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创新创业教育论》着眼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全国各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容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机制、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模式与机制、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众创空间等平台的作用与运作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案例分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模式与机制等。本书着眼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合高等院校从事双创教育、管理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的读者朋友们。
作者简介
毕星,博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天津市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出版《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精要》《建设工程管理》等著作/译著。
目录
序言Ⅰ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构建健康的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原则和方法
理工高校本科创业教育探究
黄河科技学院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地方工科高校多元驱动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估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关键问题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双创”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全学程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河南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二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国外借鉴及启示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路径分析
理工高校本科通识课程“创业管理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力推创新创业实践
众创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机制研究
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策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
河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二维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古代智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启示
贯彻习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机制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PUBP模式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我省民办高校的双创实践、转型矛盾与发展路径
第三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与机制
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问题、模式及对策
耦合与内聚:高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研究
理念、课程、师资:探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融共生之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透视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考
依托胡格模式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析
高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第四篇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高职院校创业咨询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探析
“双创”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
基于创客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视角下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研究
“双创”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思想研究
河南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
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MTI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证方式研究
第五篇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众创空间等平台的作用与运作模式
高校孵化器如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绩效评估研究
打造教育实践孵化三大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就业三位一体
资本助推创新科技引领未来
浅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
应用型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项目驱动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科技型双创教育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
地方高校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与实施路径探析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
以创业实践基地为支点,打造学生创业综合平台
关于对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和阿里巴巴学院创新创业考察的启示
河南省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网络爬虫技术在双创政策爬取与内容识别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客、众创空间培育
第六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案例分析
制度变革与创业:基于清华校友创业调查的研究发现
高校创业教育“热”与学生创业参与“冷”有效对接探析
大学生创业选择:环境认知、能力基础和行为偏好
大学生技术创业者能力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经济价值及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大学生“伪创业”现象之分析
依托社会实践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互联网+”竞赛的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拓展课外培养渠道推进“定制培训”模式
转型发展中地方院校理工科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调查研究
第七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模式与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组织特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培育高校软件人才模式的探索
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研究
分享经济环境下的创业机会分析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转让合约的买方识别与机制设计问题分析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资产的影响研究
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
创新创业教育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部分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实证分析
李家华1,祝军2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因势利导,澄清思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此,本研究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为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目前高校在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实质性的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因主客观因素制约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构的思路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报告中作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判断: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新机遇,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则彰显着我国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报告再次明确了我国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未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重点。初始于20世纪末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近几年在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得到了爆发式增长。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需要进一步因势利导,澄清思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创新创业是基于需求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创业的实践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顺势而为,实现正确定位和有效调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加有所作为,以满足“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启动了本课题研究。
2研究背景
2.1双创教育及双创教育的意义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是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层次目标,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意思维、商业模式设计、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市场运营、企业申办、新创企业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助力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宗旨是为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的现实选择。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党的十九大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 “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
前言/序言
序言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等战略任务,绘就了未来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值此之际,由杨雪梅教授、王文亮教授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论》即将付梓,对此,我表示由衷的祝贺。《创新创业教育论》从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要求的高度出发,针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高等教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激情和潜力进一步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调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并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30日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这些重要论断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和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名,达到727万名,并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95万名,明年即将突破800万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创业难、创业成功率低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高等诸多瓶颈问题亟须破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关注就业率到注重就业质量,从“好就业”到“就好业”; 如何鼓励引导更多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特定的素质,包括宽广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健全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执着的事业追求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和大学的使命,也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协调发展,大学和中小学要协同改革。
我始终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养成的强烈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基本素质,对他们进入大学深造乃至工作之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这是由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才成长规律、大学具备的各种优势和特点所决定的。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使命和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努力将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优良的制度环境,重视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在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进程中,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除了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外,在就业或创业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取得创新型的成果以及开拓性的业绩,也是我们评价创新人才的基本依据。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所在工作单位的小环境,以及社会政策、舆论、文化的大环境,对他们能否脱颖而出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也需要教育外部的各个领域提供良好的条件,包括政府、社会、家庭、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我们的孩子成长为创新人才、彰显个性和特长提供良好条件,助力他们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健全教育、实践、服务和保障体系,支持学校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瓶颈问题愈加凸显。要破解这些教育发展难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创新,而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教育观念的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对传统进行价值反思和对现实予以深度审视并作出的适时调整和应对,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的重要先导。我们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与合力。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 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中提出,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什么经验,还存在哪些瓶颈问题,持续改革的道路怎么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已经非常迫切。《创新创业教育论》作为一本具有很强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应。全书共分为七篇,分别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机制、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模式与机制、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众创空间等平台的作用与运作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案例分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模式与机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 既有政策建议,也有改革方案; 既坚持问题导向,更注重切实可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我很乐意将此书推荐给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者以及创客朋友们,期待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中国高校结出累累硕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我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高等学校及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2017年11月
创新创业教育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创新创业教育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