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修订版) [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修订版) [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翔 著
图书标签:
  • 日德兰海战
  • 主力舰
  • 一战海战
  • 海军历史
  • 战列舰
  • 军事历史
  • 英国海军
  • 德国海军
  • 海战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7434
版次:2
商品编码:1227758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舰队之间的对决,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

大篇幅首次呈现的珍稀历史资料;海战主力舰战斗表现的翔实研究;全面、真实地解读日德兰海战。

海报:

内容简介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上*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书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作者简介

张宇翔,留学新加坡博士,擅长有关无畏舰之后至二战期间海战历史题材的写作,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第一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第一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第一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最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最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鱼雷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第一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炮弹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炮弹质量
鱼雷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鱼雷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弹药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炮弹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精彩书摘

5月31日下午14 时,双方战巡舰队在互不知晓对方存在的情况下以近乎垂直的航向高速接近。希佩尔编队航速16节,航向347°。贝蒂编队航速则为19~19.5节,但由于采用Z字反潜路线航行,因此其平均速度约为18节,航向则为86°。希佩尔麾下,第1侦察群排成单列,顺序依次为“吕佐夫”号、“德芙林格”号、“塞德利兹”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第9驱逐舰队为整个编队提供反潜保护,其余舰只则在“吕佐夫”号的32°~302°方向上呈圆弧形散开。贝蒂麾下的各中队位置如下:第1、第2战巡中队和第5战列舰中队各自排成纵队,第1战巡中队的顺序为“狮”号、“皇家公主”号、“玛丽女王”号和“虎”号,第2 战巡中队的顺序为“新西兰”号和“不倦”号,位于“狮”号55°方向,距离为3海里;第5战列舰战队的顺序为“巴勒姆”号、“刚勇”号、“厌战”号和“马来亚”号,位于“狮”号325°方向,距离为5海里。“冠军”号轻巡和第13驱逐舰队,以及“动荡”号、“泼妇”号驱逐舰为第1战巡中队提供反潜保护;第9和第10驱逐舰队的其余6艘驱逐舰为第2战巡中队提供反潜保护;为第5战列舰中队提供反潜保护的是“无惧”号和第1驱逐舰队。3支轻巡中队在“狮”号前方散开,第1轻巡中队最北,第2轻巡中队最南,3个中队各自的领舰呈一条直线,其中点位于“狮”号145°方向,距离8海里。在希佩尔身后50海里处,舍尔率领的公海舰队主力正排成单列,取347°航向和14节航速前进。而贝蒂鉴于仍未发现公海舰队的踪迹,按照此前杰里科的命令,于13时51分下令各舰准备转向北与大舰队主力会合。这一命令于14时15分执行,各舰转向358°航向,位于贝蒂编队末端的第5战列舰中队则奉命尝试联系大舰队主力中前出的轻巡。此时希佩尔编队大致位于贝蒂麾下的第1战巡中队以东约45海里,而贝蒂编队与希佩尔编队的轻巡之间最近距离仅为16海里。在当时双方的航速和航向下,双方将在15时15分前后互相发现,但丹麦籍货轮“弗约尔”号改变了这一进程。14时10分,英国第1轻巡中队旗舰“加拉提亚”号发现了14海里外的“弗约尔”号,该舰遂与“费顿”号轻巡洋舰一道靠近货轮打算进行例行检查。两舰很快发现货轮已经被2艘德国驱逐舰逼停,附近海域还有更多的敌舰——这是公海舰队第2侦察群的西集群。14时20分,“加拉提亚”号升起了贝蒂和整个大舰队期待已久的信号旗:“敌舰在望!”同时还通过无线电向贝蒂发报:“紧急!东南东方向发现两艘巡洋舰,疑为敌舰,航向未知。”14时28分,“加拉提亚”号和“费顿”号首先向德国驱逐舰开火,而三分钟前收到情报的贝蒂已经利用信号旗通知麾下驱逐舰准备转向145°航向——目的是将战巡舰队置于敌舰返回威廉港的航线上。

前言/序言

2016年是日德兰大海战的100周年。100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光阴如梭,10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在大舰巨炮时代叱咤风云作为海军实力象征的战列舰,不但其地位在新的时代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而且这一舰种本身也几近消亡。尽管如此,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海战、最大规模的战列线对决,日德兰海战仍然与战列舰这一舰种一道继续激发着军事研究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的热情与兴趣。
然而,和人类历史上许多大规模战役类似,日德兰大海战的故事长期被包裹在由传说、神话、误解和猜测所构成的迷雾中。当然,这种迷雾不可避免地源于海战环境下观测的困难,相关材料的佚失,不同记载下的矛盾,以及战斗中的伤亡,然而这种迷雾也源于战后一些人为的刻意修改和解读。对日德兰海战的不同解读,使得研究者们分成了“杰里科派”和“贝蒂派”,时至今日,两派之间的争论仍未完全消除。即使在相对更为严肃的舰只设计领域,对日德兰大海战的总结也并非总是正确的,甚至海战中所暴露出的一些舰船设计问题,直至20年后仍未解决。另一方面,日德兰大海战的影响在某些特定范围内是很有限的。例如,尽管此战中双方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失远超过一战中的任何一场海战,但是海战本身对交战双方海军的战略影响有限。
正是由于日德兰大海战异乎寻常的复杂和混乱,因此即使仅仅对海战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也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如果还要介绍此次海战的深远影响,那么其艰巨程度就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但学者们并没有望而却步,比如约翰·坎贝尔(John Campbell)在《日德兰:战斗分析》(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一书做出的尝试就极为精彩。阿瑟·马德(Arthur Marder)在共五卷的巨著《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费舍尔时代的皇家海军》(From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的第二、第三卷中,不仅记叙了海战的过程,而且对海战的影响以及海战前后双方海军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此外,罗伯特·马西(Robert Massie)在《钢铁城堡》(Castles of Steel)一书中,在描述海战经历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珍贵的参战者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的布莱恩·兰福特教授(Bryan Ranft)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者,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海军部与海军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研究,一批从技术视角审视日德兰海战的作品也先后问世。此外,大卫·布朗(David Brown)在《大舰队》(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一书中,从技术角度介绍了海战对皇家海军舰只设计的影响。第一本详细介绍德国战巡的英文著作——2014年出版的《德国一战战巡》(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则给出了德方参战战巡的设计沿革和作战经历的细节。尽管以上作品更着重于海军科技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日德兰海战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和谜团也因此得到重新解读。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对海战的不同侧面、具体细节进行了研究。以上这一切作品都有助于读者对海战的进一步厘清。
相对而言,目前国内爱好者和公开出版物对日德兰大海战的关注点大多仍集中在海战过程本身,且部分论点仍较为陈旧,而对海战的背景、影响和技术的介绍则在一定程度上仍属空白。本书即试图在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更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对日德兰海战进行视角更广的解读。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热心朋友的无私帮助:刘悦斌先生对本书的附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查攸吟先生、李剑春先生友也提供了宝贵意见。鉴于笔者仅仅是一名水平有限的海军爱好者,因此本书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在观点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谬误和缺陷,而又由于裁限制,部分海战内容笔者也只能割爱,对此当负全部责任。
写完本书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时,笔者不禁回想起阅读本书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时的场景。时光如梭,物是人非,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到欲说还休。然而梦想就如同在汗水中一直等待萌发的嫩芽,总有一天,美梦终会成真!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修订版) 内容梗概: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修订版)》是一部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最令人瞩目的一次海军主力舰交锋——日德兰海战的权威著作。本书聚焦于参战双方——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和德意志帝国海军——麾下那些集当时科技与工业力量于一身的巨型战舰。通过详实的史料研究、严谨的军事分析以及生动的战役叙述,本书将读者带回那个钢铁巨兽在北海惊涛骇浪中纵横驰骋的时代,重现这场影响了战争进程,乃至塑造了未来海战格局的关键战役。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战舰型号或战术部署,而是旨在揭示这些“无畏舰”(Dreadnoughts)——一种以其划时代的重炮火力、高速性能和厚重装甲而闻名的新型战列舰——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真实作用与历史意义。从战前双方海军力量的消长,到战役爆发前的战略考量,再到战役中的每一次炮击、每一次规避、每一次战术调整,本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它深入探究了导致战役结果的各种复杂因素,包括舰船设计上的优劣、武器系统的性能差异、指挥官的决策判断、信号传递的有效性、以及战时的战场环境等等。 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无畏舰的时代背景与技术革新: 在介绍日德兰海战之前,本书将首先回顾“无畏舰”概念的诞生及其对海军战略的影响。读者将了解到,在20世纪初,无畏舰的出现标志着海军力量的重新洗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建造这类划时代的海上堡垒。本书会剖析当时主要海军强国在舰船设计上的思路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日德兰海战中显现出来。 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的实力对比与战略构想: 日德兰海战是两大海军强国之间的一次正面较量。本书将详细比较皇家海军和德国海军在主力舰数量、火炮口径、装甲厚度、航速性能以及舰员素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同时,本书也将阐述双方海军的战略目标和作战原则,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以主力舰决战的方式来对抗敌人。 日德兰海战战役过程的详细复盘: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将以日记式的严谨,按时间顺序,细致地还原日德兰海战的各个阶段。从双方舰队的集结、初步接触、大规模炮战,到战役的最终收场,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会被深入解析。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体验战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如何调动、如何射击、如何承受炮火的。 参战主力舰的性能分析与战场表现: 本书将对参战的主要主力舰型号进行深入的性能分析。例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复仇”级战列舰,以及德国的“巴伐利亚”级和“德意志”级战列舰,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技术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在实际的炮战中,它们的表现如何?哪些舰船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又有哪些因设计缺陷或战术失误而受挫?本书将提供详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分析。 关键人物的指挥与决策: 战役的胜败往往取决于指挥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执行能力。本书将重点关注双方舰队司令官,如英国的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Admiral Sir John Jellicoe)和戴维·比蒂海军中将(Vice-Admiral Sir David Beatty),以及德国的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Admiral Reinhard Scheer)和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Vice-Admiral Franz von Hipper)等关键人物。他们的指挥决策、战术调整以及面临的压力,都将被详细地呈现出来,以揭示日德兰海战背后的人为因素。 炮击、鱼雷攻击与战术创新: 日德兰海战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主力舰炮战,也是一次鱼雷攻击大规模应用的战役。本书将深入分析双方舰队的炮击技术,包括射击控制系统、弹药性能、炮弹穿透力等。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鱼雷在夜间和近距离交战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海战的格局。 战役的伤亡与损失评估: 规模巨大的海战必然伴随着惨重的伤亡和损失。本书将对双方在日德兰海战中的舰船损失、人员伤亡进行精确的统计和分析,并评估这些损失对双方海军力量的长期影响。 日德兰海战的历史意义与遗产: 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尽管在战术上存在争议,但在战略上却为协约国海军赢得了北海的制海权,对战争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探讨这场战役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海军战略、舰船设计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探讨了大规模海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终地位。 修订版特色: 作为“修订版”,本书很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充实。这可能包括: 新增的史料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历史档案、个人回忆录或考古发现可能会为我们理解日德兰海战提供新的视角。修订版将可能整合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修正或补充原有的观点。 更深入的技术分析: 随着舰船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当时主力舰的性能分析可能会更加细致和精确。修订版可能利用更先进的分析工具或模型,对舰船的装甲防护、火炮射程、弹道计算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更完善的战役图示与数据: 精确的战役地图、舰船数据图表以及伤亡统计,对于理解复杂的海战至关重要。修订版可能会提供更清晰、更详尽的图示和数据,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战役过程。 对历史争议的重新审视: 日德兰海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例如双方的战术决策是否得当,战役结果的最终定性等等。修订版可能会结合新的研究,对这些争议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辩析,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修订版)》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军事史、海军史以及战争技术感兴趣的读者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在技术巅峰时期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代价的深刻反思。通过本书,读者将得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日德兰海战的每一个细节,感受那场波澜壮阔的海上史诗,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是它对于“人”的关注,它从未将那些巨舰仅仅视为没有生命的金属集合体。在描述火力准备和装填过程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水手们在狭窄炮塔内的艰苦工作,以及他们面对高速射速带来的高温和疲惫时的反应。这种对一线操作人员的细腻描摹,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我们读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战记录,而是真实地感受到了在那个时代,面对数吨重的炮弹如何在狭窄的通道中被搬运,以及火炮射击时巨大的冲击力和震动对乘员生理极限的考验。这种将技术史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的写法,使得“日德兰”这场工业化战争的残酷性,以一种更为立体和人性化的方式被传达了出来,让人在敬畏之余,更添一份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那种流水账式的战役时间线记录,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探索。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信管与引信的致命差异”,这在其他许多关于海战的书籍中是鲜有提及的深度。通过对情报失误和技术细节的聚焦,作者揭示了宏大历史背后那些微小但决定性的因素。叙事语言上,它既有老派历史学家那种严谨的学术腔调,又时不时穿插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人在咀嚼技术细节的同时,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也变得生动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不仅报道了伤亡数字,更深入挖掘了造成伤亡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战术推演训练。作者对作战双方舰船性能的对比分析,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他们不仅列出了主炮的口径和初速,还会深入探讨弹药类型对穿甲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火控系统在远距离交战中的实际偏差。这种深度剖析,远超了一般历史普及读物所能达到的层面。我曾多次停下来,对着图表上的射程和火力密度数据反复琢磨,试图站在当时舰艇指挥官的角度,去想象如何在能见度受限的北海海域,仅仅依靠着模糊的信号和初步的弹着点修正,来完成一次致命的拦截。书中的战术模拟部分,清晰地揭示了决策的艰难性——每一次转向都可能暴露侧舷,每一次开火都可能因为能见度问题而徒劳无功。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工程数据,转化为了充满人性挣扎的战场决策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封面那深沉的海蓝色调,搭配上巨舰侧影的精妙构图,立刻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能很好地衬托出那些精心挑选的黑白照片和技术图纸。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极为罕见的舰船细部照片,像是船体装甲的铆钉特写,或者是主炮塔内部的复杂机构,这立刻显示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不懈努力。装帧上的用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种对那个时代钢铁巨兽的致敬仪式。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海战的书,更是一件可以被细细品味的收藏品。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克制,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元素,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些冰冷的钢铁事实和历史的沉寂之中。每一次翻阅,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的秘密通道。

评分

从资料来源的考证严谨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比对不同国家、不同视角的原始档案,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引用二手资料,而是力求还原那些关键时刻的真实记录。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战后各国海军审查报告的交叉引用,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谨慎地分辨哪些是出于政治目的的美化,哪些是基于技术事实的客观分析。这种“去神话化”的史学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异常坚实可靠。对于任何希望建立对这场海战的全面、无偏见的认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资料广度和深度,是构建个人历史观时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套经过多方验证的、可供深入研究的史料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