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学习研究?大报告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及历史渊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及参照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与阶段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本书是全面学习和准确理解党的?大精神的辅导读物。
作者简介
曾宪奎,1977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专业从事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已经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若干部,在国内期刊报纸累计发表文章约40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及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法的由来
一、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复兴梦
二、毛泽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张
四、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
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二、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中的衰落及原因分析
三、历史上几次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及参照分析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
一、国家富强
二、民族振兴
三、人民幸福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照
一、罗马帝国的兴衰
二、英国的崛起
三、美国的崛起
四、德国的兴起
五、二战之后日本的兴起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
一、苏东剧变后的全球社会主义发展局势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有望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格局
第三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与阶段分析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我国当前的状况分析
一、经济迅猛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二、创新迅速发展,部分领域取得突出成效
三、社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五、文化建设快速推进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分析
一、第一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2035一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二、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紧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工程
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事业
第五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特征
一、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和平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造福各国人民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过进出口的方式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全球经济进步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各国经济发展
三、中国将承担越来越多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有利于全球人民利益
附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主题图书 导言:时代潮头,使命召唤 本书是一部深入解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宏伟目标与历史使命的力作。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擘画着国家发展的壮丽蓝图。党的十九大,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奋斗号角。本书旨在带领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所阐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伟大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 第一篇:新时代的时代坐标与历史方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性的转变与战略性判断 新时代判断的科学依据: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更是对当下挑战的精准把握。 新时代的核心特征: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提升的影响力。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方位的重要性:理解新时代,是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目标的基石。它决定了我们所处的历史起点,以及前进的方向和任务。 2. 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新征程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 十九大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十九大的主要成果: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任务、政策措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九大报告的精髓:是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目标的“总钥匙”。报告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都集中体现了党的伟大目标。 第二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目标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宏伟的国家愿景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好。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中国梦的时代意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置于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阶段性战略的接续推进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书将深入探讨“全面小康”的时代内涵、实现的关键指标以及未来的巩固提升。 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一宏大目标的具体构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要求。 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个一百年是为第二个一百年奠定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阶段。 3.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举措: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基本实现”的战略考量:预留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现代化水平的空间,体现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战略智慧。 4.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的宏伟蓝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画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较高水平,成为世界强国。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更包括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国际话语权、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需要克服各种风险挑战。 第三篇: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奋斗的战略部署与关键支撑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战略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涵。 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包括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根本动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健全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高效权威的法治体系,建设公正文明执法的法治环境。 用法治保障实现伟大目标: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制度的科学性、系统的完备性、运作的有效性。 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现代化治理的目标: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 6.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举措: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 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具体体现: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加大投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9.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国家安全的新形势: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科技、网络、资源、核安全等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实现伟大目标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10.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政治制度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党领导的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国家发展不断向前。 完善党领导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投身伟大事业 1. 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理论武装的再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关键内容。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 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思想铸魂的关键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 面对风险挑战,保持战略清醒和政治定力。 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担当作为的时代要求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辩证关系。 在前进道路上,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 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实践路径 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 5. 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执政党建设的永恒课题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结语:伟大征程,继往开来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目标,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肩负起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