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文学地图

纽约文学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著
图书标签:
  • 纽约
  • 文学
  • 地图
  • 城市文学
  • 文学地理
  • 文化地图
  • 旅行文学
  • 美国文学
  • 文学散步
  • 城市文化
  • 纽约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3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64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纽约有第五大道、百老汇音乐剧等的时尚繁华,更有菲茨杰拉德、米勒、贝娄等文学大家的文艺风景。

2、由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国哈罗德?布鲁姆主编。(耶鲁大学人文讲座教授,1973年出版《影响的焦虑》,被喻为“用一本小书敲了一下所有人的神经”;1994年出版《西方正典》,在世界上也引起巨大反响。)

3、既是一本城市旅行手册,又是一部美国文学史。


内容简介

《纽约文学地图》:布鲁克林大桥、第五大道、中央公园、百老汇音乐剧……这一切构成了繁华而敏感的纽约。欧文、惠特曼、麦尔维尔、詹姆斯、克莱恩、德莱塞、华顿、菲茨杰拉德、帕索斯、米勒、埃里森、鲍德温、贝娄、梅勒、沃尔夫、多克托罗、德里罗……这些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作家及其传世名作都与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纽约孕育了这些经典作家,而这些作家又挥舞生花妙笔真切地刻画出了纽约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庞杂恢宏与深刻精微……本书采用访谈、简述、评论等多种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三个半世纪以来纽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绚丽的文学风景线。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1930一):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 1975)、《西方正典》( 1994 ),《莎士比亚:人的发明》( 1998 )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有天赋、有原创性和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阿尔弗雷德?科恩眼中的纽
第二章 德拉瓦人、荷兰人、英国人与美国人
2.1 乔瓦尼?达?维拉扎诺 24
2.2 亨利?哈德逊 26
2.3 新阿姆斯特丹 29
2.4 彼得?斯代弗森特 32
2.5 纽约 36
2.6 从纽约到新奥兰治再到纽约 39
2.7 莱斯勒起义 41
2.8 18 世纪早期 43
2.9 新闻自由与革命火种 45
2.10 独立战争 47
第三章 天堂与地狱
3.1 坦慕尼协会与阿伦 ? 伯尔 51
3.2 华盛顿?欧文
3.3 19 世纪初叶的纽约 57
3.4 赫尔曼?麦尔维尔 63
3.5 沃尔特?惠特曼 69
第四章 迈向大纽约
4.1 内战岁月 79
4.2 内战后的纽约 88
4.3 亨利?詹姆斯 91
4.4 斯蒂芬?克莱恩 100
第五章 现代纽约
5.1 西奥多?德莱塞 105
5.2 伊迪丝?华顿 110
5.3 早期现代主义 117
5.4 玛丽安?莫尔 124
第六章 爵士时代与大萧条
6.1 哈莱姆文艺复兴 131
6.2 克劳德?麦凯 134
6.3 康梯?卡伦 135
6.4 兰斯顿?休斯 137
6.5 哈特?克莱恩 141
6.6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145
6.7 约翰?多斯?帕索斯 152
6.8 菲奥雷洛?拉瓜迪亚 159
6.9 纳撒尼尔?韦斯特 161
第七章 纽约知识分子、纽约画家与纽约诗人
7.1 阿瑟?米勒 168
7.2 拉尔夫?埃里森 173
7.3 詹姆斯?鲍德温 177
7.4 索尔?贝娄 181
7.5 垮掉的一代 185
7.6 弗兰克?奥哈拉 188
7.7 诺曼?梅勒 193
第八章 当代纽约
8.1 爱德华?科克 200
8.2 保罗?奥斯特 202
8.3 汤姆?沃尔夫 206
8.4 E.L. 多克托罗 209
8.5 奥斯卡?黑杰罗斯 213
8.6 托尼?库什纳 216
8.7 唐?德里罗 224
文学圣地 233
大事记 245
译后记 253

精彩书摘

第六章  爵士时代与大萧条
城市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将见证这一切。
20 世纪20 年代,至少纽约的部分“咆哮”来自建筑工地,战后的经济繁荣使许多建筑工程纷纷破土动工。从19 世纪中期起,纽约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大兴土木,然而即使已经拥有前所未有的桥梁和摩天大厦,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的发展步伐也并未放慢,反而加快了。战后10 年,纽约街道上的汽车是原来的5 倍多,到20 年代末,纽约的汽车保有量比欧洲汽车的总和还要多。汽车的飞速增加导致了几条林荫大道的问世。布朗克斯河、哈钦森河、索米尔河和跨威彻斯特县几条林荫大道全部在1923—1931 年之间完工。1927年,荷兰隧道竣工。1931 年,华盛顿大桥落成。纽约的天际线也在继续升高。20 年代末,克莱斯勒大厦、查宁大厦、帝国大厦、《每日新闻》大厦、公正大楼、施特劳斯大楼、曼哈顿银行大厦,还有麦卡尔平酒店、国宾酒店与华尔道夫酒店都已矗立起来。
迅速变化的城市景观反映出城市的疯狂活力,这活力在居民的夜生活中同样明显。经济的繁荣使人们有大把的金钱举办各式各样的狂欢舞会,那个年代因此而闻名。1919 年,宪法第18 修正案通过禁酒令,该法令的实施诱惑许多人秘密聚会,偷尝禁果。在纽约,违抗禁酒令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20 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人因为违反禁酒令被捕,最后只有17 人获罪。据估计,当时纽约城非法经营的酒店多达10 万家。“大比尔”德威尔、达基?舒尔茨和弗兰克?科斯特洛等人靠贩卖私酒非法聚敛钱财,最终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影响纽约政治。黑帮、艺术家、百老汇明星和生活奢侈的富人相互交织,非法经营的酒店和夜总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
6.1 哈莱姆文艺复兴
战后的繁荣昌盛也为哈莱姆文艺复兴做好了准备。纽约的经济繁荣对有意离开南方的非洲裔美国人极具吸引力,因为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黑人蜂拥而入,填补这些职位。1890年,曼哈顿每70个人中只有1个是黑人,而到了1930年,每9 个就有1 个黑人。20 世纪20 年代,哈莱姆成为非洲裔美国人在纽约的文化生活的中心,实际上成了城中城。开发商对该区进行开发时,一心希望(而未能)吸引迅速膨胀的白人中产阶级,哈莱姆最终向黑人开放。黑人在它精心设计的街道和新潮的建筑物里,看到了美国其他城市无法赋予他们的美好生活的希望。良好的居住环境,加上纽约对文化创造永无止境的欲望和能量,为非洲裔美国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的喷发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在音乐和文学两个领域。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人们坚信,防止种族偏见的良方是反对布克?华盛顿[1] 所倡导的方法,采取一种更独立、政治上更激进的立场,强调文化贡献的重要性而不是经济收益。就像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与其他人所阐释的那样,这种思想认为,黑人在文学、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以及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将深刻改变白人看待黑人和黑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致力于提升黑人种族地位的几个最重要的组织,比如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全球黑人进步协会和全国城市联盟,总部都在纽约。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促进黑人的进步。总体而言,就像现代主义的传播一样,非洲裔美国人的思想和艺术主要通过期刊、杂志和报纸进行宣传。其中最重要的刊物有可能是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创办于1910年的月刊《危机》(The Crisis),颇有影响力的《黑人的灵魂》的作者杜波依斯任杂志编辑。另外,还有1917 年创办、钱德勒?欧文和菲利普?伦道夫编辑的《信使》(The Messenger )和1923年创办、查尔斯?约翰逊编辑的《机遇》(Opportunity)等。兰斯顿?休斯、康梯?卡伦(Countee Cullen)、佐拉?尼尔?赫斯顿、吉恩?图默和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等作家的处女作都曾在这些杂志上发表,小有名气后他们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主要针对白人读者的杂志如《名利场》和《纽约客》上。
对非洲裔美国文学传统的研究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与在杂志上宣传有前途的作家遥相呼应。20 世纪20 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非洲裔美国文学选集,其中许多是诗歌选集。诗歌选集中最引人注意的几本由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编辑、介绍,包括1922 年出版的《美国黑人诗歌选集》和1925 年与其兄弟合作编选的《美国黑人灵歌选集》。1923 年,对黑人文化颇感兴趣的白人文学教授罗伯特?克林发表《黑人诗人及其诗歌》。1925年,艾伦?洛克编辑的选集《黑人新生代》出版,影响尤为广泛。1921 年,全国浸信联会出版《福音珠》,启动了迅速席卷纽约及全美的爵士乐与布鲁斯音乐狂潮。菲莉斯?惠特利、保罗?劳伦斯?邓巴和丘辟特?哈蒙等一些天才诗人的诗作都曾被收入这些文学选集之中(从1760 年以来,哈蒙的诗作就一直出现在纽约)。通过展示前辈们的杰作,这些文学选集不仅有助于确认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的事业心,而且使他们在评论和借用自己的文学传统中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
6.2 克劳德?麦凯
诗人、小说家克劳德?麦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中最早崛起的黑人作家之一。他于1889 年出生在牙买加,1912 年到美国亚拉巴马州的特斯基吉学院求学之前,已经出版过两卷方言诗集。他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移居哈莱姆,为麦克斯?伊斯特曼的《解放者》杂志做助理编辑。1919 年,他在《解放者》杂志上发表十四行诗《如果我们必须死去》,竭力主张人们积极抵抗种族暴力,从此他以积极倡导非洲裔美国人的进步和独立而闻名:“哪怕我们必死,也别死得像头猪/ 被兜捕到肮脏地方关入栏圈——”(Mckay 36)麦凯对哈莱姆的前景态度暧昧,有时类似于玛丽安?莫尔和T.S.艾略特对现代城市的想象。例如,《纽约的热带记忆》描述了纽约的一幅富庶场景——“香蕉有熟有青,还有生姜的根,/ 可可果与锷梨,/ 橘子、芒果与葡萄柚,/ 都该在集市卖好价”——这场景使诗人悄然生出一股思乡之情,渴望回到“从前熟悉的”牙买加文化的怀抱(31) 。
这首诗使人回想起莫尔的诗作《纽约》,在莫尔笔下,纽约的物质极为丰富,列举的细节令人惊叹,但诗人并无歌颂纽约之意。在1922 年发表的十四行诗集《哈莱姆的身影》中有首诗叫《凄凉的城市》(The Desolate City),麦凯清楚地表达了一种与艾略特相似的觉醒:“我的灵魂是个讨厌的城市,/ 到处是耀武扬威的悲惨,/ 充斥着失望和遗憾。/ 异常的痛苦悄然在此落户……”(52)尽管1922 年麦凯离开哈莱姆去了苏联,但他后来的小说表明,曼哈顿继续主宰着他的想象。1928 年出版的《回到哈莱姆》传达了麦凯对哈莱姆的矛盾态度,小说描写从部队逃跑的杰克在城市大街上寻找浪漫的英雄行为,还有在牙买加出生的作家雷到欧洲寻觅与哈莱姆夜生活对人的感官刺激截然不同的东西。
6.3 康梯?卡伦
1925 年,康梯?卡伦发表第一部诗集《肤色》,从此他取代麦凯,成为哈莱姆最受欢迎的诗人。卡伦的出身充满谜团,他声称自己出生在纽约,但有证据表明他1903 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原名叫康梯?波特,从小就是孤儿。十几岁时,他被哈莱姆的萨勒姆卫理公会牧师弗雷德里克?A.卡伦收养。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威特?克林顿高中,先后就读于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1926 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第二年,他发表第二部诗集《棕色女郎之歌》(Ballad of the Brown Girl )和黑人诗歌选集《黄昏颂歌》(Caroling Dusk),并回到哈莱姆,为查尔斯?约翰逊的《机遇》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与麦凯一样,卡伦采用一种正式的格律诗文体,与兰斯顿?休斯受爵士影响的自由诗形成鲜明对比。押韵对句的杰作《遗产》(Heritage) 叩问“非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肯定基督教价值观,而非异教徒价值观。(Early 104)该诗以及卡伦的许多作品显然围绕并试图超越种族问题。卡伦的《但我感到惊奇》(Yet Do I Marvel)一诗把这种痛苦的挣扎再现得淋漓尽致,诗歌结尾这样写道:“但我对这件怪事感到惊奇:/ 造出黑皮肤诗人,令他唱吟!”(79)
6.4 兰斯顿?休斯
卡伦经常把黑皮肤与排斥和痛苦联系在一起,而兰斯顿?休斯与卡伦正好相反,极力颂扬自己的种族遗产:“夜色美丽,/ 我的人民的面孔也美丽”,他在《我的人民》中吟唱道(Hughes13) 。1902 年,休斯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到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读高中之前,他在堪萨斯州的劳伦斯和伊利诺伊州的林肯市度过青少年时光。休斯说服父亲把他送入哥伦比亚大学,但一到纽约,休斯就陶醉在哈莱姆的生活之中,计划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休斯的视野和诗歌受到沃尔特?惠特曼的影响,同时影响他的还有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年长一些的诗人,尤其是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和克劳德?麦凯。1921 年,他最有名的诗歌、也是他最早期的诗作之一《黑人谈河》发表在《危机》杂志上。这首诗聚焦种族问题,明确肯定一个全面、包容的自我,使人不由得回想起惠特曼:“当朝霞初升,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我在刚果河旁搭茅棚,波声催我入睡。/ 我俯视着尼罗河,建起了金字塔。/ 当阿贝?林肯南下新奥尔良,我听到密西西比河在歌唱,我看到河流浑浊的胸膛被落日染得一江金黄。”(4)
休斯对诗歌的主要创新是把爵士乐与布鲁斯音乐形式应用到诗歌之中。1926 年,克诺普夫出版社推出他的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诗集展示了休斯对抒情形式的创新。标题诗歌描写故事的叙事者听黑人音乐家一边演唱布鲁斯,一边弹钢琴:“莱诺克斯大道的一个夜晚/ 破旧的煤气灯下惨淡的苍白/ 他懒散的摇摆……/ 他懒散的摇摆……”(33)叙事者回忆“一个夜晚”的一场表演,但重复的诗行模仿布鲁斯音乐的鲜明特征,暗示叙事者仍在迷恋那首歌曲,从而强调音乐的力量和魅力。诗作中的音乐家没有名字(而叙事者邂逅他的那条街却有名字),匿名暗示整个哈莱姆都在分享他那“疲倦的布鲁斯”。
休斯继续写作,接着完成他的自传《大海》中的一章“黑人文艺的流行时期”,非常形象、简洁地概括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时代氛围及其中的各种因素。《大海》在1940 年出版。在自传中,休斯认为歌舞剧《曳步舞》是“曼哈顿黑人文艺复兴”的开端,“歌舞剧中的宝贝”,并戏谑地声称它“是我想去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要原因”。(McLaren 175)休斯歌颂那个时代,赞美它的剧院、夜总会、歌手、作家,但看到它在污浊的商业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堕落,他感到痛惜:白人蜂拥而至,享受哈莱姆激动人心的夜生活,他们“占据着紧靠表演场地的最好位置,瞪大眼睛盯着黑人顾客,好像在动物园里观赏什么好玩的珍禽奇兽”;夜总会老板“看到蜂拥而至的白人顾客,高兴得忘乎所以,竟然犯了个令人痛心的错误,把自己的黑人同胞拒之门外”;跳舞的、唱歌的和写作的竭力打造自己,迎合“市中心的游客生意”(176—177) 。在休斯看来,“哈莱姆火了,但无奈它变成了自己的牺牲品”:
黑人文艺复兴时期,我在哈莱姆,并且快乐极了,但我认为这一时期不会持续太久(我想起轻歌剧《蝙蝠》首次来纽约演出时,俄国文艺流行的情景)。如此众多、如此热情的人们何以会对黑人文艺永远着迷?但是有些哈莱姆居民以为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他们觉得种族问题终于被艺术外加格莱蒂丝?本特利彻底解决。他们坚信,新黑人从此将在康梯?卡伦、埃塞尔?沃特斯、克劳德?麦凯、艾灵顿公爵、波强格斯和艾伦?洛克等亲手创建的“宽容的绿色牧场”上开始新的生活。(178)
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休斯“在哈莱姆”,与其他音乐家、作家、演员和思想家一起梦想着创造“宽容的绿色牧场”,一起为这梦想规划蓝图,提供动力。20 世纪20 年代的哈莱姆文化所代表的梦想对他来说不会消失,而会变作一个“延缓的梦想”,他在后来的诗作中经常使用这个寓意深刻的词组。
休斯的纽约之路与另一个渴望将爵士乐成分融入诗歌的现代诗人大致平行,他就是伟大的诗人哈特?克莱恩。“让我们创造一个词语,把爵士乐置换成合适的语言!一些干净利落、妙趣横生、难以捉摸的语汇!”1922 年5 月,克莱恩在给他的新朋友、诗人艾伦?泰特的信中这样写道。(Hammer 86)比休斯只大三岁的克莱恩与休斯一样,也是从中西部来到纽约,两个人都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生活过。休斯和克莱恩都曾告诉父母他们打算上哥伦比亚大学,但他们在哥大获得学位的前景黯淡,因为他们都梦想参加到20 年代纽约校园以外活力四射的文化生活之中。克莱恩觉得必须创造的“词语”与休斯明确表达的那个词语不同,但有时在他们各自的诗中,很可能会出现几乎由对方所写出的诗行:比如克莱恩的诗作《弗吉尼亚》开篇写道:“啊,七点的雨水,/ 十一点的工资——/ 微笑着把老板送走,/ 玛丽(你要做什么?)/ 七点过了——十一点过了,/ 而我还在盼着你……”,而休斯的《要求》这样开始:“听! / 亲爱的美梦,十足地活着——/触摸我完全死去的躯体——/告诉我,啊快点!活着的梦想,/ 你快活的呼吸的激动的源泉。”(Simon 90 and Hughes 96)休斯和克莱恩都把人性看作灵魂的港湾,这比他们对爵士乐的兴趣更重要——两位诗人在沃尔特?惠特曼的作品中发现的理想。尽管后来两位诗人都不再对纽约抱有幻想,但正是在纽约,他们希望那个理想变为现实。


《纽约文学地图》 序言 纽约,这座不夜之城,永远涌动着无数故事的洪流。从摩天大楼的钢铁森林到街头巷尾的咖啡馆,从纸醉金迷的社交场到贫民窟的挣扎求生,这座城市以其多元、包容、又充满冲突的特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学,如同城市的灵魂,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塑造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也折射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纽约文学地图》并非一本简单的城市导览,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学漫游,它试图勾勒出纽约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印记,揭示那些孕育了伟大作品的地点,以及这些地点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作者的笔触与思想。 第一章:哈德逊河畔的先驱与回响 哈德逊河,纽约最显著的地标之一,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早期的拓荒者、移民以及那些追寻美国梦的先驱们,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文字。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笔下那个充满田园诗意的“沉睡谷”(Sleepy Hollow),虽然地理位置稍偏,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氛围和对美国早期历史的回溯,奠定了纽约文学的基调。他的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都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灵感。 穿越时间的河流,我们来到20世纪初,哈德逊河沿岸的布鲁克林区,成为了无数移民安家落户的地方。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在他的《月亮出来了》(The Moon Is Down)以及其他作品中,虽然故事背景设定不尽相同,但他对普通人生活困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与那些在哈德逊河畔寻找新生活的移民们的经历息息相关。河水的静默流淌,仿佛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失落,也成为作家们笔下永恒的背景。 沿着哈德逊河向上游,我们还会遇到那些在风景优美的地点寻找创作灵感的作家。那些曾经的庄园、古老的房屋,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故事发生的绝佳场所。比如,玛丽·雪莱(Mary Shelley)虽然并非纽约本地作家,但她关于“科学怪人”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科学边界的探索,在现代都市的背景下,往往会引发新的解读。纽约这座不断革新、充满科技感的城市,恰恰是检验这些永恒主题的绝佳舞台。 第二章:格林威治村的波西米亚灵魂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这个曾经的波西米亚中心,是纽约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聚集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作家、诗人、音乐家,他们在这里碰撞思想,激荡灵感,留下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印记。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领军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和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创作生涯,与格林威治村紧密相连。他们在村里的咖啡馆、酒吧、公寓里,分享着对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东方哲学的探索。凯鲁亚克那充满自传色彩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虽然描绘的是跨越美国的公路旅行,但其核心精神——对体制的质疑、对生命的热烈追求,以及在城市边缘游走的孤独感——都深深烙印在格林威治村的氛围之中。金斯堡充满力量和反叛精神的诗歌,如《嚎叫》(Howl),更是直接呐喊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与愤怒。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的出现,为格林威治村增添了另一重深刻的维度。他以其尖锐的笔触,探讨了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敏感议题。他在村里度过了许多重要的创作时光,他的作品,如《另一个国家》(Another Country),不仅反映了纽约社会的复杂性,更揭示了在繁华都市背后,那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声音。格林威治村的多元文化背景,为鲍德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洞察。 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如“山姆的”(San Remo Cafe)和“咖啡之屋”(The Coffee House),成为了作家们交流思想、激发创作的圣地。在这里,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此起彼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至今,漫步在格林威治村蜿蜒的小巷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自由奔放、不羁的艺术气息。 第三章: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与都市丛林 曼哈顿,纽约的心脏,以其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繁忙的街道,成为了无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背景。这里是资本的中心,是欲望的集散地,也是现代都市生活无数可能性的缩影。 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虽然主要场景发生在长岛,但其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纸醉金迷、爵士乐盛行、以及对财富和阶级的焦虑,都与曼哈顿的上流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曼哈顿的华丽舞厅、奢华公寓,以及那些在夜色中闪烁的霓虹灯,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诱惑与幻灭的“爵士时代”。 J.D. 塞林格(J.D. Salinger)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在《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穿梭于曼哈顿的街道,逃避着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圆滑。他对于这个城市的观察,充满了少年人的迷茫、叛逆与真实。从中央公园的寒冷长椅到百老汇的喧嚣,霍尔顿的脚步勾勒出了一个少年心中对“真实”的追寻,也折射出都市生活中个体存在的疏离感。 而描写现代都市生活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汤姆·沃尔夫(Tom Wolfe)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我是夏洛特·西蒙斯》(I Am Charlotte Simmons)等作品中,深入剖析了当代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这座大都市中,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他笔下的曼哈顿,既有无限的机遇,也有深刻的挑战。 摩天大楼不仅是物理的高度,更是象征着野心、权力与梦想。从《金刚》(King Kong)中攀上帝国大厦的猩猩,到无数关于华尔街金融巨头的文学想象,这座城市的垂直空间,为作家们提供了无限的解读和隐喻。 第四章:布鲁克林的多元与新生 曾几何时,布鲁克林(Brooklyn)被视为曼哈顿的“后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创意和多元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了当代文学的重要舞台。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纽约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玻璃城》、《幽灵王国》、《摇烟》——让布鲁克林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哲学思辨和身份探索的迷宫。奥斯特笔下的布鲁克林,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所,在那里,现实与虚幻交织,叙事与人生相互映照。他细致地描绘了布鲁克林的老街区、海滨以及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神秘空间。 萨顿·泰勒(Sutton Taylor)的《布鲁克林交响曲》(Brooklyn Symphony)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布鲁克林不同族裔社区的生活图景,展现了移民文化在这里的融合与碰撞。从意大利裔社区的家庭聚会,到加勒比海裔社区的音乐节奏,再到新移民的奋斗故事,这本书展现了布鲁克林的真实面貌,以及它作为“世界熔炉”的独特魅力。 布鲁克林近年来的“文青”聚集地现象,也催生了大量关于创意产业、独立书店、咖啡馆文化以及社区变迁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用真实的细节勾勒出城市中的温情与力量。 第五章:皇后区的视角与包容 皇后区(Queens),纽约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以其极其显著的多元文化和移民社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里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习俗和故事。 例如,一部关于皇后区华人社区的小说,可能会深入描绘新移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家庭关系的变迁以及身份认同的挣扎。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下,不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詹妮弗·E·史密斯(Jennifer E. Smith)的《五月有风》(The Geography of You and Me)虽然不完全以皇后区为背景,但它对于年轻人在陌生城市中寻找归属感和理解的描绘,与皇后区无数年轻移民的经历不谋而合。这座城市,以其包容的姿态,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也为他们提供了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 皇后区的广阔空间,也孕育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这里不仅有高楼林立的法拉盛(Flushing)和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也有充满自然气息的法洛克威(Far Rockaway)海滩。这种多样的地理景观,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他们描绘不同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 结语 纽约,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史诗,而文学,则是这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纽约文学地图》试图做的,是引导读者去发现这些故事发生过的地点,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的温度,去理解这座城市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并塑造了如此众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从哈德逊河畔的宁静到格林威治村的喧嚣,从曼哈顿的繁华到布鲁克林的艺术气息,再到皇后区的多元包容,纽约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待人发掘的故事。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手中一张指引方向的地图,带你走进纽约的文学世界,感受这座城市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心动,那种泛着淡淡复古气息的插画,描绘着一条蜿蜒的街道,路灯昏黄,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爵士乐的低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舒适,让人立刻就有了翻阅的冲动。我最喜欢的是它开篇的引言,用一种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纽约作为一座文学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混合了梦想、失落、激情与孤独的复杂交织,读来仿佛置身于某个时代的某个街角,亲眼目睹那些伟大的灵魂在这里留下印记。随后,它开始介绍那些在纽约留下了深刻文学烙印的地点,从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到中央公园的长椅,再到那些藏匿于曼哈顿高楼中的阁楼。每一次的描述都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地点,而是将那些与地点相关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甚至他们当年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我仿佛能看到杰克·凯鲁亚克在深夜的酒吧里,用他奔放的文字勾勒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图景;又仿佛能听到伍迪·艾伦在电影中,用他标志性的幽默与焦虑,捕捉纽约人内心深处的迷惘。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更是为这一切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那些模糊的面孔和熟悉的街景,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过往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学术性的研究那样严谨,但又比随笔更加有条理,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作者对文学和对纽约这座城市的热爱。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一些“非主流”文学场景的描绘,比如那些曾经是艺术家和作家聚集地的地下室酒吧,或者是那些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的昔日旧居。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被时间冲刷走的痕迹,反而用一种怀旧又略带伤感的情绪,去追忆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他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时代作家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交圈,以及那些激发他们创作灵感的日常点滴。比如,书中对“垮掉的一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就非常生动,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体制的叛逆,都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书中还探讨了纽约这座城市本身,如何影响了这些作家的创作,是如何将他们的作品塑造成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的存在,而是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种充满细节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作家住在哪里,或者写了什么作品,而是会深入到那个环境的方方面面,从街道的走向,到建筑的风格,再到街角咖啡馆飘出的香气,仿佛都与那个时代的文学气息息息相关。他会讲到埃德加·爱伦·坡在纽约创作《安妮·鲁尼》时,是如何在那个简陋的房间里,与孤独和贫困作斗争,又是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能量。书中对这些文学地标的描绘,常常会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文学巨匠们的身影,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他们独特的足迹。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纽约这座城市本身的历史变迁,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历史信息融入到文学叙述中,让读者在了解文学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纽约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今日的模样。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学史籍那样,只关注名作家和名作品。相反,它更侧重于那些与文学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以及这些场景如何孕育出了伟大的文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与爵士乐、电影、或者街头艺术相关的文学描述。它让我了解到,纽约这座城市,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背景,而是文学创作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中对那个关于“垮掉的一代”在东村的俱乐部里,如何受到爵士乐的启发,从而创作出那种充满节奏感和自由精神的诗歌的描写,就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音乐,感受到那种自由奔放的创作氛围。而且,作者还善于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家联系起来,让你看到文学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比如,它会从惠特曼时代的纽约,一直讲到当代作家,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文学基因的延续。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文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阅读一个城市,阅读一段历史,阅读一种精神。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惊喜。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关于城市导览的书籍那样,只是枯燥地罗列景点和历史事件。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充满情感和温度的方式,和我分享他与纽约这座城市之间绵延的文学情缘。它没有刻意去追溯某个时期最宏大的文学流派,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由某个作家、某个故事所激发的涟漪。比如,它描述了那个关于杜鲁门·卡波特与他曾经居住过的曼哈顿公寓的故事,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更是卡波特在这里创作《蒂凡尼的早餐》时的心境,那种表面光鲜亮丽下的脆弱与孤独,通过文字传递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文学片段,有时是一句隽永的诗句,有时是一段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这些引用的文字,如同点睛之笔,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文学的世界里,与作家产生共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漫步,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让我对纽约这座城市的理解,也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更加深刻的精神体验。

评分

很经济实惠很经济实惠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我都买了 很喜欢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我都买了 很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我都买了 很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经济实惠很经济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