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录》系日本前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陆奥式外交”。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内容,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等机密内容,以及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但总体而言,仍是研究那段历史绕不开的珍贵史料。
陆奥宗光(1844-1897),时代的和。。1868年得到岩仓具视的赏识,步入日本政界,1888年任驻美公使,兼任墨西哥外交大使。中日甲午战争前,他与当时的日本首相同为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和决策人,并在两国谈判中施展“狡狯”的,侵夺中国利益,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蹇蹇:忠直貌。作者以此作为书名,意在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刚直、鞠躬尽瘁。
我国曾不止一次出版过《蹇蹇录》的中译本。本版为引进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由日本相关领域著名学者中塚明校注的权威版本,除《蹇蹇录》本体外,尚有中塚明对不同版本的《蹇蹇录》所做的118条校注。读者通过对陆奥宗光对不同版本的《蹇蹇录》的修改情况的说明,可以一窥其隐秘的内心活动,也更有利于理解日本当时的历史状况。因此,校注部分也是《蹇蹇录》不可删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蹇蹇录》的刊行和校注情况,中塚明在书末还做了长篇解说,节录如下:
关于本文库的校注
陆奥宗光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五月的《世界之日本》第十五期上,写了《各元老谈话之习癖》一文,对自己做了如下描写:
陆奥之喜好谈话犹如伊藤、大隈。然而他动辄陷于多辩,又其谈话中虽不无如伊藤般讲评书式的谈话,但更有辩论之癖,往往口角飞沫,与人争论。有好胜之癖,不厌于乘胜追穷寇。故其谈论引证明晰,论旨正确,不予对方以反驳之时间,因此有时不免使人甚感不平不满。然而其虽有上述纵论放谈之习惯,其间却颇为慎重,绝不令他人得窥其胸中之秘,亦尽量避免因其诺言而造成他日之困难。……至于属其胸中之秘的所谓外交之微妙处,无论何等场合均不予泄露。故虽与其长时间对话之后,亦无人能推测其究竟将以何种外交上之秘策解决此重大事件之谈判。……其看似大胆豪放,实乃小心谨慎之人。(《伯爵陆奥宗光遗稿》收录。同书,613-614页)
从《蹇蹇录》草稿到第二次刊本,由口述开始,虽能发现数次推敲的痕迹,但仍能看出陆奥对自己“谈话癖”的评论确实恰当。
渡边修二郎曾对《蹇蹇录》评论道:“此书虽首先自朝鲜事件说起,并及于与清国争端之始末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但要而言之,全篇之要点在于辩解归还辽东乃迫不得已之事。”(无号外史评《外交始末蹇蹇录》,东阳堂支店,1898年销售,193页。所谓“无号外史”,即渡边修二郎)他认为此书专为解释三国干涉之处理问题而著,这种说法似过于片面。
位于藩阀之外,经历过幕府末期的苦难生活,到了明治时期还曾体味过牢狱之灾的陆奥宗光,登上了“元勋总动员”的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的外务大臣这样一个显要职位,“在攀登权力阶梯的比赛当中,……如今已有将明治时期十几年的‘落后’态势弥补回来之感”(萩原延寿:《陆奥宗光》,神岛二郎编《现代日本思想大系,第十卷——权力的思想》收录,筑摩书房,1965年,146页)。此时,日本终于寻找到从不平等条约中解放出来的突破口,并于日清战争中获胜,开拓了一条牺牲朝鲜、中国以与帝国主义列强并肩的重要道路。陆奥作为外务大臣而位于修改条约与领导战争的核心位置。这时的他不管是作为一个公务人员还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都应当能感受到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促使他全身心投入《蹇蹇录》的著述之中的,应当就是这种骄傲与自豪。正因如此,他的“喜好谈话”“辩论之癖”“乘胜追穷寇”的风格,从《蹇蹇录》的草稿到刊本当中随处可见。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认为在近代以来日本的政治家、外交官的众多回忆录当中,再也没有如《蹇蹇录》一般直率的——有时也可称为“主观的”,甚至可称为“片面的”——记录的缘故。
与此同时,陆奥的“其间却颇为慎重”“亦尽量避免因其诺言而造成他日之困难”“看似大胆豪放,实乃小心谨慎之人”等特点,在推敲之后也非常明显。
很多人认为《蹇蹇录》是一部一丝不漏地记载日清战争期间外交方面所有事宜的著作,但如今用以《陆奥宗光相关文书》为首的已公开的外交相关记录加以对照的话,会发现陆奥并没有将所有事情都毫不掩饰地讲述出来。对日本能够造成“不利”的事情,陆奥并未提及。而且,从《蹇蹇余录草稿缀》修改前的原文到第二次刊本,一些人物——尤其是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乡从道、川上操六、桦山资纪等人,在日清战争中的言行,凡是被认为可能会在后来给他们本人或者是作为记录者的陆奥自己造成牵累的,具体的人名全都予以删除。虽说这样做有可能是受到了中田敬义的暗示,但更多则应该是基于陆奥本人的考量。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从草稿到第二次刊本之间的修改极多,范围极广,绝不仅仅限于与具体人物的言行相关之处。
因此,本文库的校注主要是将《蹇蹇录》在完成过程中(《蹇蹇余录草稿缀》——第一次刊本——第二次刊本)被删除、被修改之处的原文加以再现。若能有助于读者从陆奥的推敲痕迹中了解其微妙动摇的心情,并进而厘清日清战争期间日本外交的微妙之处,则感幸甚。
一、 自明治二十七年(1894)四、五月之交,朝鲜东学党动乱以来,征清之举大显奇功,其间,虽有俄、德、法的干涉,但终以翌年(1895)五月八日,进行了日清媾和条约的批准换文。本书之主要目的乃是记述此阶段的外交策略梗概。
二、 余自今年六月以来,得暇养疴,居住于大磯。十月中旬,因要务不得不暂返东京,然病情加重,医嘱甚严,遂再回大磯,静养至今。本书即是返回之后抱病起草,直至今日傍晚勉强脱稿,其中的记述多为余胸臆所存,未能一一加以引证,因此存在谬误在所难免。至于重要问题的记述,因余当时鞠躬尽瘁,苦心经营,深深印入脑海之中萦绕不去,身为局中之人,叙述所见所为,虽未得旁人首肯,但自信绝非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三、 本书原本以叙述为主,而非议论,但因要明了叙述事实出自何因,间或多少穿插了些许议论,故可将本书中的议论视为记叙的注释。
四、 毋庸置疑,本书所记叙之事大抵基于外务省的公文记录,然所有外交公文皆表现含蓄,其真意不表露于外,因此泛泛读来,往往有如同嚼蜡之感。故在本书中解剖所有的事实真相,并对其中奥秘毫不掩饰。比喻说来,公文记录如同地形的实测图纸,唯要求其山川的高低深浅不失尺度,但若要进一步探究其山容水态之真实面貌,那就得另有绘画写生。本书的目的,乃创作当时的外交写生画卷,各位看官若将公文记录与本书彼此对照,便可兼顾山水之尺度与自然之风光,感知当时外交之全貌。。
作 者
明治二十八年(1895)除夕之夜于大磯
桌上摊着这本关于晚清财政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度分析,说实话,起初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晦涩,毕竟涉及的都是税制、关税、借款这些硬核的经济术语。然而,作者的叙述能力超乎我的预料,他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金融工具,还原为影响千家万户生计的真实力量。每一次试图推行新政的努力,背后都牵扯着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这些斗争被描绘得扣人心弦。通过追踪白银流向和海关收入的变化,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国家机器在面对财政崩溃时的每一次挣扎与喘息。这种“以钱见人,以制见事”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经济史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体会到,一个王朝的衰亡,往往是从国库的空虚开始的。它不仅仅是讲述了钱怎么花,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权力结构固化的情况下,任何有效的经济改革都异常艰难。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清末地方士绅权力变迁的研究报告,它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展现了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威衰落后,基层社会权力是如何重构的。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完全摒弃了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地方豪强、乡绅在具体事件中如何博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区的稳定。那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实用主义逻辑,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几个帝王将相决定的,而是由无数基层行动者的合力所塑造的。书中对一些地方家族档案的引用,为理解当时社会运作的真实肌理提供了宝贵的“微观证据”。阅读过程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表面的政治宣言,直抵社会生存的本质。我个人认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韧性与脆弱性,这本书提供了极为独特的视角,远超一般聚焦于朝廷的叙述。
评分刚刚读完的这本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其笔触之轻盈、视野之广阔,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外交条约的细节,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层面,讲述了瓷器、茶叶、服饰乃至一种生活观念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鸿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双方社会的。作者擅长捕捉那些“意外的相遇”——一个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戏曲的痴迷,一个中国工匠对欧式钟表的模仿,这些小小的文化火花,最终汇聚成了时代的大潮流。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与误读,正是在不断塑造着我们今日的文化面貌。这本书的行文非常流畅,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权力与战争,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与创造。与那些专注于冲突的书籍相比,这种强调连接与理解的视角,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郁的历史回响,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那种风雨欲来的气氛。虽然我手头上这本书并非您提到的那本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秘录,但它在我桌上占据的这本讲述晚清政治生态的书籍,也同样散发着那种时代特有的复杂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种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无奈,被描摹得入木三分。它不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冷冰冰地罗列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纠葛。每一次阅读,都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对话与决断,思考在那个语境下,他们是否别无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书的表面,而是触及到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不得不说,作者的史料挖掘能力令人钦佩,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往往是洞察大局的钥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实。
评分读完手边的这本关于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论集,心中激荡的感受难以平复。它聚焦于不同流派知识分子之间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那种激烈的思想交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真刀真枪的战场厮杀。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串联的手法,将那些看似孤立的思潮串联成一幅宏大的精神版图,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层面所经历的阵痛与重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引进”与“本土化”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那些关于如何吸收外来思想又不失自我特性的论辩,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录,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挑战时,应持有的批判性思维和坚守的文化主体性。文字本身也颇具张力,逻辑严密,节奏明快,即便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人士,也能感到其强大的引导性。
评分好!!!!!!!!!!!
评分准备开读,看看日本鬼子记录里的历史这一页。
评分非常不错的好书
评分很好 已经开始阅读了 已经收藏 下次还来
评分送给朋友的,拿到后下面有点折。。无伤大雅
评分研究甲午历史的必读书目,很好
评分正版,次日达,半价,东西好。
评分图书很喜欢,多多搞活动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