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

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 编
图书标签:
  • 报告文学
  • 中国报告文学
  • 2017年文学
  • 纪实文学
  • 社会观察
  • 时代记录
  • 文学选集
  • 中国当代文学
  • 非虚构文学
  • 年度佳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0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533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展望科技前沿,聚焦时代热点,讲述人物故事,关注民生问题。中关村、中国机器人、高铁、生态文明建设、屠呦呦、冯友兰……本书精选2017年度的代表性佳作,它们忠实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和进步,展示近年的科技、文化、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时代的缩影。名家名作,记录时代风云,抒写人民心声。

内容简介

本书从2017年度公开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甄选精品,有何建明、宗璞、宁肯、王鸿鹏、王宏甲等名家新作,内容涵盖时政热点、科技创新、典型人物和民生问题,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民生、生态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具体内容涉及大众创业、中国机器人、高铁、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工程、农家书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人口安全、城市规划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

《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授权李朝全选编。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下属机构,致力于促进文学创作,发展作家队伍。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评委。著有理论批评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传记《春风化雨——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纪实》《少年英雄——20名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故事》《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居里夫人的女儿》《硬汉子作家海明威》等。

目录

前沿·菁华
003中关村笔记宁肯
038中国机器人(节选)王鸿鹏马娜
051六本驾照见证“中国速度”陈茂慧
时代·热点
061那山,那水(节选)何建明
085塘约道路王宏甲
112乡村国是(节选)纪红建
135塞罕坝时间李青松
人物·故事
147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世今生李忠效
176孤儿作家与最美“人间天堂”李朝全
207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王建柱
213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
民生·问题
221中国创新之问陈芳余晓洁
263中国剩男剩女调查
——“婚姻贫困”背后的真相及国家帮扶报告韩生学
305直面北京大城市病长江
341出三秦记李琭璐

350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作品存目李朝全整理

精彩书摘

中关村笔记
1978年,新泽西,普林斯顿。
中国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代表团成员有四人,其中有后来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中国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为了这次访问,陈春先像其他成员一样购置了统一的灰色调西装,统一的皮鞋,穿越了浩瀚的太平洋,来到前不久还被中国人称为腐朽荒淫的国度。多年的闭关,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仿佛一个世纪轮回一样,一百年之后他们又成为先行看世界的人。
代表团的访问目标是,参观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环形聚变实验反应堆的托卡马克:一种环形磁约束装置。不仅用美国的实验数据对比北京托卡马克6号装置的实验数据,还要以美国托卡马克为参考蓝本,筹建国家投资4000万元的托卡马克8号装置,从核聚变中探索人类新能源。就此来说,虽是轮回,却又和一百年前不一样。
1954年苏联原子能之父萨哈罗夫,在西伯利亚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研制出了存放等离子体的容器,命名为托卡马克。1968年,托卡马克装置T-3取得重大突破,在千万度高温以上获得稳定环形高温等离子体。翌年英国卡莱姆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苏联T-3进行测试,证实了苏联获得的重大突破,在全球引起轰动,西方各国纷纷建造托卡马克。1974年陈春先带领课题组艰苦卓绝创造奇迹地研制出中国首台托卡马克6号,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核聚变的垄断。有了这样的成绩,访问美国,考察学习,顺理成章。
著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见到了代表团,他曾有一句名言:“科学试验的结果往往会出乎人们原来的想象,产生出新的粒子,新的世界。”其实不仅科学试验,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偶然决定着必然,一个看起来无关的事物可能会改变整个事物的方向。如同一个新粒子,诞生了一个新世界,访美期间,美国给陈春先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先进的实验室,不是托卡马克,而是科研爆发力。陈春先注意到,本来托卡马克、人造卫星是苏联首先研制成功,但是美国核聚变之父弗斯(H. P. Furth)教授带领科技人员,只用了几个月就研制出托卡马克,并且超过苏联,成为日本、德国、法国建造托卡马克的学习基地。接下来,很快美国的航天事业赶超了苏联,不但发射卫星,有了宇航员,还把人送上了月球,超越了加加林。美国何以这么快?此外,陈春先还注意到美国核聚变的研究是军事和民用两条腿走路,提高军事实力同时推进民用核发电促进经济的发展,互为源头。这些都让陈春先不解,想弄个明白。

不久后,陈春先有了第二次访美的机会,这次的身份是民间访问者,行动比较自由,没有接待方,因此也没有接待费用的限制,可以到处走,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上次访美交下的朋友提供了诸多方便,陈春先十分轻松,这次重点看的是美国的民用核设施,走访了20多个城市,参观了几十个核聚变实验室。同样有许多惊奇,同样是这些惊奇改变着陈春先,比如让陈春先惊奇的是那些先进的实验室的设备竟是一些小公司制造的,多不过百人,少则十几人。
“这些小公司怎么可能为核实验室制造设备?在中国这得几千人!”
陈春先问朋友,朋友告诉陈春先:“这些小公司是美国新技术扩散区的新技术公司,新技术扩散区在波士顿128号公路、旧金山硅谷两地,那里有几千家新技术公司。这种公司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教授、工程师、大学生,他们有技术,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另一部分人是风险投资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他们有钱,负责提供公司创业时需要的资金。我们实验室使用的超导磁体,就是128号公路上的永磁公司制造的。”
陈春先闻所未闻,有种穿越感。的确,闭关锁国之后,再次开放,一切都那么新鲜。“教授、大学生办公司?”如果中国是地球人,美国人就不是,如果美国是,中国就不是,差别太大了,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至此,陈春先完全忘了最初来访问的理由: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是前现代的东西,硅谷,128号公路才是当代。
128号公路让陈春先想到北京二环路,而中关村与硅谷在人才密集度上也有相似之处,但不同更为明显:时光不同。或者说,两个国家不能同日而语,存在着巨大的“时差”。物理学家从来是善思考的,思考常常超出物理之外。那么中国要想与世界同日而语,中关村就得先同日而语。
陈春先到硅谷、128号公路转了一大圈。这位中国的核聚变物理学家自身产生了聚变,如同丁肇中所说,一个新粒子,诞生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观念诞生了新的陈春先,陈春先的大脑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128号公路两侧林立的高新技术小公司成为陈春先兴趣所在,陈春先找到朋友提到的永磁公司。永磁公司的老板汤姆克是荷兰裔美国人,波士顿大学核物理学教授,可以说陈春先与汤姆克完全是同行,但汤姆克做教授的同时还开着这家永磁公司,为美国航天局供货,这让陈春先觉得与汤姆克不能同日而语。
“我有技术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钱,”汤姆克教授对陈春先教授说,“就这么简单。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产品。”
“真这么简单?”陈春先难以置信。
“非常简单。”
“你有多少人?”陈春先问。
“二十几个人,但产品在全球各个核试验室使用,生意多时会招些临时工。”
简短的谈话,对陈春先的震撼却不简单。
128号公路是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位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的一些研究试验室,分化出了一些新技术公司,如离子公司、高电压公司和EG-G公司。陈春先详细了解到,这期间,MIT鼓励搞工程的教工跟本地区的私人公司挂钩,不仅允许MIT教工向当地公司提供咨询,而且还鼓励他们去开办公司。在微电子技术革命开始后,MIT和联邦政府或建立风险资金公司或拨款资助,使这个地区很快成长为高技术区。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投资200亿美元载人飞船登上月球,又在几十年的美苏“冷战”中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军事装备。虽然在全球军备竞赛中领先,但是这些巨额投入没给美国经济带来好处,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处败阵。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彩电等产品畅销全球,美国产品处于竞争劣势。美国为扭转被动局面推出128号公路、硅谷技术扩散区,颁布税收、贷款、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办公司扩散新技术,新技术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段历史包含着相当重要的观念,几乎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陈春先又去了硅谷。硅谷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他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世界知名大学如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朗讯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在硅谷,陈春先完全被那些由教授和学生创办的小公司给迷住了。斯坦福大学的老校长泰曼是个有远见的科学家,当年他决定把校园的一些土地租给师生去办高技术公司,鼓励师生创业,将所学知识与创意转化成生产力与商品。有两个学生在一个车库搞出第一台高频振荡器,在另一个车库,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出现在又一个年轻人手中。作为这些技术的副产品,硅谷的车库中诞生了后来驰名世界的两家公司:惠普和苹果。
陈春先一直试图理解为何美国核聚变实验的效率那样高,周期那样短,此前他一直以为美国人的实验技术先进,制造设备的工厂水平高,但现在他理解了波士顿的128号公路,理解了旧金山湾的硅谷,理解了斯坦福大学,理解了“技术扩散区”的概念,他终于明白了“把工厂、学校、科研院所密切联系起来”的格式塔体制。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派,运用到技术扩散区即是128号公路体制,硅谷体制。
科学家与社会学家都善思考,不同在于,科学家是逻辑的,而逻辑意味着必然,必然意味着行动。科学就是这样,不含糊。
陈春先回到中关村。以前如此熟悉的中关村被陈春先重新审视,如果没有美国之行,没有128号公路、硅谷的见闻,中关村还是以前的中关村,会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了硅谷的映照一切不同了。如此超稳定的中关村,开始在陈春先的眼里动起来,至少在他脑子里动起来。交流,走出去,看世界,就是这样:看到了别人也才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往往存在于别人当中。
没有交流就如同一个人没有镜子,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在互为镜像中,看到自己的不同、相同、可能性,相互影响。
而历史不就是这样进步的吗?
《流动的时代:那些被记录的瞬间》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体命运如同河流中的一滴水,既渺小又承载着时代的洪流。记录那些真实的存在,那些不曾被宏大叙事掩埋的个体故事,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传递,让时代的印记得以留存,这便是《流动的时代:那些被记录的瞬间》所追求的意义。本书精选了多篇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们如同一个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角落的社会现实,聆听不同人生轨迹的心跳。 第一部分:时代的回响——个体与宏大叙事的交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的个体。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经历微小却折射出巨大的时代光芒。本部分的文章,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时代巨变中挣扎、奋斗、或被命运推搡的普通人。 《最后的耕者》: 镜头对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农,他依然坚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耕作方式,在机械化浪潮的冲击下,他的田地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作者并非简单地歌颂怀旧,而是深入挖掘老农的内心世界。他为何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文章细腻地描绘了老农粗糙却充满力量的双手,他眼角的皱纹里刻着岁月的痕迹,更藏着对土地最深沉的眷恋。通过老农的故事,我们审视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那些在变革中逐渐消失的乡村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关于土地和劳作,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作者用朴实而充满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最后的耕者”的背影,他站立在那片被现代文明逐渐遗忘的土地上,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真实、最深刻的注脚。 《迁徙的岛屿》: 故事发生在沿海某城市,一群世代居住在海边的渔民,因为环境污染和开发建设,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迁往内陆的安置小区。文章没有停留在对他们物质损失的控诉,而是深入描绘了他们迁徙过程中的精神阵痛。他们的身份认同、社区归属感、生活习惯,都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摇。曾经熟悉的涛声、海风、渔船,如今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新居的钢筋水泥,代替了曾经温暖的茅草屋,冰冷的墙壁,隔绝了邻里间最亲切的问候。文章生动地展现了迁徙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反应:年迈的老人对故土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汹涌,中年人试图在新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而年轻一代则在对过去的疏离与对未来的迷茫中挣扎。作者通过采访,捕捉到他们失落的眼神、哽咽的诉说,以及在无奈中强撑起的笑容。这篇文章,不仅是关于一次具体的迁徙,更是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下,无数“被挪移”的群体命运的深刻反思,是对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家园,更是那份根植于心的“在”的追问。 《逆行的光》: 聚焦于一群在偏远山区支教的年轻志愿者。他们放弃了城市优渥的生活,来到这个物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文章通过几位志愿者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乐观,以及他们与孩子们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山区的纯朴民风,是他们精神的慰藉。作者详细记录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课本、孩子们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脸庞,以及志愿者们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文章挖掘了志愿者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成长。他们也曾动摇,也曾感到孤独,但最终,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选择了坚持。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与希望的力量。这篇文章,是对那些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担当的年轻一代的赞歌,也是对教育公平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探讨。 第二部分:情感的肌理——生命中那些温暖与疼痛 生命中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源自最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亦或是那些超越个体羁绊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流动的时代》都试图捕捉这些触动人心的瞬间。 《无声的告白》: 这是一个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故事。作者深入一个普通家庭,记录了女儿如何悉心照料患病多年的母亲。母亲的记忆一天天模糊,甚至忘记了最亲近的人,但女儿对母亲的爱却从未减退。文章通过女儿的视角,展现了“失忆”背后,亲情不曾被遗忘的坚韧。女儿每天一遍遍地重复着故事,耐心地回应母亲的每一个提问,即使知道母亲已经无法清晰地记住。她从母亲微弱的眼神、偶尔流露出的表情中,依然能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文章细腻地描绘了女儿在照顾母亲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委屈和无助,但更多的是那份不离不弃的坚守。这种坚守,是对生命承诺的履行,也是对情感最纯粹的证明。文章没有煽情,却在平凡的日常中,展现了人性中最动人的光辉,让我们思考,在生命的尽头,我们能为彼此留下什么? 《时间尽头的回响》: 聚焦于一群癌症晚期患者,他们在一个特殊的临终关怀病房里,共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文章没有回避死亡的沉重,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充满尊重的笔触,记录了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对人生的感悟,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幽默。作者捕捉到了他们对曾经美好的回忆,对未能实现的梦想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最深切的爱。他们用坦诚与豁达,向生命告别,也为活着的人们上了一堂关于生命意义的课。文章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眼前人,以及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结。这是一种关于生命韧性的深刻诠释,也是对人性在极端境遇下依然闪耀光芒的肯定。 《桥上的陌生人》: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城市街头的故事。一位流浪汉,在寒冷的冬夜,默默地将一位醉倒在路边的年轻女孩扶起,并用自己的外衣为她取暖,直到女孩的朋友赶来。当女孩醒来,想要感谢他时,他却悄悄离开了。作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找到这位“桥上的陌生人”,并还原事件的真相。文章在寻找的过程中,揭示了这位流浪汉坎坷的过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孤独。他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沦落街头,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人性温暖的信念。这个故事,看似偶然,却折射出社会底层人物身上被忽略的温情,以及在冷漠的都市中,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弱而宝贵的联系。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发现他们身上同样拥有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闪光点。 第三部分:社会的脉动——细微之处见真实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在场感”,它将笔触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觉的脉动,揭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 《出租车里的故事》: 作者选择出租车司机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聆听不同司机的讲述,串联起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他们是城市的“摆渡人”,见证了太多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们载着赶路的白领,也载着失意的酒徒;他们听着情侣的甜蜜低语,也听着失业者的无奈叹息。通过司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个体在其中沉浮的命运。文章记录了司机们的辛劳与不易,他们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承载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故事,或诙谐,或感伤,或令人深思,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真实肌理。 《深夜的灯火》: 聚焦于城市中那些默默付出的“夜行者”,如环卫工人、保安、网约车司机、便利店店员等。作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记录了他们在黑夜中工作的场景,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持。在城市沉睡的时候,是他们在辛勤地劳作,维持着城市的运转。文章展现了他们朴实的生活,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在孤独的夜里,他们如何寻找自我价值和精神慰藉。他们是城市里最平凡的一份子,却用自己的汗水,点亮了这座城市的黎明。 《消失的童谣》: 这是一个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观察。作者走访了几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记录了老人们口中的童谣、游戏和习俗,以及这些正在被新一代遗忘的景象。曾经孩子们追逐嬉戏的场景,如今被手机和电子游戏所取代。老人们在讲述中,流露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文章用一种略带伤感但充满敬意的笔触,呼唤人们关注正在消失的乡村记忆,思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流动的时代:那些被记录的瞬间》并非一部简单的故事集,它是一次对时代的回望,一次对生命的致敬,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情凝视。每一篇作品,都力图穿透表象,抵达人性的核心,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在文字中得以重现,在阅读中引发共鸣。本书希望通过这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唤醒读者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对他人更深切的关怀,以及对时代更敏锐的感知。阅读本书,如同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岛屿,感受生命的温度,体悟时代的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2017年的中国,以及报告文学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我一直认为,报告文学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文学体裁,它没有虚构的成分,而是将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使得它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于2017年,我印象中是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发展的一年,有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有社会结构的调整,更有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挣扎。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那些反映社会真实肌理的片段。我希望,这些报告文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认识那些鲜活的人物,去感受他们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字体,配上素雅的背景,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的2017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一年中,有哪些故事被定格,哪些人物的经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报告文学,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映照,是对时代脉搏的忠实记录。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普通人的不平凡,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前行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守。我希望,这些故事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对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辉煌,我充满好奇,也准备好,用我的心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2017年中国社会的一段浓缩的集体记忆。报告文学,对我而言,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关怀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现实的叩问,是对时代的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一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令人难忘的事件,有哪些普通人的命运被时代的大潮所塑造,有哪些角落的故事值得我们驻足聆听。这本书的“精选”二字,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品质和代表性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在那一年里的脉动,那些前进的脚步,那些隐秘的忧伤,以及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能让我对这个时代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且不加修饰,却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画面。2017年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而报告文学,恰恰是记录这些时代变迁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我一直对那些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洞察。我希望在这本《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故事,那些反映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拼搏的景象,那些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牺牲的叙事。我期待,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能够更清晰地看见那一年中国的模样,那些社会发展的脉络,那些个体生命的轨迹。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的体验。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关注到的就是它所承载的“精选”二字。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无数的报道和叙事在市场中涌现,而最终能够被收入这本册子里的,必定是经过了层层筛选,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对编者的眼光和判断力给予了极高的肯定。我特别想知道,这些“精选”出来的报告文学,是如何反映2017年中国社会的面貌的?它们是否触及了那些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是否挖掘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又是否对某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那个时期的中国,让我们看到它的进步、它的挑战,以及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这种“精选”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价值判断,让我对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触动都充满期待。

评分

书质量不错,内容还行吧,就是感觉歌颂比较多。

评分

好料!永远的好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送货很快,满意!

评分

有看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纸质和内容都不错

评分

好书好书,争取早日看完

评分

书质量不错,内容还行吧,就是感觉歌颂比较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