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永嘉作品係列 論李贄

硃永嘉作品係列 論李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永嘉 著
圖書標籤:
  • 李贄
  • 硃永嘉
  • 明代思想
  • 哲學史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 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近世思想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92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343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陽明後學李贄的思想觀點為何能在幾百年後引起毛澤東共鳴?

2. 晚年毛澤東親自輯錄李贄《史評綱要》23條,旨趣何在?復旦老教授硃永嘉結閤史事詳盡解讀,評釋之間,思接韆載,洞幽燭微。

3. 作者以八十七歲高齡,精梳史料,撫今追昔,小至生活行止,大至社會風尚、政治走嚮,諸多議論,極具曆史穿透感。

4. 作者是曆史學者,又曾經曆宦海沉浮,其一貫秉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讀史旨趣,行文時有針砭時弊、發人深省之處。


內容簡介

本書是硃永嘉先生解讀明代思想傢李贄的重要論著。硃永嘉先生以八十七歲高齡,精梳史料,抉幽發微,剖析瞭李贄的齣身、仕途、交往以及為人宗旨和思想發展脈絡,尤其結閤史事,詳盡解讀瞭李贄《史綱評要》二十三條有關古代曆史人物的評點,展現瞭這位獨立啓濛思想傢的言論風采。作為明史專傢,作者也對晚明政治走嚮、社會風尚和思潮變遷作瞭深入闡述。硃永嘉先生一貫秉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讀史旨趣,行文時有針砭時弊、發人深省之處。

作者簡介

硃永嘉,曆史學者,前上海市委常委,曾任教於復旦大學曆史係。1931年生,早年師從譚其驤、周予同、陳守實等文史名傢,後從事秦漢史、三國史、明史等方麵的研究。曾奉毛澤東指示組織校勘注釋大字本古籍。著有《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論曹操》《讀史求是》《劉邦與項羽》《商鞅變法與王莽改製》《明代政治製度的源流與得失》等。

目錄

前 言 /01

上 篇 李贄的生平、思想與為人宗旨

開場白:從《明史》關於李贄的記載說起 /002

一、李贄的傢世及其早年為官經曆 /005

二、李贄在雲南的任職經曆 /014

三、李贄的緻仕與齣傢為僧 /023

四、李贄著述的刊刻及其與耿定嚮矛盾的爆發 /037

五、關於李贄與耿定嚮爭論的追溯 /047

六、李贄與耿定嚮的和解 /058

七、李贄的“童心說” /069

八、李贄論何心隱 /073

九、李贄對纔、膽、識的議論 /080

十、李贄的佛教生活 /086

十一、李贄論友情 /103

十二、李贄晚年的讀書生活 /107

十三、李贄關於文藝創作的觀點及其對正史與諸子的評論 /116

十四、李贄晚年的交遊 /126

十五、李贄晚年在山西的讀書問學 /130

十六、李贄晚年的著述 /138

十七、李贄晚年在南京的三件事 /144

十八、李贄對儒傢的批判 /149

十九、李贄《遺言》中的生死觀 /157

二十、李贄之死 /165

下 篇 毛澤東晚年輯錄《史綱評要》二十三篇釋讀

說 明:關於毛澤東晚年閱讀李贄《史綱評要》 /174

第一條 評管仲 /178

第二條 評吳起 /181

第三條 評商鞅、申不害 /186

第四條 評商鞅不從趙良勸說 /190

第五條 評孟子不言利 /194

第六條 評範雎說秦王 /199

第七條 評荀況之學 /220

第八條 評韓非 /227

第九條 評呂不韋 /239

第十條 評秦始皇置郡縣 /250

第十一條 評李斯焚書之議 /261

第十二條 評秦二世鬍亥繼位 /273

第十三條 評趙高殺李斯 /283

第十四條 評子嬰殺趙高 /293

第十五條 評劉邦痛罵酈食其 /297

第十六條 評劉邦擊築自歌 /301

第十七條 評董仲舒 /307

第十八條 評鹽鐵之議 /313

第十九條 評儒生獻讖 /319

第二十條 評曹操 /324

第二十一條 評曹操之陳留起兵 /329

第二十二條 評曹操建安十五年令 /333

第二十三條 評諸葛亮 /341

附:讀《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 /347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講李贄的生平、思想及其為人宗旨,後一部分釋讀毛澤東晚年輯錄李贄《史綱評要》二十三條。前後花瞭三四個月時間,寫作的次序是先釋讀《史綱評要》的二十三條,後寫其生平、思想與其為人宗旨。從閱讀的角度講,先瞭解其生平和思想,再讀《史綱評要》二十三條為宜,便於讀者從李贄的生平思想入手,逐漸進入中國古代曆史領域。

“打倒孔傢店”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産物,是思想啓濛運動的一個標誌,然而在明代中晚期,李贄便能提齣“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的命題,以改變人們的思維定式。這就值得人們去思考李贄是怎樣一個曆史人物,他的為人及其思想脈絡究竟是怎麼迴事。

李贄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叛逆者,他確實為我們的傳統文化開拓瞭一個全新的境界。李贄是學而思者,他勤奮讀書,又能獨立思考,對中國曆史有著超前獨到的認識和見解,認真讀他的書,確實能啓發人去認真思考。這當然不是說他的議論全都正確,任何結論都是可以分析的,既有閤理的一麵,亦有不完善的一麵。他的長處,是啓發我們認真思考,去求索為人的宗旨,探求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找到如何麵對曆史、現實和未來的答案。

開場白:從《明史》關於李贄的記載說起

李贄,原姓林,名載贄,明嘉靖六年(1527 年)齣生於福建泉州晉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考中舉人後改姓李,為避穆宗諱改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彆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曆官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 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曆五年(1577 年)任雲南姚安知府,三年後棄官,後寄寓黃安(今湖北紅安)、麻城芝佛院。萬曆三十年(1602 年),以“惑世誣民”罪名被捕下獄後自殺,享年七十六歲。

李贄從幼年起,就形成瞭叛逆的性格,他的思想和為人都反映瞭這種性格。他的作品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和《史綱評要》,《藏書》是依紀傳體評論曆史人物,《史綱評要》是按編年體評論曆史人物,《焚書》大部分是他與時人通信的輯錄,以及對自己經曆的敘述和所作詩文及史論的輯錄,也有一些是錶達他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思考 和評論。要瞭解李贄的思想及其為人,離不開他自己留下的作品。

《明史》沒有為李贄立傳,隻是在耿定嚮的傳記中提到他。耿定嚮兄弟本來是李贄的朋友,李贄在五十三歲以後,在黃安耿定嚮傢為其子女任教職。李贄與耿定嚮的弟弟耿定理在思想觀念上比較一緻,耿定理去世以後,李贄與耿定嚮之間由於思想分歧而互相對立,從此二人成為兩條車道上跑的車,從互相爭論到互相指責,到最後李贄被耿定嚮所逐。《明史·耿定嚮傳》雲:“定嚮初立朝有時望,後曆徐階、張居正、申時行、王锡爵四輔,皆能無齟齬。至居正奪情,寓書友人譽為伊尹,而貶言者,時議訾之。”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耿定嚮屬於在朝執政的陣營,至於他的學術思想,其本傳雲:“其學本王守仁,嘗招晉江李贄於黃安(今湖北紅安)。”在思想起源上,他與李贄都屬於王艮的泰州學派,二人所走的道路則完全相反,實際上耿定嚮與弟弟耿定理在為人和思想傾嚮上也不完全一緻。從行為上講,耿定嚮是在朝為官,謀求仕途的發展,而李贄則是在野,思想傾嚮於禪宗講道、講禪,那麼耿定嚮對李贄的態度發生變化也就容易理解瞭。史傳稱:“後漸惡之,贄亦屢短定嚮。士大夫好禪者往往從贄遊。贄小有纔,機辨,定嚮不能勝也。”從道理上講,耿定嚮說不過李贄,就依仗權勢來壓製他。定嚮的弟弟耿定理則與其兄不同,《明史》稱:“定理終諸生,與定嚮俱講學,專主禪機。”耿定理不為官,不謀富貴,一心與李贄講道,故耿定理一死,李贄便隻能離開黃安瞭。關於李贄本人的經曆,在《明史·耿定嚮傳》亦有言及,其雲:

贄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發,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後北遊通州,為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

這裏所言與事實有齣入,李贄剃發是在麻城,是姚安知府任滿後緻仕,並非“勒令解任”。至於其中指責的“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他當時不是在黃安,而是在麻城,是周友山支持他在麻城安頓。李贄《與周友山書》稱“不肖株守黃、麻一十二年矣”,這十二年隻有三年在黃安,故主要不是在黃安,而是在麻城。所謂“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說的主要是在麻城的事。


經典重讀:中國思想史上的“異端”與“真性”——李贄思想的世界 本書並非對李贄個人著作的直接匯編或細緻的文本解讀,而是從更宏大的中國思想史脈絡中,審視李贄這位晚明思想巨匠的地位、影響及其思想的時代意義。它聚焦於構建理解李贄思想體係的外部環境、核心議題及其在後世激起的復雜迴響,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以把握這位“異端”思想傢如何挑戰並重塑瞭既有的儒學範式。 第一部分:晚明思潮的激蕩與李贄的登場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明朝中後期,特彆是嘉靖、萬曆年間,中國社會與思想界麵臨的深刻危機與轉型。我們首先考察宋明理學,特彆是硃熹學說的僵化與教條化,是如何成為束縛知識分子精神自由的桎梏。在經濟繁榮與士紳階層崛起的背景下,個體價值的覺醒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暗流。 我們將細緻描繪當時“心學”的餘緒如何與新興的商業文化、市民精神相互滲透。王陽明學說在地方上的傳播,雖然激發瞭對“良知”的重視,但其體係後期的衍化也暴露瞭其在社會實踐層麵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我們探討李贄是如何在傳統儒傢經典中“發掘”齣與自身生命體驗相契閤的“真知”。 李贄的早期思想活動,尤其是在其對傳統史學、文學的批評中,已經預示瞭他對“時代精神”與“個體情感”的關注。他如何以獨到的眼光審視曆史人物,如何挑戰“聖人”的絕對權威,這些都為他後來的“童心說”奠定瞭思想基礎。本部分著重梳理的是,李贄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對晚明社會矛盾與思想睏境的深刻迴應。 第二部分:核心議題的廓清:超越“韆古之訐人”的真知灼見 本章將係統地闡述李贄思想體係中幾個最具顛覆性的核心概念,但側重於這些概念在當時語境下的功能與爭議,而非直接引用其文本進行細讀。 一、對“童心”的重建與對“人欲”的平反: 重點分析李贄如何將“童心”視為未經世俗汙染的本真狀態,並將其提升至超越“聖人之言”的地位。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將傳統儒傢視為德性缺陷的“人欲”,轉化為個體生命力的自然流露。這一論斷對當時以壓抑情欲為主要道德訴求的社會規範構成瞭何種衝擊?我們考察這種對個體情感的肯定,如何呼應瞭晚明市民階層對個性解放的渴望。 二、對“纔”、“德”與“時”的辯證: 李贄對曆史人物和經典人物的評價,體現瞭他對僵化道德律令的超越。他強調“纔”的重要性,並主張“纔”、“德”需與特定曆史時期(“時”)相結閤,反對以不變的尺度衡量古今。這種曆史相對主義的萌芽,如何挑戰瞭宋明理學對“道”的永恒化與絕對化? 三、對“師法古人”的反思與“獨抒己見”的勇氣: 探討李贄如何批判那些墨守成規、缺乏獨立思考的學者,倡導學者應“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天地並行而不相悖”。這種對“我注六經”的顛覆,標誌著中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轉嚮——從對傳統的依附走嚮對個體主體性的確立。 第三部分:衝擊與迴響:李贄思想的政治、文化效應及曆史評價 李贄的思想在明末清初引發瞭巨大的爭議,被視為“異端”,也受到瞭部分進步士人的推崇。本部分將分析其思想的擴散路徑及其引發的社會效應。 一、文化領域的影響: 重點分析李贄對文學批評和小說、戲麯的推崇所帶來的影響。他如何通過肯定通俗文化中蘊含的真情實感,促進瞭晚明市民文化藝術的繁榮,並如何影響瞭後世對文學價值的判斷標準。 二、政治與倫理的張力: 盡管李贄主要關注思想和文化領域,但其對“人欲”的肯定和對既有等級秩序的隱性挑戰,使其思想帶有明顯的反權威色彩。我們將審視其思想在士大夫階層中引發的兩種對立反應:一方麵是贊同其批判精神的追隨者,另一方麵則是將其視為洪水猛獸、意圖剿滅的衛道士。 三、曆史定位的爭議: 本章最後探討李贄思想在清代被壓抑後,如何在近現代思想解放過程中被重新發掘和詮釋。他被視為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啓濛思想的先驅,還是僅僅是晚明社會病態的産物?通過考察不同曆史時期對李贄的不同解讀,揭示其思想的復雜性與持久的生命力。本書並非試圖為李贄“定性”,而是呈現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審視、被重估的偉大思想形象。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明代社會史的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作者顯然下瞭一番苦功,從地方誌、私人筆記、乃至當時士人的往來信件中,發掘齣瞭許多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立體而可觸摸的李贄世界。例如,書中關於李贄在福建的早期經曆以及他與當地士林交往的描述,就遠比主流的敘述要豐富得多,這些地方性的史料為我們理解其思想的形成提供瞭新的參照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李贄思想的重新定位,更在於它示範瞭一種如何利用多元史料進行紮實、細緻的個案研究的方法論。它不隻是關於“李贄”,更是關於“如何做曆史研究”的一份優秀教材,其方法論的啓示性,甚至超過瞭其具體結論本身。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文筆簡直是一絕。它不像那些充斥著晦澀術語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古典韻味和現代張力。作者對中文的駕馭能力高超,遣詞造句既考究又富有情感色彩,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展示學術功底的同時,從未忘記文學的魅力。他對於李贄那些充滿激情和反叛精神的文字的引用和點評,都恰到好處地烘托齣人物的氣質。特彆是書中關於“情”與“理”的辯證分析,作者采用瞭一種近乎詩意的筆法,將李贄從程硃理學中掙脫齣來的過程,描繪成一場掙脫繮繩的靈魂遠行。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精美,每一頁紙張的質感都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讓人在閱讀時油然而生一種儀式感。

評分

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以為會是一場枯燥乏味的哲學解讀,沒想到卻被作者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住瞭。行文流暢自然,即便是涉及到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作者也能用現代的、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進行闡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與其說這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專著,不如說它是一篇精彩的“思想傳記”,它沒有將李贄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是如何在禮教的重壓下,艱難地尋求自我解放的。書中對李贄與萬曆皇帝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尤為精彩,那不僅僅是君臣之義,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相互激賞與彼此成就,這種細膩的心理刻畫,使得整個閱讀體驗都變得立體而豐滿。我幾乎是屏息凝神地讀完瞭關於李贄被貶謫、被放逐的那幾章,那種深沉的悲劇感,透過作者的文字直擊心靈,讓人在感嘆其思想超前性的同時,也為他坎坷的一生感到唏噓不已。

評分

這部作品的學術深度和廣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對李贄思想的闡釋可謂入木三分。他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簡單梳理,更是深入挖掘瞭李贄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掙紮與創新。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審慎與平衡,既沒有一味地美化,也沒有過度地貶低,而是力求還原一個復雜多麵、充滿時代烙印的李贄形象。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明末清初,與李贄及其同時代的人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為理解李贄的“童心說”以及他對傳統儒學的顛覆性批判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任何想深入研究晚明思想史,或者對中國早期現代性萌芽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燈塔。它帶來的啓發,遠超齣瞭單純的學術研究範疇,更觸及瞭人性、自由與個體價值的永恒命題。

評分

我一直認為,研究古代思想傢,最忌諱的就是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審判古人。而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一點,就是它對李贄的評價始終保持著一種曆史的同情與理解。作者清晰地指齣瞭李贄思想的局限性,比如他對女性地位的看法,雖然在當時已屬進步,但放在今天看來仍有商榷之處,但作者並沒有將其作為攻擊的靶子,而是將其視為特定時代社會結構下必然産生的摺中。這種成熟、剋製的史學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無比可靠和可信。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每一章的結尾設置的“反思”小節,它不是簡單的總結,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李贄的思想如何能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投射點,這讓原本沉重的曆史研究變得具有瞭鮮活的現實意義,仿佛李贄的呐喊至今仍在迴響,提醒著我們反思何為“真實”的自我。

評分

內容不錯,印裝質量俱佳,物流還有待加強。

評分

這書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經典之作,值得擁有

評分

還是要結閤李贄的書,專業書啊

評分

內容還沒看,先來點個贊。請大傢原諒~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評分

內容詳實,文筆優美,價格實惠。

評分

很好,不錯,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