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
  • 代谢组学
  • 中医药
  • 研究进展
  • 组学研究
  • 疾病
  • 诊断
  • 治疗
  • 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4919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28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字数:85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生物学本质、针灸穴位生物学、方剂有效性、肠道微生态及中药调控作用、中药效应成分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中药品种及质量等中医药领域中全新研究进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例证翔实、图表充分,能够带领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及其相关应用的全新进展。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 1
第一节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体系的历史发展 1
第二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六味地黄丸干预大鼠脑瘫模型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3
第三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生脉散干预老年痴呆症大鼠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1
第四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开心散干预老年痴呆症大鼠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9
第五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制剂AS1350补肾阳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32
第六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制剂男仕口服液补肾阳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50
第七节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制剂男仕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59
参考文献 70
第二章 中医证候组学的理论与实践 72
第一节 “证候组学”理论 72
第二节 基于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组学研究 75
第三节 基于异病同证的黄芩柴胡药对治疗湿热证的药效评价 84
第四节 血瘀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 92
第五节 痰热及痰湿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 98
第六节 虚实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 101
第七节 脾胃湿热及脾胃不和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 107
第八节 代谢组学在消渴证风险预测的研究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三章 基于方证代谢组学方剂有效性评价 118
第一节 研究概述 118
第二节 清热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119
第三节 理血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170
第四节 补益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18
第五节 祛湿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56
第六节 祛痰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78
第七节 理气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82
第八节 补肾益气活血方对脑卒中和骨质疏松症异病同治的药效观察及共同信号通路的网络药理学探索 287
参考文献 306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针灸作用机制及经穴特异性研究 311
第一节 艾灸生成物干预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 311
第二节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代谢组学的研究 316
第三节 艾灸疗法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组学研究 319
第四节 足阳明经穴特异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324
第五节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研究 328
第六节 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研究 334
参考文献 341
第五章 肠道微生态及中药方剂调控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343
第一节 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与研究进展 343
第二节 麦冬多糖MDG-1影响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组学研究 355
第三节 麦冬多糖MDG-1影响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组研究 362
第四节 西洋参减弱结肠炎小鼠相关的结直肠癌变作用及其肠道菌群的代谢组学研究 367
参考文献 376
第六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成分生物效应及机制研究 381
第一节 研究概述 381
第二节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382
第三节 灯盏乙素和灯盏乙素苷元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386
第四节 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阳黄证的治疗作用研究 391
第五节 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乙醇诱导的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397
第六节 京尼平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402
第七节 穗花杉双黄酮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11
第八节 芍药苷抗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14
参考文献 419
第七章 有毒中药毒性及其解毒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423
第一节 研究进展 423
第二节 番荔枝毒性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25
第三节 狼毒大戟血中毒性生物标记物研究 430
第四节 雄黄诱导亚慢性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437
第五节 马兜铃酸诱导急性肾毒性的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445
第六节 京大戟中pekinenal诱导人体LO2肝细胞毒性的生物标记物研究 451
第七节 生何首乌诱导大鼠肝毒性及炮制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 458
第八节 茯苓对制何首乌诱导大鼠特异性肝损伤减毒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63
第九节 半夏诱导心脏毒性及炮制减毒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72
第十节 三七对雷公藤诱导大鼠肝毒性减毒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80
第十一节 附子配伍甘草减毒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484
参考文献 492
第八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评价研究 494
第一节 研究概述 494
第二节 柴胡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从药材资源到方剂药理 495
第三节 不同栽培地及种质太子参根的差异化学成分研究 509
第四节 郁金物种鉴别化学标记物研究 516
第五节 三种人参属植物挥发性化学标记物研究 521
第六节 人参五个不同部位化学标记物及验证研究 526
第七节 药用麻黄物种鉴别研究 541
第八节 麻黄茎及根挥发油成分的分析与比较研究 546
第九节 蔷薇红景天样品的真实性和质量研究 550
第十节 蟾酥干燥过程中蟾酥毒素的变化分析 553
第十一节 当归和欧当归补血药效差异的比较研究 558
参考文献 567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图书简介 一、 源起与时代背景:中医现代化浪潮下的精准探索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影响着古老的中医药学。曾经被视为“经验之学”的中医,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其内在的科学原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正是这一时代浪潮下的产物,它聚焦于代谢组学这一前沿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旨在系统梳理2017年度在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中医的科学阐释和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代谢组学,作为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新一代“组学”,能够全面、动态地反映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细胞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而揭示生命活动过程的本质。中医的“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病理现象的概括,而“方”则是针对特定“证”而设计的药物组合。两者之间存在着精妙的内在联系,但其分子机制长期以来难以清晰阐释。代谢组学的出现,为量化、客观地揭示“方证”之间的复杂关联提供了可能,使得中医研究得以从宏观的现象描述走向微观的分子机制探究。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契机,汇聚了2017年度国内外在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医方剂、中药复方、中医证候的最新成果。本书不仅是对当年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医现代化研究方向的深度洞察。它试图回答一系列核心问题:如何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中药复方的协同增效、减毒增效机制?如何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阐明不同中医证候的代谢特征,从而实现证候的客观化和精准诊断?如何利用代谢组学手段评估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疗效及其作用靶点?本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研究正在向更加精准、客观、可重复的科学化路径迈进。 二、 内容精要:代谢组学在中医方证研究中的多维视角 本书内容涵盖了2017年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的多个维度,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中药复方与单味药代谢组学研究: 协同增效机制的解析: 很多中药复方并非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通过多味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整体疗效的提升。本书收录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识别出复方在体内代谢产物的特征性变化,从而揭示协同增效的分子机制。例如,通过比较单味药与复方的代谢组学谱图,可以发现复方能够诱导产生新的、对疾病更有效的代谢产物,或者能够调控体内重要的代谢通路,从而达到单一用药无法企及的疗效。 减毒增效的分子基础: 中医用药强调“君臣佐使”,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以减少毒副作用。代谢组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方是如何通过调控体内代谢产物,降低或转化有毒物质,从而实现减毒增效的。本书中可能包含关于某些经典复方(如黄连解毒汤、逍遥散等)在抑制肝脏毒性代谢、改善肾脏排毒功能等方面的代谢组学证据。 有效成分与代谢产物的鉴定: 中药经过煎煮、人体代谢后,其活性成分会发生复杂的转化。代谢组学技术(如LC-MS/MS, GC-MS等)能够灵敏地检测和鉴定出这些变化,帮助研究者明确中药的实际发挥作用的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终产物,为药效物质的溯源提供重要线索。 2. 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解析: 证候的客观化与精准分型: 中医的“证”是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传统的辨证多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中的研究,通过对不同证候患者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粪便等)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与特定证候相关的代谢标志物。这些标志物能够客观地反映疾病的代谢特征,为证候的客观化诊断和精准分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例如,针对“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等,研究可能揭示了其在特定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独特性。 证候内在机制的阐明: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证候背后的代谢紊乱机制。例如,“痰湿”证候可能与体内脂质代谢异常、糖代谢紊乱等相关;“气虚”证候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产生效率下降、氧化还原状态改变等有关。本书汇集的研究,有望为这些抽象的证候概念提供具体的代谢学解释。 3. 方证结合的代谢组学研究: 方药对证候的调控作用: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研究者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直接探究特定中药方剂对某一中医证候患者的代谢组学谱图的影响。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代谢组学数据,可以发现方剂如何纠正证候相关的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达到治疗效果。例如,某方剂治疗“血瘀证”后,代谢组学分析可能显示其能够显著降低与血栓形成相关的代谢产物,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 方剂与证候的适配性评估: 代谢组学还为评估方剂与证候的适配性提供了量化依据。通过比较不同方剂对同一证候的代谢调控效果,可以更科学地选择最适合该证候的方剂,实现“精准用药”。 4. 关键技术与方法学进展: 新型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 本书可能还会介绍2017年度在代谢组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应用、新型数据分析算法的开发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方证研究。 多组学整合研究: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将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进行整合分析,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疾病和药物作用的复杂机制。本书中的研究可能已经开始尝试多组学联合分析,以获得更深入的结论。 三、 价值与意义:推动中医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1. 夯实中医科学基础: 通过引入现代科学的量化研究手段,本书为中医理论的科学阐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它将抽象的医学概念转化为可检测、可分析的分子信息,有助于提升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其更容易被国际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 2. 促进中药创新与发展: 对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效物质、明确作用靶点、优化配伍方案,从而为中药的二次开发、新药创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 助力中医药的精准化与个性化: 代谢组学对证候的客观化解析,为中医辨证的精准化提供了可能。未来,基于代谢组学的诊断工具或方法有望应用于临床,实现对疾病和证候的早期、精准诊断,并根据患者的个体代谢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采用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语言(即分子生物学语言),能够有效沟通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的隔阂,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医学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5.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本书的汇集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代谢组学与中医结合的巨大潜力,有助于激发更多年轻学者对这一交叉领域的兴趣,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素养和中医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前沿的技术手段,深刻地探索了中医方证的奥秘,为理解和传承发展中医宝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预示着中医药学更加光明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不失学术气息的风格,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标题字体,让人立刻联想到深奥的科学研究。虽然我还没有翻阅具体内容,但从书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就可以预见,这一定是一部聚焦于前沿交叉领域的力作。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代谢组学,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能够全面解析生命体代谢活动的高通量组学技术。将这两者结合,必然能够揭示出许多隐藏在传统中医理论背后的、以分子代谢层面为基础的科学解释。2017年卷这个标识,则说明了其时效性,它可能收录了该年度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重要突破、关键发现以及最新的技术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代谢组学手段来解析中医方剂的作用机制,比如通过对特定疾病模型进行代谢谱分析,观察方药干预后代谢物的变化,从而量化和阐明方剂的疗效。这不仅能为中医现代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也可能为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充满好奇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它承载着将古老智慧与尖端科技融会贯通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一种复古而又不失庄重的色调,似乎在诉说着其内容深厚且久远的历史积淀。从书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来看,它很可能不是一本入门级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学术专著。在2017年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代谢组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成熟度,而中医方证理论也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因此,这本书很有可能汇集了那一年度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代谢组学平台,例如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在辨识中医方证中的代谢特征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对中医“证”的代谢组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中医的“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总括,而这些变化在分子层面必然伴随着代谢过程的改变。通过代谢组学的手段,或许能够更客观、更精准地理解和辨识这些“证”,从而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和标准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证”在代谢谱上的差异,并结合相应的方药进行干预,那将是极具价值的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简洁大气的风格,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厚重感。作为一个对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关注者,我一直对“中医方证代谢组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直接点明了其研究内容和时间范围,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2017年,代谢组学技术应该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能够为中医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来“解读”中医的“证”。中医的“证”往往是根据一系列症状、体征和病史综合判断得出的,具有一定的个体化和经验性。而代谢组学能够提供一个客观的、量化的视角,通过检测体内各种小分子的水平变化,来寻找与特定“证”相对应的代谢特征。这有助于将中医的经验性诊断提升到更为科学的层面。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方”的研究进展。中医方剂的复方配伍,其治疗作用往往是整体性的,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代谢组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方协同作用下的整体代谢调控机制。我相信,2017年的研究成果会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中医方证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光盘封面设计,虽然只是一个附属品,但从其精致的图文排版,我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的用心。如果这本书附属了电子资源,那将大大增强其内容的可用性和传播性。设想一下,如果书中收录的2017年度研究进展,能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并且附带相关的原始数据(当然,这是理想化的设想),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将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对于某个具体的方证,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是如何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揭示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学习到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解读的全过程,从而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方剂在特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中的代谢组学研究。毕竟,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明确的方证对应,而现代医学也对其有着深入的研究。将两者结合,有望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希望2017年的研究进展能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填补我们对某些复杂疾病机制理解的空白,甚至为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往往能反映出出版方的严谨态度。从书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可以推断,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2017年该交叉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现。而中医方证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一直在不断深化。将这两者结合,无疑是探索中医药科学内涵的有力途径。我个人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方”的代谢组学研究特别感兴趣。一个中医方剂往往包含多味药材,其协同作用的机制错综复杂。通过代谢组学,可以尝试解析方剂整体或单味药材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变化,从而揭示其药效的真实来源。例如,书中是否会通过比较不同方剂对同一疾病的影响,来分析其代谢组学上的独特之处?又或者,是否会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口服、注射等)对方药在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我相信,2017年的研究进展一定能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方剂作用机制的精妙之处,也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