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极点,作为标志,则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坛经》的问世。《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
尚荣,哲学博士,毕业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先后师从吴为山教授、赖永海教授,主要从事佛教艺术研究,出版专著《中国佛教艺术百讲》、参编及译注多本,为《中国佛教艺术》编辑部主任,中国雕塑院青年创作中心特聘理论家,独立主持中国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项目,现任教于中国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纸张的选择很考究,摸起来细腻平滑,印刷的字体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是那些辅助性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做得非常用心,让初次接触这类经典的人也能轻松入门。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解读这些复杂的概念,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平易近人。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对于一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恰到好处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即便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高雅的气质。
评分我对这套丛书的整体编辑理念非常欣赏。他们似乎明白,要让经典“活”起来,光靠原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本的配图和版式设计,虽然没有采用花哨的插画,但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对古朴风格的坚持,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的庄重感。更难得的是,它对于相关典故的出处和延伸阅读的推荐做得非常细致,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探索,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其他相关文献,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导师带领下,进行着一场系统而深入的学术漫游。这份对知识完整性的追求,实在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冗长,但其内涵的广博和复杂性,绝对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我发现自己很难一口气读完,往往读上几页就得停下来,点上一盏灯,在书桌前踱步思考许久。这并非因为文字艰涩,而是因为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像是晶体结构一样,不同角度去观察,会发现新的切面。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教诲应用到近期的工作压力中,效果出奇地好,它提供了一种抽离的视角,让人不再被眼前的琐事完全困住。这种实用性,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让“学问”真正走进了“生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想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直指人性的幽微之处,探讨了许多关于存在、觉悟和解脱的终极命题。我过去总觉得这些宏大的哲学思辨离我很遥远,但这本书却用极其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这些概念融入日常的感悟之中,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那种“顿悟”的感觉并非是突然降临的狂喜,而是一种逐步清晰、层层剥茧的理解过程,让人感到踏实而深刻。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这种引导式的启发,远比生硬的灌输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颇有涉猎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翻译质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涉及到特定历史时期用语或佛教专有名词的地方,译者都处理得非常精妙,既保持了原文的韵味和准确性,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流畅阅读体验。我特地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对同一段落的诠释,发现这个译本在取舍和侧重点上把握得最为中庸得体,既不过于直白地“白话化”,避免了原意的失真,也没有过度地追求文辞的华丽而显得故作高深。这种平衡感,对于理解这部经典至关重要,它让我能够更贴近原作者的初衷,而不被现代的语言习惯所牵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