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日記:我的長徵親曆記

軍中日記:我的長徵親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童小鵬 著
圖書標籤:
  • 長徵
  • 紅軍
  • 迴憶錄
  • 軍旅
  • 曆史
  • 戰爭
  • 親曆記
  • 革命
  • 中國近現代史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39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7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一位曾經給毛澤東、周恩來當過秘書的老紅軍童小鵬留下的6本軍中日記手跡。記載瞭作者從1933年1月1日至1936年12月16日的戰鬥生活經曆。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包括本次第1次公開齣版的日記手稿全部影印件和部分已經公開發錶過的簡體印刷版;下篇主要包括延安時期童小鵬《長徵記》的譽寫稿手跡及其他。史料真實,彌足珍藏和學習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父親童小鵬的《軍中日記》
上篇
《軍中日記》手稿影印件和摘記印刷版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蘭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下篇
一九三六年《長徵記》謄寫稿影印件和印刷版
《長徵記》五篇文稿影印件
《長徵記》導讀
離開老傢的一天
夜行軍的一幕
泥菩薩——小廣仔
粵漢路旁
禁忌的一天
殘酷的轟炸
波羅子

前言/序言

  我的麵前,擺著6本不同大小、不同顔色的薄薄的日記本,邊角已經磨損,呈鋸齒般的模樣。每一本的封麵上,都寫著“軍中日記”幾個字,旁邊還標記著年月、編號,畫有紅色五角星的簡單圖案。
  《軍中日記》,是我父親童小鵬留下的一部珍貴日記。
  “紅軍的生活是最光榮的生活”
  《軍中日記》的第一本是棕褐色的軟封皮,記錄時間從193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第二本是一本已泛黃的練習本,記錄時間從1934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第三本是稍大點的練習本,頂部還用瞭紙繩加固,記錄時間從1935年1月1日到6月30日;第四、五、六本均是硬紙殼的封麵。第四本的記錄時間從1935年7月1日到1936年4月30日。第五本的記錄時間從1936年5月1日到9月30日。第六本的記錄時間從1936年10月1日到12月16日。也就是說,《軍中日記))可以分為三部分:《中央蘇區日記》《長徵日記》和《陝北日記》。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些80多年前的日記本,注意到在每月一日前都畫著各式各樣的簡圖,類似於牆報式的宣傳畫。而且,第一本日記的上半部分有水浸過的痕跡,可能受過雨淋或者曾掉到水裏。這些日記使用不同種類、不同顔色的筆寫成。有用紅色、藍色、黑色鋼筆水寫的,有用黑色鉛筆寫的。有時用兌瞭水的藍色鋼筆水寫的——淡藍色的字——這也是我上初中時有過的體驗。但日記多數還是用黑鉛筆寫的,以至於有些鉛筆字已相當模糊,要眯著眼費勁看纔能辨認齣來。可見當時鋼筆水還是供不應求,或者是行軍作戰中不便攜帶。
《血與火的足跡:一位老紅軍的口述實錄》 這是一段塵封的歲月,一段用血淚和信念鎸刻的史詩。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摘錄,也不是官方史料的梳理,而是聚焦於一位普通紅軍戰士,李德纔,他以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迴憶瞭他親身經曆的那場舉世聞名的偉大徵途。沒有誇張的渲染,沒有虛假的煽情,隻有一個經曆過生死考驗的士兵,對往昔戰友、對革命理想、對苦難與輝煌的真切袒露。 翻開本書,你將跟隨李德纔的腳步,穿越時空,迴到那個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將帶你走進那個隻有草鞋、隻有土槍、隻有飢餓和嚴寒的隊伍。他不會給你講述戰略戰術的宏大布局,也不會分析政治格局的復雜變遷,他隻會告訴你,在那片被敵人重重圍剿的土地上,他和他的戰友們是如何一步步艱難前行的。 故事從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如何被革命的浪潮裹挾,毅然投身紅軍開始。那時,他或許並不完全理解“革命”的深層含義,隻是懷揣著樸素的理想,和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樸素擔憂。然而,當他穿上軍裝,踏上徵程,他便被捲入瞭曆史洪流的中心,被鍛造,被洗禮。 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瞭鮮活的人物群像。那些與李德纔並肩作戰的戰友,他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豪爽仗義,有的英勇無畏,有的卻在殘酷的戰爭中過早隕落。他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牽掛,自己的恐懼,以及在絕境中爆發齣的驚人勇氣。李德纔會在不經意間,勾勒齣他們臉上的笑容,描述他們臨終前的囑托,迴憶他們共同分享的最後一塊乾糧,以及在寒夜裏互相依偎取暖的溫暖。 你將聽到關於“爬雪山”的真實感受。那不是書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刺骨的寒冷是如何侵蝕身體,高反的窒息感是如何壓迫胸腔,腳下的冰雪是如何滑膩危險,以及每一次跌倒又爬起的艱難。他會告訴你,當飢餓如野獸般撕扯胃袋時,他們是如何剋服生理的極限,僅僅依靠著口中含著的草根,或者微不足道的野菜,來維持生命的最後一點火光。他會講述,在死亡的陰影下,有人選擇瞭放棄,有人選擇瞭堅持,而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又付齣瞭怎樣的代價。 “過草地”的艱辛,同樣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那是一片被死亡籠罩的沼澤,泥濘不堪,毒蟲肆虐,食物奇缺。李德纔會細緻地描述,他們在沼澤中跋涉的疲憊,在找不到水源時的焦渴,在遭遇敵軍突襲時的驚險。他會迴憶,那些為瞭給戰友尋找一點點可食用的植物而冒著生命危險的同誌,以及在絕境中,如何用微小的希望支撐著彼此,繼續前行。他不會迴避其中的絕望,但更會強調,那種在絕望中萌生的戰友情誼,是如何成為他們最強大的力量。 書中,還會齣現許多令人難忘的片段。比如,一次突如其來的戰鬥,士兵們是如何在炮火紛飛中尋找掩體,如何用簡陋的武器與敵人殊死搏鬥。又比如,一次夜間行軍,漫天的星鬥和無盡的黑暗,如何讓人們産生迷失與孤獨,但遠處偶爾傳來的歌聲,又如何給予他們繼續前進的勇氣。他還可能迴憶起,在短暫的休整時刻,大傢圍坐在一起,分享從敵人手中繳獲的稀少食物,或者在篝火旁,聽一位老同誌講述革命前的故事,來緩解內心的疲憊與恐懼。 李德纔的敘述,充滿瞭細節。他會告訴你,戰士們破舊的軍裝是如何掛滿身上的露水,他們的臉龐是如何被風霜侵蝕得如同老樹的年輪,他們的眼神中,既有曆經滄桑的疲憊,也有對未來的堅定。他會告訴你,行軍途中,戰士們是如何發明各種各樣的小技巧來剋服睏難,比如如何辨彆方嚮,如何找到乾淨的水源,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保持衛生。這些樸實的細節,比任何宏大的理論都更能觸動人心,它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頑強生命力。 這本書,也是關於信仰的見證。在無數次瀕臨絕境的時刻,是什麼支撐著這些年輕的生命,讓他們沒有放棄,沒有退縮?李德纔的敘述,會讓你看到,那不僅僅是對“革命”二字簡單地理解,而是對一個更公平、更美好的未來,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他會講述,當聽到同誌們高唱《國際歌》的時候,內心的那種激蕩;他會迴憶,當看到那些為瞭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那種沉甸甸的責任感。這些抽象的信仰,在具體的苦難麵前,變得無比堅實,成為支撐他們走齣死亡沼澤的力量源泉。 你也會在書中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有離傢時的不捨,有對父母妻兒的思念,有戰友之間的生死相依,有初戀的青澀與美好,也有失去親人和戰友時的撕心裂肺。這些情感,在殘酷的戰爭中,顯得尤為珍貴,它們讓這些在血與火中錘煉的戰士們,依然保持著人性的溫度。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真實性。它沒有經過精心的修飾,沒有迴避那些殘酷的現實,它隻是一個老兵,用他最後的力氣,將那些深深刻在他記憶裏的畫麵,講瞭齣來。這些話語,也許不那麼流暢,也許不那麼優美,但它們卻擁有著最原始的生命力,最動人的力量。 《血與火的足跡:一位老紅軍的口述實錄》,是一次穿越曆史的旅程,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它不是教科書,也不是教材,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證詞,一份對曆史最真誠的記錄。讀完這本書,你或許無法完全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但你一定會對那些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付齣巨大犧牲的革命先輩們,産生最深刻的敬意。你將明白,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是一種洗禮,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一種對曆史的敬畏。 本書的目的,不是為瞭歌頌,而是為瞭銘記。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生命。讓後人能夠從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中,觸摸到曆史的脈搏,感受到先輩們走過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懂得感恩,更加堅定前行的步伐。這,便是李德纔老人,用他最後的口述,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那些經過修飾和美化的曆史讀物,而是以一種近乎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方式,將一段充滿血與淚的曆史呈現在我們麵前。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但正是這種冷靜,反而讓那些殘酷的現實更加觸目驚心。我特彆被書中對於睏境中人性的描繪所吸引,有好人,也有在絕境中暴露本性的人,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車輪碾過,留下的不僅僅是英雄的傳奇,更是復雜而真實的眾生相。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而是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呈現,這恰恰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閱讀過程中,我幾度停下來,思考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又是如何在這片絕望的土地上,找到繼續前進的理由。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有溫度的故事。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記錄下瞭一段非凡的曆程。我被作者的視角所吸引,他似乎總能在最平凡的場景中,捕捉到最深刻的意義。我讀到瞭關於決策的艱難,關於犧牲的無畏,關於希望的渺茫,卻又總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股不屈的精神。這本書讓我對“長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曆史概念,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一段充滿艱辛卻又無比壯麗的旅程。我從書中看到瞭普通人的力量,看到瞭在逆境中,人性的光輝是如何閃耀的。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一次與精神的連接。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帶來的思考是多維度的,既有對曆史事件本身的震撼,也有對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角色和選擇的審視。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仿佛一位旁觀者,又仿佛一位親曆者,用一種沉靜的目光,觀察著一切的發生。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堅持”的意義所打動。在那個飢寒交迫、前途渺茫的時刻,是什麼讓人們能夠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嚮前走?書中的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每一次微小的互助,每一次艱難的決策,每一次對未來的微弱希望之中。我從中看到瞭普通人的偉大,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堅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那個年代的厚重感所包裹。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那些關於行軍、關於飢餓、關於每一次艱難的抉擇,都仿佛曆曆在目。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彌漫的艱辛,卻又能在字縫裏捕捉到那股支撐著人們前行的信念。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在某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戰士們如何相互依偎取暖,那種在絕境中迸發齣的溫暖和力量,真的讓人動容。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片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與他們一同經曆著風雨。書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鮮明,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去刻畫,但每一個人物的言行舉止,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的烙印,有堅毅不拔的戰士,也有心懷理想的年輕人,他們共同譜寫瞭一麯悲壯的贊歌。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傳承,將那段曆史的厚重與精神,深深地植入瞭讀者的心中。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部凝固的電影,每一幀都充滿瞭力量和情感。我被作者的敘事節奏深深吸引,他並沒有急於將故事推嚮高潮,而是循序漸進地展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巨大的孤獨感,那種在廣袤土地上,與自然抗爭、與命運搏鬥的無助。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瞭希望的種子,看到瞭在最黑暗的時刻,人們之間相互傳遞的溫暖和鼓勵。書中的一些片段,如描寫對食物的渴望,對休息的期盼,都寫得如此真實,讓我能夠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無數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閱讀這本書,是一種迴顧,也是一種緻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