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界有关近代外交史专著的某些章节或论文,对某些中外礼仪冲突虽有所涉及,但根本着眼点在于中外关系或外国对华侵略史的研究。全面系统研究中外礼仪之争的专著,目前尚属厥如。
本书主要关注清代中外外交礼仪之争,同时兼顾中国近代的外交问题,力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近代世界的宏观格局,客观认识中外关系及外交礼仪的冲突与论争,分析了中国外交和外交礼仪的近代化以及从隔膜、冲突,到逐渐融合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品有《晚清南国》、《晚晴的四张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与事功》、《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圆明园三百年祭》等。
绪论 外交和外交礼仪
第一章 天朝大国与东方国家秩序
第一节 远古中国人的政治秩序观
第二节 现实制度与理想模式的背离、统一
第三节 明清天朝大国与东方国家秩序
第四节 清政府与西欧早期来华外国使团的交往礼仪
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两国外交使团的交往礼仪
第一节 从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诺夫使团来华
第二节 尼果赖使团来华
第三节 义杰斯使团来华
第四节 伊兹玛依洛夫使团来华
第五节 萨瓦使团来华
第六节 清廷使臣两次使俄
第七节 中俄边境上的礼仪之争
第三章 中英外交礼仪冲突的初起
第一节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的礼仪冲突
第二节 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后的礼仪之争
第三节 律劳卑事件与中英礼仪之争
第四章 “平等”与“不平等”的外交礼仪之争
第一节 天朝大国不承认外夷的“平等”
第二节 中外官员“平等”往来的交涉
第三节 严中外礼制之防
第四节 中法初交中的外交礼仪
第五节 中外官员“平等”交往礼仪的最终确定
第五章 咸丰朝外国公使驻京及其礼仪问题
第一节 外国公使驻京问题
第二节 平和?还是狡诈——美国公使与清廷外交礼仪之争透视
第三节 外国公使驻京前后的礼仪交涉
第四节 太平天国与英法美等国使华代表的外交礼仪之争
第六章 在冲突中转型的外交礼仪
第一节 清国公使出洋——从屈辱中走向世界
第二节 同治朝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礼仪争执与解决
第三节 同世界外交礼仪的对接(上)
第四节 同世界外交礼仪的对接(中)
第五节 同世界外交礼仪的对接(下)
第六节 循名责实的外交机构
通观清代的历次中外礼仪之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清廷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特别是乾嘉时期,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天朝大国思想,没有视英国等西方国家为平等的交与国,在彼此交往中也不够尊重对方,不符合国家交往的平等互尊原则,但是,却没有违背国家交往的最高、最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当清廷不得不以平等对待西方国家,给其以尊严地位之时,清廷自身却被置于重重的不平等网罗之中,已无自己的国家、民族尊严可言了,表现出极其明显的逆向不平等,中外礼仪之争也表现出明显的侵略与反侵略色彩。
清统治者在中外礼仪之争中坚持自身礼仪的民族性、传统性,从根本上说并无大错,但是,他们没有将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地联系,而是割裂、对立起来,坚持这样的民族性、传统性,实则是一种不顾客观事实的僵化,停滞不前。清廷的这种不谙世界大势,盲目虚骄自大的天朝大国心理,不但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民族灾难,也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国传统礼仪的民族性。如果说乾隆时期清统治者的天朝大国心理,尚有其存在的某些客观政治、经济基础,清统治者尚表现出一定的“王者不治夷狄”的宽容豁达和充满自信的大国风度的话,那么到了道光、咸丰年间,清统治者的天朝独尊思想则完全变为海市蜃楼式的盲目虚骄,充分暴露出清统治者的迂谬腐朽;如果说同治时期清统治者在天朝大国之梦破产后,仍顽固地不肯承认这一现实,仍力图以阿Q式的方法自我陶醉的话,那么,光绪庚子年后的严酷事实,则迫使清统治者既不能再以天朝大国的神话欺人,也不能自欺自愚了,顽固的“鸵 鸟”也不得不把藏在沙堆里的头抬了起来,正视现实了;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外礼仪之争的总趋势是清政府居于主动地位,是力图屈人而从已的话,那么自此以后,清政府则逐渐退居于被动地位,不得不屈已而从人了;如果说乾、嘉时期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在于中外政治体制、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的隔膜与不同,同治时期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列强力图以强权政治打破清王朝的天朝大国意识,强迫清廷在国家交往中遵循资本主义国家惯例的话,那么,光绪庚子年以后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则完全是列强丧失理智,毫无根据地“欲泄其攻馆(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围攻外国使馆之事)之忿”的帝国主义报复心理。
清统治者因长期实行自我封闭式的闭关锁国政策,不稔国际大势,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挑战,不是以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害关系,而是以外国人是否遵从中国传统体制、礼俗等,为其能否保持国体尊严与独立的首要标准,对于真正损伤国体者,反而漫不经心,甚或茫然无知。金玉其外而败絮其内的乾嘉时期,清统治者在礼仪问题上虽颇多无谓的争执,但斯其时,资本主义各国尚未识得清王朝的庐山真面目,大清帝国的国威未坠,尚可勉强维持天朝上国的虚假门面,且无实质性的失权行为,揆诸当时情势,尚有微词可解。但是道光朝,特别是咸丰朝以后,内忧外患,频生迭起,危机四伏,中国的积弱之势已暴露无遗,逐渐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海关等国家主权,中外敦盘樽俎之间,几乎无不受制于人。清统治者不但不能,而且不知于折冲商辩之际,力争国家利权,维护国之大体与尊严,反而在礼节末端上持之甚坚,常常因小而失大。
第二段: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部能让我沉浸其中的学术力作。我个人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清朝的转型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外交,特别是涉及国家形象和尊严的外交礼仪,恰恰是那个时代最能体现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焦点。读过一些关于晚清历史的书,总感觉对当时的外交细节了解不够深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笼统地知道“闭关锁国”或者“不平等条约”,但具体到每一次的外交接触,双方是如何沟通、如何博弈,特别是那些被视为“小节”但实际关乎大局的外交礼仪,往往被一笔带过。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明确地将“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并列,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当时清朝的外交官员们,他们是如何在既定的规则和新的外部压力下,既要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又要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局势的。书中会不会包含大量的史料分析,比如当时的奏折、使节往来信函、外交笔记等,通过这些原始材料,去还原那些充满张力的谈判场景和礼仪冲突?“礼仪之争”听起来像是文化和观念上的较量,它背后一定折射出东西方在国家主权、民族平等、国际交往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些看似繁琐的礼仪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民族自尊、国家意识的觉醒,甚至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光是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落,离不开对它对外关系的审视,而外交,尤其是礼仪上的较量,往往是这种关系的冰山一角,却又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在那个等级森严、规矩繁复的时代,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使节们在紫禁城内或圆明园外相遇,他们的每一次揖拜、每一次递送的国书、每一次的宴请,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国家尊严的博弈和国家利益的角逐。这本书,我想,应该会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关键时刻。我想知道,当西方世界带着新的科技和观念冲击着古老的中华帝国时,清朝的官员们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固守传统,还是有所变通?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节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外交智慧在闪耀,又或是怎样的战略失误在酝酿?尤其是“礼仪之争”这个关键词,更是点燃了我对细节的探究欲。我知道,在历史上,中西方在外交礼仪上的冲突并不少见,比如跪拜之礼,就曾引发过不少争议。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具体的事件,展现出当时的谈判过程、舆论反应,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它会不会从多个角度,比如朝廷内部的争论、地方官员的应对、民间对此的看法等等,来展现这场“礼仪之争”的复杂性?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出清代外交背后深层的文化冲突与政治博弈,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第五段: 偶然间瞥见《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这套书,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它的对外交往,就如同窥探一座宫殿只看了外墙,而忽略了其内部精巧的构造和运作机制。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特别是与崛起中的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决定意义的篇章之一。而“外交礼仪之争”,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我立刻联想到,在那个时代,当不同文明、不同政治体制、不同价值观念的代表们进行接触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会面安排的细微差异,都可能被赋予极高的象征意义,甚至成为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试金石。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些“争执”。它们是纯粹的文化误解,还是精心策划的外交策略?书中是否会展现,清朝的统治者和外交官们,是如何在古老的礼制和新兴的国际规则之间挣扎,他们又是如何试图利用或规避这些礼仪问题来达成自身的外交目标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我深入到那些充满细节的谈判场景,去感受当时双方内心的想法,去理解每一次的妥协与坚持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清代外交官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智慧、勇气与局限性的一次深刻画像,是对中国在世界格局变迁中,如何找寻自身定位的一次重要探索。
评分第四段: 说实话,起初看到《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书,可能充满了枯燥的史料和学术性的分析。但仔细琢磨了一下,又觉得它极具吸引力。我的兴趣点在于,这本书是否能把那些发生在历史深处的、我们普通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的外交细节,讲得生动有趣,并且有说服力。我一直对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感兴趣,而外交,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互动,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有时候,历史的走向,并不是由惊天动地的战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和决策累积而成。比如,在外交场合,一个细微的礼节上的让步,或者坚持,都可能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的“礼仪之争”这个概念,就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外国人对清朝的哪些礼仪感到不适应?反过来,清朝官员又如何看待外国人的交往方式?书中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使节的到来,是如何因为礼仪问题而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影响到双方的谈判进程?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那个时代的外交官们的视野,去感受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所做的权衡,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度挖掘,是关于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的重要文献。
评分第三段: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填补我对清代外交理解空白的书籍。当《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映入眼帘时,我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清朝,一个集东方传统文化之大成,又不得不直面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时代,其外交活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微妙的时期之一。而“外交礼仪之争”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侧面——即便是细微的礼节,也可能成为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战场。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呈现这些“争论”。它们是源于双方文化认知的差异,还是源于政治上的权力博弈?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例如在觐见皇帝时,外国使臣是应该行跪拜礼还是鞠躬礼,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的究竟是怎样的历史渊源、民族情感和国际法观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当时清朝政府内部,在如何处理这些外交礼仪问题上,是否存在不同派别的观点和争论,以及这些争论最终是如何影响国家决策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外交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清代统治者和外交官们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交往格局时,其思维方式、应对策略以及文化自觉的一种深刻解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从更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处,理解清代外交的得失与成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