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秘辛,写作圣经,《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带你进入当代伟大作家们的文学生活。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E.M.福斯特、弗朗索瓦丝?萨冈、奥尔德斯?赫胥黎、哈罗德?品特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E.B.怀特、巴勃罗?聂鲁达、约翰?斯坦贝克、库尔特?冯内古特、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诺曼?梅勒、大江健三郎。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起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很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序/奥尔罕·帕慕克 仲召明/译
E.M.福斯特(1953) 郭旻天/译
弗朗索瓦丝·萨冈(1956) 朱艳亮/译
奥尔德斯·赫胥黎(1960) 姚向辉/译
哈罗德·品特(1966) 李亦男/译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967) 杨凌峰/译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 菊子/译
E.B.怀特(1969) 丁骏/译
巴勃罗·聂鲁达(1971) 俞冰夏/译
约翰·斯坦贝克(1975) 章乐天/译
库尔特·冯内古特(1977) 贝小戎/译
胡里奥·科塔萨尔(1984) 唐江/译
唐·德里罗(1993) 但汉松/译
苏珊·桑塔格(1995) 吴嘉茜/译
伊恩·麦克尤恩(2002) 冯涛/译
诺曼·梅勒(2007) 晏向阳/译
大江健三郎(2007) 许志强/译
一九七七年,在伊斯坦布尔,我第一次在《巴黎评论》上读到福克纳的访谈。我就像无意中发现了宗教典籍一样高兴。当时我二十五岁,和母亲住在一套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公寓里。我坐在一间密室里,周围全是书。我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奋笔写着第一部长篇小说。写处女作,不仅是要把自己的故事写得像别人的故事。与此同时,你得成为一个能以一种平衡的方式,从头到尾想象一部小说的人,还得会用词汇和句子表达这个梦……为了成为小说家,我从建筑学院退学,闭门不出。现在,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巴黎评论》:一个作家是如何变成一个严肃的小说家的?
福克纳:99%的天分……99%的纪律……99%的勤奋。他必须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写出来的东西。已经写出来的东西,永远都可以更好。始终怀有梦想,定一个比你知道自己能做到的高一点的目标。不要认为干得比同辈或前辈好就够了。努力超越自己。艺术家是由恶魔驱使的一种生物。他不知道为什么恶魔选择了他,而且常常也没空想为什么。为了完成作品,他会抛弃一切道德,坑蒙拐骗任何人……作家只需要对他的艺术负责。
我设法弄到了企鹅出版社出版的每一卷《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专注又愉快地阅读。日复一日,我强迫自己遵从坐在书桌旁工作一整天这一纪律,孤独地在同一个房间里享受纸墨的气味———我从来都没丢掉这个习惯。我正在写首部长篇《杰夫代特先生》———六百页的长度,花了我四年时间———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最初,我读这些访谈,是因为热爱这些作家的书,因为想知道他们的秘密,了解他们是如何创造虚构世界的。有一些作家和诗人,我没听过他们的名字,没读过他们的书,但我也喜欢读对他们的访问。请允许我试着列出自己阅读及重读这些访谈时获得的一些感受:
◎《巴黎评论》的访谈,与作者需要推广的某一部作品无关。接受采访的作家,都已经闻名全球。在访谈中,他们聊自己的写作习惯,圈内秘闻,写作方法,脆弱的时刻,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我需要了解他们的经历,越快越好。
◎我不但模仿他们的作品,连他们形形色色的习惯、忧虑、爱好和小怪癖也模仿(比如书桌上始终得有一杯咖啡)。三十三年了,我一直在方格纸上手写作品。有时,我觉得这是因为方格纸适合我的写作习惯……有时,我觉得这是在那些日子里,我从自己喜欢的两位作家托马斯·曼和让-保罗·萨特那里学来的……
◎我和同龄的其他土耳其作家没有交往,孤立状态加剧了我对自己未来的担忧。每次坐下来读这些访谈,孤独感便会消退。读这些访谈,我发现,许多人和我拥有同样的激情。自己向往的地方和目前所在的地方之间还相距甚远,原来是正常的。厌恶庸常的普通生活原来不是一种病,而是智慧已开。而我应该坦然接受大多数小怪癖,因为它们能激发想象力,有助写作。
◎我觉得自己好像学到了很多写小说的技巧——胚芽是如何在作家的意识中形成的,它成长时多么可爱,如何精心构建情节,或者根本不要情节。有时,访谈提到了一个小说构思,我愤怒地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读了福楼拜的书信和我最崇拜的那些作家的传记之后,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自然开始信奉现代主义文学的道德观,任何一个严肃作家都无法逃避的一种道德观:献身艺术,不求回报,回避名声、成功和很容易就能获得的知名度,因文学本身之美而热爱文学。但读过福克纳和其他作家讲述他们是如何致力于实现这些理想之后,他们毫无保留的诚实态度让我的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刚开始写作的岁月,每当失去信心,对作家生涯的未来产生怀疑,我都会重读这些访谈,支撑自己的决心。
——选自奥尔罕·帕慕克为本书撰写的序言
每当我捧起《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里面的每一位作家都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向导,引领我探索那些我曾仰望过的思想的星辰大海。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作家们生活点滴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创作动因。例如,某位作家在描述他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时,那种纯粹的喜悦与对故事的沉醉,让我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被文字深深吸引的时刻。又或者,书中对某位作家工作环境的细致刻画,那种安静而专注的氛围,让我对他们沉浸于创作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所呈现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他们同样会经历失败,会感到迷茫,但他们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最终在创作的道路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人性化”一面,它并非冰冷的技巧堆砌,而是源于生活,源于情感,源于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这让我觉得,我与文学之间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评分翻开《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奇妙迷宫,每一条路径都通向一位伟大的心灵。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文学大家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位作家是如何在一次旅行中,从一个不经意的场景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那种“灵光一闪”的瞬间被捕捉得淋漓尽致。又或者,书中对某位作家阅读习惯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海纳百川,从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书不仅仅是采访,更像是一次次深入灵魂的探险。我看到了作家们在面对创作瓶颈时的焦虑与挣扎,看到了他们如何一次次地突破自我,战胜内心的恐惧。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写作是什么”的讨论,作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定义它,去阐释它,让我意识到,写作并非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感知,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追问。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单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最平和却最有力量的语言,与我进行了一场场关于生命与艺术的真诚对话。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文学家们在创作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坚持,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字的那份纯粹的热爱。我记得某位作家在讲述自己早期的创作经历时,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即使在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让我深感敬佩。又比如,另一位作家在谈及自己对于某个作品的反复修改时,那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每一个字斟酌的审慎态度,让我看到了优秀作品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书中关于创作灵感的来源、创作方法的探索、甚至是创作中的“意外”与“惊喜”,都写得极为生动,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勤奋,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一种对自我不断挑战的精神。它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无数个平凡瞬间累积而成的奇迹,是灵魂深处情感与思想的呐喊。
评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访谈录,不如说是一场场与智者的对话,一场场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度探讨。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文学家们超越时代的光辉,更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与坚持。例如,某位作家在谈论他早期的创作经历时,那种对表达的渴望与才华的困惑交织在一起,那种即使身处低谷也从未放弃对文字的打磨,让我深受触动。又或者,另一位作家在回忆他某部代表作的构思过程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那种对现实生活的解构与重塑,让我窥见了其作品背后那颗敏锐而深刻的心灵。书中不乏对创作技法的讨论,但更多的是对创作精神的挖掘。作家们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的创作习惯、阅读偏好、对文学史的理解,甚至是对自身作品的评价,这种坦率与真诚,是很难在其他地方轻易获得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于创作的渴望与困惑,让我思考,我是否也能如他们一般,在生活的海洋中,捕捉那闪烁的灵感,用文字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文学,去理解那些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财富的灵魂。
评分读完《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个沉浸在书海深处的引路人,用最诚恳、最直接的方式,为我揭开了那些我仰望已久的名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轨迹与灵魂深处。这一次的访谈,不像一些流于表面的文学评论,它深入到作家们生活最细微之处,那些灵感乍现的瞬间,那些与文字搏斗的煎熬,那些对创作的执着与迷惘,都赤裸裸地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能看到海明威在古巴的阳光下,一边挥汗如雨地写作,一边品味着朗姆酒的醇厚;能想象到菲茨杰拉德在爵士乐的喧嚣中,如何捕捉那转瞬即逝的优雅与忧伤;甚至能感受到卡尔维诺在意大利古老城镇的石板路上,是如何构思出那个精巧迷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作家们用他们最真实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如何从生活汲取养分,如何与孤独为伴,如何与灵感共舞,又如何一次次推翻自己,重塑自己。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由无数个日夜的打磨、无数次痛苦的抉择,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所铸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技巧的解析,更是关于一种生命态度的呈现,一种对文学永不妥协的敬畏。
评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一天就寄到了,之前看过书店里上海文艺的版本后想买了,碰巧等上人民文学的,还不知差别
评分活动价把这套拿下来了,很好
评分。
评分果然像大家说的一样,纸张太差,找回多年前读盗版书的感觉。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很好呵呵
评分太好看了 作家访谈这个系列适合放在床边或者书桌旁 懈怠时翻一翻 受益颇多
评分在京东上购物一如既往的满意,书的内容不错,包装也很严实,下次还会支持京东。
评分帮别人买的就这样,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僧伽吒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