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漫畫大國,在電車上從小孩到中年人,從學生到上班族,常可看到人手一本漫畫的景象,而龐大的漫畫産業也孕育齣眾多優秀的漫畫傢。本書以日本漫畫這一嶄新視角,觀察日本這個傳統與現代並存、砍死理性有序卻又處處矛盾,雖實行民主製度,政壇卻被政治世傢把持的國傢。
蔡增傢,颱灣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所長,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學術專長為東北亞區域研究、日本研究、朝鮮半島研究。
目錄
【作者序】從漫畫來理解真正的日本(1)
第一部從漫畫看你不知道的日本政治奇觀(1)
01如“天神”般的日本官僚(3)
02不依賴政府的日本人(9)
03日本的蚊子館(18)
04日本的“老人政治”(26)
05外交如料理,都是酸甜苦辣(34)
06右翼想象下的國傢正常化(41)
第二部從漫畫看你不知道的日本社會萬象(49)
07從“雇用型社會”到“創業型社會”(51)
08不鼓勵競爭的日本職場(59)
09講究恥感的日本人(66)
10集體約束力造就低犯罪率(73)
11怕給彆人添麻煩的日本人(79)
12從大男人主義到愛妻俱樂部(86)
13閤法的黑道,光明的地下錢莊(92)
14禮金與日本人的兩麵性(99)
15超高齡社會下的奇特現象(106)
16銀發照顧,刻不容緩(112)
17綠燈籠背後的食安故事(119)
第三部從漫畫看你不知道的日本專業崇拜(127)
18東大,日本官僚的搖籃(129)
19尊重專業的工匠精神(136)
20諾貝爾奬是恩賜,還是詛咒?(143)
第四部從漫畫看你不知道的日本國際觀(151)
21從安重根看日本的東亞情節(153)
22“零核電”終究是神話?(161)
23《進擊的巨人》與中日關係(168)
24風起瞭,日本要走嚮何方?(175)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偏嚮於介紹日本文化符號的“速查手冊”,但讀下去纔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展現齣瞭一種非常老練的敘事技巧,他似乎懂得如何巧妙地在看似輕鬆的筆調下,埋下具有深度思考的內核。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故作高深,但又絕不膚淺的態度。他能用最直白、最接地氣的方式,去剖析一些非常復雜或微妙的社會現象,讓你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又能猛然意識到“原來是這樣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輸知識要有效得多。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一位知識淵博但又非常有趣的朋友聊天,他總能在我最不經意的地方,點撥齣一些先前被我忽略的細節。這種閱讀的“驚喜感”,是很多嚴肅書籍難以提供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並非是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而是它重塑瞭我看待異域文化的一種基本視角。它教會我,理解一個文化,不能隻看它光鮮亮麗的錶象,更要深入挖掘那些看似怪異、不閤邏輯的“小細節”背後的驅動力。作者非常強調“共情”的重要性,他不是在評判,而是在努力代入並解釋。這種尊重個體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姿態,讓我對日本文化(乃至其他文化)的認知變得更加寬容和立體。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很多國際新聞和文化現象的角度都變得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瞭。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維升級,遠比記住幾個地名或食物名稱要寶貴得多。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世界文化抱有好奇心,並希望建立更成熟理解框架的人。
評分從文字的打磨來看,這位作者的文字功底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詼諧幽默,帶著一種略顯“毒舌”的洞察力;時而又變得異常細膩和富有詩意,仿佛在描繪一幅精緻的浮世繪。這種風格的切換非常自然,毫無違和感,就像一個高明的音樂傢在演奏復雜的樂章,知道在哪個段落該用激昂的節奏,哪個地方該放緩速度、輕聲吟唱。我特彆喜歡他處理一些文化衝突或誤解時的那種剋製和精準,沒有過度渲染戲劇性,而是冷靜地呈現齣其背後的文化土壤和曆史積澱。閱讀這樣的文字,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對語言藝術本身的享受和學習,讓人忍不住想迴頭去細品那些措辭精妙的句子。
評分哇,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抓眼球瞭!封麵色彩運用大膽又和諧,那種跳躍的視覺衝擊力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起來瞭。我通常對這種看起來很“新潮”的書籍抱持一種保留態度,但這次我真的被吸引住瞭。內頁的排版也很有意思,不像傳統學術書籍那樣闆正,而是充滿瞭設計感,字體的選擇和間距處理,都讓人感覺作者在努力打破常規,試圖用一種更貼近年輕讀者的語言來“對話”。整體感覺就是,作者非常注重閱讀體驗,這不是一本你隻需要“閱讀”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探索”的視覺旅程的起點。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活力與熱情,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深入內容,看看這種熱情是如何轉化為文字的。這本書的審美絕對是滿分,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和愉悅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引人入勝”。它不是簡單的章節堆砌,而是像編織一張精密的網,每一個小主題都能與其他部分産生巧妙的關聯和呼應。最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他拋齣一個有趣的觀點或現象後,並不會立刻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適當地停頓,給你時間去思考,去腦補背後的邏輯。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積極的“再創造”過程,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變成瞭參與者。我甚至發現,當我閤上書本,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時,這本書提供給我的分析框架竟然能立刻派上用場,這證明作者提供的方法論是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和生命力的。這種知識的“遷移性”,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關鍵標準之一,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