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

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笑一 著
圖書標籤:
  • 經學
  • 科舉
  • 宋代文學
  • 古文
  • 學術研究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文獻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50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52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方笑一著的《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主要研究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三者之間的關係,關注的核心對象是古文。宋代古文在當時經學與科舉的影晌之下,所呈現齣的麵貌和主要特徵,以及經學與科舉影響古文的方式和途徑,是本書著重探討的問題。具體而言,本書從宋代官方經學與科舉製度的演變這一背景入手,梳理士人的經學活動與經學觀念,探尋經學與宋人古文理論及寫作實踐的深層聯係,又以經解序文、策問、策文這三個對象作為個案,通過對其內容和文本形態演變的分析,具體呈現在整個宋代的不同曆史時段中,經學與科舉究竟是怎樣深刻介入和“塑造”古文,而這種影響又是如何延及後世的。

作者簡介

方笑一,古典文學學者,中央電視颱“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傢,東方衛視“詩書中華”學術總顧問,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詩團首批市民導師,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目前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古文”的意義指嚮:時間性、體式特徵與價值觀念
第二節 宋代經學影響古文的途徑分析
第三節 科舉與宋代古文的關係
第四節 研究現狀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官方經學與科舉
第一節 宋初帝王對經學發展的推動
第二節 興學校與改科舉:經學從變化到定於一尊
第三節 北宋晚期新學在官學和科場的命運
第四節 南宋初期官方學術格局的變化
第二章 宋代士人的經學活動與經學新變
第一節 宋初的經學傳授與古文傢群體
第二節 慶曆之際的經學新變
第三節 歐陽修本於人情事理的經學觀
第三章 經學與宋代古文理論及創作
第一節 宋初尊經前提下古文理論之分歧
第二節 範仲淹、孫復、石介的經學與古文
第三節 經學對歐陽修古文理論及創作的影響
第四節 熙寜科舉改革與所謂“經術派”古文傢
第五節 “三蘇”經論的寫作實踐
第六節 硃熹與永嘉學派的經學觀念與古文
第四章 宋代經解序文的特徵與流變
第一節 經解序的起源與宋以前的發展
第二節 宋代經解序的形態變化與學術訴求
第三節 宋代經解序的文體選擇與文學趣味
第四節 宋以後經解序的創作傾嚮
第五章 宋代科舉策問的內容與形式
第一節 發解試和省試策問的形態
第二節 殿試製度確立與殿試策問研究現狀
第三節 殿試策問的內容與形態
第四節 經學與時務策問的結閤——以《禮》學與禮製策問為例
第六章 宋代科舉策文的話語與形態
第一節 科舉策文的話語分析
第二節 殿試策文文本形態的演變
第三節 殿試策文形態特點的形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超越文本的時代脈絡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宋代經學史的編年體著作,亦非對科舉製度演變的單純羅列。更進一步,它拒絕將宋代古文運動局限於對韓愈、柳宗元文風的模仿與復古的錶層敘事。本書試圖深入挖掘一個更宏大、更復雜的曆史圖景:經學、科舉製度的實踐以及古文風氣的興起,這三者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宋代——相互滲透、相互塑造,最終共同構築瞭士人的知識結構、政治生態乃至社會文化的核心? 我們的核心論點在於,宋代的古文運動,並非僅僅是文學領域的一場美學革命,而是對既有經學霸權(特彆是宋初僵化的理學和舊學路徑)的一種知識重塑,同時也是科舉製度在選拔標準上進行深層結構性調整的文化反映。 一、經學的形塑:從“道統”到“文統”的張力 宋代對經典的闡釋,在“理學”興起後,趨嚮於建立一種超越文本的具體曆史解讀的“道統”敘事。這種敘事強調對《四書》的體認和心性論的建構,對科舉考試的指導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然而,這種一元化的經學霸權,在實踐中遭遇瞭文本闡釋的內在睏境,以及對實用政治能力要求的衝突。 本書不詳述硃熹的理學體係,而是關注那些在官方正統闡釋之外,對文本進行“復古”式重讀的努力。我們著重探討,當士人試圖迴歸“唐以前”的古訓,特彆是對《六經》的字麵意義和史傳敘事進行重估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挑戰理學如何將“義理”淩駕於“史實”之上的傾嚮。這種對文本的重新“激活”,為古文的倡導提供瞭知識學的閤法性基礎——他們主張,真正的“道”必須通過清晰、有力、符閤古代史傢筆法的“文”來傳達,否則義理將淪為空泛的口號。 我們詳細剖析瞭歐陽修、蘇洵等人如何通過對先秦兩漢文獻的梳理,構建齣一種區彆於北宋前期經師注疏的、更具曆史感和批判性的閱讀範式。這種範式本身,就是對當時主流經學詮釋體係的一種無聲的抵製。 二、科舉的流變:從程式化到“文筆”的競爭 科舉製度是連接士人抱負與國傢權力的橋梁。在宋代,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前後,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經曆瞭顯著的變動。本書並不專注於“糊名製”或“策論”的改革細節,而是考察這些改革如何間接地提升瞭對“文章能力”的實際要求。 傳統上,詩賦和僵化的注疏能夠滿足對士人記憶力和基本規範的考核。然而,當策論成為考試的核心,尤其是當對時政的分析和對曆史經驗的藉鑒被納入評分標準時,單純的“儒理”闡發已不足以取勝。考生必須具備一種能夠清晰、有力、有說服力地組織復雜論點的能力——這正是古文運動所倡導的“平易而有文采”的體現。 我們將探討,科舉的實際操作,如何使得那些倡導古文的學者,從邊緣的文學批評傢,逐漸轉化為製度的重塑者。古文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是適應瞭科舉製度從“義理選拔”嚮“政論能力選拔”微妙過渡的産物。我們分析瞭“製科”中對文筆的特殊偏好,以及這種偏好如何反嚮驅動瞭士人對古文體裁的精進。 三、古文的內涵:實踐、史識與人道關懷 宋代的古文運動,其核心並非僅僅是模仿唐朝的句法或詞匯。它的內涵是深刻且多維的。 首先是“史識”的迴歸。 我們論述瞭古文倡導者如何通過迴歸史傳、恢復散文的敘事力度,來對抗理學中過於抽象和內嚮的哲學傾嚮。他們認為,真正的“道”是通過對曆史人物的生動刻畫、對具體事件的精準描摹來實現的。這種對曆史現場感的追求,使得古文具備瞭區彆於前代注疏的“可感性”。 其次是“文以載道”的新解。 歐陽修等人所說的“文”,不再是簡單的修辭技巧,而是一種整閤瞭經學理解、曆史經驗和個人抱負的綜閤錶達能力。他們的文章,往往是對社會弊病、傢族興衰的深刻反思,筆法上追求“自然平實”而非雕琢,但這平實背後是深厚的學養和對人事洞察的準確把握。 最後,是政治實踐的錶達。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文風的分野甚至成為瞭政治立場的標誌。倡導古文的士人,往往傾嚮於一種基於史例的、審慎的、強調地方治理和民生實際的政治哲學。他們的文章,是他們在官場上進行論辯、鞏固黨派影響力的核心工具。 總而言之,本書試圖揭示一個動態的、相互纏繞的曆史場域:宋代的古文運動,是經學思潮在科舉選拔壓力下,為瞭尋求更有效的知識傳達和政治錶達而進行的自我修正與升級。它不僅改變瞭文學的麵貌,更重塑瞭宋代士大夫的知識基礎和政治身份。我們關注的是,是如何在特定的製度和思想環境中,一種“文風”成為瞭解讀“經義”和參與“政事”的關鍵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著作的切入點著實新穎,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宋代文學流派的梳理上,而是巧妙地將“經學”的學術脈絡與“科舉”的實踐選拔機製,以及“古文”的文體演變三者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宏大的網。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宋代士人精神世界構建的描摹。比如,書中對程硃理學如何滲透進科舉考試的規範用語,以及這種規範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古文寫作的趨嚮,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讀來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時代,一個讀書人如何在這種學術正統與現實功名的雙重壓力下,尋求個人文字風格的突破與錶達的自由。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對具體文獻的挖掘,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復雜的思想張力與路徑選擇。那種在恪守藩籬中尋找微小創新的掙紮感,躍然紙上,極具曆史現場感。

評分

作為一個對宋代文化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作者對於科舉考試中“策論”部分對文風的具體要求,引用瞭大量平時難以接觸到的榜文和試捲片段進行佐證,令人信服。不同於那種泛泛而談的通史敘述,這本書聚焦於“經學”這一核心驅動力,探討瞭從官方欽定的注疏體係如何一步步固化為科舉的“標準答案”,以及這種固化對文學創作産生的“擠壓效應”。我尤其贊賞作者對北宋與南宋之間古文風格差異的對比分析,那種從蘇軾的雄闊轉嚮歐陽修的平易,再到後期應試化傾嚮的微妙轉變,被描繪得絲絲入扣,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音。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先備知識,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知識體係,便會發現其中的精妙。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宋代古文”的定義,它並非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在經學闡釋的壓力下不斷自我調適和變形的動態概念。書中對不同學派——比如,那些試圖在僵化的科舉框架內打磨齣極富個人色彩的“新古文”的邊緣人物——的重新發掘,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視角。這種對“主流”敘事進行審視和補充的做法,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學理上的張力與活力,讓人感受到曆史研究並非隻是對過去事實的簡單復述,更是一種充滿洞察力的再創造。

評分

初捧此書,我原以為會麵對堆砌的故紙堆和晦澀的學術術語,但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眼前一亮。行文流暢,邏輯推進猶如行雲流水,即使是涉及到復雜的儒傢義理辨析,也能用現代讀者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加以闡釋,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古文復古”運動背後深層社會動力的挖掘。以往我們總將唐宋古文運動視為一場純粹的文學革新,但此書清晰地展示瞭,在宋代,對“古文”的推崇,實際上是士大夫階層試圖通過重塑文體話語權,來平衡日益集中的皇權和日益膨脹的官僚體製的一種政治策略的側麵反映。這種將文體變遷置於權力結構變動的宏大敘事之下,使得原本偏嚮書齋的研究,增添瞭強烈的曆史批判色彩,讀起來酣暢淋灕,大有撥雲見霧之感。

評分

此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在於其對“體裁”與“體製”之間復雜關係的闡釋。它巧妙地展示瞭宋代士人如何在“學問”和“做官”的二元對立中尋求平衡。經學的權威性提供瞭學術的根基,科舉製度規定瞭入仕的路徑,而古文,則成瞭檢驗前兩者是否達標的試金石。作者通過對宋代文人如何“揣摩上意”和“應試化寫作”的細緻分析,揭示瞭一種曆史的悖論:對完美的古代文風的追求,最終可能導嚮風格的僵化。這種深層次的批判,是通過大量紮實的文獻考據支撐起來的,讀來令人深思:在任何一個高度製度化的體係中,真正的“文學性”將如何存續?這本書提供瞭極具說服力的宋代樣本。

評分

挺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這本書看瞭目錄,還是不錯,對於宋代文化研究有幫助

評分

方笑一著的《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主要研究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三者之間的關係,關注的核心對象是古文。宋代古文在當時經學與科舉的影晌之下,所呈現齣的麵貌和主要特徵,以及經學與科舉影響古文的方式和途徑,是本書著重探討的問題。具體而言,本書從宋代官方經學與科舉製度的演變這一背景入手,梳理士人的經學活動與經學觀念,探尋經學與宋人古文理論及寫作實踐的深層聯係,又以經解序文、策問、策文這三個對象作為個案,通過對其內容和文本形態演變的分析,具體呈現在整個宋代的不同曆史時段中,經學與科舉究竟是怎樣深刻介入和“塑造”古文,而這種影響又是如何延及後世的。

評分

作者最早齣的專著《北宋新學與文學》,這部書是作者關於這一問題的擴展研究!

評分

挺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這本書看瞭目錄,還是不錯,對於宋代文化研究有幫助

評分

這本書看瞭目錄,還是不錯,對於宋代文化研究有幫助

評分

包裝完好,送貨迅速,滿意!

評分

宋代經學科舉與古文研究,很有意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