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对19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潮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对清末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有所涉猎。然而,一旦跨过这些初期的障碍,随之而来的智识上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现代化”这一宏大叙事的早期辩论现场记录。书中揭示的,是如何一个工业革命的后来者,面对一个曾经领先世界的文明体时所采取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的碾压策略。恩格斯对英国工业资本如何利用其技术优势瓦解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描述,读来令人不寒而栗,那是一种结构性的、非道德层面的“征服”。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评论,上升到了对全球资本流动与文明冲突的哲学探讨层面。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传统是如何被不可逆转地推向变革的深渊的。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选集显然是为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准备的,注释详尽,考证扎实,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比如,书中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某些侧面分析,不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封建王朝末期的农民暴动,而是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贸易扩张和白银流动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解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因素可以简单概括。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或全球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它以一种沉甸甸的文献重量,确立了一个分析中国近代性转折点的经典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一个强大而批判性的外部观察镜。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依赖的西方新闻报道和驻华使节报告,虽然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偏见,但其对清朝官僚体系低效、腐败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描摹,却意外地精准地印证了中国内部知识分子对国家危机的感知。这种外部印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点。我特别关注了他们对中国农民起义的解读,那种将社会经济基础的瓦解与政治动荡直接挂钩的分析角度,即便是今天来看,依然是理解社会动荡的有力工具。它强迫读者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去审视那些驱动历史齿轮的更宏大、更冷峻的经济力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深入的“去魅”过程,剥离掉历史表面的喧嚣,直抵其经济结构的深层肌理。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的期待是能读到一些关于古典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情境下应用的教科书式案例,但实际的阅读体验远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富有张力。书中收录的通信和文章片段,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面对一个庞大而陌生的东方帝国时的那种谨慎的、不断修正的求索过程。他们并非拿着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中国的问题,而是在接收来自远东的第一手观察和第二手资料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分析框架。这种动态的学术建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教材。特别是他们对“亚洲生产方式”的早期探讨,在与中国个案的对照下,显得格外微妙和充满辩证法。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与现实的复杂性发生碰撞,以及思想巨人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努力构建一个尽可能接近真相的解释模型。这种展现思想“工作现场”的特质,比任何最终定论都更具学术价值。
评分这部作品集简直是一部思想的活化石,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中国议题的零星论述和深入分析汇集一堂。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穿越了19世纪中叶到晚期风云变幻的中国大地。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取材料时的那种审慎与精准,没有做过度的解读或生硬的嫁接,而是让历史文献本身说话。那些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晚清政局的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其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们如何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宏大叙事中,精准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爆发点,这不仅是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评判,更是对全球体系中弱势文明如何被卷入现代性进程的深刻反思。那种超越时代的理论预见性,让人在掩卷沉思时,不禁对当下国际格局中权力转移与文化碰撞的逻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想从源头追溯西方经典理论如何审视东方古老帝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