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疼痛、自我與社會,
用鮮活的疾痛故事,說齣現代醫患關係的本質!
醫學人類學大師凱博文教授代錶作!
鼻塞、腹痛、關節疼痛,這些對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命體驗。
疾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給日常生活造成瞭大量的睏難。腰酸背痛使我們分神,影響工作效率;頭痛會讓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下降;而有些疾病引發的性無能,甚至會導緻婚姻破裂。
對一位單身母親而言,高血壓不僅意味著要少吃鹽,還跟女兒的失學和早孕有關;而作為一位弱勢群體的成員,社會的歧視、不公以及孤立,或許纔是其身體持續疼痛的根源。長期緊張的父子關係,導緻病患的雙腿突然麻痹癱瘓;而換一個壓力不那麼大的工作環境,也會使一度惡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數醫生眼中,疾病纔是問題所在。現代醫療係統,將我們鮮活的疾痛經驗,解釋為一種生物結構或是生理功能的變異,僅僅與身體有關。
對此,哈佛精神病醫師與人類學傢剋萊曼博士,從其20年來的臨床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案中發現,疾痛不僅屬於身體,而且連接著自我與社會。講述這些疾痛故事,不但對於病患、傢屬和醫護人員有著極大的使用價值,而且,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係改革,意義深遠。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196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部主任和哈佛大學人類學係主任,現任哈佛研究生院及醫學院終身教授。
作為國際醫學人類學界和精神衛生研究領域的代錶人物,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傢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勛章。1983年起,任美國科學院醫學部終身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和美國國傢健康研究院(NIH)資深顧問,並曾獲美國人類學學會的*高奬項——博厄斯奬。
前言……001
緻謝……001
第一章癥狀和異常的意義……001
第二章疾痛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030
第三章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057
第四章生活的痛苦……078
第五章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摺……093
第六章神經衰弱癥:美國人和中國人的衰弱和疲憊……107
第七章慢性病人治療中互相衝突的解釋模式……130
第八章不氣餒和勝利:應對慢性疾痛……148
第九章從疾痛到死亡……157
第十章疾痛的烙印和羞恥……171
第十一章慢性疾痛的社會環境……185
第十二章製造疾病:人為的疾痛……203
第十三章疑病癥:具有諷刺意味的疾病……210
228……第十四章醫治者:行醫的種種經驗
252……第十五章一種治療慢性疾病的方法論
275……第十六章意義中心模式對醫學教育和實踐的挑戰
290……參考資料
前言
20世紀60年代早期,我還是醫學院二三年級的學生時,接觸瞭幾位病患。不論年少年老,他們令人難忘的疾痛經驗,使我對疾痛給我們生活造成的隱秘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影響,産生瞭難以釋懷的興趣。
第一位患者是個可憐的七歲小女孩,全身大麵積嚴重燙傷。每天她必須經受痛苦的漩流澡治療:把燒壞的肉從綻開的傷口處去除。這對她來說是極大的痛苦。她尖叫呻吟,固執地反抗醫護人員的操作,哀求他們不要傷害她。作為一個初次臨床實踐的學生,我的工作是握住她那隻未受傷的手,盡量鼓勵她,使她安靜下來,以便外科住院醫生能在漩流的水池中盡快將壞死、發炎的組織扯下。水很快變成桃紅,接著變成血紅。帶著新手的不知所措,我笨拙地試圖將這個小患者的注意力從每天麵對的慘痛轉移開。我嘗試談論她的傢、她的傢人、她的學校——幾乎所有可能轉移她對疼痛高度警覺的事物。我簡直無法忍受這種每天的恐怖:她的尖叫、浮在血水中的死組織、脫瞭皮的肉、滲血的傷口、清潔和包紮時的掙紮。後來有一天,我開竅瞭。當時我計窮力屈,一籌莫展,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很生氣,不知除瞭握住她的小手外,還能做什麼。正當我對無法減緩她的劇痛感到絕望時,我發覺自己正在要求她告訴我,她是怎樣忍受這種痛苦的,燒傷這麼嚴重,日復一日地經曆這種可怕的外科療程有什麼感受。齣乎我的意料,她停止瞭掙紮,看著我,毀損的臉上難以看齣錶情。接著,她以直接、簡單的語詞告訴我她的感受。當她講話時,她把我的手握得更緊,不再尖叫也不再抗拒外科醫生和護士。從那天起,她對我有瞭信任,每天盡力嚮我傳達她所經曆的感受。當我離開這個康復病房到其他部門去接受訓練時,這個幼小的燒傷患者,顯然已經比較能夠忍受這種清創術瞭。然而,不管我對她有多少影響,但她對我的影響更大。在對患者的治療護理上,她給我的教益匪淺:她讓我懂得,與患者交談現實的疾痛經驗是可能的,即使是與那些經曆最慘痛的患者;見證並協助整理這種經驗會有實用的價值。
另一位我在醫學院時期的難忘患者是個老太太。她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一名軍人那兒感染瞭梅毒,導緻慢性心血管疾病。她是我的門診病人。從數月的交談中,她使我對背負染患梅毒的汙名是怎樣的情形,有瞭痛切的感受;她讓我知道,這一切如何影響她與傢人以及她所遇到的男人的關係,使她飽受冷遇,備嘗孤獨。每個星期,她都會詳細地告訴我,她悲劇性的個人經曆,這些都是她多年前被診斷感染梅毒的後果。在這過程中,我領悟到這裏有著兩組長期的問題:一個是慢性梅毒進程中的內科並發癥;另一個是疾痛給她的生活道路留下的恥辱印記和冷酷影響。我還進一步認識到,我的醫學課程係統地教育我學會對付前者,但對後者的態度則大打摺扣,在某種程度上,還使我對此視而不見。這位患者以及那位年幼患者,啓迪瞭我,使我明白病患的疾痛經驗與醫生對疾病的注重是有差異的——這就是我將在此書中展開討論的主要問題。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我對現實中慢性疾痛患者如何生活,對慢性疾痛作何反應的興趣,促使我在中國與北美的患者中,對疾痛經驗進行瞭臨床與民族誌的研究。這些研究曾在一些技術性的刊物以及專業書籍上發錶過;我對慢性疾痛的心理和社會層麵的臨床治療工作,也僅僅在相當狹小的專業讀者群中作過描述。此書的目標則完全不同。我要將自己多年來在熱情從事的事業中所學到的東西寫齣來,嚮患者、他們的傢人和醫護人員解釋說明。我寫此書是希望普及一些技術性的文獻,這些文獻對那些身患慢性疾痛,想要瞭解它以及治療它的人,有極大的實用價值。事實上,我認為對疾痛的研究,是教育我們每個人認識人的境況,包括普遍的苦痛和死亡的一種基礎。
沒有任何東西像嚴重的疾痛那樣,能使人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認清生活的真實境況。研究産生疾痛意義的過程,把我們帶入一些個體的日常現實生活中,他們像我們一樣,必須應對疾痛、病殘、難堪的失卻和死亡威脅造成的緊急狀況。確實,慢性疾痛教會我們認識死亡,讓我們懂得,撫慰失卻是治愈過程的重心所在,也是生命漸漸老去的主要部分。疾痛的故事啓示我們,人生問題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被控製的,又是如何産生意義的。它們還告訴我們,文化價值觀和社會關係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和觀察我們的身體,如何標示和識彆身體的癥狀,以及如何詮釋特殊生活境況中的怨訴。我們用肢體語言錶示我們的疾苦,這些肢體語言因不同的文化環境而異,卻又受到我們身在其中的人的境況的束縛。
我們可以把慢性疾痛及其治療想象成一座象徵性的橋梁,它連接著身體、自我與社會。這個網絡把生理過程、意義和關係相互銜接起來,使我們的社會環境與自己的內在體驗循環連接。其間,我們會發掘存在於我們個人內部,以及我們之間的力量,這種力量既可加深苦難和病殘,也可減輕癥狀,以利於疾痛的醫治。
此書的讀者也包括為慢性病人提供治療的醫護人員和我的同事。學習如何詮釋患者及其傢人對疾痛的觀點,有臨床上的用途。其實我認為,詮釋疾痛經驗的故事,是醫生的核心工作,雖然這種技巧在生物醫學訓練中已經退化萎縮。我這裏所說的與我想要告訴醫學外行人的是同一個主題:疾痛是有意義的;瞭解它如何産生意義,就是瞭解關於疾痛和醫治,或許還有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事實。而且,對疾痛的詮釋必須由患者、傢人和醫護人員一起參與。治好本身就是辯證的,也就是說,治療使醫療提供者進入不確定的、恐懼的疼痛和病殘世界,相應地也把患者及其傢人引進同樣不確定的治療行為世界。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既增強瞭治療,也使治療和疾痛成為道德教育的難得機會。現代醫療係統變遷的一個副産品,即是韆方百計地將醫護人員的注意力從疾痛經驗中驅趕齣去。因此,這個係統助長瞭慢性病人與他們的專業醫護人員間的疏離,也促使醫護人員荒謬地放棄作為醫治者的這種藝術。這種藝術是最古老、最有效的,而且也是最富有現實生活迴報的。
本書的結構,是圍繞著我在以上段落勾勒的目的展開的。導言性的頭兩章闡明瞭一個分析坐標法,用以評估疾痛的意義。接下來的十一章中提供瞭對慢性病患的特殊疾痛經驗的詳細敘述。這些病人都是我在臨床研究中或治療中的案例;每一章都突齣疾痛意義的一個不同方麵。最後三章把討論的重點從患者及其傢屬轉嚮醫治者。我希望它們能成為慢性病治療的指南,並成為對醫學院教育及學生畢業後訓練的改革方案,以利於促進這類治療。雖然在當前的醫學界,有太多的成就值得贊美和推薦,然而,對慢性病的治療和護理則不太成功。最後一章頗具挑戰性的標題意在錶示,一旦把疾痛經驗的意義作為齣發點,我們對醫學的現有理解就會受到質疑。
對我與患者或醫生談話的引用,都依次加瞭注明。在第三到十四章中,我廣泛地引用瞭這類談話。大約有一半的談話,直接來自我的臨床和研究的訪談錄音;另一半則是在訪談時,用我自己的速記方式記下來的。我的筆錄對停頓、語調的改變,或“啊”、“嗯”以及其他語氣詞,都忽略不計。當有人插話時,記錄中也不顯示。因為我注重的是使文字通順易讀,所以在把錄音轉成文字時,我也把插入性的成分都去掉,除非它們在當時對當事人有重要的意義。這本書麵對的是廣泛的讀者群,不是為一小群專傢寫的。因此,書中引用的話已經作瞭修改——或許說,濃縮與簡化更為準確——但兩者隻取其一。為瞭保證患者和醫生的匿名,我不得不去掉和改動瞭一些可能使他們曝光的資料。當我這樣做時,我注意采用有相似問題的患者的資料,為的是使這個改動不緻影響整個患者群體經驗的真實性。
阿瑟·剋萊曼,醫學博士
於馬薩諸塞州,劍橋,1986年至1987年鼕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挑戰瞭我以往對“故事”的認知,也拓展瞭我對“疼痛”的理解。我記得有一次,我是在深夜裏讀完一章,然後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那些文字在我心中激起的漣漪太大瞭。我開始迴憶起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片段,一些曾經讓我感到痛苦的時刻,然後我發現,那些痛苦,其實也塑造瞭今天的我。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擺脫”疼痛,而是引導我去“理解”疼痛,去擁抱它,去從中汲取力量。它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溫和、最智慧的方式,與你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我發現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在進行自我對話,在梳理自己的情感,在重新認識自己。這種內省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我真心推薦給那些對生命有深度思考,並且願意在閱讀中探索自我的人。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疾痛的故事》是一次精神的漫遊。它沒有設定明確的“終點”,也沒有強加給讀者任何“答案”。更多的是一種邀請,邀請你去探索,去追尋。我享受在文字中迷失又重生的感覺,那種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湧現的思考,就像是在腦海中播撒下一顆顆種子,等待著發芽。我常常在讀完某一段落後,會停下來,望嚮窗外,讓思緒自由地飄散。書中的一些場景,一些人物的獨白,會反復地在我腦海中迴響,久久不能散去。它們不是那種讓你過目就忘的讀物,而是會在你的內在世界留下印記,成為你生命體驗的一部分。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節奏的方式,有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有時又戛然而止,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期待。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那些看似難以承受的“疾痛”,也蘊含著某種形式的美,某種關於生存的韌性。
評分拿到這本《疾痛的故事(睿文館) [THE ILLNESS NARRATIVES]》純屬偶然,當時我正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閑逛,目光被它深邃的封麵吸引。讀完封底的簡介後,我便立刻決定將其帶迴傢。迴到傢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從一開始,我就被作者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生硬地灌輸理論;也不像是一篇散文,過於抒情而失去焦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錶達。我驚嘆於作者如何能在如此冷靜的筆觸下,描繪齣如此細膩的情感,又如何在看似日常的敘述中,觸及到如此深刻的哲學命題。我嘗試著去理解,去共情,去在這個故事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不同的人生片段,不同角度的“疾痛”。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被我忽略的、或是刻意迴避的痛楚,似乎也在這本書的引導下,得到瞭重新審視的契機。這是一種療愈,也是一種啓迪,讓我對生命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步。
評分不得不說,《疾痛的故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它顛覆瞭我對傳統敘事的看法,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喜歡作者在語言上的那種精準和詩意,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仿佛經過韆錘百煉。它不是那種為瞭華麗而華麗的文字,而是帶著一種內在的邏輯和力量。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會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有時候,你會覺得作者仿佛能看穿你的心思,說齣你一直想說卻又說不齣來的話。這種共鳴感,在閱讀過程中是很難得的。它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那些“疾痛”,而是有人能夠理解,有人能夠陪伴。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療愈師,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你最溫暖的力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脆弱”和“堅韌”的關係,也讓我看到瞭在苦難中綻放的生命之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又顯得沉靜的色調,配閤著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書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種過於光滑的,而是帶著一點點紋理,翻起來沙沙作響,很有實體書的靈魂。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窩在沙發裏,泡瞭一杯熱茶,然後開始翻閱的。一開始,我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待,畢竟“疼痛”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重的意味,我怕讀起來會過於壓抑。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疾痛”,不如說是在探索一種更深層次的存在。它沒有直白地告訴你應該如何麵對,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裏麵的文字,就像潺潺流水,時而平靜,時而激蕩,但始終帶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跟著作者的思緒,在字裏行間裏遊走,仿佛也經曆瞭一場關於“疼痛”的奇遇。那種感覺很奇妙,不是在閱讀,更像是在對話,一場跨越時空的、關於生命本質的對話。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京東老客戶,已是鑽石會員N多年。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如果寫瞭這段話錶示商品不錯,值得買。
評分剛拿到還沒有看呢,看完再仔細評價
評分很好 非常好 特彆好 商品質量很好 都是正品行貨 快遞員服務態度很好 很客氣 今天一天給我送瞭三次貨都很及時
評分還不錯 希望京東有點誠信 評價瞭希望送京豆
評分很好 非常好 特彆好 商品質量很好 都是正品行貨 快遞員服務態度很好 很客氣 今天一天給我送瞭三次貨都很及時
評分不錯的版本,要認真讀。
評分正版,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
評分很好 非常好 特彆好 商品質量很好 都是正品行貨 快遞員服務態度很好 很客氣 今天一天給我送瞭三次貨都很及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