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法以其浩博的文獻積纍和詩之創作的切實講求成為中國詩學的主要內容,並以句法為中心的字法、屬對、篇法、聲律、用韻、用事、脫化和體製等詩法講求形成相對自足的學理體係和一門之學,不僅在“詩用”的層麵落實“詩本”的設定,而且作為“詩本”的作用顯現可藉以歸納、總結和提升為重大的詩學理論。中國詩法學的係統闡釋在整個中國詩學具有極度擴大研究領域、完善體用係統結構的重要學術意義,本書研究正是期以建立中國詩法學的學理體係,顯示建立一門之學的重要價值,並以創作學、哲學、考據學、語言學以及中西詩學理論的參照突破唐宋以降詩法講求的範囿,旨在建立開創性和開放性的闡釋體係,並融通自《詩經》直至晚近的整個中國詩和詩學理論的曆時性進程,建立詩法學的中國詩史和詩學史。 本書首先從中國哲學推及詩學的體用思辯,在詩本層麵統攝所有詩法的講求,期以建立一個完整的詩學體係,並為詩法學的闡釋搭建總體的框架。惟以漢語單音獨字和穩定聲調的應用對比西方多音節文字,纔能認識中國詩的本質特點尤其是形式的優越性。進而基於漢語以及漢字的特性形成一定的句式和體製,聲調的應用又導緻格律的産生,所以繼論三、四、六言體製,而五、七言以有單音可資句法鍛煉,故閤而論之。並以積字成句、積句成章,屬對成於兩個單句的組閤,故以句法為中心閤並論述。而用事、藉代、成辭及其脫化以其“文言性”的曆史積澱顯示詩道高雅的尊古意識和曆史空間,最後以錶現手法貫通自《詩》以迄晚近的整個詩史,形成中國詩法學的完整闡釋體係。
易聞曉,男,1963年6月生,江西宜豐人。1998年2月畢業於杭州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2010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並獲博士學位,2002-200年在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曾在暨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工作。現為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貴州省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貴州省核心專傢,兼任中國賦學會、貴州省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貴州省國學研究中心主任、貴州師範大學黔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中國古代詩法綱要》、《中國詩句法論》、《詩賦研究的語用本位》、《會山堂初集》等。
本書作為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2BZW013)的結項成果,於2016年12月5日,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貴州師範大學社科處組織專傢對本項目進行初審。南開大學查洪德教授認為本項目是很厚重的開創性成果,具有理論的自信、體係的梳理,將詩法將詩法放到哲學層麵和中西學術背景去考察,具有國際視野,而且由於項目負責人的創作實踐,所以體悟入微。復旦大學羅劍波教授認為本項目價值非常大,是以傳統文論為中心,西為我用,具有創作的體會體驗*真實。貴州師範大學史光輝認為本項目從材料齣發,很實在,又有係統性和開創性,新的詩法學建立起來瞭。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蔡中孚主任認為,本項目立意高遠,視野開闊,文字高明,味道醇厚,規範嚴格。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鍾西輝認為:本項目極大促進瞭中國詩學和詩法學的體係建構,研究方法*越瞭詩法本身,具有不同學科的“局外”觀照,從文字學、哲學、考據學、創作學進行闡釋,是獨特的優勢,尤其第八章闡述詩歌演變的詩法特徵,立意很高,宏觀而概括,建立瞭詩法的詩學史。
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嘗試用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詩歌。在現代學術研究中,跨界融閤是提升研究深度和廣度的重要途徑。這本書將中國傳統的詩歌研究,與現代法學理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進行對接,這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的意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法”的概念,這樣一個通常與秩序、規則、約束相關的詞匯,與充滿感性、自由、創造力的詩歌結閤在一起的。書中對“詩法”的解讀,既有對傳統文學理論的尊重,又融入瞭新的學術思考,這種對話式的研究方法,讓我耳目一新。它挑戰瞭我以往對詩歌的固有認知,讓我開始思考詩歌創作和欣賞中可能存在的某種“內在法則”或“規範性”。這種思維的拓展,對於任何一個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都是一種難得的啓示。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現代學術體係的視角下,如何重新審視和解讀這些經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試圖將中國詩歌的創作、欣賞和傳承規律,與現代法律學的概念和方法進行一種融匯和闡釋。剛拿到這本書時,我被它嚴謹的學術氣質所吸引。書中對詩歌的“法”這一概念的探討,從字源、本義到引申意義,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我對“詩法”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文中穿插瞭大量古代詩歌的經典案例,並嘗試用一種更加係統化、結構化的方式去分析這些詩歌的內在邏輯和藝術張力。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從感性的角度去理解詩歌,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種理性的、結構化的分析框架。它讓我看到,在看似自由奔放的詩歌創作背後,其實存在著一些深刻的、可以被我們理解和把握的“規則”和“體係”。這不僅加深瞭我對中國詩歌的理解,也讓我對文學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沉靜的深藍色,搭配燙金的書名“中國詩法學”,低調卻又不失格調。紙張的手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略帶啞光,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紙質特有的溫暖。我尤其喜歡的是它的排版,字體清晰,行距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多,但都恰到好處,或是詩歌意境的寫意描繪,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都為全書增添瞭一份文化底蘊和藝術美感。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這種純粹的閱讀體驗,在如今快節奏的數字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把它放在書架上,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覺上,都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沉甸甸的知識和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能與那些穿越韆年的詩魂對話,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和珍藏。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中國詩歌發展脈絡,同時又能提供深入解讀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詩歌作品,而是從一個更為宏觀和理論性的角度,探討瞭中國詩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特質和演變規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詩人風格的辨析,以及對影響詩歌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的梳理。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既有廣度又不失深度。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加清晰的中國詩歌圖譜,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各個時期詩歌的風格差異和藝術成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詩歌的整體認知又上瞭一個颱階,對於很多曾經模糊的概念和聯係,現在都變得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內容的趣味性之間取得瞭很好的平衡。雖然主題聽起來可能有些“硬核”,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他巧妙地將一些復雜的理論概念,用生動的語言和貼切的例子進行闡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研究的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文人創作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這讓我感覺到,詩歌並非隻是孤芳自賞的藝術,而是與時代、與社會、與人生緊密相連的。讀這本書,仿佛在與曆史對話,在傾聽古人的心聲。它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詩歌這一載體,有瞭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熱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