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補注(全10冊)

遼史補注(全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述 補注 注,陳 口述
圖書標籤:
  • 遼史
  • 曆史
  • 契丹
  • 遼代
  • 史學
  • 古籍
  • 史料
  • 補注
  • 全集
  • 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15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907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28
套裝數量:10
字數:2400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遼史補注》是我國著名遼史學者重要的代錶作,也是海內外遼史研究領域極受關注的著作之一。本書整理者陳述,與馮傢昇、傅樂煥並稱“遼史三大傢”,也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遼史》的主要點校者之一。陳述先生對遼金史用力至勤至深,《遼史補注》是其積六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學界對此期待已久。本書對《遼史》正誤補缺,補充瞭大量傳世及齣土資料,篇幅比《遼史》增加瞭一倍多。現在讀《三國誌》離不開裴鬆之的注,《遼史補注》可以說就是《遼史》的裴注,是閱讀和研究《遼史》必備的工具書。

內容簡介

  《遼史》一書因成書倉促,書中記事不完全、混亂之處頗多。《遼史補注》是陳述先生利用碑誌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遼、使金的資料對《遼史》進行補注,成稿曆時數十年。其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內容:正誤、補缺、補歧義、存類事。本書除瞭鈎輯資料、考訂史實,還為《遼史》補“選舉”、“藝文”等誌,同時增補140餘位遼人傳記,並把古今解釋契丹語的有關資料匯集在一起,成“國語解補”,大大豐富瞭一嚮簡陋的《遼史》內容。本書徵引書目八百種以上,網羅宏富,編排有法,為“集遼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陳寅恪先生在早年為是書所撰序言中盛贊道:“《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

  陳述先生的遺稿整理工作,一直受到學界關注。《遼史補注》是陳述先生極重要的遺著,始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到1992年先生去世之前纔基本得以完成,可謂傾盡畢生精力。在此期間不斷修改補充,其功力之深,在當代史學傢中實屬罕見。現在這部著作終於齣版,希望可以弘揚學術,嘉惠學林。

作者簡介

  陳述先生(1911—1992),字玉書,河北樂亭人。我國著名遼金史學傢、北方民族史專傢,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會長,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顧問等。早年師從陳垣、陳寅恪等先生,並深得傅斯年、羅常培等先生器重,進入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陳述先生從青年時代起,即潛心矢誌,博覽旁收,專攻遼金史,著有《契丹史論證稿》(重版後改稱《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金史拾補五種》、《全遼文》(係《遼文匯》增補後的改稱)、《遼代史話》等;曾參與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工作,是《遼史》的主要點校者之一。

目錄

齣版說明

陳寅恪序

顧頡剛序

自序

序例


捲一本紀第一 太祖上

捲二本紀第二 太祖下

捲三本紀第三 太宗上

捲四本紀第四 太宗下

捲五本紀第五 世宗

捲六本紀第六 穆宗上

捲七本紀第七 穆宗下

捲八本紀第八 景宗上

捲九本紀第九 景宗下

捲十本紀第十 聖宗一

捲十一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聖宗三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 聖宗四

捲十四本紀第十四 聖宗五

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 聖宗七

捲十七本紀第十七 聖宗八

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興宗一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捲二十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道宗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道宗二

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 道宗三

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捲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 道宗五

捲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 道宗六

捲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捲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捲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捲三十本紀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捲三十一誌第一 營衛誌上

捲三十二誌第二 營衛誌中

捲三十三誌第三 營衛誌下

捲三十四誌第四 兵衛誌上

捲三十五誌第五 兵衛誌中

捲三十六誌第六 兵衛誌下

捲三十七誌第七 地理誌一

捲三十八誌第八 地理誌二

捲三十九誌第九 地理誌三

捲四十誌第十 地理誌四

捲四十一誌第十一 地理誌五

捲四十二誌第十二 曆象誌上

捲四十三誌第十三 曆象誌中

捲四十四誌第十四 曆象誌下

捲四十五誌第十五 百官誌一

捲四十六誌第十六 百官誌二

捲四十七誌第十七上 百官誌三

捲四十八誌第十七下 百官誌四

捲四十九誌第十八 禮誌一

捲五十誌第十九 禮誌二

捲五十一誌第二十 禮誌三 禮誌四

捲五十二誌第二十一 禮誌五

捲五十三誌第二十二 禮誌六

捲五十四誌第二十三 樂誌

捲五十五誌第二十四 儀衛誌一

捲五十六誌第二十五 儀衛誌二

捲五十七誌第二十六 儀衛誌三

捲五十八誌第二十七 儀衛誌四

捲五十九誌第二十八 食貨誌上

捲六十誌第二十九 食貨誌下

捲六十一誌第三十 刑法誌上

捲六十二誌第三十一 刑法誌下 補選舉誌 補藝文誌

捲六十三錶第一 世錶

捲六十四錶第二 皇子錶

捲六十五錶第三 公主錶

捲六十六錶第四 皇族錶

捲六十七錶第五 外戚錶

捲六十八錶第六 遊幸錶

捲六十九錶第七 部族錶

捲七十錶第八 屬國錶

捲七十一列傳第一 後妃

捲七十二列傳第二 宗室上 補宗室下

捲七十三列傳第三 耶律葛魯 蕭敵魯 子阿古隻 耶律斜涅赤 侄老古 頗德 耶律欲穩 耶律海裏 補蕭室魯

捲七十四列傳第四 耶律敵剌 蕭痕篤 康默記 孫延壽 韓延徽 子德樞 德樞孫紹勛 紹芳 紹芳孫資讓 補紹雍 韓知古 子匡嗣 孫德源 德凝 補韓瑜 補匡胤 補賈去疑 補陳萬 補劉存規 補劉承嗣

捲七十五列傳第五 耶律覿烈 弟羽之 耶律鐸臻 弟古 突呂不 王鬱 耶律圖魯窘 補盧文進

捲七十六列傳第六 耶律解裏 耶律拔裏得 耶律朔古 耶律魯不古 趙延壽 補子匡贊 高模翰 補耿崇美 趙思溫 補孫匡禹 耶律漚裏思 張礪 補張建立 補張諫 補劉晞 子珂 補王敦裕 補崔廷勛

捲七十七列傳第七 耶律屋質 耶律吼 子何魯不 耶律安摶 耶律窪 耶律頹昱 耶律撻烈

捲七十八列傳第八 耶律夷臘葛 蕭海瓈 蕭護思 蕭思溫 蕭繼先 補劉繼文 補盧俊

捲七十九列傳第九 室昉 耶律賢適 女裏 郭襲 耶律阿沒裏 補王裕 補李內貞 補姚漢英

捲八十列傳第十 張儉 邢抱樸 馬得臣 蕭樸 耶律八哥 補常遵化 補宋匡世 補蕭僅 補韓知白

捲八十一列傳第十一 耶律室魯 子歐裏斯 王繼忠 蕭孝忠 陳昭袞 蕭閤卓

捲八十二列傳第十二 耶律隆運 弟德威 德威孫滌魯 侄製心 耶律勃古哲 武白 耶律虎古 子磨魯古 補康昭裔 補馮從順 補李知順

捲八十三列傳第十三 耶律休哥 孫馬哥 耶律斜軫 耶律奚低 耶律學古 弟烏不呂 補梁文規 子廷嗣

捲八十四列傳第十四 耶律沙 耶律抹隻 蕭乾 侄討古 耶律善補 耶律海裏

捲八十五列傳第十五 蕭撻凜 補慥古 蕭觀音奴 耶律題子 耶律諧理 耶律奴瓜 蕭柳 高勛 奚和朔奴 蕭塔烈葛 耶律撒閤 補耿延毅 補韓橁 補耶律延寜 補王說 補馬保忠 補王鄰

捲八十六列傳第十六 耶律閤住 劉景 劉六符 耶律褭履 牛溫舒 杜防 蕭和尚 弟特末 耶律閤裏隻 耶律頗的

捲八十七列傳第十七 蕭孝穆 子撒八 弟孝先 孝友 蕭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捲八十八列傳第十八 蕭敵烈 弟拔剌 耶律盆奴 蕭排押 弟恒德 恒德子匹敵 補耶律元寜 耶律資忠 耶律瑤質 耶律弘古 高正 耶律的琭 大康乂 補董匡信 子庠

捲八十九列傳第十九 耶律庶成 弟庶箴 庶箴子蒲魯 楊晳 耶律韓留 楊佶 耶律和尚 補張思忠

捲九十列傳第二十 蕭阿剌 補彆裏剌 耶律義先 弟信先 蕭陶隗 蕭塔剌葛 耶律敵祿

捲九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耶律韓八 耶律唐古 蕭朮哲 侄藥師奴 耶律玦 耶律僕裏篤

捲九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蕭奪剌 蕭普達 耶律侯哂 耶律古昱 耶律獨攧 蕭韓傢 蕭烏野

捲九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蕭惠 子慈氏奴 蕭迂魯 弟鐸盧斡 蕭圖玉 耶律鐸軫 補蕭袍魯 補陳覺 補白萬德

捲九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耶律化哥 耶律斡臘 耶律速撒 蕭阿魯帶 耶律那也 耶律何魯掃古 耶律世良 補王澤 子綱 孫安裔 補韓資道

捲九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耶律弘古 耶律馬六 蕭滴冽 耶律適祿 耶律陳傢奴 耶律特麼 耶律仙童 蕭素颯 耶律大悲奴 補耶律萬辛

捲九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耶律仁先 子撻不也 耶律良 蕭韓傢奴 蕭德 蕭惟信 蕭樂音奴 耶律敵烈 姚景行 耶律阿思 補劉雲 補賈師訓 補鄧中舉

捲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耶律斡特剌 孩裏 竇景庸 耶律引吉 楊績 趙徽 王觀 耶律喜孫 補王師儒

捲九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蕭兀納 耶律儼 劉伸 耶律鬍呂 補耶律固 補梁援 補尚暐 補高為裘

捲九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蕭岩壽 耶律撒剌 蕭速撒 耶律撻不也 蕭撻不也 蕭忽古 耶律石柳 補王士方 蕭常哥 蕭陽阿 補寜鑒 補張世卿

捲一百列傳第三十 耶律棠古 蕭得裏底 蕭酬斡 補耶律習涅 補耶律弘義 耶律章奴 耶律朮者 補趙孝嚴 補史洵直 補張衍

捲一百一列傳第三十一 蕭陶蘇斡 耶律阿息保 蕭乙薛 蕭鬍篤 補耶律劭 補馬直溫

捲一百二列傳第三十二 蕭奉先 李處溫 張琳 耶律餘覩 補張瑴

捲一百三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捲一百四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捲一百五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捲一百六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補忠義

捲一百七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捲一百八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補方外

捲一百九列傳第三十九 伶官 宦官

捲一百十列傳第四十 奸臣上

捲百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奸臣下

捲百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捲百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捲百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捲百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捲百十六 國語解 國語解補


附録

修三史詔

進遼史錶

三史凡例

修史官員

三史質疑

遼史補注後記

精彩書摘

  《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

                               ——陳寅恪


  陳述同誌所撰《遼史補注》,正是對《遼史》的全麵訂補,可稱一代史料的總集。

                               ——顧頡剛

前言/序言

  前言


  【陳寅恪序】

  裴世期之注《三國誌》,深受當時內典閤本子注之熏習,此蓋吾國學術史之一大事,而後代評史者局於所見,不知今古學術係統之有彆流,著述體裁之有變例,乃以喜聚異同,坐長煩蕪為言,其實非也。趙宋史傢著述,如《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最能得昔人閤本子注之遺意,豈庸妄子之書,矜詡筆削,自比“夏五”“郭公”斷爛朝報者所可企及乎?

  寅恪僑寓香港,值太平洋之戰,扶疾入國,歸正首丘,途中得陳玉書先生述寄示所撰《遼史補注序例》,急取讀之,見其所論寜詳毋略之旨,甚與鄙見符閤,若使全書告成,殊可稱契丹史事之總集,近日吾國史學不可多得之作也。迴憶前在絶島,蒼黃逃死之際,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抱持誦讀,其汴京圍睏屈降諸捲,所述人事利害之迴環,國論是非之紛錯,殆極世態詭變之至奇。然其中頗復有不甚可解者,乃取當日身曆目覩之事,以相印證,則忽豁然心通意會。平生讀史凡四十年,從無似此親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飢餓之苦遂亦置諸度量之外矣。由今思之,倘非其書喜聚異同,取材詳備,曷足以臻是耶?況近者營州舊壤、遼陵玉冊,已齣人間,葬地陶瓶,猶摹革橐,不有如釋教信徒迦葉、阿難之總持結集,何以免契丹一族韆年之往事及其與中原之緊密聯係之曆史不隨劫波之火以灰燼?故《遼史補注》之作,尤為今日所不可或緩者。

  寅恪頻歲衰病,於塞外之史、殊族之文,久不敢有所論述,惟尚冀未至此身蓋棺之日,獲逢是書齣版之期,而《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斯則今日發聲唱導之時不勝深願誠禱者也。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陳寅恪

                                               書於桂林雁山彆墅


  【顧頡剛序】

  文化大革命後期,在毛主席、周總理的關懷下,恢復點校“廿四史”作為批判繼承曆史遺産的資料。頡剛受命聯係點校工作,一麵感到汲長綆短,一麵感到責任重大、光榮,幾年來,在各級黨組織的直接領導關懷下,現已陸續齣齊。但是,體會毛主席“古為今用”的精神和詳細占有材料的教導,還感到有需要進一步補充史料的。

  在“廿四史”中,前人曾說:“遼史太簡略”,“遼史最簡略”。陳述同誌所撰《遼史補注》,正是對《遼史》的全麵訂補,可稱一代史料的總集,現在隨《遼史》刊布並行,供讀者參考。

  嘗檢“廿四史”各史記載的年數,史記之外,以宋(320年)、遼(296年)為最長,唐(290年)、明(276年)次之。但就各史所用篇幅(頁數)看,《宋史》約當《遼史》的十倍,新舊《唐書》、《明史》也各當於《遼史》四五倍,可見彼此差距之大,而《遼史》是很漏略的。就各史在“廿四史”所用字數多少計,《遼史》占第十八位,其次各史,由第十九至第廿四是:《南齊書》、《新五代史》、《梁書》、《周書》、《北齊書》、《陳書》。其中年分最長的《梁書》五十五年(不足《遼史》五分之一的時間),最短的《南齊書》纔二十三年(不足《遼史》十分之一的時間)。《遼史》以前的十幾種,都沒有遼代的年代長,而篇幅則都比《遼史》多。《史記》因屬通史未計,實《遼史》就敘契丹族而言,也帶有通史的意義。遼代國號幾次改變,稱遼以前,曾號契丹;後又改契丹,再改大遼。《遼史》沒有記載。甚至《食貨誌》未記鹽課、榷場。從各方麵看,都顯齣《遼史》是迫切需要補充的。

  清代以來,對“廿四史”中的某史全部作注成書者,有王先謙《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和吳士鑒《晉書斠注》。王《注》特彆是《漢書補注》有益讀者多在訓詁考證,不重增補史料,吳《注》曾有誌於考源考異和增補,但因《晉書》材料豐富,編纂較好,所以,它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史文來源方麵。

  《遼史補注》的特點,主要是遼史事實缺漏,而本書明確著重在史料補充,作者曾多年校輯遼金史,充分利用瞭晚近齣土的金石碑刻,並與《遼史》勘證,使事具本末,有綫索可尋。再有清錢竹汀、厲樊榭以下諸傢的校訂補充,作者曾核對吸收並搜集舊史、方誌、行程録、文集等,其中大部分是元人修史時所未曾見到的。

  由於時代要求不同,條件又比較優越,所以有不少後來居上的地方,尤其是考訂精審,批判吸收瞭前人成績,也解決瞭若乾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

  1964年春,頡剛參觀東北歸來,翻閱《遼》《金》二史及東北其他史籍,當時曾拜讀此注,頗增新知。這次又細看凡例及部分內容,益信此書確是一部比較充實的、不可多得的資料,今幸隨點校本“廿四史”以並行,當然不僅是節省讀者翻檢校對的時間而已。

  我們這次校點工作,可能有一些缺點錯誤,但質量都有所提高,由於《補注》的齣版,顯然又是一個新的突破。行見《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為讀者提供很多便利,也必將是讀《遼史》者一部離不開的重要資料。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顧頡剛


  【自序】陳述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曆代先輩披荊斬棘,開發建設瞭我國的疆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多年積纍的曆史文化,曾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齣過光輝貢獻。

  契丹人起於漢末,盛於隋唐,作為祖國古老各族之一,長期隸屬中央朝廷。唐末,農民起義推翻瞭大唐的統治。契丹阿保機和後梁硃溫同年建國,大遼繼承唐代在東北的疆域,曆二百多年(907—1125),溝通瞭農區牧區,開發瞭東北邊境,遼宋彼此影響,為祖國統一奠定瞭牢固基礎。大石西遷,又把中原文化帶到西域。遼代在各方麵的貢獻,久已融入祖國曆史文化的整體。

  遼史有當代留下的一份簡單材料,即耶律儼《實錄》。金朝兩次修《遼史》,泰和六年,章宗敕翰林學士陳大任專職修纂,但因義例爭論,宣布罷修(《元文類》捲四五《修端辯遼宋金正統》),《金史·章宗紀》泰和七年十二月所記“《遼史》成”,即指此次罷修。元代中統二年、至元元年經王鶚等建議修《遼》《金》二史,宋亡,復議修三史,終“以義例未定,竟不能成”(《續通考·正史考》),長期糾纏義例,對於史實搜訪訂正很放鬆。元末至正修史時,僅據耶律儼《實錄》、陳大任《遼史》和《契丹國誌》、《資治通鑒》等潦草編綴,由至正三年四月至四年三月,倉卒作成。

  《遼》、《金》、《宋》三史同修,按記載年數,《宋史》《遼史》相仿佛(宋320年、遼219年閤西遼88年,凡307年),《金史》較短(金120年),計其所用篇幅,《宋史》當《遼史》的十倍,《金史》亦當《遼史》的二倍(《宋史》六八一五頁,《金史》一四四三頁,《遼史》六六六頁,皆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這個數字錶明《遼史》的漏略不備。清錢大昕、畢沅先後指齣《遼史》闕漏(《潛研堂集》、《續通鑒》),趙翼也屢次說過“遼史太簡略”,“遼史最簡略,二百年人物列傳,僅百餘篇,其脫漏必多矣”(《廿二史劄記》)。

  過去有不滿意舊史而改作者,如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等,例皆新史既行,舊史不廢,及至讀者感覺不便,又不得不有閤鈔。彭注《五代史記》,全采舊史,實際也是閤鈔。於是名為一史,實則三書,迭床架屋,給讀者帶來很大不便。劉知幾《史通》有《補注》一篇,曾論裴《注》喜聚異同,不加刊定;陸《注》則僅校增闕,標為異說。又論範曄《後漢書》簡而且周,疎而不漏,劉昭采其所捐作《補注》,譏為“吐果之核”。但是他沒有考慮《補注》所用的材料,並不是修史時都能看到的,即使是修史時能看到的,是否仍有助於參證,這就是補注體裁的優越性,遠非重新改作所能比。

  今天,作為國史代錶的“廿四史”,均屬曆史資料,其中保存瞭寶貴的曆史遺産,值得繼承發揚;也存在著應當批判的錯誤觀點,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作為曆史遺産材料,那就隻有訂補,無所謂改作。至於把顛倒瞭的曆史再顛倒過來,更需要豐富準確的史料,更需要廣聚異同。當然在技術上要盡量便利讀者,節省讀者時間。

  關於史籍著作,不難於詳,而難於詳而不蕪;不難於略,而難於略而不漏。所謂簡要,須是由博返約,並非奪漏史實。在《遼史》說,隻能說是漏,不能稱為簡。因為纂修之前,搜訪工作很不夠,修史時,又倉卒塞責。葉適說過:“至要齣於至詳,至簡成於至繁。”所以今天對於《遼史》的工作,仍當廣求史實的詳贍。

  明清以來,補訂《遼史》最勤者,首推厲鶚,他就是用裴鬆之的辦法撰成《遼史拾遺》,所惜因時地條件的限製,見聞未廣,也有未及詳細核對的,如興紀景福元年九月,厲引李燾《長編》七月以寇瑊使遼,謂《遼史》作範諷,未知孰是。實《長編》當年八月辛巳即載範諷使遼,以寇瑊病不能成行。又重熙三年十二月引《長編》八月以謝絳為生辰使,《遼史》作楊偕,未知孰是。實《長編》同年十月癸未即載楊偕使遼,謝絳以父疾辭。由於牽涉麵很寬,難免顧此失彼。楊復吉撰《遼史拾遺補》,所補亦嫌未備。陳漢章《遼史索隱》多取一統誌,也多有不閤者。述嘗校輯各傢所錄遼文及新獲者為《遼文匯》兩編,又取宋人入遼的語錄、紀行詩、行程錄等,匯集一編,也都屬於史料校訂,未能附入《遼史》正文,讀者不便,因不自量度,發願勉為《遼史補注》,補者效褚少孫之補《史記》,注者效裴鬆之之注《三國》。廣徵後魏以來諸史、文集、筆記,包括錢大昕、厲鶚諸傢所考訂及晚近齣土資料和研究成績,全麵網羅,證其閤否,一一補入遼史。考證之學,譬如積薪,現在的工作,即就前人所積者,接力積纍,對《遼史》作全麵增補訂正。但願返於《遼史》之前,使大遼一代,尤其是契丹及其所屬各部與中原的緊密聯係,匯集於此,信而有徵,以備讀者參考。

  司馬光說過,《長編》之作,“寜失之繁,勿失之略”,此《遼史補注》,也可說是“遼史長編”。萬斯同撰《明史稿》,自謂“吾所取者或有可損,所不取者必非其真”,也是極言寜繁勿略之意。範曄《後漢書》作成瞭纔說對於後漢史實“轉得統緒”,確屬實踐體會之言。述學無一得,纔非撰造,對於遼史所知不多,隻是條梳史實,便利讀者。李善注《文選》,由初注再注以至五注。蘇轍注《老子》,在晚年也對舊注有很多改訂。現在隻是一份初注長編,並非名山之藏,不敢自信為是。希望讀者指齣缺點、錯誤,以便改訂。


  【遼史補注後記】

  述初讀《遼史》時,嘗置《遼史拾遺》、《拾遺補》於側,覺有未安,隨手查閱。後因翻檢之便,遂閤兩者為一書。偶有新知,亦附注書眉,僅便於使用,初未有意成書。

  在北海靜心齋時,一日,友人姚從吾過訪,見此冊,問,吾兄將欲撰一新《遼史》?急應之曰:不敢不敢。當時吾實無此奢願。但誌在遼、金二史,則已略具方嚮,亦嘗讀李思純《元史學》,知李氏曾與援庵先生討論過《新元史》問題,深有同感。

  憶初謁寅恪先生於姚傢鬍同,先生為言:”王觀堂先生學識廣博,但其興趣常轉變,若專以為之,其所成就當更大。”因是初見,承諄諄相囑,故記憶深刻,長期誌之不敢忘。翻閱書史,以唐、宋、遼、金、元為主,不敢多讀漢唐以前書。在此韆年諸史之中,尤以《遼史》記載最闕漏,遂以厲、楊之書附《遼史》,並以五代、宋、元諸史及《冊府》、《會要》、碑誌、雜記補其闕,參取錢大昕《考異》、陳漢章《索隱》匯集一編。

  “七七”以後,攜之轉徙後方,亦未多有增益。迨太平洋戰起,已知勝利可望。三颱東北大學成立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金靜安先生主其事,急欲有所撰作公於世。述被藉聘襄贊之,研究東北、遼金史。但久與淪陷區隔絶,東北重分幾省,已莫得聞;經濟更無所知。且金先生隻半年來三颱,半年在重慶,印製設備,僅石印機一颱。

  遠在後方,期以紙墨報國,此書與遼金聞見匯錄,均曾列入計劃目錄。因條理其類例,整齊成書。並以序例寄寅恪先生呈教,重承鼓勵,亟欲早見此書齣版。但捲帙較重,印製為難。

  勝利後,南北執教餬口,友人聶崇岐小山、齊思和緻中為言,哈佛燕京社存紙若乾,欲排印此書。尋以該校改公立,事遂寢。

  徐老特立曾偕王真、劉立凱來捨談敘,翻看此書,言以後可設法印。

  後政府責成顧頡剛先生主持標點“二十四史”,述亦參與其役,“二十四史”點校畢,顧先生以項目嚮中華書局推薦,承當時當事同意。友人孫楷第子書聞知此事,忻喜贈詩,有句雲:“老來見箋注,忻喜眼猶明。”但1975年並未付印,僅與總編趙守儼、姚景安簽訂排印辦法、體式。1980年排印全遼文,述病臥阜外醫院,由文學組主編黃剋與小女陳正核對排印。病愈,陸續增益為本書新資料。今當此書付排,略誌過程如右。

                                                   一九九○年十月

                                                   陳述

                                                   於北京西郊法華寺村和平樓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遼史補注(全10冊)》內容的圖書簡介: --- 《大宋風華:北宋官員的日常生活與製度變遷研究》 作者: 王景明 齣版社: 曆史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價: 480.00 元 裝幀: 精裝(共三捲,附索引及圖錄)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北宋(960年—1127年)這一中國曆史上文官製度發展至成熟階段的社會圖景,聚焦於宋代中上層文官群體的真實生活狀態、精神麵貌及其所依賴的復雜製度體係。它並非一部宏觀的政治史敘事,而是試圖通過對具體製度細節的挖掘和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重構,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宋代官場生態。 北宋,一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時代,以其高度發達的文官政治和繁榮的市民文化著稱。然而,支撐這一繁榮的,是極其精細、有時甚至顯得冗餘的官僚結構和一套嚴苛的考察、升遷、監察體係。本書的探討核心,正是圍繞這些製度如何塑造瞭官員們的日常行為與職業道德。 第一捲:官職與品秩:文官體係的精微結構 第一捲著重梳理瞭北宋中央與地方的官僚層級劃分。不同於唐代的厚重門閥,宋代的“以文製武”使得“士”的階層獲得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但這地位的獲取與維持,卻依賴於對復雜品秩體係的精確把握。《唐宋官員品秩考辨》一章,詳細比對瞭宋初對唐代官製的繼承與改革,特彆是“不與士大夫爭高下”原則下,官員品秩的虛化與實權的矛盾。 我們細緻考察瞭“職事官”、“寄祿官”、“階官”的層層疊加現象。例如,一個京官可能擁有顯赫的“昭議大夫”寄祿官銜,卻實際隻在某個清水衙門擔任“集賢院直學士”的職事,其俸祿與實際權力如何平衡?通過梳理宋人筆記、傢傳以及內製文書,本書揭示瞭官員如何在這些名目繁多的頭銜中周鏇,以實現地位的象徵性滿足與物質利益的實際獲取。特彆是對“差遣”製度的深入剖析,展現瞭權力在特定任務委派下的流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瞭宋代政治運作的微妙之處。 第二捲:俸祿、賞賜與生活成本:物質基礎的考量 宋代官員的經濟生活是理解其行為動機的關鍵。本書推翻瞭“宋代官員皆清貧”的傳統論斷,轉而研究其收入的復雜構成。宋代的俸祿結構極為龐大,除瞭固定的“月給”、“季貼”,還包括瞭大量的“添支”(如“見錢”、“草料”、“麩金”)以及因地域和職務差異帶來的各種津貼。 作者通過對《宋會要輯稿》中“職官”部分關於俸祿條例的統計分析,構建瞭一套北宋中高級官員(三品以上至低級通判)的收入模型。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收入置於成本分析的背景下:京城房産的購置與租賃、子弟教育的開支、應付往來禮儀的耗費,以及在地方任上需要維持的“體麵”開支,均被納入計算。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米價和物價指數,本書論證瞭宋代官員的物質生活水平,尤其是那些掌握實權的中層官員,在很長時期內保持瞭相當的優渥。對“清官”現象的討論,則轉嚮瞭對特定時期(如王安石變法後)財政壓力增加背景下的官員經濟睏境的探討。 第三捲:士林風骨與製度的張力:個體精神的重塑 “士人”身份在北宋的構建,是一個既受推崇又受限製的過程。第三捲關注的是製度對官員心性的規訓與塑形。 一方麵,儒傢理想主義的復興,要求官員具備“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自覺。本書梳理瞭宋代“道學”對官員行為規範的影響,特彆是對“居官之節”的強調,這使得官員在處理公私事務時,必須麵對來自道德自我約束與現實政治鬥爭的張力。 另一方麵,嚴密的監察體係——從禦史颱、諫院到轉運使的巡察,以及無所不在的“耳目”——構成瞭製度的“高壓綫”。本書詳細分析瞭宋代特有的“避嫌”與“迴避”製度,探討瞭官員如何通過自我設限來確保其職業生涯的延續。對“朋黨”問題的深入考察,揭示瞭在高度集中的官僚體製下,官員們尋求政治庇護和實現政策抱負的必然路徑。書中個案分析瞭如歐陽修、蘇轍等人在不同政治風口中的應對策略,展示瞭在剛性製度下,個體智慧與政治柔韌性的並存。 結論與價值 《大宋風華》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北宋官僚畫像。它超越瞭對帝王將相的傳統關注,將鏡頭對準瞭那些構成瞭北宋社會運行基石的普通(或非普通)文官。通過對製度細節的精確考量和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本書為理解宋代政治文化的成熟與宋代社會治理模式的獨特性,提供瞭堅實的文獻支撐和新的研究視角。本書適閤曆史學、社會學、製度史及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者和愛好者閱讀。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遼代的興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寥寥數語,覺得那隻是“五代十國”後又一個短暫的北方政權。直到我偶然間在一傢舊書店發現瞭這套書,隨手翻開其中關於遼代法律和製度的那部分,立刻被吸引住瞭。那種精細入微的程度簡直令人咋舌,仿佛作者不僅僅是研究曆史,而是親身參與瞭當時的律令製定過程。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遼代法律條文的溯源和對比分析,它將遼國的許多製度與唐朝的舊製,乃至後來的金、元製度進行瞭細緻的橫嚮和縱嚮比較。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補充”或“修正”,更在於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框架,讓我明白契丹人在建立帝國之初,是如何在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巨大張力中,構建起一個穩定而獨特的國傢機器。那些看似枯燥的製度條文,在作者的筆下,流動著鮮活的政治智慧和民族融閤的艱難博弈。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復雜的古代謎題,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令人欲罷不能。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體驗,更像是一場艱苦卻充滿迴報的考古發掘。它對史料的運用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細緻程度,很多我以為已經塵封的史料孤本,竟然都被作者挖掘齣來,並被放在瞭最閤適的位置進行解讀。我個人對遼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佛教在契丹社會中的傳播路徑和本土化現象。書中對於大遼興宗時期幾次著名的寺院修建記錄的考證,簡直是闆上釘釘的證據鏈,把很多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用無可辯駁的史料給釘死瞭。這種紮實到令人心痛的治學態度,讓我對作者錶達齣由衷的敬佩。它不是那種浮在錶麵的通俗解讀,而是直接深入到原始文獻的肌理之中,去探究每一個字背後的含義和上下文。對於想要深入研究遼代文化史的學者或者學生來說,這套書簡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它提供給你的不是結論,而是通往結論的精確路徑和工具。

評分

這部《遼史補注(全10冊)》光是聽名字就透著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我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對那些宏大敘事之下的細節總有著近乎偏執的興趣。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都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我尤其欣賞它那種“補注”的姿態,仿佛是給那部經典正史安上瞭一雙現代的顯微鏡,把原本有些模糊不清的曆史脈絡重新梳理得清晰可見。我記得我最先接觸的是關於契丹民族形成初期的那幾捲,作者引用的史料非常駁雜,既有漢文的記錄,也有其他民族文書的佐證,這種多維度的考證,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和文化衝突的理解。尤其是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爭議點,書中提齣的新見解和獨到分析,常常讓我拍案叫絕,感覺自己像是跟一位頂級的曆史學傢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帶著筆和筆記本去啃的硬骨頭,但一旦啃下來,收獲的知識和洞察力是極其豐厚的。

評分

我得承認,剛開始翻閱這套書的時候,確實感到瞭一絲壓力。這畢竟是“全10冊”的鴻篇巨製,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時間成本是相當高的。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非常體貼地設計瞭不同的切入點。比如,如果我隻想瞭解遼國的軍事部署,我可以精準地定位到特定的幾冊,而不需要強迫自己啃下所有關於漕運和賦稅的內容。這種模塊化的編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而且,書中對史地和人名的注釋,詳盡到令人發指,你幾乎不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工具書。我記得有一次,我被一個遼代小官吏的名字睏擾瞭很久,翻遍瞭手邊的舊史書都找不到確切的生平,最後在《遼史補注》的某一頁角落裏,作者用腳注的方式,把他所有的仕途軌跡都梳理得清清楚楚。這種“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預先解決掉”的細心,讓我感受到瞭作者深深的責任感和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

這套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徹底顛覆瞭我對“邊疆王朝”的一些刻闆印象。過去總覺得遼國是一種半野蠻的軍事政權,但通過閱讀這套補注,我看到瞭一個高度復雜、充滿內部張力的成熟帝國。書中對於遼代官署的設置、朝廷內部的派係鬥爭,特彆是漢人、契丹人、渤海人等不同族群在政治權力分配上的微妙平衡,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它展現的遼國,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中原王朝的附屬品”或“落後的蠻夷”,而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生命力和深刻曆史邏輯的政治實體。特彆是其中幾捲關於遼國後期與宋朝的外交博弈的分析,作者將雙方的動機、底綫和策略都剖析得鞭闢入裏,讓我對宋遼關係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十一世紀的東亞格局都有瞭一種更宏大、更立體的把握。這本書,絕對是研究這段曆史繞不開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

看到本書也是受某項資助得以齣版,價格問題就不說瞭,32k 十本,其實大點手感更好,閱讀也舒服。

評分

我要把所有人員做好防範工作……這種情況就應該不會改變,是不是

評分

好,最近天氣好,剛好可以看書

評分

齣瞭失望還是失望 本以為這套書品相能好點 不像點校本二十四史那樣 也過得去吧 可惜第一次暴力運輸直接讓我換貨 貨換迴來打開一看和想象有差距 膠狀紙 平裝 繁體字紙張薄 不適閤收藏 雖然是一版一印 但也價值不大……

評分

不錯的。傢裏人收的貨!246拿下用瞭減50的券!減100的券用在瞭南明史上。實際想單賣這套書!196就能夠拿下!其實不太喜歡簡裝書。但是不確定會不會齣精裝!供大傢參考!5月31號購買1號送到。物流很快!未開通京東會員!這個價格還不錯。

評分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書不錯,內容很精彩,價格也閤適。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