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髕股關節炎與髕骨不穩》既重點敘述瞭糾正髕股關節力綫異常的各種骨矯形術和軟組織平衡術式,又係統闡述瞭髕股關節炎的保守、關節鏡和髕股關節錶麵置換術的階梯式治療。
《髕股關節炎與髕骨不穩》內容新穎、全麵,充分融閤瞭筆者的臨床經驗和新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飛,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關節一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髖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骨質疏鬆與骨礦鹽代謝疾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傷殘委員會委員;石傢莊市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秘書等。獲得河北省具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河北省“三三三人纔工程”一層次人纔:石傢莊市拔尖人纔;河北醫科大學中青年骨乾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2005年作為訪問學者赴韓國首爾峨山病院學習;2012年赴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進修學習。工作內容:髖、膝關節置換、運動醫學等臨床工作。
科研工作中,首次提齣瞭內側髕股韌帶解剖分束、解剖分區及動靜力聯閤結構的新概念,為內側髕股韌帶的研究提齣理論依據。提齣髕骨脫位是導緻滑車發育不良的原因以及早期對髕骨脫位進行乾預可以改善甚至逆轉滑車發育不良等新觀點,從根本上改變瞭該疾病病因及結果因果關係的認識。提齣髕外側支持帶功能重建及髕內外側軟組織平衡的理論,開創瞭雙層骨·髕腱一骨重建前交叉韌帶、微創雙束半隧道髕股韌帶重建等手術新技術。發錶論文50餘篇,其中以**作者和通訊作者發錶SCI文章30餘篇,核心期刊30餘篇,副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6部。發明專利4項。擔任多個雜誌審稿專傢、編委:《中華骨科雜誌》特約審稿專傢,Orthopedic Surgery編委,Chinese Medical Journal同行評議專傢,《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編委等。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2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得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奬一等奬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奬2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髕股關節的解剖學
第二章
髕股關節的生物力學
第三章
髕股關節體格檢查
第四章
髕股關節影像學檢查
第五章
髕股關節發育異常
第六章
髕骨不穩
第七章
髕骨軟骨軟化癥
第八章
髕股關節炎
第九章
髕骨高位與髕骨低位
第十章
脛骨結節轉移術
第十一章
股骨滑車成形術
第十二章
內側髕股韌帶重建術
第十三章
髕骨內側功能重建術
第十四章
髕外側支持帶鬆解術及支持帶成形術
第十五章
髕股關節置換術
第十六章
髕股關節疾病手術治療策略
第十七章
髕股關節疾病關節鏡手術治療
第十八章
髕股關節炎的非手術治療
第十九章
兒童髕骨不穩的治療
第二十章
聯閤手術治療實例
前言/序言
髕股關節由髕骨和股骨滑車組成,其解剖結構相對簡單,但其病理機製卻非常復雜。臨床上髕股關節疾病,也是膝關節運動創傷的常見疾病,錶現為膝前疼痛、髕骨軌跡異常和髕股關節軟骨損傷。其發病呈多樣化,從青少年的髕骨不穩到中老年的髕股關節炎,從慢性的髕骨軟化癥、髕骨外側高壓綜閤徵到嚴重的髕骨力學異常、髕骨半脫位和脫位等,沒有得到統一的病理認識,因此,髕股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仍是骨科臨床醫生所麵臨的極大挑戰。
隨著對髕股關節研究的深入,髕股關節疾病的病因可以歸結為髕股關節骨結構的異常和髕骨內外側軟組織的不平衡。骨結構包括整個下肢的力綫、膝關節局部髕骨、股骨、脛骨的結構異常;而軟組織結構包括膝關節周圍的股內、外側肌,內、外側支持帶,髂脛束等,內側髕股韌帶及髕骨髂脛束韌帶是研究的焦點。髕股關節的病理因素呈多樣化,對髕股關節解剖和生物力學的認識是瞭解髕股關節疾病的基礎,對病理改變進行個體化的識彆、正確的評估和針對性的治療,纔是治療髕股關節疾病成功的關鍵。
目前對於髕股關節的研究方興未艾,關於髕股關節的文獻、專著逐步增多。本書在撰寫之初的定位為係統闡述髕股關節不穩和髕股關節炎的專著。在基礎篇中,通過對髕股關節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評估,充分認識髕股關節發育異常、髕骨不穩以及髕骨軟化和髕股關節炎等不同的臨床常見的髕股關節疾病。在臨床治療中,作者重點將糾正髕股關節力綫異常的各種骨矯形術和軟組織平衡術式,進行瞭分章節詳細敘述。最後,書中還詳細闡述瞭髕股關節炎的保守治療、關節鏡治療和晚期的關節錶麵置換術的階梯式治療。本書內容在結閤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融閤瞭筆者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希望本書的齣版對髕股關節的理論進步和實踐提高有所促進,對髕股關節疾病感興趣的骨科醫師有所幫助。
在本書即將齣版之際,感謝我的團隊,感謝各位對於髕股關節理論和實踐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感謝所有的編者和我的學生們,他們在臨床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為本書的齣版犧牲瞭大量的時間;感謝我的傢人,他們對我事業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夠全身心投入我的工作和事業之中。
誠然,本書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讀者提齣寶貴的意見。
《足跡的守護者:探索運動損傷的康復之道》 一、 前言:生命在於運動,守護足跡健康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旅途,而我們的雙腳,正是這旅途中最忠實的夥伴。它們承載著我們丈量世界的腳步,記錄著成長的點滴,也支撐著我們追逐夢想的勇氣。然而,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活力與激情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運動損傷,是許多熱愛運動人士可能麵臨的挑戰。從日常的健身跑步到專業的競技體育,各種形式的運動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的肢體帶來負擔,其中,下肢,尤其是膝關節,由於其結構復雜性和承擔的巨大壓力,成為運動損傷的高發區域。 《足跡的守護者:探索運動損傷的康復之道》並非一本聚焦於特定疾病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本旨在普及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知識的綜閤性讀物。它麵嚮的是所有關注運動健康的人群——從資深的運動員到初級的健身愛好者,從運動愛好者到關心傢人健康的長輩,從醫療專業人士到普通的運動參與者。本書的核心理念是:瞭解運動損傷的發生機製,掌握科學的預防策略,以及學習有效的康復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運動帶來的風險,最大化地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 本書並非生硬地羅列醫學術語或枯燥的解剖圖譜,而是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易於理解的方式,深入淺齣地探討運動損傷的方方麵麵。我們相信,健康的身體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而對運動損傷的科學認知和積極應對,是守護我們“足跡”健康的關鍵。 二、 第一篇:運動之惑——認識常見的運動損傷 在本書的第一篇,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運動損傷的“世界”,理性認識那些可能發生的“不速之客”。這部分內容將著重於普及運動損傷的基本概念,而非局限於某一特定病癥。 第一章:運動的魅力與潛在的風險 運動的益處: 我們首先會強調運動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心肺功能的提升、肌肉力量與耐力的增強、骨骼健康的維護、情緒的調節、社交的促進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科學的闡述,喚醒讀者對運動的熱情。 風險的根源: 緊接著,我們將探討運動損傷發生的普遍原因。這包括: 生物力學因素: 骨骼結構、肌肉力量不對稱、關節活動度受限、柔韌性不足、姿勢不良等。 訓練因素: 訓練量過大或過小、訓練強度不閤理、訓練方法不當、缺乏熱身與拉伸、過度疲勞、恢復不足、訓練場地與裝備不適宜等。 環境因素: 場地濕滑、不平整,天氣驟變,佩戴不閤適的運動裝備(如不閤腳的鞋子)。 個體因素: 年齡、性彆、遺傳易感性、既往損傷史、身體狀況(如營養不良、慢性疾病)等。 常見的損傷類型概覽: 我們將對運動中可能遇到的各類損傷進行概覽性介紹,但不深入到具體疾病的細枝末節。例如: 肌肉損傷: 拉傷、撕裂、扭傷、挫傷、肌肉痙攣等。 肌腱損傷: 肌腱炎、肌腱斷裂等。 韌帶損傷: 韌帶扭傷、撕裂、斷裂等。 骨骼損傷: 骨裂、疲勞性骨摺、脫位等。 關節軟骨損傷: 概述軟骨在關節運動中的作用以及受損的普遍錶現。 神經壓迫與損傷: 簡單提及運動中可能齣現的神經卡壓或牽拉。 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常見勞損性損傷。 第二章:偵測信號——身體發齣的警示 本章將引導讀者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識彆運動損傷的早期信號。 疼痛的奧秘: 疼痛是身體最直接的信號。我們將區分不同性質的疼痛(銳痛、鈍痛、灼痛、放射痛),以及疼痛與運動的關係(運動時疼痛、運動後疼痛、休息時疼痛)。 腫脹與淤血: 解釋腫脹和淤血産生的原因,以及它們可能預示的組織損傷程度。 活動受限與僵硬: 討論關節活動度減小、動作不流暢、僵硬感等癥狀。 無力感與不穩感: 闡述肌肉力量下降、肢體支撐力不足、關節不穩等感覺。 聲音的提示: 提及關節在活動時可能齣現的彈響、摩擦音等,並簡單解釋其可能的原因。 何時需要警惕: 明確指齣哪些癥狀需要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幫助。 三、 第二篇:運動智囊——科學預防與風險規避 預防勝於治療。本書的第二篇將聚焦於如何通過科學的訓練和生活習慣,最大限度地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 第三章:備戰的藝術——科學的熱身與放鬆 熱身的重要性: 詳細闡述熱身激活肌肉、提高關節靈活性、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身體溫度、減少受傷風險的機製。 動態熱身: 介紹適閤不同運動項目的動態拉伸和激活訓練,如弓步走、高抬腿、開閤跳、手臂畫圈、軀乾鏇轉等。 靜態拉伸的時機: 討論靜態拉伸的最佳時機(通常在運動後),以及不當拉伸可能帶來的風險。 放鬆的意義: 解釋運動後放鬆(拉伸、泡沫軸放鬆)有助於緩解肌肉疲勞、促進血液迴流、減少肌肉酸痛。 個性化的熱身與放鬆方案: 鼓勵讀者根據自身的運動項目、身體狀況和目標,製定個性化的熱身與放鬆計劃。 第四章:訓練的智慧——循序漸進與閤理負荷 循序漸進原則: 強調“漸進超負荷”的科學訓練理念,避免“一步到位”的急於求成。 訓練量與強度: 如何閤理安排訓練量(總的運動時間和次數)和訓練強度(運動的難度和能量消耗),避免訓練不足或過度訓練。 訓練多樣性: 介紹交叉訓練的概念,通過結閤不同的運動項目,全麵發展身體素質,避免單一動作的重復性損傷。 傾聽身體的信號: 再次強調在訓練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身體的反饋,適時調整訓練計劃。 休息與恢復: 闡述充足的睡眠、閤理的休息時間、營養補充在身體恢復中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裝備的選擇與場地安全 鞋子的重要性: 詳細講解不同類型運動對鞋子功能的需求(緩震、支撐、抓地力等),如何根據腳型和運動項目選擇閤適的運動鞋。 服裝的考量: 推薦透氣、排汗、舒適的運動服裝,以及特殊運動(如鼕季運動)的保暖防護。 護具的正確使用: 介紹常見的運動護具(如護膝、護踝、護腕、頭盔等)的功能和適用範圍,強調護具並非萬能,也不能替代科學訓練。 場地評估與選擇: 提醒讀者注意運動場地的平整度、防滑性、照明條件等,避免在危險環境中運動。 運動裝備的維護: 簡要介紹如何清潔和保養運動裝備,延長其使用壽命,保證其功能性。 四、 第三篇:復蘇之路——科學康復與重返運動 一旦發生運動損傷,科學的康復是恢復健康、重返運動的關鍵。本書的第三篇將聚焦於康復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第六章:緊急響應——傷後初步處理 PRICE原則的科普: 詳細介紹PRICE原則(Protection,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在運動損傷初期的應用,並解釋其背後的生理學原理。 何時尋求醫療援助: 明確列舉需要立即就醫的損傷情況,例如劇烈疼痛、無法負重、明顯變形、關節不穩定、齣血不止等。 避免的誤區: 提醒讀者在傷後初期避免的熱敷、過度活動、盲目按摩等錯誤做法。 第七章:康復的階梯——從休息到功能恢復 個體化康復計劃: 強調康復計劃的個體化,需根據損傷類型、嚴重程度、個體差異製定。 疼痛管理: 介紹在醫生指導下的疼痛控製方法。 恢復關節活動度: 講解如何通過溫和的被動活動、主動活動和關節鬆動術逐步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 重建肌肉力量: 介紹針對不同肌肉群的等長收縮、等張收縮、等速收縮訓練,以及阻力訓練的重要性。 改善本體感覺與平衡: 強調本體感覺(關節位置感)和平衡能力在預防二次損傷中的作用,介紹相關的訓練方法,如單腿站立、閉眼平衡、不穩定平麵訓練等。 提升柔韌性與協調性: 介紹拉伸訓練、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等,以恢復肌肉和肌腱的正常彈性。 第八章:重返賽場——安全復齣的策略 逐步恢復運動負荷: 詳細闡述如何根據身體的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運動的強度、時長和頻率。 功能性訓練: 介紹模仿運動項目動作的功能性訓練,幫助身體重新適應運動的應力。 心理準備: 強調傷後重返運動的心理建設,剋服恐懼和焦慮,建立自信。 監測與預防: 在重返運動過程中,持續關注身體反應,並繼續執行預防性訓練和拉伸。 與醫療專業人士的協作: 強調康復過程中與醫生、物理治療師的密切溝通與閤作。 五、 結語:健康為本,運動無憂 《足跡的守護者:探索運動損傷的康復之道》旨在成為讀者在運動健康旅途中的一位可靠嚮導。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幫助讀者建立對運動損傷的正確認知,掌握科學的預防與康復方法,從而更安全、更健康地享受運動帶來的無限樂趣。 記住,每一次運動都是一次與身體的對話。用心傾聽,科學應對,讓我們的“足跡”更加穩健,讓健康與活力伴隨我們生命的每一段旅程。無論您是運動健將還是健身新手,這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知識和實用的指導,助您成為自己健康的“足跡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