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

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生 编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分子诊断
  • 病理学
  • 精准医学
  • 生物标志物
  • 基因检测
  • 免疫组化
  • 分子生物学
  • 临床诊断
  • 癌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1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4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包括在诊断技术领域的新进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突变分析等。《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以器官部位(脑,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乳腺,肺,食道-胃,肝脏,胰腺,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前列腺,肾脏,膀胱,男性生殖,妇科和卵巢,软组织,皮肤,淋巴造血肿瘤)为结构,详细阐述相关的肿瘤分子病理学改变,分子改变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等的新进展。《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适用于临床病理科医师,肿瘤科医师,肿瘤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者及相关学生,并为其提供新知识,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价及个体化靶向治疗。《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内容丰富,易于临床病理科医师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获得各种肿瘤信息。

目录

第一章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基因谱系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
第四节 miRNA

第二章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第三节 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第四节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突变和分子检测
第五节 间变性/未分化甲状腺癌
第六节 甲状腺滤泡癌的突变与分子检测
第七节 Hfirthle细胞肿瘤
第八节 甲状腺髓样癌的突变与分子检测
第九节 遗传性甲状腺癌综合征
第十节 甲状旁腺癌:突变与分子检测

第三章 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乳腺发育
第三节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BRCA1/2基因、分级、分期和淋巴结状态
第四节 基因表达阵列
第五节 MicroRNAs

第四章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肺癌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分子预测标记背后的理论
第四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第五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拷贝数
第六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水平
第七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总结
第八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第九节 切除一修复交叉互补组1基因
第十节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第十一节 K-RAS基因
第十二节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重排
第十三节 多药耐药蛋白
第十四节 BRCA1基因
第十五节 p53基因
第十六节 基因表达谱

第五章 大肠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与遗传因素在大肠癌风险中的关系
第三节 大肠癌的分子遗传检测
第四节 EGFR基因、K-RAS基因和原发大肠癌
第五节 原发大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检测
第六节 原发大肠癌中的其他突变
第七节 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与分子遗传学检测
第八节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第九节 腺瘤性息肉病的分子检测方法
第十节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治疗
第十一节 衰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第十二节 Turcot和Gardner综合征
第十三节 在德系犹太人I1307K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
第十四节 M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
第十五节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
第十六节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诊断
第十七节 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第十八节 大肠癌化疗检测

第六章 食管一胃癌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食管癌类型
第三节 食管癌的环境风险与保护因素
第四节 食管癌的遗传危险因素与分子遗传检测
第五节 Barrett食管炎中CDX2蛋白的表达
第六节 胼胝症
第七节 胃癌
第八节 胃癌的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第九节 胃癌的遗传危险因素与分子遗传检测
第十节 胃肠道间质瘤

第七章 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前状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肝癌
第三节 肝癌风险的遗传因素
第四节 肝癌的发生
第五节 肝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第六节 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
第七节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分子诊断检测
第八节 直接的肝癌分子检测

第八章 胰腺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胰腺的癌前病变
第三节 胰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
第四节 胰腺肿瘤标志物
第五节 胰腺癌的分子诊断进展

第九章 前列腺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前列腺癌风险的环境与遗传因素
第三节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第四节 前列腺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第五节 特异性TMPRSS2:ETS基因融合检测技术
第六节 前列腺癌中体细胞线粒体DNA突变

第十章 膀胱癌与肾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尿路上皮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第三节 尿路上皮癌的其他检测
第四节 肾脏肿瘤的分子诊断

第十一章 阴茎、阴囊和睾丸癌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乳头状瘤病毒和阴茎癌
第三节 阴囊/睾丸旁癌
第四节 罕见的阴囊肿瘤
第五节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第六节 睾丸性索肿瘤

第十二章 妇科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宫颈癌
第三节 恶性腺瘤、卵巢环状小管性索肿瘤和Peutz-Jeghers综合征
第四节 卵巢癌
第五节 子宫内膜癌
第六节 Lynch综合征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第七节 外阴癌
第八节 阴道癌
第九节 输卵管癌
第十节 葡萄胎

第十三章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特异性遗传和分子异常
第三节 骨肿瘤特异性遗传和分子异常
第四节 软组织肿瘤的治疗
第五节 骨肿瘤的治疗
第六节 骨和软组织肿瘤的靶向治疗

第十四章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功能和病理分类
第三节 与胰腺内分泌肿瘤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第四节 散发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第五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第六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杂合性缺失研究
第七节 散发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细胞周期调节
第八节 散发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其他分子遗传学异常
第九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第十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基因表达谱研究

第十五章 皮肤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族性黑色素瘤
第三节 散发性黑色素瘤
第四节 分子诊断检测
第五节 基底细胞癌
第六节 鳞状细胞癌
第七节 默克尔细胞癌

第十六章 淋巴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诊断程序
第三节 前驱淋巴细胞肿瘤
第四节 成熟淋巴细胞肿瘤

第十七章 髓系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诊断程序
第三节 髓系增生性肿瘤(MPN)
第四节 具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异常PDGFEA、PDCFB或FGFR1表达的髓系和淋巴组织肿瘤
第五节 骨髓异常增生/髓系增生性肿瘤
第六节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第七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
索引

精彩书摘

  《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
  第六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水平
  一、背景
  EGFR活性升高的最后一个机制是蛋白质过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高达90%的非小细胞肺癌强烈表达EGFR蛋白,与腺癌相比,更常见于鳞状细胞癌,特别是与EGFR突变相关的组织学反向相关。虽然野生型EGFR的过度表达不会导致恶性表型,但许多研究没有证明,EGFR蛋白表达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应性相关关系,其他研究表明在IHC表达EGFR的肿瘤较好的反应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种族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型可能是一些过表达EGFR的预测价值的基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转录活性与EGFR表达与内含子1中包含的CA重复数,与较低的EGFR转录相关的重复次数较多,较低水平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和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有关。在20-重复等位基因中只有约20%的EGFR转录活性的16个重复等位基因。假设EGFR蛋白表达可能会影响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在EGFR阳性肿瘤中CA重复数的差异可以解释一些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应性的种族差异;例如,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日本患者的较高的反应率可能是因为在亚洲20重复等位基因是最常见的,而白种人和非裔美国人通常有16重复等位基因。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的分子预测和预后价值
  基于事实激活的EGFR突变或扩增预测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人们可能会怀疑EGFR过度表达可能有类似的预测价值。事实上,Tsao等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EGFR表达与埃罗替尼的反应有关,但不是与生存有关。Parra等还发现在腺癌患者的一个子集中对吉非替尼的反应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EGFR高表达显著相关。而一些学者认为EGFR过表达的免疫组化可以预测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关于过度表达可能与对常规化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的证据是有限的。在INFEREST的Ⅲ期临床试验,与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常规化疗反应性比较,关于EGFR表达状态,吉非替尼治疗与多西他赛治疗之间无差异的生存期。关于EGFR过度表达的任何预测价值的证据是很少的;事实上,据报道,与对肿瘤的反应性相比,EGFR过表达其实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发的皮肤毒性更相关。尽管至少有一项研究表明显著不良的免疫组化EGFR高表达的预后价值,无论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的表达的预测或预后价值尚未建立。
  比较EGFR表达对治疗反应的研究结果依赖于蛋白质检测的方法(即特异性抗体的使用),研究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一些相互矛盾的结果。比较四种不同的抗体试剂盒的结果,Mathieu等在一系列病例研究中发现三个试剂盒产生80%阳性,而第四个试剂盒仅产生68%阳性。另外,用一个特定的试剂盒,活检往往比手术或细胞学标本阳性,而用另一种试剂盒,转移往往比原发肿瘤阴性。
  第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确认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存在不同的意见。在2005年,TRIBUTE研究的作者认为以EGFR突变状态作为标记物预测埃罗替尼联合化疗的好处是不明确的,因为与野生型EGFR比较,虽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有显著较好的客观反应率,与卡铂与紫杉醇单独相比,当接受埃罗替尼联合卡铂和紫杉醇,对卡铂加紫杉醇添加埃罗替尼并不能改善EGFR突变体的反应性。近来的出版物都表明明确的预测价值,这可能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可以证明EGFR突变分析优于IHC和FISH。在2006年,Han等发现,在多变量分析中,唯一的独立预测吉非替尼的反应和生存期的因素为吉非替尼敏感的EGFR突变。在2009年,Kalikaki等还表明,经典的EGFR活化突变的是一个独立的对一线化疗反应性的预测因子。
  ……

前言/序言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常见疾病,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仍是目前确诊肿瘤的主要方法,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相关基因表达和突变的检测)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型、分级、分期、预后评价及个体化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肿瘤治疗能否真正实现“个体化靶向”,最终还依赖于肿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检测。因此,我们认为急需有关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方面的专著指导临床肿瘤分子病理诊断实践,进而我们总结并全面更新了目前用于疑难病例病理诊断的最常见的分子检测技术。本书包括了诊断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和突变分析等;按照器官部位(脑、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乳腺、肺、食管一胃、肝脏、胰腺、胃肠一胰腺/神经内分泌、前列腺、肾脏、膀胱、男性生殖、妇科和卵巢、软组织、皮肤和淋巴造血肿瘤)详细阐述了相关的肿瘤分子病理学改变,以及分子改变对药物治疗反应的影响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等方面的新进展;适用于临床病理科医师、肿瘤科医师、肿瘤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者及相关学生,可为其提供最新知识,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及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且易于获得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相关信息。
  感谢各位编者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认真编写,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并在此向支持我们的领导、同事和家人致谢!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特此致谢!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难免存在谬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5月
《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肿瘤分子诊断与病理学交叉领域的权威性专著,旨在系统梳理、深入解读当前肿瘤精准诊疗的核心技术与前沿进展。本书内容覆盖广泛,逻辑清晰,既能满足病理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分子诊断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肿瘤分子诊断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本部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回顾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详细介绍细胞周期关键蛋白(如CDK、Cyclin、Rb、p53等)的功能与异常,以及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阐述信号转导通路(如Wnt、Notch、Hedgehog、RAS-MAPK、PI3K-AKT-mTOR等)的失调如何驱动肿瘤的增殖、生存、侵袭和转移。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 探讨DNA损伤修复机制(如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同源重组修复等)的缺陷如何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以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分析染色体畸变(如易位、倒位、缺失、扩增)在肿瘤发展中的意义。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中的作用: 深入介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非编码RNA(如microRNA、lncRNA)等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异常如何影响基因表达,驱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阐述肿瘤微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血管等)对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的影响。详细讲解肿瘤细胞如何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监视,为免疫治疗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早期分子诊断技术: 回顾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PCR等经典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高通量测序技术(NGS): 详细介绍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靶向测序、RNA测序(RNA-Seq)等NGS技术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在肿瘤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液体活检技术: 聚焦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外泌体等液体活检标志物,系统阐述其在肿瘤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监测、复发预警等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数字PCR(dPCR)与单细胞测序: 介绍dPCR的高灵敏度和定量优势,及其在低丰度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探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揭示肿瘤异质性、肿瘤进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肿瘤分子诊断中的作用: 强调生物信息学在海量分子数据处理、基因变异鉴定、通路分析、生物标志物筛选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算法和数据库的应用。 第二部分:关键肿瘤类型与分子诊断策略 本部分将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多种肿瘤类型,系统介绍其特有的分子标志物、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 第三章:肺癌的分子诊断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驱动基因与靶向治疗: 重点讲解EGFR、ALK、ROS1、BRAF、KRAS、HER2、MET等重要驱动基因的突变类型、检测方法(PCR、NGS、IHC)及其在靶向治疗选择中的指导意义。 肺鳞癌的分子特征: 讨论PIK3CA、CDKN2A/B、SOX2等在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小细胞肺癌(SCLC)的分子标志物: 介绍DLL3、MYC等潜在的治疗靶点。 PD-L1表达与免疫治疗: 详细阐述PD-L1检测的原理、方法(IHC、FISH)及其在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选择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乳腺癌的分子诊断 ER、PR、HER2的检测与治疗指导: 详细介绍免疫组化(IHC)和FISH/CISH技术在ER、PR、HER2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的指导作用。 BRCA1/BRCA2基因突变检测: 探讨BRCA基因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的关系,以及PARP抑制剂的应用。 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分子诊断: 介绍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应用,及相关检测的优化。 乳腺癌亚型的分子基础: 梳理Luminal A、Luminal B、HER2富集、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第五章:结直肠癌的分子诊断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 强调其在EGFR单抗治疗选择中的重要性。 MSI/MMR状态检测: 介绍MSI(微卫星不稳定)和MMR(错配修复)缺陷的检测方法(PCR、IHC)及其在免疫治疗选择中的应用。 HER2基因扩增检测: 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介绍HER2检测在指导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APC、TP53等抑癌基因突变: 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胃癌的分子诊断 HER2扩增与表达检测: 介绍IHC和FISH/CISH技术在HER2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抗HER2靶向治疗。 EGFR、MET、FGFR2等基因异常: 探讨这些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HER2低表达胃癌的分子诊断与治疗: 介绍针对HER2低表达胃癌的新型ADC药物的应用。 MSI/MMR状态检测: 与结直肠癌类似,阐述其在免疫治疗选择中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 TMPRSS2-ERG融合基因检测: 讨论其在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BRCA2、ATM、TP53等基因突变: 探讨其在预测对PARP抑制剂反应中的价值。 AR基因变异与抵抗机制: 分析雄激素受体(AR)的变异与耐药性的关系。 第八章:肝胆胰肿瘤的分子诊断 肝细胞癌(HCC): 介绍HBsAg、HBV DNA、HCV RNA在病毒性肝癌中的作用。探讨FGFR4、TERT启动子突变等在HCC中的意义。 胆道肿瘤: 介绍KRAS、TP53、ERBB2(HER2)等基因的突变与异常。 胰腺癌: 重点讲解KRAS突变、TP53突变、SMAD4突变等,以及BRCA2、PALB2等基因突变在PARP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 第九章:淋巴瘤的分子诊断 B细胞淋巴瘤: 详细介绍t(14;18)(BCL2/IgH)、t(11;14)(CCND1/IgH)、t(8;14)(MYC/IgH)等染色体易位。讨论CD20、CD30、CD19等表面标志物的检测。 T细胞淋巴瘤: 介绍TCR基因重排检测。 ALK基因重排检测: 尤其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的意义。 第十章:其他常见肿瘤的分子诊断(例如:黑色素瘤、甲状腺癌、肾癌、妇科肿瘤等) 黑色素瘤: 重点介绍BRAF V600E突变、NRAS突变、KIT突变,以及PD-L1表达。 甲状腺癌: 介绍BRAF V600E突变、RET/PTC重排、RAS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等。 肾癌: 介绍VHL基因突变、SETD2突变、PBRM1突变等。 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 介绍BRCA1/BRCA2突变、KRAS突变、TP53突变、HPV检测等。 第三部分:肿瘤分子诊断的临床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探讨肿瘤分子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肿瘤分子诊断报告的解读与临床决策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强调标本采集、处理、检测方法选择、结果判读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基因变异的意义分类: 介绍致病性(pathogenic)、可能致病性(likely pathogenic)、意义不明(VUS)、良性(benign)等分类标准,以及如何依据指南进行解读。 多基因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探讨如何综合分析多个检测位点的结果,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伴随诊断(Companion Diagnostics)的应用: 详细阐述伴随诊断在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液体活检的临床转化: 探讨ctDNA、CTC等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期筛查、诊断、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的未来应用前景。 多组学联合分析: 介绍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潜力。 人工智能(AI)在肿瘤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AI在图像识别、病理诊断辅助、基因变异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单细胞技术与肿瘤异质性研究: 深入分析单细胞技术在揭示肿瘤细胞进化、耐药机制、微环境组成等方面的价值。 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分子评估: 探讨新型免疫检查点、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免疫相关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 伦理、法律和社会(ELSI)问题: 讨论基因信息的隐私保护、知情同意、基因检测的可及性等问题。 第十三章:肿瘤分子诊断与病理报告的规范化 国际通用标准与指南: 介绍CAP、ASCO、ESMO等权威组织发布的肿瘤分子检测指南。 标准化检测流程与报告模板: 强调建立统一的检测流程和报告模板,提高诊断效率和报告的可读性。 分子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与认证: 探讨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认证等在保障检测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附录: 常见肿瘤驱动基因与靶向药物列表 常用分子诊断技术流程图 相关缩略语解释 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充分结合了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的迫切需求,旨在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权威的参考书籍。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的分子本质,熟练掌握肿瘤分子诊断的各项技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推动肿瘤精准医疗的蓬勃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虽然名曰“肿瘤分子诊断病理学”,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先被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小说般的笔触,描绘了细胞世界里错综复杂的命运纠葛。每一个基因突变,每一次信号通路失调,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是微观战场上波澜壮阔的史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蛋白质战士,在细胞膜的边界线上浴血奋战,试图阻挡邪恶的癌细胞入侵。那些被扭曲的DNA螺旋,像失控的怪物,肆意复制,吞噬着健康的组织。而书中所描述的诊断技术,如同一支支高科技的部队,精准地定位并打击这些敌人,拯救着无数被病魔折磨的生命。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深奥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如此生动形象的图景,让一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宏大与精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体的内在运作,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生命力量”。它不仅仅是对肿瘤分子诊断这一专业领域的深入探讨,更是对生命顽强韧性的赞颂,对人类智慧不断突破的歌颂。作者通过精妙的文字,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叙事。我从中看到了细胞在面对危机时的自我修复机制,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疾病时的不屈斗志,也看到了科学研究如何不断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为生命带来新的希望。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即使在最微观的层面,生命也充满了复杂而精妙的智慧,而人类的探索精神,正是 unlocking 这些奥秘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它让我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深入翻阅之下,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对科学概念的初步认知。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希望”的哲学课。书中详述的各种分子诊断技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仪器和数据,它们代表了人类在与癌症斗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是智慧与毅力的结晶。我看到,曾经束手无策的绝症,如今在分子诊断的火眼金睛下,无处遁形;曾经只能依赖经验判断的病理诊断,如今变得更加客观、精确,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患者的关怀,以及对医学进步的无限憧憬,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医生和患者共同谱写的生命赞歌。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人类也从未放弃过希望,并且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胜利。它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洒脱,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术写作模式。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读者穿梭于肿瘤细胞的千姿百态之中。他会突然抛出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又会用一个诙谐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分子机制。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趣味。我常常在阅读一本正经的科学理论时,突然被作者一个旁征博引的典故逗乐,或是被他对于某个微小细胞功能的生动描绘所折服。他对于人类情感的洞察也 equally remarkable,他能够捕捉到患者在得知病情时的恐惧与无助,也能描绘出医生在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与责任。这种将科学、人文和情感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未来科技预言书”。虽然它表面上谈论的是肿瘤的分子诊断,但其中所涉及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却让我窥见了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对基因编辑、液体活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概念的探讨,如同在眼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忍受侵入性的活检,只需要通过一次简单的血液检测,就能早期发现并精准治疗各种肿瘤。我甚至开始畅想,未来医学将如何更加个性化,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量身定制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让我对科学进步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之书,让我对人类智慧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