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King's Chronic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King's Chronic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贤品 著
图书标签:
  • 战国史
  • 诸子百家
  • 史学研究
  • 文献学
  • 历史学
  • 战国文化
  • 王年
  • 编年体史书
  • 史料考证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1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1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外文名称:A Study on the King's Chronic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主要依据清华简《系年》中战国部分的记载,对战国王年问题进行了新的系统探讨。首先,就王年问题较为明确的诸国进行讨论,其次,结合清华简《系年》等出土文献,对一些诸侯国的王年问题进行新探讨。附录部分则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史记·六国年表》中史事的王年系年进行校正,以方便对《史记·六国年表》的使用。

作者简介

  熊贤品,男,湖北鄂州人,1986年1月出生。2008年6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2015年先后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先秦史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7月就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战国史,在《简帛研究》《中原文物》《管子学刊》《四川文物》《盐业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出土文献》等刊物发表和录用论文多篇。

目录

凡例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
1.战国年代范围
2.诸“王”的身份与范围
三 已有成果述评
1.战国年代及王年问题总体性研究的情况
2.战国王年问题分国研究概述
四 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思路
1.研究方法
2.本书写作思路

第一章 秦国王年问题
一 秦灵公年代问题
二 秦简公与秦敬公、秦惠公年代问题
三 关于改订秦出子至秦庄襄王年代的几个问题
四 关于秦王政二十六年未统一六国说的几个问题
五 从包山楚简看巴灭国时间及其相关问题
六 《诅楚文》年代再研究

第二章 魏国王年问题
一 魏献子至魏桓子年代
二 魏文侯年代问题
三 附论关于改订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年代的几个问题
1.魏武侯年代问题
2.魏惠王年代问题
3.魏襄王年代及魏哀王、《竹书纪年》“今王”问题
四 魏昭王在位十九年的物证——论《十九年相邦瘩戈》的年代

第三章 越国王年问题
一 越王勾践(菼执)与鹿郢年代问题
二 越王不寿(丌艮居、丌北古、盲姑)、朱句、翳年代问题
三 越王差徐(者差其余、初无余之、无余之,莽安)年代问题
四 越王无颛(王之侯、王子搜、旨邵豕蒥、菼蠋卯)年代问题
五 越王无强年代问题

第四章 周、齐、韩、中山、燕诸国王年问题
一 周王年问题
1.周敬王年代
2.周元王年代研究
3.关于改订周定王至周赧王年代的几个问题
二 齐国王年问题
1.改订战国时期姜齐世系中齐宣公、齐康公年代的几个问题
2.战国田齐世系中田悼子至齐王建诸王年代补论
……

第五章 楚国王年问题
第六章 晋国王年问题
第七章 赵国王年问题
第八章 宋国王年问题
第九章 鲁国王年问题
第十章 卫国王年问题

结语
附录——《史记·六国年表》史事对应王年校正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华阳国志·蜀志》以为秦国巴郡的设立是在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之时,《水经·江水注》:“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朱圣钟认为秦国的巴郡始设于公元前314年,至前277年最终形成②,其说可从。《史记·苏秦列传》:“苏代约燕王日:‘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史记·秦本纪》:“(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即《史记·楚世家》“秦复拔我巫、黔中”,表明秦、楚在秦灭巴蜀之后还对峡西地区的巴地进行了争夺,在秦国灭巴并于此地设郡之后,秦、楚两国在本地区的争夺并未停止。目前在忠县发现有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偏早(公元前278年以前)的忠县崖脚墓地楚墓,性质一般认为是楚国普通士兵和中下级军官的墓地,同时又发现有在楚人墓葬之上的巴人墓葬,与楚人墓葬有打破关系,即表明在秦国攻占峡西地区之后,楚国还曾在这一地区与秦国进行交战,同时也表明在战国晚期偏早以后,楚人最终离开了忠县而巴人重新回到了这一地区。还发现有年代为战国时期的平扎营、万州大丘墓群、奉节永安镇等楚国高级将领或高级贵族墓群。③上述考古发现正与文献中所记载的秦、楚在秦于巴地设郡后,仍然在本地进行了争夺相符合。
  由于第二个阶段的基本格局是秦国已经在巴地设立了郡,而当时楚国在与秦国争夺巴地主要是以军事活动为主,是否楚国设置有一些机构对所攻取的巴地进行管理,目前还不得而知。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秦灭巴蜀之前,楚对所占领巴地的管理方式,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高至喜认为是采用封巴人首领为王侯,并进行监管的方式①;周集云认为是采用封楚王族到巴地代替巴族首领而进行统治②;刘蓬春、赵炳清认为是将所占领的巴国地区划人楚黔中郡、巫郡来进行管辖③;杨光华则综合上述观点,认为楚国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也封楚王宗族到一些地方而取代原方国部族首领,同时又提出还曾设置有巴郡以管理所占领的巴国地区,认为楚巴郡的地域应包括今忠县以西、泸州以东的长江沿线,以合川为中心的涪江下游、嘉陵江下游以及渠江流域④。按,学者认为楚国封巴人首领为王侯以进行监管的观点多依据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兵器铭文《王孙袖戈》,其铭文一般释为“偲命日:献与楚君监王孙袖”,但从铭文来看,一般被释为“监”的字还尚不能确定,故《战国王年问题研究》认为,是否能由此戈来推断楚国对所占领的巴地推行以巴人首领为王侯,并进行监督的制度,还有待证实。
  从目前已有的材料来看,楚国对所占领的巴国地区的管辖,可能主要是将一些所占领的巴地划人楚黔中郡、巫郡来进行管辖,而楚国设立巴郡以对所占领的巴国地区进行管理的看法还有待证实,现在对这一问题略加补论。
  首先应注意的是楚巫郡、黔中郡的范围。文献中关于楚巫郡的记载较为明确,如《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取巫郡”,《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括地志》“巫郡在夔州东百里”,一般认为巫郡在巫山附近的鄂渝交界地区一带,这一区域是楚文化向巴地西渐的重要通道,楚国将其所占领的巴地归于巫郡来管辖也是合理的。而关于楚黔中郡的范围则需要加以注意,《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
  ……

前言/序言

  在《战国王年问题研究》付梓之际,熊贤品博士嘱我为序。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是熊贤品的博士学位论文。熊贤品2011年在河南大学李玉洁、涂白奎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业之后,又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罗运环教授门下攻读了博士学位。2015年8月,他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和我建立了博士后合作关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不但撰写了《巴灭国再探》等五六篇学术论文、从事着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清华简《系年》与战国王年问题研究”、写出“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部分章节,而且还修改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战国王年问题研究》,并被入选第五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印行。我真为他取得的这些成绩高兴。
  战国王年问题是一项很有难度、很有意思的研究。从事战国王年研究,它涉及当时的称元法、历法、君主名号、国君是即位当年改元还是次年改元、君主在位纪年以外的纪年以及天文史料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把这些融会贯通而做出研究上的推进,是异常艰辛而繁杂的。在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陈梦家《六国纪年》、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平势隆郎《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古代纪年研究序章》和《中国古代纪年研究》,以及吉本道雅《<史记>战国纪年考》等。然而早在清代,据《竹书纪年》研究战国年代,对《史记·六国表》进行订误,研究《战国策》的年代序列等,即已盛行;到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发现后,学术界关于战国年代的探讨有很多成果问世;再到近年,随着清华简《系年》等材料的公布,关于战国年代问题又涌现出许多论文。真可谓成果丰富且庞杂分散,但目前并没有系统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的专门论述,很不方便学者们的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正因为如此,熊贤品《战国王年问题研究》总的意旨是:“试图总结近30年来学界在战国年代方面的成果,方便学界的相关探讨;并试着在前辈学者已有的基础上,结合新出材料,对这些已经较为公认的看法进行再检验,看看这些认识是否成立,并确认一些前辈学者较为合理的观点,避免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以不误为有误的现象。同时结合新出资料,也做出自己的思考,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战国王年问题研究》对于研究战国史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部著作。
  学问的推进每每与新资料的发现密不可分。如前所述,清华简《系年》自公布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这部《战国王年问题研究》.即是结合《系年》来探讨战国史的一部新作。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King's Chronic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战国时期各国史书中关于君王在位年代的记载与考证问题,聚焦于史料的相互印证、年代的校勘与修正,以及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年份的确定。本书并非对战国历史进行全面叙述,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王年”这一核心史学难题之上,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和考古学、文献学的交叉印证,力求还原更为精确的战国时间轴。 第一部分:战国史料中“王年”记载的现状与困境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修史之风盛行,但史料多已散佚,留存至今者多为后世典籍的引用和辑录,如《史记》、《资治通鉴》及部分竹简文献。本书首先梳理了现存关于战国君王即位、在位与去世的记载来源。 1. 核心史料的梳理与评价: 重点分析《史记》中《六国年表》与《世家》的记载,比较其与《战国策》、《吕氏春秋》乃至秦汉以后史书在君王即位年份上的细微差别。分析这些差异的成因,是由于各国史料记载本身的冲突,还是后世史家引述时的误记或取舍。 2. “王年”记载的模糊性: 探讨战国时期纪年方式的复杂性,包括使用干支纪年、以某年为某君在位之“元年”的习惯,以及各国对“即位”时间点(如继位之初、正式称王之时)认定的不一致性,如何造成了年代记录上的系统性偏差。 第二部分:关键君王在位年代的重新校勘 本书选取了几个关键历史节点和影响力深远的君王,进行个案深入研究,力求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1. 魏文侯与魏武侯的年代修正: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霸主,其国君在位时间对理解三家分晋及魏国崛起至顶峰的历程至关重要。本书对比了《史记》与出土文献(如侯马盟书的年代参照),对魏文侯晚期和魏武侯早期的一些关键战役(如吴起伐楚的年份)的定位进行了细致的年代推算,特别关注了公元前四世纪初的年代排序。 2. 楚悼王至楚宣王的“楚悼中兴”时间轴重构: 楚国史料的匮乏使得其年代考订难度极大。本书结合竹简中对吴起变法的记录线索,重新审视楚悼王与楚宣王执政的起止年份,力求精确界定吴起改革的起止时间及其对楚国国力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3. 齐威王时期的“稷下学派”兴衰与年表印证: 齐威王是齐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其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鼎盛期。本书尝试利用稷下学派相关著作的成书年代推测,反向验证齐威王即位及称“王”的具体年份,以及其与邹衍、淳于髡等人的互动时间点。 4. 秦国自商鞅变法至秦惠文王称“王”的衔接: 分析秦国如何从西陲小国逐步迈向中原强国,重点考察秦孝公去世与秦惠文王即位的衔接期,以及商鞅变法不同阶段的相对时间关系,避免将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时间简单线性化处理。 第三部分:考古发现对王年研究的介入与验证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积极引入考古学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出土的简牍、盟书和编钟铭文等实物资料,对传统文献中的“王年”记载进行实证检验。 1. 礼器铭文与年代的锁定: 选取几件关键性礼器(如编钟、鼎)上的铭文,分析其中记载的特定年份(如君王在位第X年)与已知史籍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在文献中记载模糊的君王在位年份提供了潜在的锚点。 2. 竹简文献的年代学意义: 以郭店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中包含的纪年信息或事件叙述,作为校勘传统史料的旁证或反证,探讨战国中晚期史料记录的可靠性。 第四部分:王年差异对历史事件定年的影响分析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论证精确的“王年”考订,如何修正和深化我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 1. 战役与外交事件的精确复位: 选取数个著名的战役(如马陵之战、垂沙之战)和重要的外交事件,展示如果采信不同的“王年”记载,这些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相互影响将如何改变。 2. 制度变迁与王年: 分析各国制度的重大改革(如各国称王、变法推行)与君王在位时间的关系,探讨“王年”的微小差异是否意味着对该国政治走向的关键性判断失误。 本书立足于细致入微的文本考据与跨学科的验证尝试,意图为战国史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年代学基础,为理解战国复杂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精确的“时间标尺”。全书论证严密,引据详实,旨在成为战国史研究领域中关于时间框架构建的权威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目录的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感——作者对于史料的梳理和驾驭能力非同一般。条理分明的主题划分,层层递进的章节安排,暗示着这绝非简单的史料罗列,而是一次结构严谨的学术探索。我注意到一些关键词汇的组合非常精妙,它们似乎精确地指向了某些长期以来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其论证框架的。这种目录的布局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学术宣言,它告诉读者,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逻辑缜密的著作,而不是随性而就的随笔集。对于期待在特定历史时期找到清晰脉络的求知者来说,仅仅是浏览这个结构,就足以让人感到安心和兴奋,仿佛已经预见了一场逻辑清晰的学术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字号适中,行距疏朗得当,有效地缓解了阅读疲劳。我试着阅读了几个随机的段落,发现引文和注释的处理也十分规范,引注清晰,使得在查证和比对原始资料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会轻易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一般性读物和严肃学术专著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毕竟,再深刻的见解,如果阅读体验糟糕,也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视觉层面的友好性,为深入理解复杂的历史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书籍的整体风格来看,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不同于那些哗众取宠的“历史揭秘”类读物。它似乎更倾向于扎根于一手资料的细致考证,而不是空泛的宏大叙事。这种内敛的气质,反而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承诺的不是轻松的娱乐,而是需要投入心力的知识增益。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独到的见解,并且用一种既能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不过于晦涩难懂的语言来呈现的。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专著的关键标准之一,而这本书从封面到目录所展现出的气度,让我对这种平衡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重量拿在手中,确实有一种“分量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承载感。在如今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拥有一本如此精良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它仿佛代表着一种对知识的庄重对待,不是可以随意丢弃或快速浏览的物件,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反复研读的工具。这种实体媒介所带来的“在场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我感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者和内容创作者之间,在“厚重感”的表达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共同塑造了一种值得珍藏和反复参阅的学术精品形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典雅,纸张的质感也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细节,印刷清晰,装订牢固,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虽然内容尚未细读,但仅凭这种初印象,就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期待。封面设计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很符合对那个波诡云谲的战国时代的想象,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实体书,光是它的“外衣”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内在的文字是否能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这种对书籍本体的重视,在快餐式的阅读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