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學文庫:魔杖與陰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響研究

神話學文庫:魔杖與陰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響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曼 著
圖書標籤:
  • 神話學
  • 人類學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弗雷澤
  • 金枝
  • 西方文化
  • 符號學
  • 儀式
  • 神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951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84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9000
字數:32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首部係統研究英國人類學傢弗雷澤巨著《金枝》及其在西方影響的論著。全書以西方對《金枝》評價迥然的兩個詞——“魔杖”與“陰影”為綫索,考察弗雷澤的思想淵源與學術旨趣,探究《金枝》的主題觀念、錶現方式、巨大影響,較全麵的呈現瞭《金枝》在西方的接受境遇。對神話學、人類學等領域研究者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劉曼,陝西安康人,文學博士,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神話學研究。先後在學術期刊發錶文章二十餘篇。


目錄

導論/ 001

上編《金枝》本體研究

第一章弗雷澤的思想淵源與學術旨趣 / 024

第一節弗雷澤與蘇格蘭知識傳統 / 024

第二節弗雷澤與進化論人類學 / 041

第三節弗雷澤的古典學旨趣與人類學寫作 / 057

第四節弗雷澤的人類學觀念與方法 / 073

第二章《金枝》重要主題觀念的來源與錶徵(一) / 093

第一節人類心智發展三階段論 / 093

第二節禁忌 / 103

第三節圖騰 / 112

第三章《金枝》重要主題觀念的來源與錶徵(二) / 123

第一節神聖國王 / 123

第二節神話與儀式 / 134

第三節替罪羊 / 144

下編《金枝》在西方的影響、研究與論爭

第四章《金枝》在西方的傳播與影響 / 154

第一節繼承與批判:《金枝》與現代主義人類學 / 154

第二節淵藪與流變:《金枝》與神話-儀式理論 / 176

第三節親和與影響:《金枝》與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 195

第四節啓示與藉鑒:《金枝》與20世紀文學批評 / 216

第五章《金枝》在西方的批判與研究 / 233

第一節《金枝》:“扶手椅上的人類學傢”之寫作 / 235

第二節《金枝》:人類學“語境之外”之虛構 / 243

第三節《金枝》:人類學“魔杖”之魔力 / 251

第四節《金枝》:“知識百科全書”之象徵 / 261

第六章《金枝》在西方的影響流變與論爭脈絡 / 268

第一節“金枝”抑或“鍍金的小樹枝” / 268

第二節人類學“說服性虛構”抑或“寫文化”人類學文本 / 278

結語/ 287

附錄 / 295

參考文獻 / 305



探索魔法的根源與現代迴響:一段關於《金枝》及其深遠影響的學術旅程 在西方文明的宏偉敘事中,古老的神話、儀式與信仰編織齣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其中,關於魔法的觀念更是貫穿始終,塑造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乃至日常生活。本書《神話學文庫:魔杖與陰影:《金枝》及其在西方的影響研究》便是一部深入挖掘這一迷人主題的學術力作,它以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劃時代的巨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為核心,沿著曆史的長河,探究這部裏程碑式的作品是如何在西方思想界掀起巨浪,又如何持續不斷地影響著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乃至心理學等諸多領域。 本書並非對《金枝》的簡單復述或概括,而是一次審視其學術脈絡、思想淵源及其持久生命力的深度剖析。《金枝》自問世以來,便因其博大精深的田野調查、令人驚嘆的跨文化比較以及大膽的理論推演,成為神話學、民俗學以及早期人類學的基石。弗雷澤搜集瞭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宗教儀式、魔法實踐以及社會習俗,試圖從這些五花八門的現象中找齣人類早期思維的共性,尤其是關於“魔術思維”和“宗教思維”的演變規律。他提齣的“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理論,即“同類相生,形影相因”的原則,更是對理解人類早期世界觀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神話學文庫:魔杖與陰影》的開篇,便將讀者引入弗雷澤的學術世界。作者並未迴避《金枝》所處的時代背景,例如維多利亞晚期和愛德華時代,那個科學理性與浪漫主義思潮交織,對原始文化充滿好奇又帶有一絲殖民視角審視的特殊時期。本書會細緻梳理弗雷澤的學術傳承,例如他對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的“泛靈論”(Animism)等早期人類學思想的迴應與發展。同時,也會探討《金枝》的核心論點,如魔法、宗教與科學的遞進關係,以及關於神聖國王、替罪羊、復仇女神等普遍性主題的深入挖掘。 然而,本書的價值絕不僅限於對《金枝》本身的考據。其精髓在於其對《金枝》在西方文明中激起的“陰影”與“魔杖”效應的細緻描摹。所謂“魔杖”,指的是《金枝》所賦予後世研究者們的洞察力與分析工具,它猶如一根魔法之杖,能夠揭示隱藏在社會文化現象之下的深層邏輯。而“陰影”,則可以理解為《金枝》所引發的爭議、批判,以及它對後續思想産生的微妙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並非顯而易見,卻深刻地滲透於西方文化的肌理之中。 本書將重點關注《金枝》如何作為一種“神話學”的範式,影響瞭二十世紀的文學創作。從T.S.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中對“金枝”神話元素的巧妙化用,到現代主義作傢們對破碎的象徵、循環的敘事以及對失落神聖性的追尋,《金枝》提供的豐富神話原型和結構,為這些文學巨匠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作者將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展示《金枝》如何幫助文學評論傢們理解文本中的潛文本、象徵意義以及作者的深層意圖。例如,書中可能會探討《金枝》中的“被殺死的老國王”原型如何映射在現代作品中對權力更迭、舊秩序的顛覆以及新生的掙紮。 除瞭文學領域,本書還將深入考察《金枝》對哲學思想的衝擊。弗雷澤的理論,尤其是其對理性與非理性、文明與野蠻的劃分,激發瞭薩特(Jean-Paul Sartre)、加繆(Albert Camus)等存在主義哲學傢對人類處境、自由意誌以及意義追尋的思考。一些對啓濛理性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傢,也從《金枝》中找到瞭反思西方文明優越論的素材。書中會探討《金枝》如何挑戰瞭西方以理性為中心的二元對立思維,為理解人類情感、非邏輯行為以及集體潛意識提供瞭新的視角。 在藝術領域,本書也會勾勒齣《金枝》的影響軌跡。從早期超現實主義畫傢對夢境、潛意識和原始象徵的探索,到後來的觀念藝術傢對儀式性、禁忌與生命循環主題的關注,《金枝》所提供的豐富視覺素材和心理原型,無疑為藝術的創新提供瞭土壤。書中或許會提及一些具體藝術作品,分析它們如何藉鑒或迴應《金枝》中的某些圖像、概念或儀式。 更進一步,本書將觸及《金枝》對心理學,特彆是榮格(Carl Jung)分析心理學的影響。榮格的“原型”(Archetype)理論,與弗雷澤對普遍性神話母題的識彆,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弗雷澤對集體潛意識中普遍存在的神話模式的強調,為榮格關於人類普遍心理結構的理論提供瞭有力的佐證。本書將梳理這種潛在的聯係,並探討《金枝》如何為理解人類的集體記憶、象徵錶達以及個體心理發展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文化曆史視角。 同時,本書也絕不會迴避對《金枝》的批評與反思。隨著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以及後殖民主義思潮的興起,《金枝》中所體現的學科局限性,例如其可能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嚮、對“原始”文化的居高臨下審視,以及其過於宏大和單一的理論框架,都成為瞭學界討論的焦點。本書將公正地呈現這些批評意見,並分析這些批判如何促使神話學、人類學等學科不斷自我修正,走嚮更加多元和細緻的研究範式。這種批判性的審視,不僅是對《金枝》自身的尊重,更是對學術真理不斷追求的體現。 《神話學文庫:魔杖與陰影》的篇幅將足以承載對這些議題的深入探討,每一章節都將圍繞特定的影響領域展開,輔以詳實的案例分析和文獻考證。作者的目標是為讀者呈現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金枝》形象:它既是關於古老魔法與神話的百科全書,更是激活瞭西方現代思想的催化劑,留下瞭深刻的“魔杖”印記,並在文化的各個角落投下瞭或明或暗的“陰影”。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理解《金枝》及其影響,並非僅僅是考古式的學術梳理,而是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化解讀。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當下,重新審視《金枝》所揭示的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産,以及其在西方文化演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復雜性,以及那些跨越時空的永恒主題。本書將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思想漫遊,一次對西方文化基因進行深刻解碼的學術探索。它將邀請讀者一同穿梭於古老的神話世界與現代的思辨殿堂之間,感受那根“魔杖”揮舞齣的智慧之光,以及它在文明長夜中留下的悠長“陰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處理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既有紮實的文獻支撐,又避免瞭學術論文常見的晦澀難懂。它似乎在努力架設一座橋梁,連接起專業的學院派研究與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作者對不同文化體係的尊重和包容性,使得論述充滿瞭人道主義的光輝,避免瞭那種傲慢的文化優越論調。特彆是一些關於權力結構與神聖話語構建的分析,視角獨特且尖銳,揭示瞭“神聖性”是如何被建構、維護乃至被世俗化消解的過程。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感和對人類社會復雜性的敬畏。

評分

這部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它那厚重的曆史感和跨學科的視野。作者顯然在人類學、神話學乃至宗教史的領域下瞭極深的功夫。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古老文明的遺跡和迷霧籠罩的儀式現場。文字中充滿瞭對原始信仰體係、圖騰崇拜以及早期社會結構演變的熱情與洞察。尤其是對某些看似無關的文化現象之間隱秘聯係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絕。那種將碎片化的民俗誌材料整閤為宏大敘事的能力,著實令人欽佩。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充滿激情的探索欲的體現,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錶象背後的深層動力與集體潛意識的流動方嚮。

評分

坦白說,初翻開時,我對內容深度有所保留,但很快就被其思辨的廣度和穿透力所摺服。它真正觸及瞭人類精神世界深處的構造邏輯。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描述”層麵,而是試圖深入到“為什麼是這樣”的根源性追問中去。這種對人類文化“基礎代碼”的解碼嘗試,極具挑戰性。文字風格偶爾流露齣一種近乎詩意的哲思,尤其在論及象徵意義的永恒性時,筆力遒勁,令人深思良久。它迫使讀者停下來,審視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是否受到瞭某種無意識的文化腳本的束縛。讀完後,感覺心智被某種強大的力量滌蕩瞭一遍,視野豁然開朗。

評分

我關注很多關於符號學和原型批評的書籍,但這一本的處理方式獨樹一幟。它沒有陷入純粹的理論演繹,而是始終紮根於具體的曆史案例和鮮活的文化現象之中,讓理論隨著例證自然生長齣來。作者的筆觸細膩之處,在於他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共鳴點,使那些遙遠的古代儀式似乎就在眼前發生。它激發瞭我對民間故事和地方習俗的重新審視熱情,發現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舊俗中,蘊含著關於生存、死亡和意義的深刻哲學。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每次都能帶來新發現的佳作,其價值遠超普通工具書的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它不像一般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而是展現齣一種敘事上的張力。閱讀體驗如同解謎,隨著章節的深入,一些看似模糊的文化符號開始逐漸清晰地浮現齣它們在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變奏與共鳴。作者對於文化“原型”的捕捉極為敏銳,能夠精準地指齣那些貫穿古今、在不同宗教和民間傳說中反復齣現的母題。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分析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社會禁忌與儀式淨化那幾章,論證嚴謹又不失文學性,讓人在享受知識密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思想火花的迸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