天早朝後,郗鑒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瞭丞相王導。王導慨然說:“那好啊,我傢裏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傢裏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管傢,帶上厚禮,來到王丞相的府邸。
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為自己的寶貝女兒挑選意中人,就個個精心打扮一番,“正襟危坐”起來,唯盼雀屏中選。隻有一個年輕人,斜倚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若無其事。這個人,正是王羲之。
……
宮廷秘史:窺探紫禁城不為人知的靈魂 《紙上的故宮》並非一本簡單的圖錄,也不是一部客觀的宮廷編年史,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隱秘之門,邀請讀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座古老宮殿的呼吸與心跳。本書並非著力於羅列冰冷的建築數據,抑或描摹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隱藏在宮牆之內、滲透在宮廷生活之中的細微之處,那些構成紫禁城靈魂的、觸手可及的,卻又常常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節。 想象一下,當我們站在故宮的角樓下,仰望那巍峨的城牆,內心湧起的除瞭對建築技藝的驚嘆,是否還會好奇,在那曾經的重重宮門之後,帝王將相、後妃宮女們,他們是如何度過日升月落的?他們的日常,是否如我們想象般莊嚴肅穆,抑或也充滿瞭人間的喜怒哀樂?《紙上的故宮》便試圖去挖掘這些“人”的痕跡,那些承載著情感、智慧、甚至生活瑣碎的“紙”。 本書並非簡單地呈現幾幅精美的書畫,而是深入剖析這些“紙”背後的故事。它探討的,是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人們,如何通過手中的筆墨,記錄他們的所思所想,抒發他們的情感,甚至在字裏行間,留下關於權謀、關於愛情、關於失落的蛛絲馬跡。例如,當我們翻閱一本禦筆親題的奏摺,看到的不僅僅是政治決策的痕跡,更能感受到皇帝在斟酌字句時的猶豫,或是下定決心時的果斷。一本宮廷女官的日記,或許會嚮我們揭示,在那看似一成不變的宮廷禮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勾心鬥角,又有著怎樣的友情互助。 《紙上的故宮》將目光投嚮那些最私密的角落,那些不常齣現在正史記載中的地方。它會帶領我們去瞭解,在那些奢華的宮殿裏,皇室成員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閑暇時光的?他們會寫詩嗎?他們會畫畫嗎?他們對生活有著怎樣的品味和追求?這些通過“紙”上的文字和繪畫所展現齣的細節,往往比宏大的建築更能觸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在那遙遠的過去,也曾有過鮮活的生命,有過與我們相似的情感體驗。 本書特彆關注那些“紙”的載體——宮廷的文房四寶。在故宮這座巨大的寶庫中,隱藏著無數巧奪天工的筆墨紙硯。它們不僅僅是書寫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徵,是藝術的載體,甚至承載著工匠們的智慧與心血。想象一下,當一位帝王用一支雕刻精美的玉筆,在宣紙上揮毫潑墨,那畫麵本身就是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紙上的故宮》將深入探究這些文房用品的製作工藝、材質來源,以及它們在宮廷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從而展現齣一種獨特的生活美學。 同時,本書也將筆觸延伸到宮廷中的教育與文化傳承。紫禁城內,不僅僅是權力中心,更是知識與文化的聚集地。那些皇子皇孫們,他們是如何學習的?他們的書本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會模仿父輩的筆跡嗎?《紙上的故宮》將通過對宮廷藏書、學堂記錄、禦筆教材等的深入解讀,勾勒齣一幅生動的宮廷教育圖景,展現齣帝王之傢對知識的重視,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期許。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紙”在宮廷中的其他多樣化用途。例如,用於記錄各種儀式和慶典的程式化文本,用於傳遞信息的各種符信,甚至用於娛樂的紙牌、紙扇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紙”製品,卻共同構成瞭紫禁城豐富多彩的生活畫捲,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習俗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 《紙上的故宮》並非隻是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力求通過對這些“紙”的細緻解讀,去構建一種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故宮形象。它試圖迴答那些縈繞在我們心頭的疑問:當曆史的宏大敘事落幕,留下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在那金碧輝煌的宮殿深處,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他們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本書的行文風格,將力求樸實而富有感染力,避免空洞的理論闡述,而是以故事性的敘述,將讀者帶入到曆史的現場。每一次對“紙”的解讀,都將是一次與曆史人物的隔空對話,一次對逝去時光的深情迴望。我們不追求宏大的曆史結論,隻希望通過對這些微小而真實的細節的呈現,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故宮不僅僅是一堆冰冷的磚石,它更是一個承載瞭無數故事、無數情感、無數智慧的生命體。 《紙上的故宮》將帶領我們穿越時光,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重新認識這座偉大的宮殿,去感受它曾經的輝煌,去體味它背後的人文溫度。它是一次對曆史的探索,一次對文化的緻敬,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洞察。在這本書中,每一張紙,都仿佛有瞭生命,都在訴說著屬於紫禁城不為人知的靈魂。 我們將在書中看到,那些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宮廷檔案,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宮廷舊物,都將通過作者的筆觸,重新煥發齣生機。我們將看到,皇帝的私房話,妃嬪的閨中語,太監的街頭傳聞,都可能在某一頁泛黃的紙張上找到它們的蹤跡。我們將看到,那些看似繁瑣的禮儀,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含義,那些嚴苛的規矩,又是如何被巧妙地規避或遵守。 《紙上的故宮》所展現的,是那些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曆史細節,它們共同編織瞭故宮的獨特氣質。它並非要顛覆人們對故宮的既有認知,而是要在既有的認知之上,添上更豐富、更細膩的色彩,讓這座古老的宮殿,在讀者的心中,變得更加鮮活,更加可觸。 這是一本關於“紙”的書,也是一本關於“人”的書。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身份如何懸殊,人性的共通之處,以及那些流傳韆古的情感,都可以在曆史的塵埃中,找到它們閃爍的光芒。通過對這些“紙”的解讀,我們得以窺探故宮更為私密、更為真實的一麵,從而對這段曆史,産生更深切的理解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