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的曆史源遠流長,在每個曆史年代都有令人敬仰的蒼生大醫應運而生,他們是一個時期的代錶,也是名垂後世的醫界楷模,而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正是建立在後學對先賢學驗進行認真總結與繼承基礎之上的,繼承與創新為中醫藥學的永恒主題,有繼承纔有創新,繼承是發展的源頭活水。
蒲輔周先生是當代傑齣的中醫學傢,其獨特的學術思想和宏富的臨床經驗甚為寶貴,為中醫的繼承發展、開拓創新提供瞭重要藉鑒。蒲輔周先生奉行的德藝雙馨、大醫精誠之路,對中醫藥事業的卓越成就及貢獻,現陳以精要,以饗讀者。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辨證論治》《中醫對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蒲輔周溫病述義》《蒲輔周醫療經驗-繼承心悟》等。本書特收錄蒲輔周手稿如乙腦八法及六十六方、治病格言、腎炎的治療手稿、兒科疳積等病證手稿、赴醫療隊先師所寫手跡、老年健康休養、蒲輔周筆記等10餘份資料。此次齣版,由薛伯壽教授等人重新加以係統歸類整理和點按。
本書全麵係統反映瞭蒲輔周先生一生臨證七十餘載,勤求古訓,融會新知,師古而不泥古,揚新而不棄道,摒棄門派差異,熔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經方時方閤宜而施,其辨證之精,用藥之巧,形成瞭蒲氏的獨特風格和學術思想。
薛伯壽,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高乾外賓室,被選拔拜蒲輔周先生為師深造13年,為蒲老得意入室弟子。先後任廣安門醫院大內科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赤腳醫生大學班主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西學中班主任。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傢委員會委員、高評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老年學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等職。現為首都國醫名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傢、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廣東省中醫院客座教授、全國著名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閤作導師等。
第一篇
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辨證論治
第一章 祖國醫學在急性傳染病方麵的研究報告
第二章 流行性感冒辨證論治的一般原則
第三章 麻疹、疹後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中醫辨證論治的體會
第四章 中醫治療重癥肺炎44例臨床報告
第五章 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
第六章 從治療乙型腦炎的實踐體會談中醫辨證論治的優越性
第七章 關於傳染性肝炎證治的探討
第二篇
中醫對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
第八章 痛經
第九章 妊娠惡阻
第十章 自然流産(先兆流産、習慣性流産)
第三篇
蒲輔周醫案
第十一章 內科治驗
第十二章 婦科治驗
第十三章 兒科治驗
第十四章 其他治驗
第四篇
蒲輔周醫療經驗
第十五章 論述
第十六章 醫話
第十七章 方藥雜談
第十八章 醫案
第五篇
蒲輔周溫病述義
第十九章 總論
第二十章 各論
第二十一章 方論
第六篇
蒲輔周學術醫療經驗——繼承心悟
第二十二章 蒲輔周的治學精神與醫德醫風——緬懷敬愛的先師
第二十三章 蒲輔周醫學手稿──學習心得按語
第二十四章 蒲輔周的學術特點及其成就——繼承心悟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蒲輔周百年誕辰紀念
附錄二 蒲輔周學術傳承脈絡
附錄三 蒲輔周相關論文參考
蒲輔周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傳奇式的、傑齣的中醫學傢,德術雙馨,醫名滿天下,學兼溫病、傷寒與雜病之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曾以化裁濕溫方藥,巧施辨證論治,拯治瞭一大批北方流行性乙型腦炎危重患者。其中醫學識、經驗及生動閱曆,具有獨特風格,升堂且入室,著名中醫學傢嶽美中先生多次對我嘖嘖稱羨其醫術特色之“入細”,並曾賦詩頌揚,謂其“術能濟世淵兼博,德可延厘淡且和。夢隱胸膺醫律細,坡仙風度頜髯�佟I�華已共京華重,心法還同古法多。館院都門拓研究,名流幾輩樂觀摩。”堪稱揚名九大州,望重如山,吸引著當代人的視角。蒲輔周先生的一生,具有彆樣的精彩,代錶瞭當代中醫藥學術的進步與繁榮。周恩來總理稱贊“蒲老是有真纔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經驗,這是一筆寶貴財富”;這項光榮任務如今由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薛伯壽教授擔當起來,實現衣鉢創世,薪火相傳。
薛伯壽教授,是蒲老學術的主要繼承人,有幸師從蒲老十三年之久,進一步開啓瞭繼承拓展蒲老學術經驗的大門。今伯壽教授盤點蒲老重要的學術精華,精選各門類醫案實錄,跟蹤和展示蒲老當年精彩的閱曆、醫療華章、及獨特處方風格,成《蒲輔周醫學經驗集》一書,垂範後來人,至為難能可貴。伯壽教授可謂功德無量瞭。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政府成立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從各省抽調西醫來京學習中醫與工作,每省兩名。我當時也奉調來京,有幸跟隨冉雪峰、嶽美中拜師學習。期間也係統聆聽蒲老逐條講解《溫病條辨》及《溫熱經緯》。1958年中醫研究院領導並指定我按“一徒多師”原則,指定拜蒲老為師,研究診法。蒲老求實學風的魅力感人至深。1959年為研究冠心病的醫療,我並與郭士魁大夫一道到蒲老傢細究和議論,蒲老性格溫順,說話慢條斯理,這次談論長達兩小時,蒲老稱冠心病治療當以《內經》“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的理論立法遣方,示以“兩和散”通補兼施為範例,該方計有十味藥,蒲老細細議論其中各藥的特點及劑量,並謂其故鄉四川梓潼之石菖蒲最好,氣味濃烈,草菖蒲則無此特色雲。我隨後曾將其寶貴的經驗之談發錶於《中華內科雜誌》(1987(4):232-235)。歲月如夢,物換星移,如今我輩也已發白齒更瞭。遙懷蒲老之臨證絲絲入扣之格物緻知精神,感念其不愧為當今時代中醫界的一麵鏡子和尺子,激勵著我們晚輩去譜寫嶄新的篇章。薛伯壽教授成書索序與我,謹以此序樂賀其成。(陳可冀序)
拿到《蒲輔周醫學經驗集(精)》這本書,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那種老中醫的形象:溫文爾雅,學識淵博,手腕上搭著一條細長的毛巾,眼神中透著洞察一切的智慧。這本書的命名就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仿佛裏麵匯聚瞭某位醫術大傢畢生的心血與感悟。我希望這本書不會流於空泛的理論,而是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娓娓道來,將那些在臨床實踐中提煉齣的真知灼見,用一種易於理解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傳達齣來。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或者是一些針對疑難雜癥的獨到見解,這些往往是書本上難以找到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精”字,也讓我對其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希望能讀到最精華、最核心的部分。
評分這本《蒲輔周醫學經驗集(精)》我剛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緻的裝幀吸引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點綴著幾抹雅緻的色彩,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用心打磨的。翻開第一頁,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散發著淡淡的書香,瞬間就有一種想要沉浸其中的衝動。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從整體的呈現方式來看,就足以感受到編著者和齣版方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嚴謹與考究。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往往預示著其內在的價值所在。我相信,這本書定能如它的外錶一般,蘊含著深厚的學識和寶貴的經驗,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醫學智慧的大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關於辨證論治的獨特視角,或者是一些前人可能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細節,能夠觸動我的思考,拓展我的視野。
評分我對《蒲輔周醫學經驗集(精)》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尤其是“蒲輔周”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沉澱瞭歲月痕跡的厚重感。這本書究竟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呢?我猜想,它可能不隻是簡單地羅列醫學知識,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傳承”的意味。或許裏麵會有一些口述的、鮮活的醫學故事,或者是一些關於疾病背後人文關懷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醫學的溫度,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病理生理,而是充滿人情味和人文關懷的醫學。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醫德、醫風的討論,或者是一些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醫學人生感悟,讓我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醫學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作為一名在醫學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臨床工作者,《蒲輔周醫學經驗集(精)》這個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我瞭。我深知,理論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夠指導臨床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往往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無數次臨床驗證的經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在理論之外的、更具操作性和指導意義的內容。也許是一些不常見病癥的診治思路,也許是某個經典方劑的靈活運用,又或者是一些對疾病發生發展機製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拓寬思路,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病情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方案。這本書的“經驗集”這三個字,就像是一座寶藏的入口,等待我去挖掘。
評分我是一個長期關注醫學發展動態的普通愛好者,經常會閱讀一些醫學科普讀物,但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像《蒲輔周醫學經驗集(精)》這樣看起來十分專業的書籍。這次拿到手,我還是有點忐忑的,擔心自己是否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容。不過,書本的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加上精美的插圖(如果有的話,我猜想應該會有),應該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理解。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那些曆史性的病例分析尤為感興趣,那些在醫學史上留下印記的案例,承載著無數前人的探索和智慧,從中或許能窺見醫學發展的脈絡,理解現代醫學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不僅僅是學習孤立的醫學知識,更能理解這些知識背後的演變和傳承。
評分經典著作,多人推薦
評分書的質量還不錯
評分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辨證論治》《中醫對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蒲輔周溫病述義》《蒲輔周醫療經驗-繼承心悟》等。本書特收錄蒲輔周手稿如乙腦八法及六十六方、治病格言、腎炎的治療手稿、兒科疳積等病證手稿、赴醫療隊先師所寫手跡、老年健康休養、蒲輔周筆記等10餘份資料。此次齣版,由薛伯壽教授等人重新加以係統歸類整理和點按。
評分很值得買的書!
評分包裝精美,裏麵還沒看,但感覺很好
評分書的質量還不錯
評分經典著作,多人推薦
評分包裝精美,裏麵還沒看,但感覺很好
評分還沒來的及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