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菩提十书(全10册)

林清玄菩提十书(全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清玄 著
图书标签:
  • 林清玄
  • 人生哲理
  • 散文集
  • 心灵成长
  • 佛教文化
  • 人生感悟
  • 励志
  • 台湾作家
  • 经典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68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108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林清玄菩提十书》加印超过1000次,

大陆独jia完整授权。

台湾“四十年来畅销有影响力的书”。

林清玄创作生涯重要作品。

星云大师、南怀瑾、余秋雨、张德芬、于丹等等力荐!


内容简介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共计十部,分别为《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收录林清玄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清欢》《飞入芒花》《报岁兰》《期待父亲的笑》等四百十余篇,林清玄的文章耐人寻味,能够让人感觉到禅性的生活,是一种超脱于尘世而又极具指引意义的大智慧。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 “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及大学教材,或被选作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其代表作品菩提系列散文十书,出版以来加印超过1000次,累计销售数百万册。


精彩书评

文如流水,语似冬阳!

——星云大师


林先生的书不用我的推荐也一定会非常好销的。

——南怀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

——余秋雨


林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菩提十书》是林老师一生中重要的作品,我郑重推荐给所有的朋友。

——张德芬


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丹


目录

紫色菩提

凤眼菩提

星月菩提

如意菩提

拈花菩提

清凉菩提

宝瓶菩提

红尘菩提

随喜菩提

有情菩提


精彩书摘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漂荡着的汽水罐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圆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着颠踬的公交车去找她,两个人就沿着上山的石阶,漫无速度的,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时圆通寺山道石阶的两旁,杂乱地长着朱槿花,我们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圆通寺是一座全由坚固的石头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坚强的石头坐在山里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绿树掩映,清风徐徐,站在用石板铺成的前院里,看着正在生长的小市镇,那时的寺院是澄明而安静的,让人感觉走了那样高的山路,能在那平台上看着远方,就是人生里的清欢了。

后来,朋友嫁人,到国外去了。我去过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车子可以环山而上,小山路已经很少人走,就在寺院的门口摆着满满的摊贩,有一摊是儿童乘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打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有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激烈的哭声尖亢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

下山时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诗是李觏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我二十岁时心情很坏的时候,就跑到青年公园对面的骑马场去骑马,那些马虽然因驯服而动作缓慢,却都年轻高大,有着光滑的毛色。双腿用力一夹,它也会如箭一般呼噜向前蹿去,急忙的风声就从两耳掠过,我最记得的是马跑的时候,迅速移动着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饱含生命的汁液,跑了几圈下来,一切恶的心情也就在风中、在绿草里、在马的呼啸中消散了。

尤其是冬日的早晨,勒着缰绳,马就立在当地,踢踏着长腿,鼻孔中冒着一缕缕的白气,那些气可以久久不散,当马的气息在空气中消弭的时候,人也好像得到某些舒放了。

骑完马,到青年公园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树荫下,冷而强悍的空气在林间流荡着,可以放纵地、深深地呼吸,品味着空气里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别的,正是清欢。

最近有一天,突然想到骑马,已经有十几年没骑了。到青年公园的骑马场时差一点吓昏,原来偌大的马场里已经没有一根草了,一根草也没有的马场大概只有台湾才有,马跑起来的时候,灰尘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黄土,蒙蔽了人的眼睛。马也老了,毛色斑驳而失去光泽。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马场搭了一个塑料棚子,铺了水泥地,其丑无比,里面则摆满了机器的小马,让人骑用,其吵无比。为什么为了些微的小利,而牺牲了这个马场呢?

马会老是我知道的事,人会转变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真马的地方放机器马,在马跑的地方没有一株草,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

就在马场对面的青年公园,那里已经不能说是公园了,人比西门町还拥挤吵闹,空气比咖啡馆还坏,树也萎了,草也黄了,阳光也不灿烂了。我从公园穿越过去,想到少年时代的这个公园,心痛如绞,别说清欢了,简直像极了佛经所说的“五浊恶世”!

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杆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大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前言/序言

“菩提十书”新序

——致大陆读者

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三十岁的时候,在世俗的眼光里,我迈入了人生的峰顶。

我得到了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我写的书都在畅销排行榜上,我在报纸杂志上有十八个专栏。

我在一家最大的报社,担任一级主管,并兼任一家电视台的主管。我在一家最大的广播公司主持每天播出的带状节目,还在一家电视台主持每周播出的深入报道节目。

我应邀到各地的演讲,一年讲二百场。

“世俗”的成功,并未带给我预期的快乐,反而使我焦虑、彷徨、烦恼,睡眠不足,食不知味。

我像被打在圆圈中的陀螺,不停地旋转,却没有前进的方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来。

有一天,我在报社等着看大样,发现抽屉里有一本朋友送我的书《至尊奥义书》,有印度的原文,还有中文解说。

随意翻阅,一段话跳上我的眼睛: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觉悟。”

我好像被人打了一拳,我正好三十岁,不但没有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觉悟,连一分钟的觉悟也没有,觉悟,是什么呢?

再往下翻阅:

“到了三十岁,如果没有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从椅子上跳起来,感到惊骇莫名,自己正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还不自知呀!

从那一个夜晚开始,我每天都在想:觉悟是什么?要如何走向觉悟之路?

一个月后,我停止了主持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也停止了大部分的专栏。

三个月后,我入山闭关,早上在小屋读经打坐,下午在森林散步,晚上读经打坐。

我个人身心的变化,可以用“革命”来形容,为了寻找觉悟,我的人生已经走向完全不同的路向。

走上独醒与独行的路

那一段翻天覆地的改变,经过近三十年了,虽说已云淡风轻,但每次思及当时的毅然决然,依然感到震动。

我的全身心都渴求着“觉悟”,这种渴求觉悟的内在骚动,使我再也无法安住于世俗的追求了。

虽然,“觉悟”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分不清是净土宗觉悟到世间的秽陋,寻找究竟的佛国,或者是密宗觉悟到佛我一体的三密相应,或者是华严宗觉悟到世界即是法界,庄严世界万有,或者是天台宗觉悟到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我的“觉悟”最接近的是禅宗的“顿”,是“佛性的觉醒”,是不论我们沉睡了多么长的时间,醒来都只是短暂的片刻。

很庆幸,我在三十岁的某一个深夜,醒来了!

也就是在那个醒来,我开始写作第一本菩提的书《紫色菩提》,我会再提笔写作,是因为“佛教的思想这么好,知道的人却这么少”,希望用更浅白的文字来讲佛教思想。

其次是理解到,佛教的修行不离于生活,禅宗的修行从来不是贵族的,它自始至终都站在庶民大众的身边。它的思想简明易懂又容易修行,它不墨守成规,对经论采取自由的态度。

自从百丈之后,耕田、收成、运水、搬柴,乃至吃饭、喝茶,禅的修行深入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能在觉悟的过程,将生活、读书、修行、写作冶成一炉,应该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思想吧!

我的“菩提系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开始创作的,我的闭关内容也有了改变,早上读经打坐,下午在森林经行,晚上则伏案写作。

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总共写了十本“菩提”,当时在台湾交由九歌出版社出版,引起读书界的轰动,被出版业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力的书”。

后来,授权给北京的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字版,也是轰动一时,成为许多大陆青年的床头书。

三十年前,我的人生走向了一条分叉的路,如果在世俗的轨道继续向前走,走向人群熙攘的路,会是如何呢?

我走上了人迹罕至的路,走上了独行与独醒的路,到如今还为了追寻更高的境界,努力不懈。

我能无悔,是因为步步留心,留下了“菩提系列”“禅心大地系列”“现代佛典系列”“身心安顿系列”,《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

我确信,对于彷徨的现代人,这些寻找觉悟之道的书,能使他们得到启发,在世俗的沉睡中醒来。

学习看见自己的心

“觉悟”在生命里是神奇的,正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不管黑暗有多久,沉睡了多么长的时间,只要点燃了一盏小小的灯火,一切就明明白白、无所隐藏了!

“觉悟”不只是张开心眼来看世界,使世界有全新的面目;也是跳出自我的执着,从一个全新的眼睛,来回观自己的心、自己的爱、自己的人生。

“觉”是“学习来看见”,“悟”是“我的心”,最简明地说,“觉悟”就是“学习看见自己的心”。

“觉悟”乃是与“菩提”连成一线的,《大日经》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这是为什么我在写“菩提系列”时,把书名定为“菩提”的原因,它缘于觉悟,又涵盖了觉悟,它涵容了佛教里一些“无法翻译”的内涵,例如禅那、般若、三昧、南无、波罗蜜多等等。

“菩提”在正统的佛教概念里,原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智慧”的意思,但由于它的不译,就有了无限的延展和无限的可能。

我想要书写的,其实很简单,不只是佛教的修行能改变人生,就在我们生活里,也有无限延展和无限可能。

“菩提”的具体呈现是“菩提萨埵”,也就简称“菩萨”,“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

“觉有情”这三个字真美,我曾写过一本书《以有情觉有情》,来阐明这个道理:菩萨的行履过处,正是以更深刻的情感来使有情的众生得到觉悟,而每一个有情时刻都是觉悟的契机。

生活是苦难的,生命是无常的,但即使是最苦的时候,都能看见晚霞的美丽;最艰难的日子,都能感受天空的蔚蓝与海洋的辽阔。纵是最无常的历程,小草依然翠绿,霜叶还是嫣红。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白云与青溪,落花与流水,都是长在的,并不会随着因缘的变幻、生命的苦谛而失去!

“菩提十书”写的正是这种心事,恰如庞蕴居士说的“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生命里若还有阴晴不定,生活里若还有隐晦不明,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触事遇缘都生起菩提呀!

我把“菩提十书”重新授权给大陆出版,时光流变已过半甲子,年华渐老、思想如新,祈愿读者在这套书中,可以触到觉悟与菩提的契机!



《林清玄菩提十书(全10册)》是一套汇集了著名作家林清玄关于生命、智慧与心灵的深刻洞察的十卷本著作。这套书并非孤立的文本集合,而是围绕着“菩提”这一核心概念,循序渐进地展开了作者对人生哲学、修行之道以及当下生活的细腻体悟。它以林清玄一贯的温润笔触,将东方哲学中的智慧精髓,如禅宗的禅意、佛学的慈悲、道家的自然,与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和心灵需求巧妙地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剂心灵的良药。 第一卷:《生命的药方》 这一卷是整套书的起点,如同一个温暖的引路人,为我们揭示了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伤痛。林清玄以其超凡的洞察力,触及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失落、迷茫等心理症结。他并不回避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反而以一种悲悯而坚定的姿态,将这些生命中的“病痛”一一呈现。书中充斥着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对失去的哀叹,对成功的虚浮,对情感纠葛的无奈。然而,它并非停留于问题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开始尝试为这些“病症”开出药方。这些药方并非是具体的治疗方案,而是作者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的,关于如何认识生命本质、如何安顿心灵的种种启示。他会讲述一些古老的故事,引用一些诗人的句子,或是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引导读者去反思,去觉察,去看见问题的根源,为接下来的心灵探索奠定基础。读者在这卷中,或许会对自己过往的经历产生新的理解,对生命中的不完美感到释然,并开始渴望一种更深层次的平和与安宁。 第二卷:《烦恼的解脱》 在认识到生命的“病痛”之后,这一卷着重探讨了困扰我们心灵的“烦恼”及其解脱之道。林清玄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何会产生种种烦恼:执着于得失、困于人我关系、沉溺于过去、担忧着未来。他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的妄心和分别心。他不会直接给出“不要烦恼”的指令,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读者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去理解烦恼生起的机制。书中充斥着对“无常”的体悟,对“放下”的劝诫,以及对“当下”的珍视。他会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烦恼如云烟般缠绕,又如清水般流逝的过程。林清玄强调,解脱烦恼并非要消灭情感,而是要学会观照,学会不被烦恼所奴役。他引导读者去认识到,我们并非无法摆脱烦恼,而是缺乏观照的智慧和勇气的去实践。这一卷是心灵成长的重要一步,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如何从无尽的欲望和担忧中抽离出来。 第三卷:《智慧的光芒》 当心灵的尘埃逐渐被拂去,智慧的光芒便开始显现。这一卷是林清玄智慧的集中呈现,他将古老的哲学智慧,特别是佛禅的精髓,以最浅显易懂、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会讲述佛陀的故事,解释菩萨的愿力,阐述“缘起性空”、“无我”等核心概念,但这一切都融入了他对现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理解之中。他会用比喻,用寓言,用生活中的小事,来阐释这些深奥的道理。例如,他可能会将“无我”比作流动的河流,将“缘起”比作相互关联的花朵。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洞见,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蕴含着深沉的哲理,但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或遥远。它如同点燃的火把,驱散了心灵的黑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意义。读者在这卷中,会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对人生的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开始懂得如何用智慧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第四卷:《慈悲的心田》 有了智慧的指引,慈悲便自然流淌。这一卷是林清玄对“慈悲”这一生命品质的深入探讨。他认为,慈悲并非仅仅是同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他会讲述关于爱、关于包容、关于宽恕的故事,展现慈悲在化解冲突、温暖人心方面的巨大力量。他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朋友间真挚的关怀,甚至是对陌生人的善意举动。同时,他也会触及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慈悲,如何在面对伤害时做到宽恕。他强调,慈悲并非软弱,而是内心的强大和对生命尊严的肯定。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它鼓励读者去培养一颗柔软而坚韧的心,去关怀他人,也去关怀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并被引导去实践更多的善行,让生命充满爱的光辉。 第五卷:《自在的行走》 当智慧与慈悲在心中生根发芽,心灵便逐渐获得自在。这一卷的主题是“自在”,它涵盖了精神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超脱以及生活中的随缘。林清玄在这卷中,描绘了一种不被外物所困、不被欲望所缚的生活状态。他会分享关于“活在当下”的经验,关于“知足常乐”的感悟,以及关于“顺其自然”的智慧。他会用轻盈的笔触,描绘出在山林间漫步的悠然,在市井中生活的从容,以及在面对顺境逆境时的淡定。他强调,自在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古人的故事,来佐证自在的益处。这一卷的文字如清风拂面,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舒展和解放。读者在这卷中,会开始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外在的拥有,而是来自内心的拥有,来自对生命本身的全然接纳。 第六卷:《觉醒的时刻》 在自在的行走中,我们迎来了“觉醒的时刻”。这一卷着重于心灵的顿悟与提升。林清玄会通过一些更具启发性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去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去超越狭隘的自我。他会谈论关于“空性”的理解,关于“轮回”的意义,以及关于“解脱”的境界。然而,这些探讨依然是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他可能会描绘一个曾经执迷不悟的人,如何在一瞬间顿悟;或者一个平凡的瞬间,如何成为生命转折的关键。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启示,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去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读者在这卷中,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对生命中的幻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改变生命轨迹的勇气和决心。 第七卷:《生命的痕迹》 即便觉醒,我们依然行走在人世间,生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痕迹。这一卷是对“痕迹”的探讨,它既包括了人生经历留下的美好印记,也包括了曾经的伤痛和遗憾。林清玄以一种温暖而包容的笔触,讲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但更强调了那些积极的、有意义的痕迹所带来的慰藉和力量。他会讲述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深刻的友情,那些动人的爱情,以及那些微小的善举。他也同样会触及到那些曾经的失落和痛苦,但他会引导读者去理解,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更加成熟和坚韧。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怀旧与感恩的情绪,它鼓励读者去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去铭记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第八卷:《时光的河流》 生命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时光是其中流淌的永恒。这一卷聚焦于“时光”的概念,以及我们如何在时光的流逝中安顿心灵。林清玄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岁月的痕迹,季节的更替,以及生命的生生不息。他会带领读者去感受时间的珍贵,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去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真正含义。他会分享关于如何与时间和谐相处的方法,如何不被时间的流逝所焦虑,而是以一种从容的态度去拥抱它。书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观察,对四季变化的感悟,以及对生命轮回的理解。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宁静与淡远的美感,它让读者在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之余,更能体会到生命在时光中的美好与价值。 第九卷:《心灵的彼岸》 在对生命、智慧、慈悲、自在、觉醒、痕迹和时光的体悟之后,我们逐渐靠近“心灵的彼岸”。这一卷是关于心灵抵达更高境界的探索。林清玄会描绘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状态,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他会用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的语言,来阐述这种境界。他会讲述那些在修行中达到高深境界的人物的故事,也会分享自己对这种境界的零星体悟。然而,他始终强调,心灵的彼岸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每一个当下,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神秘与庄严,它为读者指明了一个精神追求的方向,并鼓励读者在生活中不断修行,向着心灵的圆满迈进。 第十卷:《菩提的种子》 作为整套书的收官之作,这一卷是“菩提”这一核心概念的升华与落地。“菩提”在此被视为一颗种子,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等待着被浇灌、被培育,最终开花结果。林清玄在这卷中,总结了他一路走来的智慧和感悟,并将其转化为对读者切实可行的建议和鼓励。他会强调,修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精进。他会用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语言,鼓励读者去播种菩提的种子,去浇灌慈悲的甘露,去用智慧的阳光照耀,最终收获心灵的丰盛。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回响与祝福,它让读者在阅读完整个系列之后,感受到一种圆满的满足,并对接下来的生命旅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心灵的传承,一种对生命美好未来的期许。 《林清玄菩提十书(全10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它从认识生命的痛苦开始,逐步引导读者走向智慧、慈悲、自在,最终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圆满。这套书并非提供速成的秘诀,而是通过温润的文字和深刻的体悟,陪伴读者踏上一段净化心灵、提升生命品质的旅程。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套书之前,我对“菩提”这个词,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林清玄先生的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把“菩提”的内涵,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让我们在生活中,就能体验到那份觉醒与自在。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听他讲述人生中的各种困惑与解答。特别是关于“慈悲”的解读,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善意,一种对众生的平等之爱。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焦虑所裹挟,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像是一股清流,涤荡着心灵的尘埃,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也照见世界。

评分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书,是被他名字中“林”字的意境所吸引,觉得一定有种清新的自然气息。读了之后,果然如此,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他的文字中还蕴含着一股深邃的东方智慧。在这套《林清玄菩提十书》中,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致描摹。他笔下的故事,常常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切入,比如一个微笑,一次擦肩而过,却能引申出关于缘分、关于因果的哲理。他的叙事风格,不疾不徐,如同一位老僧在低语,让你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无我”的阐释,不是让你丧失自我,而是让你看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一种更开阔的胸怀。这种境界,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但读他的书,你就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又融入万物的智慧。

评分

初读林清玄先生的书,便被那份淡然宁静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竹林,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禅意。他的文字不是那种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呐喊,而是如潺潺流水,润物无声,一点一点渗透进心灵深处。读《林清玄菩提十书》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原来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可以被赋予如此深刻的哲思。那些关于友谊、关于亲情、关于生命中的失落与获得,都以一种温柔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句子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韵味。他谈论爱,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他谈论人生,不是大彻大悟的顿悟,而是于平凡中体味不凡。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让人在读完后,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对人生的无常多了一份豁达。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不强迫你改变,而是引导你去看见,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精神洗礼。我原以为它会是晦涩难懂的佛学经典,但读来却发现,它的语言如此亲切,如此贴近生活。林清玄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道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比喻。比如,他描述“无常”时,不是用大道理来说教,而是描绘一片落叶的飘零,一只蚂蚁的迁徙,这些细微的观察,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读他的文字,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已经模糊的画面,林清玄先生仿佛能唤醒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对于“放下”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在执着于一些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在为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而先生却告诉我们,放下,并非失去,而是一种获得。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前行的力量。这种智慧,不似教科书般生硬,而是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反思。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下”的强调,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像一位和蔼的朋友,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读他的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真正需要的东西。那些关于“爱与宽容”的篇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告诉我们,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而爱,是化解一切隔阂的最好方式。这种智慧,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能获得力量。

评分

一直喜欢林清玄

评分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很满意

评分

300-90-80优惠活动时拍下的,京东的物流和商品品质好。

评分

梅雨季节送来的。发货快、包装好。看上去还不错。还没来得及用

评分

很优美的一本书,喜欢极了,没事的时候看看书,还是很好的

评分

以前稍有读过,还可以

评分

刚收到书,很好价格也优惠。

评分

非常不错,质量过硬,很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