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韦以宗医案医话文集》是著名中医骨科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全国中医骨伤名师、北京市昌平区名老中医、中医整脊学科创立人韦以宗教授和他的弟子诊疗骨伤、脊柱疑难病的经验实录,是韦以宗在带教弟子时的医话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辑。附录介绍韦以宗的从医历程及他的诗词书法选,是一本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专著。
《韦以宗医案医话文集》可供从事相关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参考,也供关注脊柱健康者阅读参考。
韦以宗,男,首都国医名师,全国中医骨伤名师,北京市昌平区名老中医,中医整脊学科创立人。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和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韦以宗名医工作室主任导师,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韦以宗中医整脊团队首席专家、主任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中医整脊标准审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脊柱健康标准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整脊分会创会主任委员,美国纽约卫生职业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天津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荣获广西知识分子重奖、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院院长及国内外学术团体“中国整脊之父”和北京市昌平区名老中医等荣誉。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108篇,编著、主编著作21本,其中点校古籍文献22册,共计1573万余字,其中再版5本,译成外文3本。曾荣获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省部级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医案
第一节 颈椎疑难病
急性斜颈
寰枢关节错位(侧偏型)
寰枢关节错位(混合型)
儿童寰枢关节错位(多发性抽动)
颈肩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神经根型Ⅳ级椎曲)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神经根型V级椎曲)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并腰椎滑脱(腰4向前滑脱半度)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神经根型V级椎曲)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神经根型V级椎曲)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并寰枢关节错位(侧偏型)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并腰椎滑脱症(腰4向前滑脱I度)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椎动脉型)
颈椎病继发脊柱侧弯
第二节 胸背痛
胸椎侧弯
劳损性胸椎侧凸症并腰椎管狭窄症
第三节 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血管瘤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下肢、左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下肢、右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左下肢、左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下肢)
腰椎间盘突出症(左下肢、右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左下肢、左侧弯)
第四节 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颈腰椎管狭窄症
颈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侧方并后方移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
第二章 医话
第三章 科学研究
前言/序言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我们的师父韦以宗教授50余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及临证医案、医话奉献给读者,祈求更多人受益,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师父韦以宗教授,籍贯广西平南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著名中医骨科专家,中医骨伤名师,中医整脊学科创始人。广东省中医院韦以宗名医工作室主任导师,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韦以宗中医整脊团队首席专家、主任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中医整脊标准化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创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兼标准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8项。
我们要学习、传承韦以宗师父一切为了伤病员的高尚医德。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他时,他曾说过,由于小时候他的母亲和哥哥重病,目睹了庸医图财的恶习,发誓长大要当一名穷人的医生。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践行了他的志向,平时对病人诊疗高度负责,关心伤病员。而且,还经常举行义诊活动,无论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国内。近期,还带领我们举行“一带一路新疆中医整脊行”大型义诊活动。21世纪初,他在北京昌平创办的光明骨伤医院是北京首批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虽为很多病患解决了疑难杂症,但严格按照政府核定的医疗价格收费。医院不大,只有30张病床。很多人说:“韦教授,你的名声和医院不相匹配。”他却说:“我的医院不大,但我的徒弟医院大。”他常常告诫我们:“要发财,别当医生。”不少财团老板找到他,表示愿意投资扩大他的医院,都被他好言婉拒。他和我们说:“医院一旦商业化,就失去其济世活民、救死扶伤的真正价值。”建院16年来,医院接纳了近百名来自二甲、三甲医院的进修医生和13个国家的专家参观考察,获民政部门评为“自律诚信先进单位”和“4A级社会组织”。师父韦以宗也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荣誉称号。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个1000多平米的小医院,却是中医整脊学科的发源地。
我们要学习、传承韦以宗师父为了中医事业勤劳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师父少有节假日。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他编著、审校了1573万余字的21本著作(以书名计)。其中,点校古籍文献就有22册(4册合订本),而且都是开创性的专著。他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相关杂志报纸发表120篇论文(因篇幅所限,本书只收录90篇)。这在中医药界是少有的,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他曾和我们说过,他读初中时就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他还常常提醒我们,鲁迅说过:“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因此,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挫折,他都笔耕不辍。基于他对古籍文献研究的成果和对中医骨伤、中医整脊理论创立的杰出贡献,说他是个医史学家和理论家,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要学习、传承韦以宗师父为了中医事业,勇于担当的崇高事业心和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初,中医骨伤科医师全国不足3000人。我们的师父临危受命,于1985年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学院,团结全国600多名专家,建立34所分院,98个辅导站,用4年时间,为国家培养了4000多名骨伤人才。同时,创办我国首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联合106名专家编写我国首部中医骨伤科教材《中国骨伤科学》(十卷本)。为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号召,身在异国的他,克服困难,成功组织首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并成立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为振兴中医骨伤科学和促进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
我们要学习、传承韦以宗师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治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师父韦以宗教授的学识和才华正如孔子所说,他既是中医骨科古籍研究的专家,也是古为今用的临床实践专家。他“敏而求之”,如:从《黄帝内经》的“束愧”“骨空论”到“束悗疗法”“骨空针减压法”;从孙思邈的“老子按摩法”到“健身强脊十八式”;从《中国接骨图说》的“熊顾法”“鹤跨法”“骑龙法”到“颈椎旋提法”“胸腰旋转法”“腰椎旋转法”“腰骶侧扳法”;从少林寺学派的“点穴疗法”和危亦林的“悬吊法”到他发明的“四维调曲法”等,均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技艺。
《韦以宗医案医话文集》并非一部孤立存在的书籍,它承载的是一位医者深厚的学养、精湛的医术以及对生命至深的体悟。这部文集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串串医案,更是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韦老先生对医学本质的探索、对临证经验的凝练,以及对中医理论的独特见解。其内容之丰富,远非简单的病案汇编所能概括。 医案:临床智慧的凝结 文集中的医案部分,是韦老先生数十载行医生涯的真实写照。每一则医案,都是一次与疾病的搏斗,一次对人体奥秘的探寻。这些医案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病名、证候、治法,而是充满了中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辨证论治的精妙展现: 韦老先生在辨证方面,尤为注重“审证求因”,力求透过表象,直抵病机。他会详细记录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神志,以及寒热、出汗、饮食、大小便等细微之处,并结合病史、情 आढळ此进行综合分析。其辨证过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中医“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的严谨性。例如,在治疗一位久咳不止的患者时,他可能不会仅仅拘泥于“咳嗽”二字,而是会深入探究其咳嗽的性质(干咳、痰咳、音哑)、痰的形态(清稀、黄稠、泡沫)、咳的时间(晨起、夜间)、诱发因素(受凉、情志)以及伴随症状(胸闷、气短、乏力),从而精准判断是风邪犯肺、痰浊阻肺,还是肝火犯肺,或是肾不纳气。 治法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韦老先生的治法,并非墨守成规,而是根据病情的复杂变化,灵活调整方药。他善于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既能守住方剂的核心主治,又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药物的性味、功效、配伍上进行创新。对于疑难杂症,他更是敢于突破,结合自己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摸索出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一些虚实夹杂的病证,他可能不会简单地采用补法或泻法,而是会根据虚实的主次、寒热的程度,巧妙地运用“虚实兼顾、寒热并用”的原则,在同一方剂中包含温阳散寒与清热泻火的药物,使其相互制约,协同作用,达到最佳疗效。 方药的精准配伍与剂量考究: 韦老先生在遣方用药上,极尽精微。他不仅注重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更关注药物之间的协同增效和拮抗减毒。他会根据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特性,进行精准搭配,使方剂的整体功效达到最大化。同时,他对药物的剂量也有着精细的考量,绝不滥用,也不会吝惜,而是根据药性、病证的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体质强弱,进行审慎的配伍。即使是同一味药,在不同的方剂中,其剂量也会有所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药物药理药性的深刻理解。 医患沟通的艺术: 医案中也常常能感受到韦老先生与患者之间的医患互动。他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身心状态。他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细致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给予患者信心和力量。这种温暖的医患关系,本身也构成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话:思想火花的闪耀 医话部分,则是韦老先生医学思想、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字,如同星辰点点,照亮了中医的深邃与博大。 对中医理论的深入解读: 韦老先生并非满足于对经典条文的字面理解,而是能够结合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发展,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他可能会探讨“气”、“血”、“津液”在现代生理学中的对应,分析“阴阳五行”在理解人体功能紊乱中的指导意义,或是阐述“六经辨证”在治疗复杂疾病中的灵活运用。他会从更宏观的视角,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学术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医话中,韦老先生常会就一些医学学术问题,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可能会对时下流行的某些治疗方法进行审慎的评论,或是对某些医学概念提出不同的诠释。这些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既有批判精神,又具建设意义,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和学术的探讨。 临证心得的提炼与升华: 韦老先生会从海量的临床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证心得。这些心得,可能是一些治疗原则的总结,一些用药经验的归纳,或是对某些常见病证治疗难点的剖析。例如,他可能会总结出治疗“痰湿体质”患者的“健脾祛湿,理气化痰”大法,或是强调治疗“肝郁化火”证时,“疏肝解郁”与“清肝泻火”的权衡与配合。 医学人文精神的彰显: 医话中,更能感受到韦老先生身上所体现的医学人文精神。他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同情、对医德的坚守,都跃然纸上。他会反思医学的局限性,探讨医者应有的情怀,以及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担当。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医学的探讨,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韦老先生的医话,也常常能够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可能会在医话中引用古籍中的典故,或是结合中国哲学思想来阐述医学道理。他并非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医学的理念相结合,赋予中医新的时代内涵。 文集整体价值: 《韦以宗医案医话文集》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集临床实践、理论探索、学术思想、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医学宝库。 对于中医学习者而言: 这是一部绝佳的临床实践教材。通过阅读医案,可以学习辨证论治的思路、方药配伍的技巧、临证处理的智慧。通过阅读医话,可以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把握学术研究的方向,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 这是一面照见自身不足的镜子,也是一面激发创新灵感的源泉。通过学习韦老先生的医案,可以拓宽思路,改进方法,提高疗效。通过借鉴他的学术观点,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它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魅力,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以及中医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医者的仁心仁术,体会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总之,《韦以宗医案医话文集》以其详实而生动的医案,深刻而独到的医话,汇聚成了一部中医临床智慧的结晶,一部医学思想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一位杰出医者的学思历程,更传承和发展了中医的宝贵遗产,为后世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医学著作,堪称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医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