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喜宴(套装共2册)/藏籍译典丛书

贤者喜宴(套装共2册)/藏籍译典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巴卧·祖拉陈瓦 著,黄颢,周润年 注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贤者喜宴
  • 藏籍译典
  • 佛学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经典
  • 密宗
  • 宁玛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3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藏籍译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7
套装数量:2
字数:5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贤者喜宴(套装共2册)/藏籍译典丛书》成书于明朝年间。《吐蕃史》是其中专载吐蕃时期历史的部分,该书由于征引了大量珍贵原始史料,且这些史料又多数能与汉文史料、碑铭及敦煌古藏文史料相印证,可以说是记载唐代吐蕃史的可靠史籍。
  《噶玛岗仓史》是其中篇幅*多的一卷,书中以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记述了元朝初年至明朝末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历史及西藏地方史,此外还涉及元、明中央王朝的治藏政策,汉藏、蒙藏关系,活佛转世制度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史与西藏地方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史籍。

作者简介

  黄颢(1933-2004年),北京人。毕生致力于藏学研究事业,对藏学研究颇有造诣。撰写和参与编著《藏族简史》《活佛转世》《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格萨尔王传研究文集》等多部著作;撰写有《吐蕃奴隶及其演变》《唐代汉藏文化交流》等论文60余篇;翻译藏文典籍《新红史》《青海史》《嘉木样谢贝多吉年表》等多部。在我国藏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其著作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广泛的赞誉。
  
  周润年,1954年生,河北省康保县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台湾政治大学及西藏民族大学等6所大学客座教授。讲授有《古代藏文文献》等10余门课程;撰写和参与编攫专著20余部,翻译藏文典籍8部;主编、撰写辞书10部;撰写论文12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等6项,著作及其论文8项成果获北京市优秀著作一等奖和中国珠峰奖等。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赞普囊日松赞之前的吐蕃历史
第二章 赞普松赞干布的政绩
第三章 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公主及初创佛教
第四章 赞普芒松芒赞、都松芒杰隆囊及墀德祖赞的事迹
第五章 赞普墀松德赞的事迹
第六章 赞普墀松德赞从印度和汉地迎请高僧
第七章 墀松德赞兴建桑耶寺等事迹
第八章 藏人受戒出家及制定佛教大法
第九章 墀松德赞颁布兴佛诏书及有关碑文
第十章 墀松德赞制定各种习规及法律
第十一章 顿渐净辩及“三户养僧”
第十二章 墀松德赞晚年与墀德松赞执政
第十三章 赞普墀祖德赞的事迹
第十四章 赞普朗达玛的事迹
第十五章 朗达玛之嫡系及其佛教
第十六章 吐蕃奴隶起义及王子云丹和约松之后裔
第十七章 德祖衮后裔及其兴佛之举措
第十八章 阿底峡进藏前后的吐蕃社会及佛教
第十九章 保护大昭寺及修缮桑耶、叶尔巴等寺

下册
前言
第一章 第一世噶玛巴活佛都松钦巴(1110~1193)
第二章 第二世噶玛巴活佛噶玛巴什(1206~1283)
第三章 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1284~1339)
第四章 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必多吉(1340~1383)
第五章 第一世红帽系活佛扎巴僧格(1283~1 349)
第六章 第二世红帽系活佛贝喀觉旺波(1350~1405)
第七章 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德新协巴(1384~1415)
第八章 第三世红帽系活佛却贝益西(1406~1452)
第九章 第六世噶玛巴活佛统瓦顿丹(1416~1453)
第十章 第七世噶玛巴活佛却扎嘉措(1454~1506)
第十一章 第四世红帽系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1453~1522)
第十二章 噶玛噶举派的著名大师
第十三章 第八世噶玛巴活佛米觉多杰(1507~1554)
附录
藏文与拉丁字母转写符号对照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贤者喜宴(套装共2册)/藏籍译典丛书》:
  大属民和奴隶的社会负担。
  通过这些史料的记载,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势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更为突出的特权。这表现在四个方面:1.墀德松赞发布兴佛盟誓诏书,这是继其父两次兴佛诏书后的又一法律性诏书,再次肯定兴佛。2.在正面肯定佛教的同时,对不信或反对佛教的人,进行威逼利诱,以使彼等弃本信佛;命令苏毗大臣改信佛教;将拒不信佛的大臣达策甫斩首;将信佛的妃子赐予大臣陆桂,并通过讲经促使陆桂皈依佛门等。3.恢复并增加对寺院的供养。除去规定的“三户养僧”之外,还必须由其他贵族予以资助。此外,赞普又借建立“四大供”之机,动员更多的属民广开财源支持寺院。同时,赞普又先后为僧侣建造了新的根据地——噶琼寺和多吉英寺。4.墀德松赞盟誓诏书再次肯定在经济上对寺院的支持,并且让八十七人署名盟誓,以示支持。其次从“三喜法”中可以看到对赞普权力的法律约束,即承认赞普杀属民的无罪,但又规定赞普以维护法律为条件,否则不能对属民治罪。这里所谓的属民指贵族而言,“三喜法”的“喜”,主要不是指贵族属民的“喜”,因为“三喜法”是由对穆底赞普杀属民是否治罪的问题引起的,而结果终究流放了穆底赞普。总之,“三喜法”是解决赞普与贵族之间的法律关系,因奴隶阶级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什么法律保护的。“三喜法”的执行过程,表明赞普在与贵族集团的斗争中失败了,因为赞普最终保护不了自己的王子不受法律制裁。尽管《贤者喜宴——吐蕃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吐蕃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但亦明显侧重于吐蕃的佛教以及寺院修筑情况的记载,因此它是研究吐蕃佛教史的最好素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三、唐蕃关系《贤者喜宴——吐蕃史》通过对吐蕃历代赞普和唐朝友好往来的记载,使我们看到唐蕃关系的密切。作者巴卧-祖拉陈瓦征引了详实的罕见史料,对松赞干布与唐朝的关系做了客观而忠实的记述。松赞干布奉行了和睦的政策,尤其对内地中央政权,自松赞干布起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婚姻等方面,同唐朝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文成公主的人藏和大、小昭寺的建造,就是这方面的生动体现。而作者巴卧'祖拉陈瓦以其丰富的史料、热烈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盛况。
  墀德祖赞执政期间,唐蕃友好关系得到了发展,继都松芒波杰从汉地取得茶叶和各种乐器之后,金城公主又将医药、历算和汉地的五经传至吐蕃。继而赤岭交马、甘松岭互市,扩大了汉藏经济交流的范围。在宗教方面,一面派人前往汉地寻求佛典,另一面汉地和于阗僧人被迎至吐蕃。汉地僧人还协助吐蕃,将汉地的医学和历算等著作译成藏文传播。金城公主还将汉地的一些宗教礼仪及习俗传至吐蕃,如朝拜释迦佛像等谒佛仪式、对死去的大臣进行''七期荐亡“的追悼。此外,还记载了那囊氏与金城公主争夺王子墀松德赞的生动场面,最后以墀松德赞认汉人为舅告终,此墀松德赞认舅故事,使汉藏间”甥舅一家“的关系进一步牢固地建立起来,影响极其深远。
  墀德祖赞晚年继续保持同汉地的密切关系,他派使者向唐朝皇帝求取汉地佛经千部,并首次朝拜五台山,期间受到唐朝皇帝及汉地僧人的盛情款待。这种以宗教文化交流为特点的汉藏友好关系,在墀德祖赞及墀松德赞两代赞普间甚为突出,值得指出的是,在吐蕃任职并受到特别重视的汉人桑希、巴德武、贾珠嘎堪等,为此贡献尤为显著,从而获得吐蕃赞普的高度赞扬和宠信,而且通过这种交流使汉地佛典传人吐蕃,并推动了吐蕃佛教的发展。
  顿渐之争是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方面的一件大事。墀松德赞时期是汉藏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不断交流的时期,而其中以汉地禅师摩诃衍入藏达到高潮,由摩诃衍等汉地禅师将汉地特有的禅宗学说传到了吐蕃宗教界,并从此影响到藏传佛教中的某些宗派,而且流传后世。
  ……
藏籍译典丛书: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藏籍译典丛书》,作为一套系统整理和研究藏族古代典籍,特别是翻译文献的权威性丛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窗口。本丛书精选了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译本,通过严谨的整理、校勘和注释,力求还原这些珍贵典籍的原貌,并对其学术内涵进行深入阐释。 本丛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的藏学研究专家和文献学家。每一卷的整理都经历了反复的比对和考证,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注释的详尽性。我们深知,古代译本往往是多重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本丛书不仅关注文本本身的翻译质量,更侧重于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历史流变以及对后世思想发展的影响。 本丛书的收录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从印度传入藏地的佛教经典(如般若学、中观学、瑜伽行派的论著)、世俗科学(如医药学、天文学、历算学)到本土化的历史文献和教法典籍的翻译与注释。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整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藏族文明如何吸收、消化并创新性地发展了来自不同文明源头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本丛书精选部分卷册的详细介绍,旨在展现丛书的广博性和深度: 第一辑:佛学核心经典译注研究 本辑聚焦于佛教核心理论在藏语中的翻译与诠释,这些译本是藏传佛教哲学的基石。 1. 《中观根本论释疏要义》 本书精选了藏传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观”学派的几部重要论著的早期译本及其权威性疏注。中观学说,作为佛教哲学的核心,探讨“空性”的本质。本卷收录的译本,例如对月称(Chandrakīrti)《入中论释》的几个重要藏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内容侧重: 文本考证: 对不同抄本中关键梵文术语(如Śūnyatā, Pratītyasamutpāda)的藏译对应进行细致的比对,辨析早期译师的翻译策略。 注释分析: 深入剖析历代大德如宗喀巴、贾曹杰等对这些论著的注释,梳理其思想脉络,特别是关于“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解释差异。 哲学辨析: 结合现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视角,对译本中所体现的印度逻辑(因明学)在藏文语境下的应用进行梳理。 2. 《阿毗达摩义理析微》 《阿毗达摩》(论藏)是佛教对世界构成要素进行精细分析的典籍。本卷收录了对说一切有部的核心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的早期译本及其重要评注的整理。 内容侧重: 心物分析: 详尽解析译本中关于“法”(Dharma)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概念的分类和定义,这是理解藏传佛教认知论的基础。 术语溯源: 对“色法”、“心法”等核心范畴的藏语表达进行历史考察,追溯其从梵文到藏文的演变轨迹。 宗派异见: 梳理不同译本(如新译派与旧译派)在诠释“蕴”和“界”时所反映出的教派倾向和哲学侧重。 第二辑:世俗科学与文化交流典籍 本辑着重于那些反映藏族吸收和发展外部知识体系的译典,展现了藏文明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3. 《藏医药学入门与方剂选译》 本书汇集了早期传入西藏的印度和中原地区的医药学经典在藏文中的译本,特别是关于“三因”(风、胆、痰)理论的论述。 内容侧重: 医理比较: 选取《四续部》中关于人体结构、病理成因的章节,对比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与藏医药学在术语和理论上的异同点。 方剂考证: 选取若干常用药方,追溯其在不同译本中的记载差异,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初步的文献比对。 文化传播: 探讨这些医学典籍传入西藏的历史路径,以及它们在藏族社会中如何被本土化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 《梵藏历算学导论》 本卷收录了早期翻译的关于天文学、数学和历法计算的典籍,这些译本是理解藏族传统计时和宇宙观的关键。 内容侧重: 圆周与几何: 整理了译本中关于基础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段落,考察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引入和应用的。 星辰运行: 重点分析了关于日月食的预测方法和星宿运行周期的记载,并将其与同期印度和中国的天文数据进行参照。 历法建构: 详细解读了译本中关于阴阳历结合的历法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在藏族传统节日和宗教仪轨中得到体现。 第三辑:历史叙事与教法传承文献 本辑关注那些记录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传承脉络的重要文献。 5. 《古印度高僧入藏传记辑注》 本书精选了多位印度著名论师或祖师大德的藏文传记和事迹记录,这些传记不仅是历史材料,也是宗教典范的体现。 内容侧重: 人物生平重建: 综合不同译本的记载,对几位关键人物(如莲花生、阿底峡)的生平事迹、辩论成就和在西藏的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校勘。 教法传承链: 重点梳理译本中关于“口传心法”和“灌顶仪轨”的描述,揭示教法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流变。 文献互证: 将传记内容与同时期的寺院碑刻、地方志等非译典文献进行交叉验证,以提高历史叙述的可信度。 --- 丛书的整体价值在于: 《藏籍译典丛书》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本的简单汇编,更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抢救和学术工程。它通过对珍贵藏文译典的深入挖掘、严谨校勘和详尽注释,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多维度的研究平台。读者可以从这一系列丛书中,系统地窥见古代印度文明、中原文化如何与青藏高原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并最终沉淀为独树一帜的藏族知识体系的全过程。它是一套严肃的学术工具书,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史画卷,适合高等院校师生、藏学研究人员以及对亚洲文化史、宗教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丛书致力于展现藏族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容器和创新源头的历史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沉迷于阅读关于未来主义和人工智能伦理的书籍,试图在技术爆炸的洪流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有一本探讨“意识上传”的科幻小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传统科幻那样热衷于描绘飞船和武器,而是将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存在性危机”上。小说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数字永生环境,但主人公却发现,在那个永恒不变的虚拟世界中,时间感被彻底剥离,所有的情感都失去了重量和紧迫性。他开始怀念尘世的疼痛、遗忘和短暂。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对“身份”的解构:当记忆可以被编辑、肉体可以被抛弃时,“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再有固定的答案。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碎片化,充满了哲学思辨和内在独白,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去拼凑主角破碎的内心世界。它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只是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拷问:我们珍视的,到底是生命的长度,还是它不可复制的有限性?那种读完后久久无法摆脱的、对自身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是任何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都无法给予的体验。

评分

这部厚重的精装本,初上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它从书架上请下来,那封面设计,虽然是传统的典籍风格,但细节处却透露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精致,仿佛每一笔墨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读完即弃的快餐读物。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散发出的微弱气味,都提醒着我,这 ভেতরে藏着的是需要耐心去品味的学问。我翻开第一卷,映入眼帘的是那密集的排版和清晰的注释系统,这对于研究复杂文献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文处理上的严谨性,可以看到编纂者在这方面下了多少功夫,每一个术语的考证都显得异常审慎,而非草率了事。这种对“信”的坚守,是衡量一部典籍价值的重要标准。光是目录那一页,就已经能看出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它不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宏大架构图。我甚至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正文,仅仅是对其外在形式的审视,就已经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有了极高的预期。它散发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呼吸,准备好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

评分

最近我尝试涉猎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理论的入门书籍,希望能理解那些大师作品背后的数学逻辑和情感张力。我选中的那本书,特点在于它的教学方式极其循序渐进,完全没有架子。作者一开始就假设读者对五线谱只有模糊的印象,然后用非常直观的类比,比如将和声比作建筑的结构,将对位法比作两个独立舞者的对话,来解释复杂的音乐原理。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奏鸣曲式时所采用的“故事叙述”法,它不再是冰冷的结构分解,而是将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赋予了人物和冲突的戏剧性。比如,主题的引入是“角色的登场”,发展部是“命运的纠葛与挣扎”,而再现部则是“最终的和解或冲突的再确认”。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在聆听贝多芬时,不再仅仅是听到旋律的优美,而是能“看到”结构是如何运作,情感是如何被精心编排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理论与炽热的艺术体验,让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密码”。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动辄号称“集大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集大成”往往意味着浅尝辄止。然而,我最近读到的另一部关于中亚历史地理的译本,却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那本书的作者,似乎对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缘地区怀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满足于对既有史料的重新解读,而是深入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地方志中去搜寻蛛丝马迹。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型绿洲贸易站的兴衰,作者竟然能够通过对当地出土的陶器碎片上的铭文残片进行比对分析,重建出该站点的人口结构和贸易网络,其论证过程之精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种将宏大叙事拆解到微观细节,再由细节重构出完整历史图景的叙事手法,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读完后,你不会觉得知识被灌输了,而是感觉自己亲手参与了一次历史的考古发掘,收获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探究真理的方法论。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感到有些疲惫,迫切需要一些能带来心灵慰藉和审美愉悦的作品来平衡一下。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园林美学与哲学思考的画册集,那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收录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东方园林中的“留白”艺术,用极其讲究的摄影技巧捕捉了光影与空间交织的瞬间。书中的文字部分非常克制,作者仿佛不愿用多余的词汇去污染那份宁静。他更多的是引导你去看,去感受那曲径通幽处的松涛、那枯山水中的禅意。我记得有一幅对日本枯山水的特写,沙纹的纹理清晰可见,作者在旁边只写了一句:“无声之境,心动之处。” 这种由内而外的审美体验,与那种堆砌名词的理论著作截然不同。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理由,让你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并不需要被定义或分析,只需被允许存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数字排毒,每次翻页都伴随着一次轻微的、内在的放松,让人感到心神俱畅,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也变得更加敏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