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軍侵華戰爭時期,在南京犯下大規模屠殺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南京大屠殺從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開始持續瞭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纔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30餘萬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
《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實錄/侵華日軍罪行圖錄》記錄瞭作者十年來采訪的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口述資料。全書分親人受害篇、本人受害篇、轟炸和財産受害篇、性暴力篇四個部分,將日軍在南京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及其對受害者身體和心靈上的摧殘公布於眾,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增加更多有力的證據,同時,也留下更多更全的史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害幸存者一天天地減少,故作者所做的調查可謂是搶救性挖掘,其中有幾位受害者為首次公開身份的,因此《13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實錄/侵華日軍罪行圖錄》的齣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李曉方,1971年生,安徽來安縣人。我國著名侵華日軍暴行獨立調查研究學者。1989年入伍,曆任戰士、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新聞乾事,曾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2005年轉業,任浙江省級機關公務員。曾任南京軍區《人民前綫》、新華社《中國圖片報》特約記者,原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現為哈爾濱社會科學院和湖南文理文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
為瞭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還有曆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業餘時間自費調查建議侵華日軍實施細菌戰、化學武器攻擊、慰安婦製度、強製勞工製度、南京大屠殺、無差彆大轟炸等各種罪行的受害幸存者。近20年來,足跡遍及中國20多個省份及日本、韓國,進行艱苦的田野調查,午後尋訪到日軍各類暴行受害幸存者1000餘名。著有大型紀實畫冊《泣血控訴——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實錄》《世紀呐喊——67位幸存慰安婦實錄》等。多項調查成果填補瞭空白。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親人受害篇
艾義英多位親人被日軍殺害
柏秀英一眨眼我的傢就沒瞭
曹洪寶父母被日軍無故殺害
陳德壽父親、姑媽被日軍用刀刺死
陳素華日軍欠瞭我傢四條人命的血債
陳忠源兩位親人被害
程福寶父親被機槍掃射慘死
程文英父親被槍殺,外公被日軍踢下水淹死
高如琴親眼看到日軍的子彈穿過外婆的胸口
顧秀蘭房屋被日機炸塌,年幼的侄兒被壓死
關舜華剛訂婚,未來的公公就被日軍槍殺瞭
郭秀蘭和自己躲一起的親人被日軍機槍打死
季培生外婆被日軍一槍托打死
江寶珠兩兄弟慘遭殺害
金茂芝父親被日軍砍死後,全傢靠討飯為生
金同和父親被殺害,悲傷的祖母絕食而死
金興槐父親被殺失去生活來源
經智珍舅舅被殺導緻外婆精神失常
李寶玉叔叔勇敢地殺死瞭一個日本兵
李長金伯父、伯母等多位親人被日軍殺害
李美蘭父親被拉到江邊殺害
劉貴祥父親被槍殺,燒傷的弟弟被扔到河裏淹死
劉傢法父親和村裏五六十位青壯年都被殺瞭
劉傢齊房子被燒,姐姐一傢三口被殺
劉興銘我們村成瞭寡婦村
路洪纔日軍奪去我六位親人七條人命
馬承年三位親人被殺,祖屋被焚毀
馬庭寶父親被殺後母親改嫁給伯父
馬秀英三哥慘遭日軍殺害屍骨無存
梅壽芳父親花瞭一周時間纔把十位親人安葬
梅壽蘭十位親人被日軍用手榴彈炸死或被刺死
梅秀英被日軍殺死的哥哥屍體都沒找到
潘巧英為避難,母親將妹妹摁到池塘裏淹死
仇秀英受槍傷的母親被煙熏死在地窖裏
阮定東爺爺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瞭我的生命
佘子清美國人救瞭我一條命
瀋桂英父親等四位親人被殺,妹妹活活餓死
瀋宗海哥哥被日軍帶走後再也沒有迴來
石秀英日軍殺害瞭我的父親和哥哥
時國玲父母被日軍的刺刀活活刺死
史桂芳我的親人們被活活燒死
孫素珍父親齣去找糧時被日軍殺害
湯月英父親下山找糧就再也沒迴來
唐復龍父親被害後,祖母、姐姐餓死瞭
陶承義剛來到人世就失去瞭父親
萬秀英母親被日軍炸死,哥哥被日軍刺死
王秀英一傢六口慘死在日軍屠刀下
王學餘三代單傳的哥哥被日軍殺害
魏桂如四位親戚死在日軍的炸彈和槍口下
伍正禧六位親人被殺害,一位親人被日軍強暴
嚮遠鬆接連失去哥哥、叔叔兩位親人
熊淑蘭母親在逃跑中流産
徐德明父親被日軍帶走後再也沒迴來
徐桂香爺爺、姐姐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
閻保貞哥哥被殺後,嫂子、侄女病死
楊翠英剛來到人世的弟弟被日軍一腳踩死
楊永纔父親遇害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我們
姚秀英一傢五口被日軍殺害
袁桂龍日軍把父親當活靶子練習刺殺技術
張惠霞慘無人道的日軍殺瞭我傢四口人
張誌祥日本兵害我傢破人亡
第二篇 本人受害篇
蔡麗華隻想給曆史留個見證
岑洪桂被日軍推進火海裏
岑洪蘭下巴被日軍的子彈擊穿
陳廣順一筐山芋救瞭一命
陳玉蘭趴在媽媽的褲襠裏躲避侮辱
方素霞右耳失聰,落下終身殘疾
付兆增差點就沒命瞭
葛道榮日軍對著我的大腿就是一刀
賀孝和被日軍嚇齣瞭精神病
黃桂蘭我躲在閣樓裏逃過一劫
黃劉氏在提心吊膽中度日
紀桂芳腳被日軍故意用汽車壓斷
蔣樹珍東躲西藏,受盡苦難
金寶華不到6歲就被日軍抓去做苦力
李長富日軍燒光瞭房子,搶光瞭牲口
李高山兩次死裏逃生
李素雲因打扮成男孩而免受日軍的侮辱
林玉紅我們兄弟姐妹八人都成瞭孤兒
劉傢友日軍害我傢破人亡
劉民生父親被殺後,生活顛沛流離
劉素珍被誣陷偷東西差點被殺
劉庭玉靠裝死逃過屠殺
呂金寶腦袋被日軍飛機炸彈擊中
馬繼武15歲的我被日本兵打得皮開肉綻
馬淑琴從一個難民區到另一個難民區
馬庭祿我希望日本人瞭解真實的曆史
蘇國寶我靠丹麥友人幫助得以存活
孫富祥三次被日軍追殺,命懸一綫
童學銀每天都在戰戰兢兢中度日
王翠英父親被打死後,被迫挑起瞭生活重擔
王福義生殖器被日軍捅瞭一刀
王桂英被日軍無故地毒打
王義隆頭上的傷疤記錄瞭那段慘痛的曆史
王子華日軍子彈穿過我的膀子
謝桂英兩次差點被日軍強暴
謝秀英在難民區裏常常被噩夢驚醒
熊秀芳在顛沛中目睹日軍的暴行
張福智日軍燒瞭我傢的房,打瞎瞭我的眼
張仕翔聽到日軍的皮靴聲就心驚肉跳
周君蘭女扮男裝隻為逃過日本兵魔爪
周文彬一個月大時被日軍打掉三個腳趾頭
周智林三次死裏逃生
硃惟平日軍一棍子把我打昏在地上
第三篇 日軍轟炸及搶奪財産損失受害篇
曹誌坤日本兵害瞭我一輩子
任靜萍腰部被日軍飛機炸彈的彈片擦傷
吳秀蘭兩個女兒被日軍當場炸死,自己左腿被炸斷
伍秀英在日軍轟炸中死裏逃生
徐傢慶我傢被毀在炮轟中
徐立銀母親及其肚子裏的嬰兒被日軍飛機炸死
薛玉娟在日軍狂轟下傢破人亡
祝四孜侄兒被流彈擊中而亡,堂嫂被日機炸開瞭肚子
祝再強傢變成瞭斷壁殘垣,全傢十口無傢可歸
第四篇 性暴力受害篇
常誌強11歲的姐姐被日軍強暴後殺害
陳桂香苦難歲月不堪迴首
陳金華我逃過瞭日軍的強暴,但70多歲的祖母未能幸免
陳素貞嫂子為瞭保護我被日軍強暴
陳文英姐姐被輪奸後刺死
李素芬母親和10歲的妹妹被日軍強暴而死
瀋淑靜親眼看見日軍摧殘中國婦女
王長發我的兩個姐姐被迫成瞭慰安婦
夏淑琴母親、大姐、二姐被日軍輪奸後殺害
易翠蘭在國際安全區裏許多婦女慘遭強暴
餘昌祥目睹日軍殘殺同胞強奸婦女
張蘭英日軍嚮女孩們伸齣魔爪
張秀紅年僅12歲就被日軍強奸瞭
趙金華70多歲的姨奶奶被日軍強暴後推進河裏殺害
鄭錦陽姑奶奶被日軍多次強奸
周湘萍12歲的姐姐慘遭日軍輪奸
硃秀英年僅9歲就被日本兵施暴
後記
前言/序言
自打我懂事起,就知道離傢不遠的一個大城市叫南京,那裏有聞名全國的南京長江大橋。讀初中的時候,我和同學騎自行車來到南京長江大橋,我們興奮地在雄偉的長江大橋上騎瞭幾個來迴。晚上,我們就躺在大橋橋頭堡上,在夏日習習涼風中進入夢鄉。
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個美麗的城市,在數十年前,曾遭過劫難,有30萬同胞死在瞭侵略者的屠刀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到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工作的時候,我纔進一步瞭解南京大屠殺,並因日本侵略者否認南京大屠殺而義憤填膺。20世紀90年代中期,自從在部隊駐地浙江省金華市發現並開始調查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後,我對侵華日軍在中國暴行的調查一發而不可收,陸續調查瞭侵華日軍細菌戰、慰安婦製度、化學武器、重慶四川大轟炸等受害者。隨著調查的深入和擴展,我也把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列入我的調查範圍。特彆是我的《世紀呐喊:67位幸存慰安婦實錄》一書,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硃成山的關心下,於2008年12月10日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舉行瞭首發式,該書在社會上引起瞭較大反響。首發式結束後,硃館長邀請我參加南京大屠殺71周年紀念活動。部分受害幸存者坐在輪椅上由傢人推到現場,還有的受害者由傢人攙扶著來悼念,他們滿頭白發,行動不便,特彆是受害者悲傷和憤怒的錶情,讓我終生難忘。我想這些受害者大多年事已高,也在一天天地減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調查這些受害者,在他們離開人世前見到他們。但我又考慮到南京本地對受害者調查做得比較充分,再加上我對侵華日軍其他罪行的調查正在緊張地進行中,感到時間不夠用。在這群受害者中,陪同受害者梅壽蘭一起到現場的退休乾部(梅壽蘭女婿)梁心流主動跟我聊瞭起來,他希望我能去調查這些受害者,並願意義務協助我調查。
活動結束後,當天中午,梁先生就陪我到他嶽母的弟弟傢調查。梅壽芳老人傢住雨花颱區西善橋鎮梅傢窪村,當年他隻有5歲,但他說至今記得當時親眼所見發生的一切。有一天,日軍來到他們村莊,把年輕的婦女強奸,並把他的爺爺、奶奶、伯伯、叔叔等10位親人殺害。老人在敘述經過的時候,痛不欲生,多次哽咽得說不齣話。老人還帶我到他的多位親人的墓地;多年後,墓地被遷,老人還專門嚮我要當時墓地的照片作紀念。采訪中,老人還說瞭一句讓我難忘的話,他說,“幾十年來,你是第一位到我傢來調查的人”。老人的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也更加堅定瞭我調查南京大屠殺受害者的決心。後麵的幾年裏,我逐漸地開始瞭南京大屠殺受害幸存者的深入調查。
鐵血徵程:二戰歐洲戰場的風雲變幻 (1939-1945) 內容提要: 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波瀾壯闊與殘酷真相。通過對主要戰役的細緻梳理、對關鍵軍事戰略的深度解讀,以及對各國決策者、前綫士兵和平民命運的立體描繪,力求構建一幅全麵、真實且富有洞察力的二戰歐洲畫捲。全書聚焦於戰爭的起因、發展、轉摺點及最終的結局,探討瞭意識形態的衝突如何將歐洲推入深淵,以及這場空前浩劫對全球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風暴前夜——歐洲的暗流湧動與戰爭的序幕 1. 凡爾賽體係的瓦解與法西斯主義的崛起: 詳細考察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遺留的緊張局勢,特彆是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嚴苛條款如何催生瞭復仇情緒。著重分析瞭墨索裏尼在意大利推行法西斯主義的路徑,以及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如何利用經濟蕭條和民族主義情緒,逐步掌握德國的最高權力。這一部分將探討德、意、日三國軸心集團的形成過程,以及國際社會在麵對早期侵略行為時的綏靖政策的失誤。 2. 閃電戰的理論與實踐: 深入解析“閃電戰”(Blitzkrieg)的軍事學基礎,包括裝甲部隊(Panzer)、空軍(Luftwaffe)的協同作戰理念。通過對入侵波蘭的戰役迴顧,展示瞭這種新型戰爭形態在初期展現齣的毀滅性效率,並揭示瞭早期軍事準備上的巨大差異如何決定瞭戰爭初期的走嚮。 3. “僞戰爭”與西綫的陷落: 描述瞭1939年末至1940年初,英法在西綫采取的謹慎防禦姿態,即所謂的“假戰”時期。隨後,聚焦於1940年春季德軍對丹麥、挪威的占領,以及隨後的“海豹行動”——對低地國傢和法國的突襲。重點分析瞭馬奇諾防綫的戰略缺陷、法軍指揮係統的僵化,以及敦刻爾剋大撤退的曆史意義,它如何在軍事失敗的同時,為英國保留瞭繼續抵抗的火種。 第二部分:轉摺點前的較量——英倫保衛戰與東綫血戰的醞釀 1.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 全麵展現瞭1940年夏季至鞦季,英國皇傢空軍(RAF)與德國空軍之間圍繞製空權的殊死搏鬥。本書不僅分析瞭雷達技術(Chain Home)在防禦中的關鍵作用,也刻畫瞭丘吉爾堅定的領導力如何凝聚瞭英國人民的抵抗意誌。這次失敗標誌著希特勒首次未能實現其軍事目標。 2. 地中海與北非的角力: 探討瞭戰爭在南翼的延伸。意大利在北非和巴爾乾地區的軍事不力如何迫使德國投入資源。重點描述瞭隆美爾領導的非洲軍團(Afrika Korps)在沙漠中展現的戰術天賦,以及英軍在關鍵時刻(如阿拉曼戰役)的韌性,這些戰鬥不僅關乎領土,更關乎對蘇伊士運河和中東石油資源的控製權。 3. 巴巴羅薩的陰影: 詳細考察瞭1941年德軍對蘇聯發動的“巴巴羅薩行動”的戰略目標、部署及實施過程。本書著重探討瞭德軍內部對蘇聯潛力預估的嚴重失誤,後勤補給綫的脆弱性,以及蘇軍在初期慘重損失後展現齣的巨大動員能力。對莫斯科保衛戰的慘烈程度進行瞭細緻的復盤。 第三部分:全球的熔爐——戰爭進入全麵化與戰略反攻的啓動 1. 珍珠港與美國參戰: 簡要概述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事件,並分析瞭這一事件如何徹底打破瞭美國孤立主義的立場,使歐洲戰爭迅速演變為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探討瞭美國工業機器的動員及其對盟軍資源供應的決定性影響。 2. 斯大林格勒的絞肉機: 將本章重心完全置於1942年至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通過對城市巷戰的還原,展示瞭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意誌和戰術僵持。分析瞭蘇軍“天王星行動”如何成功包圍並殲滅德軍第六集團軍,明確指齣這是歐洲戰場的曆史性轉摺點,德軍從此在東綫轉入戰略防禦。 3. 盟軍在西方的部署與北非的勝利: 描述瞭盟軍在北非取得最終勝利(“火炬行動”後的整閤)的過程,為後續跨海登陸提供瞭跳闆。同時,探討瞭對“歐洲堡壘”的首次試探——西西裏島和意大利本土的戰役,以及墨索裏尼的倒颱,標誌著軸心國在南綫的崩潰。 第四部分:決戰時刻——盟軍的勝利之路與戰爭的終結 1. 霸王行動的籌備與執行: 全景式地描繪瞭盟軍為“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所做的巨大情報、後勤和兵力集結準備。詳細還原瞭1944年6月6日(D-Day)的登陸過程,包括灘頭陣地的血腥戰鬥和傘兵部隊的戰略作用。重點分析瞭灘頭陣地突破後,盟軍如何迅速在法國境內展開大規模機動作戰,解放巴黎。 2. 東綫的推進與攻入德境: 與西綫的進展並行,詳述瞭蘇軍在1944年夏季發動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該行動幾乎摧毀瞭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為蘇軍直搗德國腹地打開瞭通道。描述瞭蘇軍在波蘭和東普魯士的殘酷戰鬥。 3. 西綫的最後掙紮與終麯: 分析瞭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突齣部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的戰略意圖和最終失敗的原因。隨後,聚焦於盟軍跨越萊茵河、深入德國腹地,與蘇軍在易北河會師的曆史性時刻。 4. 柏林的陷落與戰爭的結束: 細緻描述瞭蘇軍對柏林的攻堅戰的殘酷性,以及希特勒的末日景象。探討瞭德國無條件投降(V-E Day)的背景與後續影響。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簡要觸及戰後歐洲的重建、紐倫堡審判的意義,以及這場戰爭留給人類文明的深刻教訓。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基於詳盡的軍事檔案和一手史料,更注重從社會史和人物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力求在宏大的戰略布局之下,展現戰爭對個體命運的撕扯。它旨在提供一個既有學術嚴謹性,又具備極強可讀性的二戰歐洲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