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描述了美国的民族性格,正如《林肯传》或惠特曼的《草叶集》一样……格兰特的回忆录以自然的笔锋展示出对信心的激励以及力量源泉的展现……格兰特的叙述与一般将军们所描述的战争有所不同,尽管也有些沉重,但是格兰特所展示的往往是战斗精神本身,让读者明白正是靠着这种战斗精神才赢得战斗的胜利”。
——美国文艺评论家及散文家埃德蒙·威尔逊在其著作《爱国者之血:美国内战文献研究》中写道
“在迄今为止的美国总统的个人回忆录中,U.S.格兰特的回忆录是*打动人的,这是我们所有文献当中描述战争大胆的著作之一。” ——美国传记作家威廉·S·麦克菲利
美国的格兰特其人,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之一,他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亲自指挥了北方军队,打败了南方军队,赢得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本书正是根据他指挥这场战争的经历写成,让读者有幸了解这段弥漫着硝烟、充斥着杀戮、上演着鏖战的历史。书中细致地描写、生动的记述、全面的分析、完美的战役、疯狂的人们……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混乱的南北战争之中,身历其境地感受硝烟和战争的可怕。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南北战争一手资料。
格兰特(1822—1885年),美国军事家、陆军上将、第18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di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总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任联邦军总司令,屡建奇功,与赫赫战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平平政绩。著有《U.S.格兰特的个人回忆录》。
上册
第一章 即将到来的危机
第二章 为政府效力
第三章 升任准将
第四章 在开罗设立司令部
第五章 进攻贝尔蒙特
第六章 攻下亨特堡
第七章 围攻多纳尔森堡
第八章 恢复指挥权
第九章 夏洛之战
第十章 邦联军匆忙撤退
第十一章 哈勒克将军接管战场指挥权
第十二章 克拉克斯维尔投降
第十三章 艾尤卡之战
第十四章 指挥田纳西军区
第十五章 谢尔曼在密西西比下游的行动
第十六章 维克斯堡上游的行动
第十七章 “印第安诺拉”号投降
第十八章 维克斯堡下游的行动
第十九章 格里尔森的袭击
第二十章 钱皮恩之战
第二十一章 进攻维克斯堡
第二十二章 鏖战维克斯堡
第二十三章 维克斯堡投降
第二十四章 进军莫比尔的计划
第二十五章 指挥密西西比军区
第二十六章 华特海奇之战
第二十七章 伯恩赛德将军的处境
第二十八章 谢尔曼攻克传教士岭
第二十九章 查塔努加战役的评论
第三十章 总部搬往纳什维尔
第三十一章 第一次见林肯总统
第三十二章 再次侥幸逃过一劫
第三十三章 奇袭里士满
下册
第三十四章 亚特兰大会战
第三十五章 波托马克军团的军事行动
第三十六章 电报和信号服务
第三十七章 斯波特西尔法尼亚之战
第三十八章 汉考克的攻击与邦联军的伤亡
第三十九章 北安娜河的激战
第四十章 科尔德港之战
第四十一章 跨过奇克哈默尼河和詹姆斯河
第四十二章 谢南多厄谷战役
第四十三章 谢里丹在谢南多厄谷的胜利
第四十四章 谢尔曼向海岸进军
第四十五章 富兰克林之战与纳什维尔之战
第四十六章 第二次远征与攻陷舍尔德
第四十七章 攻陷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
第四十八章 林肯总统与议和特使
第四十九章 帕克与赖特的对敌雷霆战
第五十章 在彼得斯堡迎接林肯总统
第五十一章 法姆维尔会战
第五十二章 受降后与李将军的会谈
第五十三章 林肯总统造访里士满
第五十四章 杰弗逊·戴维斯被俘
第五十五章 林肯总统的轶事
第五十六章 尾声
第五十七章 附录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第一章 即将到来的危机
墨西哥战争期间,我的家人住在东部地区。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我当军官的薪俸根本不足以在太平洋海岸维持他们的生计。于是,我决定退伍,于3 月申请休假至当年7 月底,并要求休假结束后退伍。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西洋海岸,满心希望日后能在那里安家。这一直是我心里最强烈的愿望。然而到了1864 年冬天,《中将法案》1 被提交给国会,并获得通过,我得到了晋升。在西海岸安家的愿望终于不了了之。
1854 年夏末,我与家人团聚时发现自己多了个素未谋面的儿子。他出生时我在巴拿马地峡,所以我浑然不知。为了养家糊口,我开始了新的奋斗。那时我已32 岁。我的妻子在圣路易斯附近有个农场,我们举家迁去,但我却无力添置家畜,还要想办法建所房子。我干活很卖力,天气再糟都决不休息一天,总算让家人过上了中等的生活。实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我就用马车拉上一捆柴火去城里卖。在我的苦心经营下,日子过得一帆风顺。可是,1858 年我得了疟疾,忽冷忽热。我小时候在俄亥俄也生过很严重的疟疾,好长时间才痊愈。现在这次持续了一年多,我虽然不至于要完全呆在家里休养,但很多活都力不从心了。于是,当年秋天,我卖掉了家畜、庄稼和农具,不再务农。
那年冬天,我和我妻子的表兄哈里? 博格斯合伙经营房地产生意。我独自在圣路易斯过的冬,次年春天才把家人接到城里。我要是有机会慢慢把生意做起来,或许也能做得很红火。可是,当时的情形是只有我一个人能打理生意,却要负担起两个家庭的开销,实在难以为继。我在圣路易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曾是县工程师一职的候选人。这个职位既受人尊重,又报酬丰厚,我那时十分心仪。这个职位由一个五人组成的县议会委任。我的竞争对手凭着是本市人的优势(被收养到该市)获得了这个职位。我那时已经退出和博格斯合伙做的生意,后于1860 年5月搬到伊利诺伊州的加里那,在我父亲的商店里做店员。
住在密苏里州的时候,我第一次有机会在总统选举中投票。我取得少校军衔之前在军中多年,尽管从教育方面而言是个辉格党,也极为敬仰克莱先生,却极少考虑政治。可惜还没等我有机会行使选举权,辉格党就寿终正寝了;取而代之的无知党日现颓势;共和党混乱不堪,毫无名望。蓄奴州2 境内,除了与自由州接壤的少数地方,根本没有共和党的一席之地。在圣路易斯城里和县区,有一支由弗兰克?P.布莱尔阁下领导的党派,人称自由之士民主党,这就是日后共和党的前身。我的邻居们大都知道我是个有辉格党倾向的军官。他们原来和我立场一致,但现在自己的党派土崩瓦解,很多人便纷纷改投无知党,或者叫美国人党。我的新家附近有一个分会,我受到邀请,我接受了,入了会,一周之后参加了一次会议,就再也没去过。
对于做了一星期美国人党的党员,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因为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自己出生的国度里,应该和那些自愿选择以这里为家的人受到同样的保护,享有同样的权利。但是对于任何国家,所有靠诅咒、发誓而结盟的秘密政党都是一种威胁,不管它们成立之初的动机和原则有多么纯洁,多么爱国。如果一个政党成立的初衷是反对思想自由,反对“遵照自己良心的指引”或者“任何宗教派别的信条”而信奉上帝的权力,那么它就不能也不应该存在下去。同样,一个教派若是将其规章置于国家法律之上,一旦两者相悖,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应对其坚决抵制。
墨西哥战争之前,几个彻头彻尾的废奴主义者无论是竞选治安官还是美国总统,只要竞选就一概竖起反对奴隶制的大旗。他们声势浩大但实际上为数不多。不过,虽然北方没有奴隶制,但绝大多数北方人都反对这项制度,认为美国任何地方存在奴隶制都是件不幸的事情。他们认为不应该去怪罪蓄奴州,而是应该保护南方将奴隶作为财产的权利,直至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消除这个体制。两党都没有把反对奴隶制作为自己的信条。在一些地方,民主党里反对奴隶制的人可能多一些,而另一些地方,辉格党里多一些。然而,随着墨西哥战争的打响,事实上,随着德克萨斯并入美国,“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就拉开了帷幕。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制作水准也极其考究。纸张的质感、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书中收录的那些地图和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补充说明,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绘制,对于理解战局的演变至关重要。每当阅读到复杂的战术部署或地理环境的描述时,只需目光移向旁边的图示,原本模糊的画面立刻变得清晰立体起来。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对于热衷于军事地理和战役细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惊喜。它让历史不再是干瘪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可以被清晰解读的立体画卷。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交叉叙事的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焕发出勃勃生机。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将大量的原始文献、私人信件和官方记录熔铸一炉,提炼出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双方战略思想差异的对比分析,那种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的碰撞,被梳理得逻辑严密,令人茅塞顿开。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入门框架;而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其中蕴含的细微差别和独到见解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文字的张力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温和,时而如惊涛拍岸般气势磅礴,阅读体验非常丰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作者似乎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种对战役细节的精妙描绘,无论是部队的部署、士兵们的日常,还是高层决策时的权谋博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冷静与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马蹄声、火炮声,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那种深刻的矛盾与挣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充满了对人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那种对战争残酷性的坦诚记录,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本书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又擅长捕捉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使得宏大叙事和微观体验完美结合,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和复杂性。它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描绘成纯粹的“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性弱点。读着那些将军、政客乃至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你会发现,在那个极端分裂的时代,即便是最坚定的信念也常常伴随着巨大的自我怀疑和痛苦抉择。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比如某个将军在关键时刻的犹豫、某个家庭在战火中艰难维系的日常,这些“人性侧写”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拥有了温度和血肉。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远超一般历史著作的范畴,更接近于一部深刻的人性寓言。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艰难选择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和解与遗留问题”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往往在其他同类作品中被轻描淡写。作者没有止步于战争的硝烟散尽,而是笔锋一转,深入剖析了重建国家和心灵创伤的漫长过程。关于战后重建的艰难、旧有矛盾的潜藏与演变,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如何试图拼凑出一个共同的国家记忆,这些描写极其深刻且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冲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终结,真正的历史进程往往在冲突之后才进入更复杂、更考验智慧的阶段。这种对历史长期影响力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社会如何处理分歧、实现真正融合的严肃叩问。读完后,你会对“统一”这个概念产生全新的、更为审慎的理解。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评分嗯,感觉靠谱,送货很快,很满意~感觉京东的物流真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习惯了这个速度~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评分嗯,感觉靠谱,送货很快,很满意~感觉京东的物流真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习惯了这个速度~
评分嗯,感觉靠谱,送货很快,很满意~感觉京东的物流真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习惯了这个速度~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评分格兰特的文风上有点絮絮叨叨……不过国内美国内战类的作品本来就不好找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