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免疫学是医学与生命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带动性、支柱性前沿学科,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与免疫学关系密切,而免疫学学科本身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等待着解决与突破,这使得免疫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具有极大的科学魅力。
作者简介
曹雪涛,1964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国家973计划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基础医学组召集人。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共同主编,任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eLife、Cell Res等杂志编委。
曹雪涛院士长期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发现了数十种新型免疫功能基因,鉴定了数种新型免疫细胞亚群,提出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新分子机制。建立了数种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以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治晚期肿瘤患者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30多篇,被SCI他引8000余次,其中包括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Immunity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Ⅱ类新药证书2个;培养的博士生有11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年)、Nature导师成就奖(2015年);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长江学者成就奖、2006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展望
第二章 NK细胞研究进展
第三章 γδT细胞研究进展
第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的研究进展
第五章 补体研究进展
第六章 MHC I类分子的抗原加工及T细胞免疫监视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抗体的中和与保护作用机制
第八章 HLA-G研究进展
第九章 天然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发育和胸腺器官发生
第十一章 CXCR5+CD8+T细胞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第十三章 Th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第十四章 免疫记忆T细胞研究进展
第十五章 B细胞研究进展
第十六章 免疫效应细胞清除病原体机制研究进展
第十七章 淋巴细胞死亡信号转导与调控
第十八章 细胞叠套结构研究进展
第十九章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章 共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一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第二十二章 无菌性炎症与炎症因子
第二十三章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
第二十四章 细胞自噬与免疫研究进展
第二十五章 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第二十六章 免疫刺激性核酸和免疫调节性(抑制性)核酸研究进展
第二十七章 非编码RNA与免疫研究进展
第二十八章 生物力学和免疫应答
第二十九章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前言/序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免疫学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中国免疫学界人才济济、成果连连,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中国免疫学界积极融入国际免疫学界、占世界免疫学界一席之地的美好前景令人激.奋,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免疫学学科整体快速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态势下,如何把握机遇,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思考、制定有特色的中国免疫学发展之路,凝练明确的发展目标,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如何吸引更多的有志于献身中国免疫学事业、具有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队伍,是未来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与支撑!在这种背景下,编写一本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反映国际免疫学研究前沿热点与发展动态,以及体现国内免疫学研究现状的免疫学专集,供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或者踏上免疫学研究工作岗位的青年学者参考,能为中国免疫学会举办免疫学高级讲习班使用,并为国内相关生物医学专业研究人员在探讨免疫相关问题时提供参考,成为摆在我国免疫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国免疫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几代免疫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会员数量已经于2016年首次超过美国免疫学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在加强国内免疫学同行交流的基础上,着重于促进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成效显著,已成为联系全国免疫学工作者乃至全球华裔免疫学家的纽带,在我国免疫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可喜的发展态势,我们如何在老一辈免疫学家的工作基础上,将全国免疫学工作者以及全球华裔免疫学家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瞄准国际前沿,奋发进取,早日实现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并跨入免疫学研究强国行列的目标,是中国免疫学会目前工作的重点,这使得中国免疫学会正在担当起团结同仁、共同奋斗、冲击免疫学国际前沿的前所未有韵历史重任。在这种背景下,由中国免疫学会组织国内著名免疫学实验室的多位免疫学专家自2009年始编写了这本《免疫学前沿进展》的专集,目前该专集已第4版,我们正在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免疫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正在切实打造一个既有中国免疫学研究特色又能够体现免疫学研究国际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
免疫学是医学与生命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带动性、支柱性前沿学科,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与免疫学关系密切,而免疫学学科本身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等待着解决与突破,这使得免疫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具有极大的科学魅力。
《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 洞悉生命防御体系的宏大叙事 在浩瀚的生命科学领域,免疫学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具挑战性的分支之一。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抵御无处不在的病原体侵袭,更深刻揭示了生命体内部的精妙调控、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以及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先进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无数新的发现如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免疫学研究的夜空。《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当前免疫学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学术成果的巨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免疫学研究的迷宫,直抵那些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前沿。 本书并非对现有免疫学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温故,而是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聚焦于那些正在重塑我们对免疫系统理解的颠覆性概念和革命性技术。它精选了免疫学界最活跃的研究方向,由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亲笔撰写,确保了内容的原创性、深度和权威性。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代表着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研究热点,每一个论述都力求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展现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贯穿始终的“前沿”精神: “前沿”二字,是本书的灵魂所在。它意味着本书不满足于仅仅介绍“是什么”,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和“将如何”。从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和激活机制的分子细节,到免疫系统在发育、衰老、肿瘤发生、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复杂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本书都深入剖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它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个由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的未知领域,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与挑战。 宏观与微观的交织: 免疫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涉及众多细胞类型、信号通路和分子相互作用。本书在阐述这些复杂性时,展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它从宏观层面梳理了免疫系统的整体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它会深入探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如何协调一致,共同构筑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精密防线。另一方面,本书又会深入到微观的分子层面,剖析关键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调控机制及其在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例如,在阐述T细胞活化时,本书不仅会介绍T细胞受体(TCR)与MHC-肽复合物的结合,还会深入探讨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录因子调控等关键步骤,揭示其背后精妙的分子逻辑。 多角度的审视: 本书的“前沿”体现在对免疫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它不仅关注基础科学的突破,也积极反映了免疫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细胞与分子层面的深邃探索: 本书将详细阐述近年来在免疫细胞分化、表观遗传调控、细胞通讯、分子识别等方面的重大发现。例如,关于新兴的免疫细胞亚群(如某些特定的Treg亚群、调节性B细胞等)的识别、分化轨迹和功能的研究,将揭示免疫系统更深层次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同时,对免疫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精细调控机制,包括其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等翻译后修饰的研究,也将深入探讨,为理解免疫应答的动态性和特异性提供新的视角。 疾病机制的深度解析: 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详细剖析免疫系统在各种疾病中的异常表现及其潜在的致病机制。 肿瘤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免疫监视,以及免疫系统如何被激活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癌症免疫疗法,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革命性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也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它将解析这些疗法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以及未来优化策略。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而引起的。本书将探讨自身免疫的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发因素、免疫耐受的破坏以及在不同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中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失调的具体表现。对于如何恢复免疫平衡,阻止自身免疫攻击,本书也将呈现最新的研究思路。 感染性疾病与疫苗学: 尽管随着抗生素和疫苗的广泛应用,许多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新发传染病(如COVID-19)的出现,以及病原体耐药性的挑战,使得免疫学在应对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依然至关重要。本书将回顾并展望在新型疫苗设计、抗病毒免疫策略、微生物组与免疫协同作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针对当前紧迫的公共卫生需求的突破性研究。 神经免疫学: 长期以来,神经系统被认为是免疫豁免的区域,但近年来神经免疫学的发展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本书将重点介绍神经胶质细胞(如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稳态维持、损伤修复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它将揭示免疫细胞如何穿越血脑屏障,以及免疫分子如何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信号传递和疾病调控功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免疫与衰老: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免疫衰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探讨免疫衰老的分子机制,包括胸腺功能减退、T细胞库的改变、慢性低度炎症(inflammaging)的形成,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疫苗的应答以及肿瘤的发生。同时,本书也将介绍一些旨在延缓或逆转免疫衰老的潜在策略。 技术创新的驱动: 免疫学研究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新的技术的支撑。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正在改变免疫学研究范式的技术和方法。 单细胞技术: 诸如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单细胞ATAC测序(scATAC-seq)等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解析免疫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分化轨迹和基因表达谱,从而揭示免疫系统更精细的调控网络。 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这些技术能够同时解析细胞的空间位置信息及其基因或蛋白的表达水平,对于理解免疫细胞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定位、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空间异质性至关重要。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该技术极大地简化了基因功能的研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编辑免疫相关基因,从而深入探究其功能和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先进的成像技术: 如活体成像、超分辨率显微镜等,使科学家能够实时观察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动态行为、信号传递过程以及与病原体或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免疫应答的动态过程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读者群体: 《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适合所有对免疫学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免疫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系统、深入的知识框架,以及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窗口。 从事免疫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 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激发新的研究灵感。 临床医生: 了解免疫学在各种疾病诊治中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 对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公众: 以严谨而不失生动的语言,呈现免疫学这一神秘而迷人的领域,帮助公众理解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以及科学如何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结语: 《免疫学前沿进展》(第4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认知的飞跃。它邀请您一同踏上探索生命最精密防御体系的旅程,见证科学的每一次进步,感受生命无穷的奥秘。在这本书中,您将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前沿思想的同行者,与顶尖科学家一同思考,一同展望免疫学充满希望的未来。它将帮助您深刻理解,免疫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开启治愈疾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