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之美(签名版)

玉见之美(签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刚 著
图书标签:
  • 签名版
  • 玉见之美
  • 文学
  • 小说
  • 日系文学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当代文学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JD0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4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特种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限量签章版

*李玉刚沉淀多年的首部文学作品,探访中国传统文化的朝圣之旅。

*历时一年,行走在中国名山大川,走访各界文化名人,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李玉刚独特的禅意美学境界和惊人的文学修养。

*艺术大师韩美林亲题书名!并作序推荐!

“玉刚是一个懂得惜缘的人,想来每次见面我们聊得多的就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他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扶犁深耕,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韩美林

*全书配以李玉刚旅程行间的近百幅精美照片,全视角展现李玉刚与传统文化相成的美学气质。


内容简介

李玉刚沉淀多年的首部文字作品,他历时一年时间,足迹遍及西双版纳、常州、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阳、五夫等地,诚心发愿开启了一场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旅程。其间李玉刚走遍名山大川,拜访各界文化名人,探访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赋有禅意的优美文字讲述着自己的艺术过往与美学感悟。他说,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是美的展现、是艺术的呈现,也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与图片记录这一路感受与沉淀。


作者简介

李玉刚,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艺术家。被海外媒体赞誉为“中国国bao级艺术家”。

他用赋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身形唱腔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之美,用自我魅力弘扬国粹。他以独特的男性视角,完美诠释中国传统女性之美。他一面是平民的代表,另一面却是艺术的化身。时至今日,李玉刚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延伸到美学、文化、思想等社会各领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符号。


目录

序 韩美林

缘起

第一章 建盏

隐匿山间的龙窑

残片与光阴

建盏风云

初尝制盏

第二章?问道武夷山

天心永乐禅寺的惬意浮生

“一见不如百闻”—母树大红袍

寻一味“岩骨花香”

“红茶”正当红

吾行·五夫之行

烟雨“下梅”

第三章 寻茶云水间

勐宋之行

闻香古茶园

做一回山林饮茶人

制茶的一招一式

拜访“老前辈”

琴韵茶香两芬芳

第四章?丝锦之谜

梦圆南京

唱一曲“白局”

安逸角落与童趣时光

初识缂丝

浮沉与变迁

“少长”咸集的手艺人

第五章?对话宣纸

初到故土

法从“古法”

与阳光的对话

小岭村的大文章

一音·禅音?

第六章?寻梦敦煌

初见“莫高窟”

梦中的“水月观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后记

行走

感恩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建盏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充满各种因缘际会。

谁能想到呢,我之所以发心去进行这次文化之旅,居然是因为一只建盏的缘故。

二○一四年末,我发行了自己的第三张专辑《莲花》,这张原创专辑前前后后花了两年时间,有上百位艺术家的参与制作,在台湾一经发行便引起轰动。主打歌《莲花》更是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曲风和我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截然不同,充满着浓浓的禅意和放下自在的真实情感,所以坊间一直盛传李玉刚“了却红尘,皈依佛门”,李玉刚“出家”的新闻一度甚嚣尘上。

的确,我早已皈依佛门,但这和所谓的“出家”却是两回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一直崇拜一位高僧 —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三十九岁时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听到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经典旋律时,离别的愁绪和漂泊的过往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能自已。他圆寂时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让我时常慨叹生命的无常和人世的变幻。

的确,把艺术视为生命的我,生活中时刻充满着感性,面对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出离的念头也经常萦绕于心。我一直寻找着心中的一方净土,到那里隐姓埋名,孤身而居。而彼时,一只“建盏”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生命。

那“建盏”来自一位出世的僧人,他是我的挚友。

那天他来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探讨东方佛乐与西方唱诗班音乐的区别,我们又唱又跳,惬意极了。聊到尽兴时,他突然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看你喜欢不喜欢。”

说完,便拿出一个小木盒,那只木盒子做得非常考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是用顶级金丝楠木制作。他小心翼翼打开木盒,里面现出一个麻布袋子,打开袋子,又是一层……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剥离,最后,一只深褐色的、带着金属光晕的茶盏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真是绝美。”

我将茶盏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午后的阳光从工作室的窗户斜洒进来,温润的日光下,这只茶盏呈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气质,却又闪烁着斑斑点点的光芒,感觉神秘又不可捉摸,像极了我追求的舞台。我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冒昧地脱口而出:“师父,这只碗真美,你能送给我吗?”

师父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和我娓娓道出了这个茶盏的来历:

“这种盏叫‘建盏’,又称‘天目盏’,是宋代皇室喝茶的专用茶具,因为传世稀少,非常珍贵。在日本的正仓院藏有四只,被奉为国宝,并不轻易示人……机缘巧合下,我收藏了台湾艺术家的几只盏,这几只是当代建盏中的极品。”

两宋时期,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变为点茶,开始崇尚斗茶之风,时人对饮茶器具有了新的需求,在这种饮茶背景下,建窑的窑工们生产了一批批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黑釉瓷器。这些黑釉的瓷器,就是俗称的“建盏”。在宋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至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对建盏都有一种特殊的执迷,风靡一时。

而我当时手上捧着的那只建盏,就是一只来自宋代的油滴盏。

到底是什么让我对那只建盏一见倾心?后来我多次回忆起那天的光景。

在那段时间里,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内心的挣扎非常强烈,经常会追问自己:这是你真正要的生活吗?每天披着明星的外衣,接受着别人对你的评判,不能自在出现于大庭广众,你的人生就要这个样子吗?

十八岁离开家乡,一路奔波,最终成名,却也随即掉进了名与利的喧闹中。我本是一直喜爱安静之人,然而现在的生活和我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逆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出现一些念头—等在山上的庙里,无尘世打扰,每日诵诵经,打扫打扫庭院,也许才是心满意足的生活。

或许终究是因为尘缘未了,也或许机缘还未成熟,念头过后,我仍在滚滚红尘中扮演着芸芸众生……

后来,师父当真把这只建盏送给了我。

确切地讲,是放在我这里保存,因为那只盏可谓是师父的传家之宝。它经历了千年的风雨,逃离了数次文化洗劫,最后传到了师父手上,无比珍贵。

师父说自己不会还俗,而珍宝的意义更多是在对文化的传承,也许放在我这里,是当下最好的归宿。

如今想来,正是因对这建盏的一见与一念,才令我踏上了访盏之旅,无意间却开启了一趟寻找大美中国的旅程。

隐匿山间的龙窑

建盏根据釉面图案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油滴、兔毫、鹧鸪斑。油滴建盏的釉面多是边缘不规则的结晶体,像油滴炸开,闪耀无比。兔毫建盏的釉面则是丝丝缕缕的结晶体,纤毫万千,淋漓毕现。鹧鸪斑顾名思义像鹧鸪鸟身上绚烂的斑点,结晶介于油滴和兔毫之间。

现在市面上的建盏,精品已经很少。

建窑创烧于唐末五代,盛于两宋及元初,元代中后期走向衰落。历史上建窑以烧造风格独特的建盏著称,尤以兔毫纹饮誉海内外。

在福建的建阳,如今还有很多制盏的工坊。这一次我们选择去往建阳的水吉镇,是因为那里的“龙窑”。

从武夷山开车到水吉镇,全程高速。坐在车内,望着窗外迅速闪过的山岭,我还略略感觉有些遗憾,这段到达宋代建盏的旅程,似乎缺了一些古意。一千年过去,宋代的风姿早已遥不可及,如今只能从书中的记载、画作的描摹,或者博物馆的文物中感受那一丝宋代的气韵了。

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竟变成了一个羽扇纶巾的公子,每天端着建盏,品茶论道,与友人下棋赋诗。

突然一阵猛烈的颠簸,一切烟消云散,我瞬间回到现实,抬眼间已到达了目的地。

几棵参天大树为我们遮住了炎炎烈日,三三两两的农房错落有致,村子四周是起伏的山坡,更远处则是连绵的山峰,远处的荷塘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河沟边竟散落着很多瓷器的残片。此情此景,让我们一下子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喧嚣,心开始沉静,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宋朝。

前来迎接的后进村村长赖敏惺告诉我们,建窑窑址主要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社长埂四处,方圆十数里,窑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在芦花坪、牛皮仑等处窑址就已经开始生产青釉和酱青釉瓷器,器形以碗、碟、盏为主,此外,尚有执壶、盘口壶、罐、盒、盏托等。

厦门大学的师生和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分别在六七十年代对建阳芦花坪窑址进行过两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你看,这里,这里,以及那边,”村长指着远处告诉我,“被野草覆盖的地方,曾经全部是窑口,地上随便一挖,都会挖到建盏的残片。一会儿如果不怕辛苦,我们可以爬到山那边去看。类似这样的龙窑,在当地有一百多处,散落在各地,不单单是这一处。”

此刻,我们就站在了芦花坪窑址的门口。平时,窑址的大门是紧锁着的,打开曾藏有稀世珍宝的古窑址大门的钥匙,就在我身边这位看似貌不惊人的村长手中。

缓步走上通往古窑址大门的台阶,回首,是远方的连山和大片的荷塘。我的心里忽然一阵莫名的感慨和悸动。

门轰然打开,近千年历史的窑址出现在我们面前。

木头支柱,茅草搭的棚子,弯弯曲曲的窑口,仿佛千年间未曾改变。它一直向山坡上蔓延,大约有十几米长,因为它的身躯像是一条巨龙,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龙窑”。

“龙窑不像景德镇的窑口,景德镇的窑口形状像馒头,所以我们叫它馒头窑。”

一百三十多米的龙窑窑口往往沿山坡而建,一层比一层高,这样,比较利于烟火往上蹿。

窑口里面,随处是残缺的陶钵。烧制建盏时,这些陶钵主要是被用来放建盏,上下各一,将建盏套在里面。建盏的珍贵在于,烧制成型的成品极少。当釉面的釉水在高温下流淌,会形成人为无可确定的或是油滴,或是兔毫,或是鹧鸪斑,或是曜变。脚下,已经几乎见不到建盏的残片,多是陶钵的残骸。对于茶人而言,就算是这些残旧破损的宋代陶钵,也是茶空间或者茶席上再好不过的装饰物,如果用来插花,则会精妙无比。

“这里是烧柴火的地方,那边也是烧柴火的。”村长指着一个半圆形的洞口说。这些烧柴火的地方,有的宽,有的窄,一层一层,根据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烧窑的时候,每层都要塞木头进去,否则整窑的温度上不去。用柴火烧窑,就是所谓的柴烧了。窑内的温度可以达到1300摄氏度之多。柴烧的陶钵,会形成一层落灰,同陶土混合在一起,在高温下,形成别样的图案。

这个龙窑址只建了一半,村长说,估计当年是因为钱不够,而没有继续修建下去。这一类的窑口多为民间所有,资金跟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里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都带着时间沉淀的质感,大片的富含氧化铁的黄土、残片举目皆是。它们仿佛还带着千年前的温度,尘埃中仿佛能听见烧窑人的笑声与叹息。在时光深处的烧窑身影、品玩建盏的皇帝和达官贵人们早已一并烟消云散。

我突然好奇,烧窑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喜欢自己的生活吗?他们抗拒过自己的命运吗?他们是否也曾想过要走出这大山深处,跟着建盏一同去看看更辽阔的世界呢?

附近的村民仿佛自古都是从事烧窑或者是参与建盏制作工作的。


前言/序言

韩美林 序

初见玉刚,是在我的七十五岁生日聚会上,想来已是五年前的事了。姜昆带一位年轻人过来,给我介绍说他就是李玉刚。当时客人较多,应酬不暇。虽是匆匆一面,却给我的印象特别好。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沉稳不见世人的浮躁,话语不多却透着些许的儒雅之气。

我对他的了解早于这次谋面,他的那首《新贵妃醉酒》我已耳熟能详。及至后来问世的《国色天香》和《莲花》我也很喜欢,尤爱《莲花》的优美,可谓百听不厌。《莲花》之后,感觉他心境更趋于宁静与平和,多了几分禅意和对内心的探索。

后来我们又见过几面,一来二去竟成了忘年交。他闲暇之余,常来美术馆看我,名气虽是越来越大,但谦逊依旧,本色不改,我以为甚是难得。后来他导演并主演了舞台剧《昭君出塞》,我为他题写了“昭君出塞”四个字,他高兴得不得了,连连合手道谢。

玉刚的唱片我家中收藏了不少,有他亲自登门送赠的,也有派人送来的。印象里他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无比热爱,难能可贵。我在京剧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但我对他的表演与唱腔情有独钟,用当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阐释得恰如其分,在年轻的表演艺术家中是不多见的。

我的艺术创作涉猎很广,除绘画之外,还有染织、陶瓷创作等,其中不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玉刚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兴趣很浓,一有机会见面,便向我请教一些陶瓷创作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他总有着似渴的求知欲。他对品茗的兴趣我知道得较晚,于是送他一把我珍藏多年的紫砂壶,并在上面写了“玉刚小弟存”几个字,听说此壶他一直珍藏着舍不得用。

玉刚是一个懂得惜缘的人,想来每次见面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他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扶犁深耕,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愿他从《玉见之美》重新起步,在传统文化当代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更长久。

韩美林 2016.6

自序

缘起

如佛家所讲,有情众生。一切起心动念,一旦遇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契机,便会呈现出来,化为具体的存在。

就譬如你们此时此刻手里的这本《玉见之美》。

转眼间出道十年,十年间我塑造了无数个古装美人的形象。而这些人物,都来自中国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我多年沉浸在研究人物的形象、服装、妆容、道具、饰物;在探究舞台艺术、舞美、灯光之中……在这不断进行艺术追寻的过程里,我从最初的艺术门外汉,到浸润其中,渐渐地发觉艺术和文化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演出之余,我开始学习陶瓷、演习书法,自己也热爱起传统的书写与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深厚如海,博大如川,令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一直在思考,幽幽的古国有太多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联网横行霸道的今天,我们每天所思所想在与世界同步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如何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如何能利用我有限的影响力把中国传统之美分享出去?成为我久久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一切便成就了写下这些文字的初心。

后记

行走

我的寻美之旅,是在去年的5月份最终得以成行的。

结合我自己的演出实际情况,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我把计划的内容分为云南访茶、缂丝之美、探访宣纸、建盏之寻、云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揽胜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纸、缂丝、云锦、武夷岩茶、红茶、建盏、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而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最终未能呈现古琴之操章节,在此也算为日后的再次启程留个伏笔吧。

如大家在书中看到的,我们从去年的6月底开始,一直到10月初,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我和团队一行数人,一直行走在路上。西双版纳、常州、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阳、五夫等地,都留下我们虔诚行走的身影。

从西南的热带雨林的茶山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从北宋时期的龙窑到明代的云锦,一路行走下来,由南而北,自北而南,自然的景致多变,或茂盛,或苍凉。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内心充盈着一种感动的情愫。

我自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一路感受与沉淀。

无论是宣纸还是缂丝,敦煌壁画或者是茶艺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面都是如此精致。我们当下的社会经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叹,中国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们的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先祖们都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境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那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演绎,更是内心深处从容平和的体现。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里写到,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我们都在谈论文化传承这一话题,而如何将文化传承下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台湾的黄永松先生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为了新文明的建设,不但要留住手艺,更要倾听历史。”

的确,我们这一路的行走,山一程,水一程,既是在寻访那些精湛的手艺与技艺,更是在倾听历史的无声诉说。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都是美的展现,都是艺术的呈现,也都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

一代人的身影过去,一代人的身影又出现。文化的传承,如薪火不断,绵延闪现。看到一些精美的老建筑物的被拆除与消失,不觉会心痛。但是,看到那么多人,包括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时,我又觉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腾。



《玉见之美》(签名版):一场穿越时空的感官之旅 《玉见之美》(签名版)并非一本简单的图文并茂的鉴赏手册,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审美对话。本书以玉为载体,追溯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深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价值与艺术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块块温润如玉的物质呈现,更是关于一种精神气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东方智慧的解读与传承。 一、玉:文明的温润印记 自新石器时代伊始,玉便与华夏文明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从良渚文化那庄重肃穆的玉琮,到红山文化那灵动飘逸的玉龙,再到商周时期繁复精美的玉器,每一件玉器都凝聚着古人的巧思与匠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信仰与审美。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些遥远的岁月,感受先民们对玉的敬畏与崇拜,理解玉在祭祀、礼仪、军事、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书中将细致地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玉器的典型特征。例如,在解读商周玉器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其神秘而庄严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等,分析这些纹饰所代表的权力、神灵崇拜以及宇宙观。我们会留意其线条的力度与空间的运用,以及技法上的突破,如对玉材的精细雕琢与抛光,这一切都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玉器工艺水平。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玉器风格也随之演变。龙纹、凤纹等图案更加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充满动感。玉器的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不仅用于礼器、仪仗,还大量出现在日常佩饰中,如玉璧、玉璜、玉环等,这些器物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品味的体现。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玉器在造型、纹饰、工艺上的创新,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思潮。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大量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的作品,如玉璧、玉环、玉剑饰等。汉代玉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写实主义的元素,以及对宇宙、神话的想象,如玉腾龙、玉凤、玉神兽等,这些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汉代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玉器同样呈现出雍容华贵、气势恢宏的特点。唐代玉器在继承汉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器形上,唐代玉器更加丰满、圆润,装饰上,则大量使用花卉、鸟兽等图案,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本书将着重展示唐代玉器如何体现出“大唐气象”,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 宋代是中国艺术的巅峰时期,宋代玉器也以其典雅、精致、写实的风格著称。宋代玉器突破了以往的程式化,更加注重写实,追求自然之美。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被广泛运用,并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造型,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本书会探讨宋代玉器如何体现出“文人情怀”,其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 元代玉器在继承宋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元代玉器多以龙、凤、狮子等为题材,造型雄浑,气势磅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书将分析元代玉器如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入草原民族的粗犷之美,以及其在工艺上的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明代玉器在题材、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清代玉器则集历代之大成,工艺精湛,造型多样,纹饰繁复,达到了中国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本书将详细梳理明清玉器在器型、纹饰、工艺上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在宫廷玉器、文玩玉器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如何体现出帝王贵族的审美趣味。 二、玉:哲学与精神的载体 “君子比德于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玉的温润、坚韧、纯洁,被赋予了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本书将深入探讨玉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象征意义。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道法自然”,玉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本书将详细解析《礼记》中关于玉的论述,探讨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礼制功能,以及为何玉被视为“五德”之首。我们将追溯“君子”形象的形成,以及玉如何成为君子精神追求的象征,如“温润而泽”、“不挠而折”、“瑕不掩瑜”等,这些都成为衡量君子品德的重要标准。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玉在道家思想中的体现。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而玉的天然之美、温润质感,恰恰契合了道家的审美情趣。本书将分析玉如何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扮演角色,以及它所象征的“大巧若拙”、“虚怀若谷”等意境。 三、玉:工艺的极致追求 《玉见之美》(签名版)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玉器工艺的极致呈现。书中将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展现历代玉器大师们的鬼斧神工。从精雕细琢的镂空技艺,到浑然天成的抛光工艺,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本书将介绍不同时期玉器制作的工艺特点。例如,早期玉器多采用简单的砣具,造型相对粗犷,但已展现出惊人的创意。商周时期,随着工具的进步,玉器工艺日益精细,出现了复杂的纹饰和镂空技法。汉代玉器则以其精湛的“汉八刀”工艺而闻名,即通过八刀雕刻完成一件玉器,展现了极高的技巧和效率。宋代玉器则注重细节的刻画,追求逼真的效果,其“压地隐起”等技法令人赞叹。明清时期,玉器工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玉器层出不穷,如苏州的“苏作”、扬州的“扬作”等,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 书中还会关注玉器材质的鉴赏。从和田玉的羊脂白、青玉、碧玉,到岫岩玉、独山玉等,不同的玉石品种,其色泽、质地、密度都各不相同。本书将带领读者了解这些玉石的产地、特性,以及如何从这些方面鉴赏玉器的价值。对于签名版而言,每一件签名作品本身就凝聚了作者对玉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书中对此也会有所提及,但不会过于具体描述签名作品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切入点,引导读者去体会更广泛的玉文化。 四、玉:生活的艺术化表达 玉器不仅仅是古人手中的器物,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化表达。从文人雅士案头的摆件,到闺阁女子腕间的点缀,再到帝王将相的佩饰,玉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展现玉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将看到历代文人如何将对玉的喜爱融入诗词、绘画,以及如何通过玉器来营造雅致的生活空间。对于女性而言,玉镯、玉簪、玉坠等更是重要的配饰,它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玉器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性别群体中的象征意义与使用场景。 五、签名版的独特意义 《玉见之美》(签名版)的“签名版”并非仅仅是作者名字的钤印,它更蕴含着作者对这本书、对玉文化的一份郑重承诺和深刻感悟。作者的签名,是对书中内容的认可,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期许。这本签名版,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在精神层面的对话,读者可以通过签名,感受到作者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与思考。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深入的玉文化世界。它希望通过对玉的解读,让读者不仅仅看到玉的“美”,更能“遇见”玉的“智慧”,领略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永恒精神价值。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挖掘。阅读《玉见之美》(签名版),就是开启一段与玉相伴的、充满发现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种低调奢华的感觉,不是一眼惊艳,而是越看越有味道。封面的色彩搭配,以及字体的大小和选择,都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一种淡雅而深沉的气息。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质感的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印刷也十分清晰,没有丝毫的廉价感。签名版这个概念更是让我惊喜,它让这本书仿佛拥有了灵魂,多了一层与作者的情感连接,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附加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件阅读的工具,更像是一份心意的承载。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是我非常看重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让我相信作者在内容创作上也同样是精益求精的。这本书在手,仿佛就拥有了一份特别的陪伴,也让我在阅读之外,多了一份期待和惊喜,相信它会带给我一段非凡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从封面到纸张,再到“签名版”这个特别的标识,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后的细致与匠心。它没有那种浮夸的、瞬间吸引你的设计,而是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内敛的气质,仿佛一位不事张扬的智者,在用一种平和的方式传递着深刻的思考。这种“玉见之美”,不仅仅是书名,更像是一种意境的营造,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书中可能蕴含的美好有了美好的憧憬。签名版的存在,更增添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珍贵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来自作者的特别赠予,让这份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特别和令人难忘。它让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文字中,能够发现更多触动心灵的“美”。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而有深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用浮夸的语言和极端的观点来吸引眼球,而是像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底蕴。签名版的设计更是为这份沉静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仿佛作者在亲手将这份“美”传递给我,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一直很欣赏那种不动声色却能触动人心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签名这个细节,似乎就已经预示了它内在的特质。它不仅仅是关于“玉”的,更是关于一种“遇见”的美好,一种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令人心动的事物。我期待在翻开它的那一刻,就能被这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所打动,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温润的玉石质感,配合着“玉见之美”这几个字,立刻就勾勒出一种古典而又内敛的东方韵味。拿到手之后,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翻阅起来非常有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的是签名版这个细节,它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性和纪念意义,仿佛书中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一丝特别的印记,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封面,而是沉静地散发出一种内在的光华,就像一块精心雕琢的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价值。这种设计上的用心,让我觉得作者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时,一定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认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也激发了我对其中内容的无限遐想。

评分

从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惊呼“哇!”的书,而是一种需要你慢慢靠近,细细品味的类型。封面上的纹理和色彩,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又典雅的美感,仿佛一汪清泉,在静静地等待着你去探索。而“签名版”这三个字,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尊贵的色彩,它不仅仅是普通的印刷品,更像是一件带有作者亲笔印记的艺术品,让人心生敬意。我喜欢这种不张扬却充满内涵的设计,它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也定然是值得反复玩味的。它像一个静谧的角落,邀请我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惊喜,去感受那份不期而遇的美好。这种期待,让我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充满了对未知内容的无限好奇。

评分

搞活动买的,虽然加价再打折也合适

评分

搞活动买的,虽然加价再打折也合适

评分

嗯,因为是刚丝才买的,喜欢玉刚很久了,有时间再慢慢看吧。

评分

宝贝收到了,感觉很好,简约大方。很喜欢玉先生。

评分

很不错,内容充实,照片精美,支持先生

评分

很喜欢。很不错。。。。。。。

评分

搞活动买的,虽然加价再打折也合适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快递是挺快的 而且服务态度还行 但是有些图片看不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