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战争理论
  • 军事科学
  • 战略战术
  • 国际关系
  • 安全研究
  • 思维方法
  • 认知科学
  • 系统论
  • 复杂性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036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775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436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针对信息化战争运行机理研究,《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重点讨论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问题。战争存在巨大的复杂性,牛顿科学体系下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已经无法作为信息化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应该成为开启研究现代战争大门的钥匙。了解现代科学的*新进展,建立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研究信息化战争的运行机理,理解战争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是《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重点。《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共7章,分别介绍什么是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复杂性研究在复杂网络、大数据及深度学习方面的新进展,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方法,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等内容。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
1.1 从经验到科学的战争研究 1
1.1.1 海湾战争往事 1
1.1.2 战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 2
1.1.3 用科学原理解释战争机理 4
1.2 牛顿科学范式的起源与内容 8
1.2.1 走向科学时代的科学方法 8
1.2.2 牛顿范式的“一法两观” 11
1.2.3 牛顿科学范式的影响和质疑 14
1.3超越牛顿科学范式 17
1.3.1 催生认识论进步的百年世纪 17
1.3.2 哥德尔定理 24
1.3.3 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27
第2章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 32
2.1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32
2.1.1 如何看待世界、看待战争 32
2.1.2 复杂性的概念与产生 35
2.2 复杂系统性质之一:适应性 38
2.2.1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和性质 38
2.2.2 复杂系统的适应性进化 42
2.2.3 战争对抗比的就是适应能力 46
2.3 复杂系统性质之二:不确定性50
2.3.1 什么是不确定性 51
2.3.2 不确定性产生的缘由及争论 55
2.3.3 不确定性与多样化思维 60
2.3.4 管理和控制不确定性 63
2.4 复杂系统性质之三:涌现性 69
2.4.1 什么是涌现性 69
2.4.2 涌现结果的非线性 75
2.4.3 涌现的层次性 84
2.4.4 涌现过程的产生 88
2.5 复杂系统的预测与应对 93
2.5.1 复杂系统预测之难 93
2.5.2 复杂系统如何预测 101
2.5.3 复杂系统的应对 105
第3章 复杂性科学新方法 109
3.1 复杂网络的发现 109
3.1.1 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网络 109
3.1.2 复杂网络的特点 114
3.1.3 复杂网络的性质 117
3.1.4 复杂网络研究三部曲 122
3.2 大数据的出现 124
3.2.1 什么是大数据 124
3.2.2 大数据的种类和特点 127
3.2.3 大数据的作用 129
3.2.4 大数据的影响 134
3.2.5 大数据带来了什么 138
3.3 深度学习的突破 145
3.3.1 阿尔法狗的惊世表演 145
3.3.2 深度学习的前世今生 149
3.3.3 深度学习的应用突破 162
3.4 战争复杂性研究的工具 168
3.4.1 复杂系统的不同认知路线 169
3.4.2 新时代的科学工具 172
第4章 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 178
4.1 新时代的思维密码 178
4.1.1 “未来战争”的民间范本 178
4.1.2 新时代的战争思维改变 181
4.2 网络化思维——“点”“链”连接的革命 184
4.2.1 系统即网络,关系为核心 185
4.2.2 网络化的目的是系统化 188
4.2.3 网络链接比节点更重要 191
4.2.4 网络遵从自己的内在运行规律 197
4.2.5 互联网思维与影响 202
4.2.6 网络化思维是什么 207
4.3 体系化思维——“死”“活”系统的转变 208
4.3.1 体系性质:具有涌现性会阶跃变化 209
4.3.2 体系结构:具有成长性会不断进化 215
4.3.3 体系能力:具有相对性靠对抗产生 227
4.3.4 体系效能:具有整体性靠全局反映 234
4.3.5 体系化思维是什么 244
4.4 大数据思维——“大”“小”价值的抉择 244
4.4.1 数据化综合思维 244
4.4.2 相关性跨界思维 250
4.4.3 交互化实验思维 257
4.4.4 从数据到决策思维 262
4.4.5 大数据思维是什么 271
4.5 虚拟化思维 ——“虚”“实”认知的碰撞 271
4.5.1 虚拟化的本质是认知为核心 271
4.5.2 虚拟化的重点在制造体验 277
4.5.3 虚拟化的核心在认知控制 280
4.5.4 “虚”“实”结合产生创新 285
4.5.5 虚拟化思维是什么 288
第5章 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 290
5.1 科学管理向复杂性思想转变 290
5.1.1 向科学管理的艰难转型 290
5.1.2 向复杂性科学思想的转变 294
5.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战争理论研究 299
5.2.1 信息时代的指挥控制 300
5.2.2 复杂性思维与战斗力的炼成 305
5.2.3 去中心化的作战 309
5.2.4 复杂环境下的军队变革 314
5.3 战争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 319
5.3.1 理论创新缘于科学基础深厚 319
5.3.2 战争理论家的科学素养 322
5.4 未来战争宣言 327
5.4.1 新时代的意义 327
5.4.2 智能化战争呼之欲出 334
5.4.3 应对未来战争时代 342
第6章 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 349
6.1 什么是科学 349
6.1.1 科学的三要素 349
6.1.2 科学的概念 355
6.1.3 科学的辨析与局限 360
6.2 如何科学地从事研究 365
6.2.1 规范的科学过程 365
6.2.2 严谨的科学方法 371
6.2.3 基本的科研逻辑 378
6.2.4 科学的思维方法 384
6.2.5 求实的科学精神 389
6.3 战争如何成为科学 399
6.3.1 战争科学的独特性 399
6.3.2 科学地研究战争 404
6.3.3 战争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412
第7章 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 417
7.1 人类认知与科学革命 417
7.1.1 认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唯一动力 417
7.1.2 科学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419
7.2 结语 423

精彩书摘

  《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理论突破都能被大众接受,量子物理学的地位尤为尴尬。当年牛顿搞出牛顿力学,马上被任命为英国铸币局局长,好像与其专业并不相符,但并不妨碍他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在学术界一统江湖,也算是“学而优则仕”。但量子物理学理论从诞生的那一年起,就连其缔造者之一的爱因斯坦自己都不承认,就更谈不上得到什么好处了。奇怪的是,量子理论虽然一直被人质疑,但总是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更让人称奇不已。这说明人类的科学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地前进。
  相对论、量子理论打破了牛顿科学世界观的机械思维模式,带来一些全新的观念,这些观念直接影响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并且可以互相转换,能量和质量也可以互相转换;第二,组成世界的并不是实在的粒子,也可以是能量,在量子层面具有波粒二象性,不是可以无限分解下去的;第三,因果可以是不对应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有些事情本来就可以平白无故地发生,并不需要什么原因,所以并不能从条件就决定结果,这意味着观察世界的传统因果观、决定论会失效;第四,世界各部分并不独立而是关联纠缠的,存在着现在还不清楚的关系,这意味着个体不是整体的基础,反而整体才是个体的基础,任何失去整体的个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第五,正是因为这种整体性,才有可能得到1+1>2的整体性效果,反过来使得分解还原方法失效。
  ……
《战争的肌理:从冷兵器时代的策略博弈到信息时代的认知交锋》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战争本质、演变及其背后思维逻辑的鸿篇巨制。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战史,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和哲学式的审视,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战争这一复杂现象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着特定的资源、技术和社会结构,形成其独特的“肌理”。本书旨在超越对具体战役的描述,引导读者构建起一套理解和分析任何规模、任何形式冲突的通用框架,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由战争驱动或塑造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战争的古老根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早期社会。在这里,战争并非仅仅是力量的宣泄,更是社会组织、资源分配、权力结构形成的关键驱动力。我们将一同追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起源,探讨部落间的生存竞争、领土扩张以及社会分层如何促使个体和群体走向武装冲突。 部落的征伐与早期国家形态的奠基: 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战争往往是围绕着有限的生存资源展开——肥沃的土地、水源、牲畜。部落间的冲突,往往是氏族生存策略的极端体现。然而,这些看似原始的冲突,却孕育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成功的征服者,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优势,更通过战争确立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并逐步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文明在这一时期的战争模式,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崛起与衰落,古埃及的统一与对外征服,以及早期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扩张与融合。这些早期的冲突,虽然器械简陋,但其背后的战略思想、兵力调配、后勤保障等要素,已初具雏形。 军事战术与兵种的演进: 在冷兵器时代,步兵、骑兵、弓弩兵等兵种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本书将详细考察不同兵种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形和作战环境下的应用。例如,斯巴达方阵的严密组织与纪律,罗马军团的专业化与工程能力,希腊重装步兵的集体作战优势,波斯弓骑兵的机动性与远程打击能力。我们将分析这些战术体系如何应对不同对手,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装备或数量上的不足。同时,围城战、野战、伏击等经典战术的运用,也将成为探讨的重点,揭示古代指挥官在有限信息下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决策。 防御工事与攻城艺术的对抗: 战争不仅仅是发生在开阔战场上的力量对抗,也常常是围绕着坚固城池展开的攻防拉锯。本书将重点探讨古代防御工事的演变,从简单的土木结构到巍峨的城墙、角楼、护城河,以及其背后的防御哲学。与此同时,攻城技术的进步,如投石机、冲车、云梯、破城锥等,也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我们将分析攻防双方如何围绕着这些工事与技术进行智慧的较量,以及围城战对社会经济和军事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军事伦理与战争的社会影响: 即使在最血腥的冲突中,也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规则和限制。本书将探讨古代社会关于战争的伦理观念,例如,战俘的待遇、对平民的保护、战争的宣战仪式等。我们将审视这些伦理规范的起源,它们如何受到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与妥协。同时,战争对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以及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也将成为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 第二部分:火药时代的变革与全面战争的曙光 火药的出现,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武器的威力,更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组织、规模以及战争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本书将分析火药时代如何一步步将战争推向更广阔、更残酷的境地。 火器的崛起与传统战争模式的颠覆: 从最初的火炮到后来的火枪,火器以其强大的穿透力和杀伤力,逐渐取代了冷兵器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本书将深入分析火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战术体系、军队组织和军事思想的革命性冲击。我们将探讨火器如何削弱了重装步兵和骑兵的优势,如何促使军队转向更注重远程火力与机动性的配合。例如,马斯喀特步枪与密集阵型的应用,早期火炮对城防体系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火器在海上战争中的应用。 军事组织与国家权力的协同: 火器的出现,要求更庞大的军队、更复杂的后勤保障体系和更集中的指挥。这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本书将分析早期近代国家如何通过建立常备军、发展军事工业、完善税收制度来支撑其军事扩张。我们将考察早期军事理论家,如马基雅维利、古斯塔夫·阿道夫等,如何根据新的战争形态调整其军事思想。 战略纵深的拓展与海陆协同作战: 随着火器的威力不断增强,战争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本书将探讨火药时代如何使战略纵深的概念更加凸显。陆地上,大兵团作战和运动战成为可能;海洋上,战列舰的出现改变了海权争夺的格局。我们将分析大规模军队的集结、调动与供给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海陆协同作战的初步探索,例如,登陆作战、海上封锁等。 战争经济学的初步显现: 战争不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而是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本书将触及战争经济学的概念,分析战争对国家财政、资源配置、贸易流通的影响。例如,三十年战争的残酷消耗,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经济的冲击,以及工业革命前夕,军事需求如何刺激了某些产业的发展。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总体战的阴影 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战争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破坏性的时代。大规模生产、高效的交通运输以及新的通信技术,为“总体战”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业生产力与战争的机械化: 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以及后来的标准化生产,使得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呈指数级增长。本书将深入分析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生产的枪械、火炮、弹药,以及后来的坦克、飞机、军舰。我们将考察新材料、新工艺如何应用到军事领域,并分析机械化部队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例如,闪电战的思想萌芽,装甲部队的突破能力。 铁路、电报与信息传递的加速: 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跃,极大地缩短了战争的空间距离和时间尺度。本书将重点分析铁路网络如何成为军事运输的生命线,电报和后来的无线电如何实现了指挥官与前线部队之间的高效沟通。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战术机动性、战略部署以及情报获取的效率。 大规模征兵与国民经济的动员: 工业化战争需要海量的兵员和物质资源。本书将考察现代国家如何通过普遍征兵制度、战时经济管制、国民经济动员等方式,将整个国家的力量投入到战争中。我们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体战”的雏形,以及战争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型武器的出现与战场伤亡的激增: 机枪、毒气、潜艇、飞机等新型武器的出现,使得战场伤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新型武器的性能、战术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导致了消耗战和堑壕战的残酷性。我们将审视这些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对战争伦理和国际法提出的严峻挑战。 第四部分: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与认知的交锋 进入信息时代,战争的边界和形态再次发生深刻的变革。技术的飞跃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更体现在信息处理、网络作战和认知领域。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精确打击: 卫星、GPS、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使得“外科手术式打击”成为可能。本书将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战争的感知、决策和行动流程。我们将探讨传感器网络、战场情报共享、指挥控制系统如何构建起现代战争的“神经网络”。 网络空间与认知领域的角逐: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网络攻击、信息战、心理战成为新的战场。本书将重点分析网络空间在现代冲突中的作用,包括攻击敌方关键基础设施、传播虚假信息、影响公众舆论等。我们将探讨认知领域如何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个战场,以及如何在这种新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防御与反制。 非对称战争与“低烈度”冲突的常态化: 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非国家行为体和弱势一方,常常采取非对称的战略。本书将探讨游击战、恐怖主义、代理人战争等非对称冲突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政治动员来挑战传统军事力量。我们将分析“低烈度”冲突如何在局部地区长期化,以及其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的长期影响。 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的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的面貌将更加难以预测。本书将对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行前瞻性探讨,包括自主武器系统、智能决策支持、大数据分析等。我们将审视人工智能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战争的节奏、效率和道德边界,并引发关于人类与机器在战争中关系的深刻思考。 结语:理解战争,是为了超越战争 《战争的肌理》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技术进步、思维方式和权力演变的书。通过对战争这一复杂现象的系统性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与规律,帮助读者超越对具体战役的沉迷,构建起一套更为宏观和深刻的理解框架。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唯有深刻理解战争的本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更冷静、更理性地分析冲突,并最终为寻求和平与稳定贡献智慧。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审慎洞察,是对人类文明如何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中,不断寻求出路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别致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质感,搭配上烫金的标题,显得既有厚重感又不失品位。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幅抽象画,它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冲突与力量的交织,虽然没有具象的画面,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暗流涌动、蓄势待发的张力。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着一点点颗粒感,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排版也很合理,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即使是目录的清晰度和章节标题的命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感觉作者在细节之处也下足了功夫,不愧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避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这本书,虽然主题是战争,但我相信其核心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一定能够给我带来启发。我理解,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就必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战争科学论》这个书名,就暗示了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揭示规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一套更有效率的思维工具,能够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从而形成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智识上的提升,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认知边界的书籍。《战争科学论》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之上的。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它试图用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来解读战争这一复杂现象。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战争的本质,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冲突,并从中汲取教训,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未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战争并非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刀光剑影,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学问。作者用一种非常理性的笔触,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战争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这让我对“科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只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样有着强大的解释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战争时,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他对战争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刻,也让我受益匪浅,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军事策略和战略思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描写,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作者似乎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能够将宏观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体决策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战争并非是简单的暴力冲突,而是一个复杂系统下的产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然后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往往能发现一些之前未曾意识到的关键点。这本书让我对“兵者,诡道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对人性和局势的精准把握,而非简单的兵力对比。

评分

听过作者几次讲座,受益匪浅!胡老师确实是高手!

评分

太精彩了!

评分

书,看完了,挺好,挺有深度,值得学习。

评分

好好!

评分

通俗易懂的科学发展史,好评,推荐~

评分

这本书非常棒,值得认真读几遍

评分

非常好的东东,京东物流是很满意的,希望京东自营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全。

评分

非常好,经典的著作,作者是大咖

评分

挺好的,书不错,我喜欢看~买了一批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