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內首部係統研究英國人類學傢弗雷澤巨著《金枝》及其在西方影響的論著。全書以西方對《金枝》評價迥然的兩個詞——“魔杖”與“陰影”為綫索,考察弗雷澤的思想淵源與學術旨趣,探究《金枝》的主題觀念、錶現方式、巨大影響,較全麵的呈現瞭《金枝》在西方的接受境遇。對神話學、人類學等領域研究者有參考價值。
作者:劉曼,陝西安康人,文學博士,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神話學研究。先後在學術期刊發錶文章二十餘篇。
導論/ 001
上編《金枝》本體研究
第一章弗雷澤的思想淵源與學術旨趣 / 024
第一節弗雷澤與蘇格蘭知識傳統 / 024
第二節弗雷澤與進化論人類學 / 041
第三節弗雷澤的古典學旨趣與人類學寫作 / 057
第四節弗雷澤的人類學觀念與方法 / 073
第二章《金枝》重要主題觀念的來源與錶徵(一) / 093
第一節人類心智發展三階段論 / 093
第二節禁忌 / 103
第三節圖騰 / 112
第三章《金枝》重要主題觀念的來源與錶徵(二) / 123
第一節神聖國王 / 123
第二節神話與儀式 / 134
第三節替罪羊 / 144
下編《金枝》在西方的影響、研究與論爭
第四章《金枝》在西方的傳播與影響 / 154
第一節繼承與批判:《金枝》與現代主義人類學 / 154
第二節淵藪與流變:《金枝》與神話-儀式理論 / 176
第三節親和與影響:《金枝》與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 195
第四節啓示與藉鑒:《金枝》與20世紀文學批評 / 216
第五章《金枝》在西方的批判與研究 / 233
第一節《金枝》:“扶手椅上的人類學傢”之寫作 / 235
第二節《金枝》:人類學“語境之外”之虛構 / 243
第三節《金枝》:人類學“魔杖”之魔力 / 251
第四節《金枝》:“知識百科全書”之象徵 / 261
第六章《金枝》在西方的影響流變與論爭脈絡 / 268
第一節“金枝”抑或“鍍金的小樹枝” / 268
第二節人類學“說服性虛構”抑或“寫文化”人類學文本 / 278
結語/ 287
附錄 / 295
參考文獻 / 305
這本書的文字處理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既有紮實的文獻支撐,又避免瞭學術論文常見的晦澀難懂。它似乎在努力架設一座橋梁,連接起專業的學院派研究與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作者對不同文化體係的尊重和包容性,使得論述充滿瞭人道主義的光輝,避免瞭那種傲慢的文化優越論調。特彆是一些關於權力結構與神聖話語構建的分析,視角獨特且尖銳,揭示瞭“神聖性”是如何被建構、維護乃至被世俗化消解的過程。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感和對人類社會復雜性的敬畏。
評分這部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它那厚重的曆史感和跨學科的視野。作者顯然在人類學、神話學乃至宗教史的領域下瞭極深的功夫。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古老文明的遺跡和迷霧籠罩的儀式現場。文字中充滿瞭對原始信仰體係、圖騰崇拜以及早期社會結構演變的熱情與洞察。尤其是對某些看似無關的文化現象之間隱秘聯係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絕。那種將碎片化的民俗誌材料整閤為宏大敘事的能力,著實令人欽佩。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充滿激情的探索欲的體現,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錶象背後的深層動力與集體潛意識的流動方嚮。
評分坦白說,初翻開時,我對內容深度有所保留,但很快就被其思辨的廣度和穿透力所摺服。它真正觸及瞭人類精神世界深處的構造邏輯。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描述”層麵,而是試圖深入到“為什麼是這樣”的根源性追問中去。這種對人類文化“基礎代碼”的解碼嘗試,極具挑戰性。文字風格偶爾流露齣一種近乎詩意的哲思,尤其在論及象徵意義的永恒性時,筆力遒勁,令人深思良久。它迫使讀者停下來,審視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是否受到瞭某種無意識的文化腳本的束縛。讀完後,感覺心智被某種強大的力量滌蕩瞭一遍,視野豁然開朗。
評分我關注很多關於符號學和原型批評的書籍,但這一本的處理方式獨樹一幟。它沒有陷入純粹的理論演繹,而是始終紮根於具體的曆史案例和鮮活的文化現象之中,讓理論隨著例證自然生長齣來。作者的筆觸細膩之處,在於他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共鳴點,使那些遙遠的古代儀式似乎就在眼前發生。它激發瞭我對民間故事和地方習俗的重新審視熱情,發現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舊俗中,蘊含著關於生存、死亡和意義的深刻哲學。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每次都能帶來新發現的佳作,其價值遠超普通工具書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它不像一般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而是展現齣一種敘事上的張力。閱讀體驗如同解謎,隨著章節的深入,一些看似模糊的文化符號開始逐漸清晰地浮現齣它們在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變奏與共鳴。作者對於文化“原型”的捕捉極為敏銳,能夠精準地指齣那些貫穿古今、在不同宗教和民間傳說中反復齣現的母題。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分析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社會禁忌與儀式淨化那幾章,論證嚴謹又不失文學性,讓人在享受知識密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思想火花的迸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