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毅 著
图书标签:
  • 高考
  • 教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记忆
  • 改革开放
  • 中国教育
  • 时代变迁
  • 青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4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3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解密之书,还原事实本来面目,重新梳理、首度披露当年高考史实,揭开尘封已久的往事。
  历史之书,回望40年前的高考,本书写下的是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国家在转折年代的注脚。
  人生之书,120个生命故事,120种冷暖自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毅力、勇气和勤奋,依然赋予我们力量。

内容简介

  77级、78级大学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是2000多万考生中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
  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40年后,回望当年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他们写下深藏在心底的故事,汇聚成一个特殊群体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原杭州大学77、78级校友,寿柏年、史晋川、王旭烽、叶航、罗卫东……尽管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的人生都各自精彩。



精彩书评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都有各自的精神,都有各自的记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用努力来改变人生、创造未来。我已年近90,真希望通过77级、78级这个特殊群体的记忆告诉所有年轻人,你们的人生同样可以灿烂辉煌!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薛艳庄
  40年前发生的这个伟大历史转折,既要有国家层面高考决策过程的宏大叙事,也要有民间社会当年亲历者的倾情讲述。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互印证,这段历史才更加完整,更加厚重,也更加真实。
  ——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
  我们的编委们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当50年甚至100年以后,大学讲台上的老师讲到中国的这段历史时,他会对底下的学生们讲:要了解那时这段历史,你们可以去看看当年杭州大学学子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叫《120个回望》。
  ——本书主编,杭州农副产品物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祝毅
  这是40年前的芳华。
  ——杭州日报
  40年来,高考一直伴随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你我都曾曾是“高考”千军万马中的一员。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了青春记忆。
  40年前的高考,他们披星戴月,突破重重险阻,奔赴寒冬的考场;40年后的今天,愿你如他们一样,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都市快报

目录

浙江省1977年、1978年高考及招生隋况概述
1977高考杂忆
四十年前坎坷的高考之路
两次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
改变命运的天书
不会褪色的记忆
圆梦之路
往事如烟
从西溪湿地走出来的考生
无心插柳
青涩年华
我的高考,我的1977
1977,我的高考
王老师家的高复班
花絮翩翩四十年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考圆我大学梦
大学,我来了
见证时代变迁的准考证
改变命运的高考
我的大学梦
贫农女儿的高考路
为了五角钱报名费没有错过高考
坚冰解冻的1978
在横锦水库的大坝上
我的高考我的梦
“大学通知书来了”
拼命一搏爬上岸
从海岛到省城
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渡河
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上帝开启的另一扇窗
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故事
“大学老师”考大学
本命年圆大学梦
与众不同的高考经历
高考,我人生的一件牛事
心有不甘,挤向风口
兄弟同班进杭大
转折在1978
我的高考之路
我的两次高考
特例生
我的高考
逼出来的高考
外祖父与我的高考
一间小屋走出了三个大学生
高考,启我新路
命运如此奇诡,我的1978
可遇不可求的高考
我成了弟弟的学妹
一波不止三折
高考“末班车”
终于实现的大学梦想
抱着儿子上大学
此生最忆是高考
我心中的大学梦
我的“无心插柳”的高考
十四岁的高考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十年高考路
那一年我从古镇走出来
从浙东纤夫到“天之骄子”
感谢高考
母亲的慰藉:三年三个大学生
历经曲折进考
杭大我的家
考试:寒门学子的福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大学
西溪之梦笔谈
难忘赶考之路
那个冬天,一场赶考
孪生兄弟一齐上大学
1977,人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从“大学迷”、大学梦到大学生
难忘1977:一个司炉工的人生转折
父亲助我高考
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轨迹
命运转折于偶然和机遇
我的高考往事
高考感恩
时隔十年大学梦圆
从村前那条石子小路走来
我的生命奇迹
—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曲折的高考经历
充满艰辛的上学路
当海洋打开所有的道路
你是两个中的一个
那油灯、那狗
从《大学春秋》萌生的梦想
1977年,冲向人生的绿洲
路在我的脚下延伸
高考琐忆:“儿子,要考大学了”
朝着有光的所在
四十年前的高考琐事
少年忆,最忆是高考
幸好有了十天的复习
严父恩师铺就的大学梦
理想在心间
辗转曲折的化学梦
杭州大学是我人生的新开端
母亲目光伴随下的高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外婆和我的高考故事
下定决心去高考
落缸的腌菜又抽了芽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名“童工”的高考杂忆
舟楫从此改变航向
心路
高考与命运
从海滨走向大学
1977年高考的记忆碎片
两代人的高考故事
状元桂冠下的二次高考和三跨校门
4.8%里的一分子
追求做一个“写文章的人”
1978:一同高考的大哥
我的高考,我的父亲
如歌高考
我的《路》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后记

精彩书摘

  77、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陈侃章
  时光虽然任性,但还是没有把77、78级大学生轻抛。不管是其中“红的樱桃”,还是“绿的芭蕉”,都镌刻在厚重的年轮里。特别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书刊网媒,反映这两届学生的作品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时光又是如此无情,不经意间,就把这两届年龄悬殊的考生照进了人生斜阳——有些已含饴弄孙,有些将届退休,年龄最小的亦从知天命向耳顺迈进,挥斥方遒的岁月与这两级学生渐行渐远。
  由于77、78级考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所以相当多的作品聚焦于这两届学生种种的不易与成功,可谓喝彩声一片。然谈及他们的不足及两级学生同与不同的文字,似未见到。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遭际,为记录中国现代史者提供若干细节,并求教于识者。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
  77、78级考生绝大多数被十年“文化大革命”所耽误,来源庞杂,经历丰富,志趣广泛。既有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也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工农兵学商,各种成分都有。他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栉风沐雨,受冻挨饿,经历过世态炎凉。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这两届学生是从2000多万名考生中筛选出来的,是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骤然之间,他们从社会的底层变成了令人称羡的“时代骄子”。他们因为饱尝过失学的痛苦,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加之服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有个同级室友,总是早晨6时左右出门,晚上11时左右归舍,四年下来,几乎如此。这样的执着,既有自我期许,又负有家庭和社会的重托。倘有心人能将这两届学生的刻苦攻读景象汇集,应当是中国科举史上一部“春天的故事”。
  还别有一景的是,这两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1966年至1978年的13届高中生,都有代表会聚于此,大的30多岁,小的十五六岁。有兄弟、姐妹、叔侄、师生、夫妻、妯娌同年考入,入校读书的序列完全被打乱。而这一序列的打乱,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的坚持。1977年9月6日,邓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说今年“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80%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并附上刘西尧关于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汇报(《邓小平年谱》第1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于是各个年龄段的大学生聚集一堂,有饱经风霜的,也有风华正茂的,还有稚气未脱的,各色脸庞济济于同堂,成为十分罕见的历史画面。笔者所在班级发生了这样的真实故事:1978年10月,78级新生报到,77级一位17岁的同学,与其他几位一起,举着“新生报到处”的牌子到杭州火车站迎新。未几,一个熟悉的身影迎牌走来,两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法反应过来。原来,他接到的新生竟是他的中学老师,一位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老三届”(指66、67、68届中学毕业生)!河北师范大学则别出心裁,把录取在1977级数学系的66、67届高中毕业生,单独编成一班,戏称“老头、老婆混合班”。呵呵,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只能由那个时代制造。
  无疑,恢复高考以后的这两级考生的成才率很高。77级于1978年2月至3月入学,1982年1月至2月毕业;78级于同年9月至10月入学,1982年7月毕业,相差仅七八个月。毕业那年,国家百废待举,各个岗位都缺人,社会对这两级学生翘首以待,他们就此成了“抢手货”。加之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适逢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因而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栋梁。如果排列其中成功者的姓名,不啻是一个亮丽华彩的方阵,世称“77、78级现象”。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时光的印记,记忆的潮汐,青春的回响——一部穿越四十年,献给所有奋斗者、见证者、改变者的时代史诗。 缘起:重拾那段砥砺前行的岁月 1977年,那个金色的秋天,一声号令,打破了沉寂。高考,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希望的选拔制度,在中断十年后,毅然重启。这一举动,如同播撒在干涸土地上的种子,孕育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生机,点燃了亿万青年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更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十载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怀揣书籍、踏入考场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国家栋梁;当年那个在昏暗灯光下苦读的学子,如今已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高考恢复的四十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腾飞发展的四十年。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通过高考的洗礼,走进了大学,走向了社会,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铸就了国家的辉煌。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正是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梳理政策,而是力图通过120个鲜活的、触及灵魂的回望,去捕捉那四十年间,高考制度所激起的澎湃浪潮,所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它如何在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内容:120个视角,120段人生,120种奋斗 本书将从120个不同的视角,回望高考恢复这四十年。这些视角是多元的,是立体的,是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提炼出的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 时代的亲历者: 我们将邀请那些亲身参与过高考恢复初期,经历过那段特殊年代的学生、教师、招生官员,甚至是家长。他们将讲述当年高考的特殊性,考试的艰辛,录取的不易,以及考上大学对于他们个人和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些故事,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是不可复制的,是宝贵的史料。例如,有考生在知青返城潮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重新拿起书本,迎接挑战;有老师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倾尽全力为学生复习备考;有招生官如何公平公正地执行政策,为国家选拔人才。 时代的见证者: 除了亲历者,我们还邀请了那些在高考恢复后,通过自身努力,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各行各业的代表。他们将分享高考经历如何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大学教育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回馈社会。这些人物可能是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教育家、医生、工程师、媒体人等等。他们的故事,将展现高考制度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进步。例如,一位著名科学家将回忆他当年如何在农村艰苦条件下刻苦读书,最终考入重点大学,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一位企业家将讲述他如何凭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白手起家,创建了一家世界知名的企业;一位艺术家将分享高考经历如何引导他走上了艺术之路,用作品触动人心。 时代的记录者: 我们还会采访一些当年参与高考政策制定、教育改革的学者、官员,以及一些关注教育问题的媒体记者。他们将从宏观的视角,分析高考恢复的意义和影响,探讨高考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以及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这些声音,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位教育政策研究者将深入分析高考制度在促进教育公平、激发社会活力方面的作用;某位资深媒体人将回顾他当年对高考的报道,以及这些报道对社会产生的反响。 时代的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书还将关注当下正在经历高考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他们将分享新时代高考的特点,他们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年轻一代的声音,将展现高考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使命和希望。例如,一些即将高考的学子将分享他们备考的日常,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他们对高考的理解;一些老师将讲述他们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深度:不仅仅是考试,更是人生与社会的缩影 《120个回望》的内容,将远不止于考试本身。它将深入挖掘: 奋斗的价值: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高考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本书将展现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滴辛勤的汗水,无数次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些奋斗的故事,将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最生动的诠释,也将激励当下年轻人珍惜学习机会,勤奋耕耘。 公平的意义: 高考作为一项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在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通过不同背景人物的故事,展现高考在不同时期如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以及它对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所做的贡献。 时代的变迁: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本书将通过回望,展现高考制度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反映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个体与集体: 高考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考试,它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本书将通过120个个体命运的故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展现一个民族在奋斗中成长的轨迹。 叙事:温情与力量并存,引发共鸣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力求真实、细腻、饱满。我们不会回避高考的压力与挑战,但更会聚焦于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充满力量的奋斗故事。语言将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 情感的温度: 我们将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传递,将使本书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人心。 历史的厚度: 在叙述个体故事的同时,本书也将穿插历史背景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在特定时期,高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意义。 生命的广度: 120个不同的人生故事,将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出生命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 意义:一本献给奋斗者、见证者、改变者的精神读本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不仅是一本纪念册,更是一本精神读本。 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 这是一次重拾青春记忆,回顾人生轨迹的机会。它将唤起那些关于奋斗、关于梦想、关于成长的美好回忆,让已经步入人生不同阶段的他们,再次感受到那份纯粹的力量。 对于正在经历高考的人: 这是一次汲取前行力量,坚定人生信念的体验。通过前辈们的故事,他们将更深刻地理解高考的意义,更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于关注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人: 这是一次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洞察时代发展脉络的宝贵机会。它将帮助我们理解高考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结语: 高考恢复四十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一曲催人奋进的青春歌。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愿以120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串联起时代的脉搏,纪念那段激昂的岁月,献给所有为梦想奋斗过的你,为中国教育事业付出过的你,为改变中国社会贡献过力量的你。 翻开这本书,您将穿越时空,与120位奋斗者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这120个回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继续创造属于未来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是经过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书中引用的各种原始材料,无论是官方文件摘要、当时的报纸剪辑,还是口述回忆的片段,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交叉比对,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呈现这些史料时,并没有让它们显得僵硬和脱离语境,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流畅的叙事脉络之中,作为支撑论点的坚实基础。这种学术的严谨与大众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得它既可以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参考资料,也完全适合普通读者进行知识性阅读。每当看到那些具体的数字或日期被精确地标注出来时,读者便能感受到作者在幕后付出的巨大心血,这使得全书的公信力大大增强,让人对其中呈现的历史图景深信不疑。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时间线索或枯燥的数据报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着读者在不同的记忆场景间穿梭自如。初读时,我以为会是一本宏大叙事的编年史,但很快发现,它更注重那些微观的、鲜活的个体故事,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折射时代的巨变。这种叙事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疏离感,使得那些遥远的变革,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比如,对某个特定年份考场气氛的描摹,那种紧张、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复杂情绪,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考生的急促呼吸声。这种叙事张力的把握,使得全书读下来,情绪的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过快地翻过那些精彩的片段。

评分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文风,而是以一种克制而精准的笔触,勾勒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老电影的对白般凝练有力,充满时代印记的口语化表达,带着一股朴实的劲头;时而又转为一种沉思性的散文笔法,对教育、人生选择等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文字的密度和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场景氛围的渲染,那种对光影、声音乃至气味的捕捉,构建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画面。读到某些段落,你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教室、宿舍或街头巷尾,而不是仅仅在阅读文字。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原本严肃的主题,也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沉静,主色调是那种深邃的、如同老照片泛黄的米白色,搭配着典雅的宋体书名,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洗礼的厚重感。字体排版极其考究,既有历史文献的庄重,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特别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似乎自带一种怀旧的滤镜,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对时光的追溯。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脊处平整而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纪念”这一主题的尊重,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切片。它的陈列感极强,无论放在书架上还是茶几旁,都散发出一种低调而有内涵的气质,是那种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的作品。

评分

更深层次地讲,这本书成功地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联想和反思。它所描绘的那个“关键转折点”,不仅仅是关于一代人的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关于无数家庭的希望、个人的命运抉择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不断地从书中的人物投射到我身边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长辈,甚至是我自己当年面对选择时的那种彷徨。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判断和感悟的权利交还给了读者。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重量——它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公式,而是无数个体用汗水和梦想共同书写的人生剧本。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对“选择”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超越信息获取的、精神层面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