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秘辛,写作圣经,《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带你进入当代伟大作家们的文学生活。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起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很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威廉·斯泰伦(1954) 杨向荣/译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琰/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温峰宁/译
菲利普·罗斯(1984) 陈以侃/译
约翰·欧文(1986) 唐江/译
多丽丝·莱辛(1988) 邓中良 华菁/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译
托妮·莫里森(1993) 许志强/译
阿摩司·奥兹(1996) 钟志清/译
V.S.奈保尔(1998) 陶泽慧/译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译
《巴黎评论》:在你开始一本书之前有多少已经在你脑子里了?
菲利普·罗斯:最关键的东西完全都不在脑子里。我不是指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问题本身。在你开始的时候,你找的是那些会抗拒你的东西。你是在找麻烦。有些创作的开头会让我感到疑惑,并不是因为写得太艰难,而是因为还不够艰难。流畅有可能是一种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标志;事实上流畅可能会是让我停下来的标志,反而是身处黑暗,只能从一个句子挪向下一个句子让我知道可以继续。
**
《巴黎评论》:作家观察到的东西是不是和其他人不同?作家的眼光有什么独特之处 吗?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与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示事物有密切关系。爱斯基摩人,也就是因纽特人,有五十二个表示“雪”的词。每一个词描述的都是一种不同的雪。芬兰语里没有男“他”和女“她”。如果用芬兰语写小说,你得早早就将人物的性别非常明显地写出来,要么通过给人物取好名字,要么描述能让读者知道人物性别的活动。其实我不打算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样“观察”这个世界。但根据我收到的信来看,许多“其他人”在我写的东西里,至少认出了部分的自己,当然,他们认出的那部分自己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作家独特的地方在于,他们写作。所以他们对词语更加挑剔,至少在纸上如此。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人都“写作”,也就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 一种个人叙述——这种叙述经常被重新播放、修改、拆解,又组合在一起。这种叙述的显著特点随着一个人年纪的改变而改变——二十岁时的悲剧,在四十岁时回望也许就成了喜剧或怀旧散文。所有孩子都“写作”。我想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放弃写作。我想是因为威胁。害怕不够好。没有时间。
**
《巴黎评论》:你生活的核心需求为什么总是写作呢?为什么它是走出一切事物的路 径?
V.S.奈保尔:写作如同抱负被赋予我。或者说,我遵循着父亲的榜样;他虽然是一名记者,却是一名作家,因为他还会写故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的父亲在他的故事中探究了我们的印度背景。他发现这是个非常残酷的背景,而我通过他的故事也发现了这是个非常残酷的世界。所以我在成长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内省非常重要,且不应该总是去确立外在的敌人。我们必须探究自身,探究我们自身的弱点。我到现在仍然如此相信着。
《巴黎评论》:你曾经说过,你把写作看作是唯一真正高尚的职业。
V.S.奈保尔:是的,对我来说它就是唯一高尚的职业。它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关涉真理。你必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你的经验。你必须理解它,你也必须去理解世界。写作常常是追寻深刻理解的斗争。这非常高尚。
**
《巴黎评论》:那时你的写作进展如何?
石黑一雄:那时候,人们不会讨论书籍。他们讨论电视剧、实验戏剧、电影、摇滚乐。那时我读了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写的《金色的耶路撒冷》。这时期我已经开始阅读大部头的十九世纪小说,所以对我来说,可以用同样的技巧讲述现代生活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启示。你不必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谋杀一个老妇人,或是拿破仑战争。你可以只写个有关四处晃荡的小说。
……
这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并非因为它的封面设计有多么惊艳,而是它所承载的那些灵魂深处的对话,已经悄然改变了我对阅读、对创作、甚至对人生的某些看法。翻开它,仿佛走进了一个个私密的文学圣殿,那些被誉为“作家”的灵魂,卸下了舞台上的光环,以最真实、最赤裸的方式,向我们敞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常常在深夜,借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沉浸在他们对童年时光的回溯,对文学启蒙的追溯,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写作道路上点滴灵感的溯源。那些关于最初写作冲动的回忆,那种近乎本能的、想要通过文字来梳理世界、表达自我的渴望,总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讲述的那些早期的挣扎,那些不被理解的坚持,那些在文字泥沼中摸索的艰难,都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自己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种种情绪。更让我着迷的是,他们对“灵感”的解读,并非总是那么玄之又玄,而是常常藏匿于日常生活最平凡的角落,一段偶遇的对话,一幅街景,甚至是一种气味,都能触发他们内心深处那股创作的暗流。这种对文学创作“接地气”的描绘,打破了我对作家神秘感的固有印象,让我觉得文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展现了作家们面对“困难”时,那种超乎寻常的“哲学”态度。我常常在想,创作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但书中那些作家,他们对这些挑战的态度,却让我感到一丝释然。他们谈到创作瓶颈,那种无从下笔的绝望,那种被枯竭感吞噬的恐惧,仿佛我曾经在自己面对写作时,所经历过的那些糟糕时刻。但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沉溺于这种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信号”,提示他们需要停下来,去观察,去思考,去重新寻找创作的动力。他们谈到对“批评”的看法,从最初的敏感、痛苦,到后来的坦然、接纳,甚至从中汲取养分。这种成熟的心态,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心灵的成长轨迹。他们并非刀枪不入,而是学会了如何与外界的声音共处,如何区分建设性的意见和无端的指责。这种“不被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我一直渴望拥有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无所不能,而是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创作的热爱。
评分每一次翻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都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这次我聚焦于他们对“文学的未来”的展望,以及他们对“文学的意义”的理解。虽然书中的访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对于文学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坚持,对于文学在传递情感、思想、乃至构建文明中的作用的强调,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对故事、对情感共鸣、对深刻思考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而文学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最佳载体。他们也坦诚地讨论了文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例如娱乐至死的诱惑,例如信息碎片化的冲击,但他们也坚信,真正的文学作品,总能以其独特的力量,穿透喧嚣,直抵人心。他们对“经典”的定义,也让我受益匪浅。经典并非只是陈旧的古籍,而是那些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并不断被重新解读的作品。这种对文学“生命力”的信念,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和写作,充满了希望。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张散发着咖啡香气的旧地图,每一页都指向一个未知的文学秘境。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家们对他们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剖析。他们如何从生活中观察、提炼出角色的原型?他们又是如何赋予这些人物生命,让他们在纸页间鲜活地呼吸?那些关于创作过程中“人物”的自我生长,关于故事走向的意外性,让我觉得,文学创作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旅程。作家们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如同导演,引导着演员(人物)们在舞台上自由发挥,甚至有时,这些“演员”会超出导演的预设,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这种“失控”的魅力,恰恰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我曾以为,作家是故事的绝对掌控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故事,往往是作家与笔下人物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相互成就。他们对“现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探讨,也让我深思。那些看似虚构的故事,往往蕴含着对现实最深刻的洞察;而那些以现实为蓝本的故事,也需要作家注入虚构的想象,才能焕发出生机。这种对文学本质的思考,让我对“讲故事”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文本的、关于“为何写作”的深刻探问。我曾以为,作家笔下的那些精妙绝伦的故事,是他们天生拥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某种神秘力量的垂青。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天赋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固执的“用力”。他们谈到自己的写作习惯,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那种在看似枯燥的重复中寻找突破的韧劲,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他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坐在灵感的泉水边,等待甘露的倾泻,而是像辛勤的园丁,在贫瘠的土地上,一锄头一锄头地耕耘,期待着种子生根发芽。他们谈到对语言的考究,那种对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精雕细琢,仿佛是在打磨一件稀世珍宝。那些关于遣词造句的反复推敲,关于意象构建的反复打磨,让我意识到,好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细节”堆叠而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作家都曾经历过漫长的“不被看见”的时期,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的默默无闻,他们的才华在外界的漠视,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这种对内心的坚守,对文学理想的守护,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它告诉我,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外界的掌声,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对创作的热爱。
评分这次买书多 终于给我用箱子装了 不过还是有个别的破损的 申请换货了
评分看微博上有人推荐,就想来,看一下,系列的。
评分书很好看!印刷不错!!!!
评分非常好,在这个时候还能这么快的发货,送快递的小哥辛苦了,东西包装的也很好,都没有遗漏。
评分四本作家访谈,20世纪下半叶的名作家几乎一网打尽。这套书值得读。
评分巴黎评论,与大家谈谈,希望读完
评分关注这本书很久,收到书比预设的要好。京东物流很快,前天下单,第二天中午就到,关键是活动价格比较划算。五星好评!!
评分很不错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我只能说有点失望,制作的太不用心了,纸张也不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