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学文库:魔杖与阴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响研究

神话学文库:魔杖与阴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曼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弗雷泽
  • 金枝
  • 西方文化
  • 符号学
  • 仪式
  • 神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5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4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000
字数:3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巨著《金枝》及其在西方影响的论著。全书以西方对《金枝》评价迥然的两个词——“魔杖”与“阴影”为线索,考察弗雷泽的思想渊源与学术旨趣,探究《金枝》的主题观念、表现方式、巨大影响,较全面的呈现了《金枝》在西方的接受境遇。对神话学、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刘曼,陕西安康人,文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神话学研究。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001

上编《金枝》本体研究

第一章弗雷泽的思想渊源与学术旨趣 / 024

第一节弗雷泽与苏格兰知识传统 / 024

第二节弗雷泽与进化论人类学 / 041

第三节弗雷泽的古典学旨趣与人类学写作 / 057

第四节弗雷泽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 / 073

第二章《金枝》重要主题观念的来源与表征(一) / 093

第一节人类心智发展三阶段论 / 093

第二节禁忌 / 103

第三节图腾 / 112

第三章《金枝》重要主题观念的来源与表征(二) / 123

第一节神圣国王 / 123

第二节神话与仪式 / 134

第三节替罪羊 / 144

下编《金枝》在西方的影响、研究与论争

第四章《金枝》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 154

第一节继承与批判:《金枝》与现代主义人类学 / 154

第二节渊薮与流变:《金枝》与神话-仪式理论 / 176

第三节亲和与影响:《金枝》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 / 195

第四节启示与借鉴:《金枝》与20世纪文学批评 / 216

第五章《金枝》在西方的批判与研究 / 233

第一节《金枝》:“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之写作 / 235

第二节《金枝》:人类学“语境之外”之虚构 / 243

第三节《金枝》:人类学“魔杖”之魔力 / 251

第四节《金枝》:“知识百科全书”之象征 / 261

第六章《金枝》在西方的影响流变与论争脉络 / 268

第一节“金枝”抑或“镀金的小树枝” / 268

第二节人类学“说服性虚构”抑或“写文化”人类学文本 / 278

结语/ 287

附录 / 295

参考文献 / 305



探索魔法的根源与现代回响:一段关于《金枝》及其深远影响的学术旅程 在西方文明的宏伟叙事中,古老的神话、仪式与信仰编织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其中,关于魔法的观念更是贯穿始终,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日常生活。本书《神话学文库:魔杖与阴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响研究》便是一部深入挖掘这一迷人主题的学术力作,它以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划时代的巨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为核心,沿着历史的长河,探究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如何在西方思想界掀起巨浪,又如何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文学、艺术、哲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并非对《金枝》的简单复述或概括,而是一次审视其学术脉络、思想渊源及其持久生命力的深度剖析。《金枝》自问世以来,便因其博大精深的田野调查、令人惊叹的跨文化比较以及大胆的理论推演,成为神话学、民俗学以及早期人类学的基石。弗雷泽搜集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魔法实践以及社会习俗,试图从这些五花八门的现象中找出人类早期思维的共性,尤其是关于“魔术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演变规律。他提出的“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理论,即“同类相生,形影相因”的原则,更是对理解人类早期世界观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神话学文库:魔杖与阴影》的开篇,便将读者引入弗雷泽的学术世界。作者并未回避《金枝》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代,那个科学理性与浪漫主义思潮交织,对原始文化充满好奇又带有一丝殖民视角审视的特殊时期。本书会细致梳理弗雷泽的学术传承,例如他对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的“泛灵论”(Animism)等早期人类学思想的回应与发展。同时,也会探讨《金枝》的核心论点,如魔法、宗教与科学的递进关系,以及关于神圣国王、替罪羊、复仇女神等普遍性主题的深入挖掘。 然而,本书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对《金枝》本身的考据。其精髓在于其对《金枝》在西方文明中激起的“阴影”与“魔杖”效应的细致描摹。所谓“魔杖”,指的是《金枝》所赋予后世研究者们的洞察力与分析工具,它犹如一根魔法之杖,能够揭示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而“阴影”,则可以理解为《金枝》所引发的争议、批判,以及它对后续思想产生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并非显而易见,却深刻地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肌理之中。 本书将重点关注《金枝》如何作为一种“神话学”的范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从T.S.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中对“金枝”神话元素的巧妙化用,到现代主义作家们对破碎的象征、循环的叙事以及对失落神圣性的追寻,《金枝》提供的丰富神话原型和结构,为这些文学巨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作者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展示《金枝》如何帮助文学评论家们理解文本中的潜文本、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深层意图。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金枝》中的“被杀死的老国王”原型如何映射在现代作品中对权力更迭、旧秩序的颠覆以及新生的挣扎。 除了文学领域,本书还将深入考察《金枝》对哲学思想的冲击。弗雷泽的理论,尤其是其对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划分,激发了萨特(Jean-Paul Sartre)、加缪(Albert Camus)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人类处境、自由意志以及意义追寻的思考。一些对启蒙理性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也从《金枝》中找到了反思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素材。书中会探讨《金枝》如何挑战了西方以理性为中心的二元对立思维,为理解人类情感、非逻辑行为以及集体潜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艺术领域,本书也会勾勒出《金枝》的影响轨迹。从早期超现实主义画家对梦境、潜意识和原始象征的探索,到后来的观念艺术家对仪式性、禁忌与生命循环主题的关注,《金枝》所提供的丰富视觉素材和心理原型,无疑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土壤。书中或许会提及一些具体艺术作品,分析它们如何借鉴或回应《金枝》中的某些图像、概念或仪式。 更进一步,本书将触及《金枝》对心理学,特别是荣格(Carl Jung)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荣格的“原型”(Archetype)理论,与弗雷泽对普遍性神话母题的识别,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弗雷泽对集体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神话模式的强调,为荣格关于人类普遍心理结构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书将梳理这种潜在的联系,并探讨《金枝》如何为理解人类的集体记忆、象征表达以及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视角。 同时,本书也绝不会回避对《金枝》的批评与反思。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金枝》中所体现的学科局限性,例如其可能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对“原始”文化的居高临下审视,以及其过于宏大和单一的理论框架,都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焦点。本书将公正地呈现这些批评意见,并分析这些批判如何促使神话学、人类学等学科不断自我修正,走向更加多元和细致的研究范式。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不仅是对《金枝》自身的尊重,更是对学术真理不断追求的体现。 《神话学文库:魔杖与阴影》的篇幅将足以承载对这些议题的深入探讨,每一章节都将围绕特定的影响领域展开,辅以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文献考证。作者的目标是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金枝》形象:它既是关于古老魔法与神话的百科全书,更是激活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催化剂,留下了深刻的“魔杖”印记,并在文化的各个角落投下了或明或暗的“阴影”。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金枝》及其影响,并非仅仅是考古式的学术梳理,而是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解读。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当下,重新审视《金枝》所揭示的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以及其在西方文化演进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以及那些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本书将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思想漫游,一次对西方文化基因进行深刻解码的学术探索。它将邀请读者一同穿梭于古老的神话世界与现代的思辨殿堂之间,感受那根“魔杖”挥舞出的智慧之光,以及它在文明长夜中留下的悠长“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开时,我对内容深度有所保留,但很快就被其思辨的广度和穿透力所折服。它真正触及了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构造逻辑。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描述”层面,而是试图深入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源性追问中去。这种对人类文化“基础代码”的解码尝试,极具挑战性。文字风格偶尔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哲思,尤其在论及象征意义的永恒性时,笔力遒劲,令人深思良久。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审视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无意识的文化脚本的束缚。读完后,感觉心智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涤荡了一遍,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处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避免了学术论文常见的晦涩难懂。它似乎在努力架设一座桥梁,连接起专业的学院派研究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作者对不同文化体系的尊重和包容性,使得论述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避免了那种傲慢的文化优越论调。特别是一些关于权力结构与神圣话语构建的分析,视角独特且尖锐,揭示了“神圣性”是如何被建构、维护乃至被世俗化消解的过程。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和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敬畏。

评分

这部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那厚重的历史感和跨学科的视野。作者显然在人类学、神话学乃至宗教史的领域下了极深的功夫。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古老文明的遗迹和迷雾笼罩的仪式现场。文字中充满了对原始信仰体系、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社会结构演变的热情与洞察。尤其是对某些看似无关的文化现象之间隐秘联系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绝。那种将碎片化的民俗志材料整合为宏大叙事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梳理,更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探索欲的体现,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表象背后的深层动力与集体潜意识的流动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不像一般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展现出一种叙事上的张力。阅读体验如同解谜,随着章节的深入,一些看似模糊的文化符号开始逐渐清晰地浮现出它们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变奏与共鸣。作者对于文化“原型”的捕捉极为敏锐,能够精准地指出那些贯穿古今、在不同宗教和民间传说中反复出现的母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分析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社会禁忌与仪式净化那几章,论证严谨又不失文学性,让人在享受知识密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思想火花的迸发。

评分

我关注很多关于符号学和原型批评的书籍,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独树一帜。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演绎,而是始终扎根于具体的历史案例和鲜活的文化现象之中,让理论随着例证自然生长出来。作者的笔触细腻之处,在于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共鸣点,使那些遥远的古代仪式似乎就在眼前发生。它激发了我对民间故事和地方习俗的重新审视热情,发现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旧俗中,蕴含着关于生存、死亡和意义的深刻哲学。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佳作,其价值远超普通工具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