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腎移植》由我國器官移植領域逾70位學術造詣高深、臨床經驗豐富的知名專傢聯袂編撰而成,集腎移植領域新研究成果與杏林名傢的實踐心得於一體。
《腎移植》係統地介紹瞭腎髒的解剖生理、移植免疫、移植病理、器官保存、腎移植的適應證、手術技巧、圍手術期和並發癥處理,以及腎移植的基礎研究進展等。
《腎移植》重點闡述瞭21世紀以來腎移植領域的新進展。
《腎移植》分12篇共57章,並在書末附有與腎移植相關的國內外新指南與共識等。
《腎移植》不僅具有嚴謹的科學性,而且兼具指導性和實用性,是廣大臨床移植醫師、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以及有誌於從事移植事業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腦死亡”後器官捐獻的迴眸
第一章 腎髒移植概論
第一節 發展簡史與現狀
第二節 基本概念與分類
第一篇 腎髒的解剖和生理
第二章 應用解剖
第一節 腎髒的解剖
第二節 輸尿管的解剖
第三節 髂血管的解剖
第三章 腎髒的泌尿功能
第一節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第二節 腎小管和集閤管的物質轉運功能
第三節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第四章 腎髒的內分泌功能
第一節 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係統
第二節 維生素D代謝
第三節 促紅細胞生成素
第四節 前列腺素
第二篇 移植免疫學
第五章 移植免疫學基礎
第一節 免疫學概述
第二節 移植物的細胞及免疫原性成分
第三節 淋巴細胞與免疫分子
第六章 排斥反應的免疫學機製
第一節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第二節 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第三節 排斥反應的其他效應途徑
第七章 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及特點
第一節 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
第二節 移植排斥反應的特點
第八章 移植免疫耐受
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類型及特點
第二節 誘導免疫耐受的條件
第三節 免疫耐受形成的機製
第四節 移植免疫耐受的誘導方法
第九章 組織配型
第一節 血型係統
第二節 HLA分型
第三節 PRA檢測
第四節 CDC試驗
……
第三篇 免疫抑製藥物
第四篇 腎移植病理學
第五篇 器官捐獻與移植倫理學
第六篇 捐獻供者評估與管理
第七篇 器官獲取與保存
第八篇 慢性腎衰竭與體液代謝紊亂
第九篇 腎髒輔助檢查
第十篇 腎移植外科臨床
第十一篇 移植感染與護理
第十二篇 腎移植實驗動物模型
附錄
前言/序言
自古以來,器官移植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早在公元前300年,我國就有瞭有關器官移植的神奇傳說:春鞦戰國時期成書的《列子·湯問》中記載瞭名醫扁鵲為趙、魯二人互換心髒的故事。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也齣現瞭根據神話故事描繪肢體移植的油畫。但直到上個世紀中葉,在近現代醫學進步的基礎上,這一夢想纔逐步變為現實。迴首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可以毋庸置疑地說,器官移植是現代醫學領域非常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多學科集成整閤而造就的“醫學之巔”。
腎移植開創瞭臨床實體器官移植之先河。1954年12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Peter Bent Brigham醫院裏,Joseph E.Murray和John P.Merrill醫生在一對同卵孿生兄弟間施行瞭腎移植,並獲得瞭長期存活。人類的一個亙古夢想從此成為現實,並由此揭開瞭人類實體器官移植的序幕。
我國器官移植工作起步較國外晚瞭近10年。1960年吳階平等率先進行瞭2例屍體腎移植,當時因缺乏有效的免疫抑製藥物,移植腎僅存活瞭3-4周。1972年年底,梅驊和於惠元等剋服重重阻力,在廣州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開展瞭我國首例活體親屬腎移植,存活瞭1年零50天,後因急性肝衰竭死亡。進入八十年代,隨著移植外科技術日臻成熟以及新型高效免疫抑製藥物的不斷問世,移植腎存活率及受者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腎移植逐步成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技術。
據美國器官共享聯閤網絡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至2015年年底全球腎移植總數已達100萬例;我國據不完全統計已逾10萬例,並以每年近1萬例的速度遞增。曆經初創時的篳路藍縷和半個多世紀發展中的艱難麯摺,我國的腎移植技術水平已經能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然而,迅速的發展也帶來瞭日益突齣的器官短缺問題。
為解決供器官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是使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符閤國際通行的倫理學和醫學標準,2010年以來我國頒布瞭一係列規範器官捐獻和器官移植工作的法律法規,並於2010年3月開始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試行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於2015年在全國廣泛推行,我國移植器官的來源由此發生瞭重大變化,並步入法製化的康莊大道。與此同時,由於供器官質量發生變化,臨床工作中也齣現瞭很多新問題和新情況。我們深深地感到,國傢和社會為我們創造瞭良好的條件,我們應當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發奮努力地工作,使器官移植臨床工作的規範化和科學化跟上法製化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麵對新挑戰,樹立新思維,立足新模式,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打造新常態,實現新發展。
有鑒於此,我們邀請瞭全國在臨床一綫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深入研究的腎移植專傢,共同編寫瞭本書。作者們抱著忠實科學、心係患者的精神,懷著極大的熱忱,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餘,總結臨床實踐寶貴經驗並擷取國內外研究之精華,薈萃於本書。
全書共分12篇57章,書末附有與腎移植相關的指南與共識等。其內容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新”:本書既是幾十年腎移植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的總結,也突齣瞭本領域在新世紀的最新進展,更匯集瞭作者們個人的經驗和觀點;二是“細”:編排結構細緻,采取臨床醫師更容易理解及查閱的條目結構,例如分彆按細菌、真菌和病毒三種病原體分類描述移植後肺部感染診療特點;三是“精”:內容方麵力求擷取精華,圖文並茂,簡明實用。文字方麵力求言簡意賅,流暢易讀,便於廣大移植醫師在緊張繁忙的臨床工作中檢索和參考。
書稿付梓之前,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教授親自審閱並欣然為本書作序。我國器官移植學界著名學者、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前主任委員陳實教授在本書編撰過程中給予悉心指導並為本書作序,本書中也有多幅插圖轉引自陳實教授既往的專著,在此一並緻謝。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感謝參與編寫的所有作者,他們中既有國際知名專傢,也有許多年輕有為且頗具學術造詣的臨床醫生,感謝他們的辛勤工作。正是由於大傢的努力,纔使本書得以順利齣版。
囿於時間和篇幅所限,本書內容難免會有掛一漏萬之處,殷切祈望前輩和同道們見諒並不吝賜教。
腎移植:生命的希望與挑戰 腎移植,不僅僅是一項醫療技術,它更是一段關於生命、希望與堅韌的史詩。當衰竭的腎髒無法再承擔其維持生命運轉的重任時,腎移植便如同一束曙光,為無數飽受尿毒癥摺磨的患者帶來瞭重生的契機。它不僅意味著擺脫透析的束縛,更意味著重新擁抱正常的生活,去感受陽光的溫暖,去品味食物的鮮美,去與親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 然而,腎移植並非終點,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全新起點。從漫長的等待、配型的篩選,到風險與不適並存的手術,再到術後需要終身對抗排斥反應的嚴峻考驗,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患者的勇氣與醫護人員的智慧。這其中的辛酸與艱辛,唯有經曆過的人纔能深切體會。 漫長的等待與嚴峻的篩選:希望與現實的博弈 對於需要腎移植的患者而言,等待器官的到來,往往是生命中最漫長且煎熬的時光。每一次的電話響起,都可能帶來希望,也可能帶來失落。尿毒癥的侵蝕,讓他們的身體日益虛弱,生活的質量直綫下降,透析的頻率和時長,成為瞭他們與時間賽跑的枷鎖。 器官捐獻的稀缺,是腎移植麵臨的普遍睏境。每一次成功的移植,背後都凝聚著捐獻者及其傢人的偉大無私。然而,現實的供需差距,使得器官的獲取變得異常睏難。為瞭找到最閤適的器官,患者需要經過一係列嚴苛的篩選。這其中包括對患者自身健康狀況的全麵評估,如心、肺、肝等重要髒器的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腫瘤等影響手術成功的因素。 同時,捐獻的腎髒也需要經過嚴格的配型檢測。血型、HLA(人類白細胞抗原)等指標的匹配程度,是決定移植能否成功的關鍵。越是接近的配型,移植後發生排斥反應的風險就越低,移植腎的功能也越持久。這個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患者們在期盼中煎熬,在希望與失落之間反復徘徊。 手術的挑戰與術後的艱辛:重生的代價 當終於等到閤適的腎源,手術的準備工作便會迅速展開。腎移植手術本身是一項復雜且精細的外科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移植團隊通力協作。手術過程中,醫生需要將健康的腎髒植入患者體內,並將其與患者自身的血管和膀胱進行吻閤,確保血液能夠順利流入新的腎髒,並將尿液排齣體外。 手術的成功,隻是漫長康復之路的開端。術後,患者需要麵臨一係列的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身體的恢復。手術創傷、麻醉的後遺癥,都會讓患者感到疼痛、疲憊和不適。胃腸道功能紊亂、傷口感染等並發癥的風險也需要時刻警惕。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於免疫係統對新腎髒的排斥反應。移植到體內的腎髒,在免疫係統看來,是一種“外來物”,會觸發強大的防禦機製,試圖將其清除。為瞭抑製這種排斥反應,患者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製劑。這些藥物雖然能夠有效阻止排斥,但同時也削弱瞭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襲。 因此,術後護理極其關鍵。患者需要嚴格遵醫囑服藥,定期進行血液檢查,監測免疫抑製劑的濃度和身體的各項指標。飲食、起居、個人衛生,都需要格外注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的風險。每一次的身體不適,都可能預示著排斥反應的齣現,需要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生命的延續與生活的重塑:重拾的希望 盡管麵臨重重睏難,但腎移植的成功,往往意味著患者生命的延續和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擺脫瞭透析的痛苦,患者可以重新獲得自由,不再被透析的日程所束縛。他們可以重新品嘗美食,感受身體的活力,去旅行,去工作,去享受生命的美好。 許多移植患者在術後,重新迴到瞭工作崗位,繼續他們的事業。他們用自己的經曆,詮釋瞭生命的堅韌與不屈。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用自己的聲音,呼籲更多的人關注器官捐獻,幫助更多等待希望的患者。 腎移植不僅僅是醫學上的奇跡,更是人類在生命睏境麵前,展現齣的勇氣、智慧與愛心的結晶。它連接著捐獻者的無私奉獻,醫護人員的精湛技藝,以及患者自身強大的求生意誌。這段旅程,充滿瞭艱辛,但也充滿瞭光明。 未來的展望與持續的努力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腎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腎的存活時間也在不斷提高。新的免疫抑製藥物的研發,微創手術技術的應用,以及對器官保存技術的改進,都為腎移植的未來帶來瞭更廣闊的前景。 然而,器官捐獻的稀缺問題仍然是製約腎移植發展的瓶頸。社會對器官捐獻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推動器官捐獻的宣傳和教育,建立更加完善和透明的器官分配係統,將是未來亟待解決的挑戰。 同時,對於移植患者而言,術後的長期管理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重點。如何更好地管理免疫抑製劑的副作用,如何預防和治療慢性排斥反應,如何幫助患者更好地迴歸社會,融入生活,都需要醫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腎移植,是一場生命的接力。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希望的傳遞。它提醒著我們,生命的價值無比珍貴,而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為延續生命、點亮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段關於腎移植的史詩,仍在書寫,而其中蘊含的生命的力量,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