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3年12月28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ZD097,内容如下:1确立了政府绩效管理以部门为主,“一个部门,一套绩效指标”思路;2建立两大制度体系:以考评办为主的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以财政为主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因条件原因,后者尚未纳入改革;3以部门为主,形成“三驾马车”的政府绩效管理方案,形成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政府绩效管理;4建设一个四维度,即投入类、产出与结果类、中心工作类、廉政建设和满意率类的绩效指标框架,它适用于全部部门,从而减少了绩效指标设计工作量;5形成产出与结果类指标设计上的五项规则。这些规则是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探索同形成的,它解决了大面积绩效指标设计上共性与个性难题,保证绩效指标质量。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绩效与效率政府
第一节 什么是绩效?
第二节 绩效的起源与效率政府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课题的突破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绩效管理与责任型政府建设
第一节 什么是政府绩效管理?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功能、作用与责任型政府
第四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两个发展阶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绩效管理历史、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绩效管理的历史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原因分析
第四节 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经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绩效指标原理和指标体系
第一节 绩效指标原理研究
第二节 绩效指标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第三节 绩效指标体系的框架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绩效指标评分方法
第一节 选择绩效评分方法的标准
第二节 绩效指标评分方法:从标杆法到主观评分法
第三节 量化评分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部门绩效管理的突破——“德州模式
第一节 “德州模式”的缘起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德州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德州模式”的效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部门预算改革与预算绩效管理指标
第一节 建设新部门预算,为绩效管理打好基础
第二节 推进对预算项目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推进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搞好顶层设计,确立“党委领导,政府推进”模式
第二节 设计中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路线图
第三节 建设科学的部门绩效指标体系
第四节 构建绩效基础信息体系和本级《政府绩效信息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部门绩效指标案例与资料
第一节 试点的目的和过程
第二节 试点方对本课题的评价
第三节 参与试点的15个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
第四节 其他资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指标研究——兼论政府绩效管理“德州模式”》是2013年12月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2AZD097),原名为《我国预算专项绩效指标研究》。改名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经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部门绩效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两大体系,但两者却在管理思路、绩效指标和评价方法迥异,且效果均不显著.而这又与两者的管理路径、方法论不够合理有关,为此有必要将两者做一综合研究.形成统一、完整的绩效体系和方法。其次,原课题设想通过建设统一的专项绩效指标.解决专项绩效指标短缺难题,但研究中发现此路不通:(1)预算专项固然重要,在财政统计上并列于部门预算,但其性质应同于预算项目,效果应归于预算绩效,为此我国绩效管理重点应是建立部门绩效、预算绩效两大体系。包括对后者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立项,在此基础开展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价。在该体系建立前,对专项评价指标研究将缺乏实质意义。因为,即使开展评价,也会因预算与绩效不匹配。受托人(被评价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另一专项绩效指为本专项绩效。从而导致“评价失真”;(2)专项主要指政策性转移支付项目,按绩效指标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应在对其科学分类和立项的基础上,按“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建设绩效指标,可见,建设一套万能的,包括所有专项的指标是不可能的。再次。政府绩效管理有自身规律。按M.韦伯“工具一价值”二分法理论。其价值理性指对绩效管理的正确定位,回答我们为什么开展绩效管理?工具理性指管理方法论和操作。该理论表明,我国绩效指标短缺是“伪命题”,而绩效理论、制度路径和人才短缺才是真命题。从这点说,本课题也必须更名,将重点放在绩效管理原理和绩效指标研究上。总之,以上三点表明,本课题更名为《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指标研究》是合理的。
政府绩效管理也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这一名称表明,本书重点应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什么?二是如何管理?包括绩效指标设计。因后者涉及上百个政府部门,为此需要借助于一个政府实例来说明之,这个实例是山东省德州市,我们先后通过两期,开发了31个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来回答“绩效指标如何设计?”
本项目历时3年。参与人数较多。参与主报告编写的有马国贤、任晓辉、李艳鹤和简德三等老师,并由马国贤定稿。参加德州市部门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并主持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有简德三、欧阳华生、任晓辉、彭锻炼、王春元、郝宏杰、孙文平、张澜、刘志阔老师,以及滕赋骋、李艳鹤、任超然、叶宇青、付智鹏、吉文惠等同学,他(她)们分别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浙江财经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部门指标体系由马国贤教授、王金秀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审定。此外,本项研究得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组织部考评办袁希君、刘泽华、滕双兴、张勇以及马国臣、吴子秀、唐雪等同志和德州市各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与同志们的支持。
政府绩效管理是新事物,老师、同学在接受子课题后进行了深入调查.广泛地收集了国内外同业资料,还就绩效指标与部门开展了详尽讨论,甚至反复10多次。本书第九章记录了这一历史。若说我们为中国改革做了点什么,应首先归功于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工作。
本书采用问题导向研究方法,力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是毕竟绩效管理是新事物,是官员和学者们不熟悉的,在研究和文献查阅中,我们也发现,西方同行同样缺乏系统性成果,这也说明本书的研究难度。
为此,本书是从绩效原理开始的,并按“绩效原理一绩效管理理论一问题一解决路径”形成研究思路。在方法上论,我们遵循认识规律,即绩效、绩效管理、绩效指标、绩效评价和部门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每章讲一个主题,渐次深入,最后落到中国政府绩效改革的政策建议上。
在原理上,我们认为,政府绩效管理始于人们对“好政府”的追求。对“好政府”,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天下为公”和“惠而不费”的政府。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政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接近实现这个目标。绩效管理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社会科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在方法论上,它是以绩效指标理论和“一观三论”为核心形成方法论体系的。为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理论、方法论做一介绍。
本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绩效和绩效管理的理论和问题研究.包括第一至第三章;第二部分:政府绩效管理方法论研究,包括绩效指标的原理、绩效评分方法,以及部门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第九章以附件形式介绍了15个部门的绩效指标案例。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讲一个政府绩效改革故事。为此。我将尽量按讲故事形式写好它:不仅有内容,更有情节;既要有学术深度,更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做到老少咸宜。至于读者感受,只能见仁见智了。
那么,我们该从哪里讲起呢?在我看来,应先讲清什么是绩效。而要讲清这点。就要先说政府是干什么的。为此我是从“好政府”讲起的。好政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从《圣经》中以色列人对国王期盼,到中国《论语》“天下为公”,再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宗旨,都寄托着对政府的祈盼:它是“走在我们前面。领导我们去战斗”的历史责任担当者,公共事务管理者,人民福祉受托者。
深入探索政府效能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 在公共行政领域,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始终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一挑战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本书,《绩效驱动的政府治理:理论、方法与前沿实践》,旨在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深层逻辑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探讨,并聚焦当前备受关注的政府效能提升的新探索,为理解和优化政府运作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绩效”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刻反思。绩效,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或形式主义的考核,而是衡量政府活动是否真正达成其预设目标、是否有效回应社会需求、是否创造了最大公共价值的综合性尺度。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石与演进脉络”,将深入剖析绩效管理的核心理论,如新公共管理(NPM)的理念及其对绩效导向的推动作用,以及后新公共管理(PNPM)时代对治理的更广泛视角,包括合作治理、网络治理等如何重塑绩效的内涵。我们将探讨绩效在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定位,从传统的“效率至上”到更强调“效能”、“成效”和“价值创造”的演变。这部分内容将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理解绩效管理的起源、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的实践探索奠定思想基础。 随后,本书的第二部分,“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方法论与关键要素”,将聚焦于绩效管理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如何科学地设计和运用绩效指标。这部分将详尽阐述绩效指标的类型,包括产出指标、结果指标、影响指标、过程指标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业务领域的适用性。我们将深入探讨指标设计的原则,如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以及如何避免指标的“异化”与“误用”。书中将介绍多种绩效评价的方法,包括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目标管理(MBO)、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数据收集、分析与解读在绩效评价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建立可靠的数据基础,并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绩效洞察。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指南,帮助政府部门理解并掌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鉴于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的第三部分,“政府绩效管理的全球视野与创新实践”,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地在绩效管理领域涌现出的创新探索与成功案例。我们不仅会回顾一些经典的国际绩效管理模式,如英美等国在绩效审计、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经验,更将深入研究一些正在兴起的新趋势。例如,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政府绩效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更精细化的绩效监测与预警。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绩效管理经验,以及公私合作(PPP)模式下绩效合同的设计与执行。通过对这些多元实践的分析,本书旨在拓宽读者的视野,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绩效管理的创新可能。 最后,本书的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政府绩效治理:挑战与展望”,将对当前政府绩效管理领域面临的深层挑战进行辨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平衡效率与公平、成本与质量、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应对公众参与度提升带来的治理新需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政府绩效管理框架。书中还将讨论信息公开、问责机制与公众信任在绩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将绩效管理真正内化为政府部门的行动自觉。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跳出单一的工具性视角,从更宏观的治理层面,思考政府绩效管理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实现可持续的公共价值创造。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理论阐述清晰易懂,案例分析深入浅出。我们希望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这一关键议题的深入探讨,为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公共事务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富有启发性的学习平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政府绩效管理水平,不仅是优化政府运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