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力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核心技能,学会系统思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到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大到生态系统与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思考都是应对复杂性挑战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系统思考更是一种凝聚集体智慧、让团队共同思考的“新语言”,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持续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复杂问题。
作为系统思考专家邱昭良博士的*新力作,《如何系统思考》凝聚了他20余年的实践心得,辅导数百家企业、上万名经理人的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可以帮助你快速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并由知到行。
以“思考的魔方”为框架,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精髓。
通过“环形思考图”“思考的罗盘”“冰山模型”和“行为模式图”等“支架式”辅助工具,帮助你实现思维的三重转变,学会动态思考、深入思考和全面思考。
以数十个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系统思考的基本方法与工具“因果回路图”和“系统基模”。
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发现、设计并管理驱动业务持续发展的“成长引擎”,以及如何睿智地解决复杂问题,帮助你将系统思考付诸实践。
全书有各类案例28个、练习26项,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部分练习的参考答案以及配套的视频微课,实现全方位、多媒体学习,促进独立思考和动手练习,从而提升系统思考能力。
邱昭良,管理学博士,国内著名的组织学习与系统思考专家,CKO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北京学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国际人才开发协会、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会员、认证项目管理专家(PMP)。
邱博士在组织学习专业领域深耕20余年,并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及咨询、培训经验,曾任联想柳传志董事长业务助理、万达学院副院长及三家民企高管。邱博士在组织学习、系统思考、复盘、知识管理、创新等领域有数十项原创成果,开发了数十门经典版权课程,曾为华为、伊利、滴滴、施耐德、永辉、中石化、中国航天等数百家企业进行过培训、咨询和辅导。
邱博士著有《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系统思考实践篇》《学习型组织新实践》《学习型组织新思维》《玩转微课》《企业信息化的真谛》,译著包括《系统思考》《系统之美》《情景规划》《U型理论》《欣赏式探询》《创建学习型组织五要素》《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创新性绩效支持》《新社会化学习》等,并在国内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
专长领域: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组织发展、系统思考、企业大学(学习与发展体系)设计、业务流程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
系统思考是打造学习型组织*核心的一项修炼。它不仅是每位企业家、管理者都需要历练的一种新技能,也是组织系统成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新语言”,是我们发现自己和世界的“新眼睛”。
特别是在当下,系统思考对于我们人类开创未来的新局,乃至在无边界的地球村中,促进人类与自然及所有生命系统的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企业,尤其如此。
虽然系统思考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是非常和谐一致的,人们很容易理解并接受系统思考的基本知识,但真正掌握这些新的技能,并将其整合起来付诸实践,并不容易。我相信本书有助于填补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巨大差距。
该书整合了邱博士对系统思考20余年的研究与教学经验,包含着全球系统思考实践者社群多年的实践积累,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系统思考方法、提升系统思考技能的人来说,本书都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彼得·圣吉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在长期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中,我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其中,具备系统思考能力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抓住机会、把握方向,并善于统筹兼顾、高效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推动企业成长。因此,昭良博士的新著《如何系统思考》,对于创新、创业和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诚挚地推荐每一位企业家和创业者阅读本书,相信你会受益良多。
——张玉利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生在世,我们面临的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思考不清楚,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而如何思考问题是有方法的,系统思考就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如何系统思考这个问题,要把它延展成一本书来阐释,是难度很高的一件事情,可喜的是,邱昭良博士做到了。
——孙陶然 拉卡拉创始人、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创业36条军规》作者
序
推荐序一 (彼得·圣吉)
推荐序二 (孙陶然)
推荐序三 破解人类思考的心智密码(宋铠)
推荐序四 系统思考,化繁为简!(甘波)
前 言
第1章 系统思考是企业家的核心修炼 // 1
化繁为简,企业家只有两项工作 // 2
设计并维持“成长引擎” // 3
预见并有效解决成长带来的问题 // 11
系统思考——敏捷成长与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 14
“系统思考缺乏症”,你有吗 // 15
系统思考是思维的修炼 // 20
第2章 认识系统思考 // 27
什么是系统 // 28
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 // 30
系统的分类 // 33
动态复杂系统的八个特性 // 34
何谓系统思考 // 40
思考的魔方——实现系统思考的三维转变 // 46
第3章 动态思考 // 51
从线性因果链到因果互动环 // 52
环形思考辅助工具 // 53
环形思考——看见“隐性”的回路 // 58
环形思考操作步骤 // 61
第4章 深入思考 // 65
冰山模型——提高思考深度 // 66
行为模式图——认识系统行为变化的动态 // 69
复杂背后的简单之美——六种基本行为模式 // 70
透过模式/趋势看清潜在的结构 // 72
第5章 全面思考 // 75
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 76
大局观:既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能力 // 79
全面思考的辅助工具 // 80
思考的罗盘 // 84
第6章 系统思考的“新语言”——因果回路图 // 91
什么是因果回路图 // 92
辨认回路的特性 // 96
增强回路 // 97
调节回路 // 106
时间延迟 // 111
因果回路图的价值与用途 // 116
如何绘制合格的因果回路图 // 124
第7章 复杂背后的简单之美——系统基模 // 139
什么是系统基模 // 140
系统基模家谱解构 // 141
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 143
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 163
使用系统基模的注意事项 // 180
第8章 系统思考应用指南 // 18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思考应用的四个层次 // 184
发现并维持成长引擎 // 187
九种常见的企业成长引擎 // 199
睿智解决问题 // 214
系统思考的原则:“六要六不要” // 223
系统思考实践者的五个阶段 // 227
结束语 // 231
附录A 系统思考学习资源 // 235
附录B 精品培训 // 239
参考文献 // 246
系统思考大有可为
近年来,“思维类”书籍大受欢迎,包括我翻译的《系统思考》《系统之美》,以及关于脑图、创新思维、结构化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书等,但“不会思考”仍然是当今时代各阶层人士的痛点,“学会思考”仍是人们迫切的需求。
尤其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各种说法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一双慧眼”,才能“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对此,你需要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各种方法与工具中,“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实用的方法、工具与技术,也有大量的实践应用案例。
从理论上看,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复杂性科学构成了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并衍生出了硬系统思考、软系统思考、组织控制论、系统动力学等主要应用流派,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从应用上看,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资助了一项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和工具对全球发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并使得系统思考声名鹊起;之后,系统思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管理、教育、生态与公共管理等领域都涌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1990年,彼得·圣吉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创建进行的整合性研究——“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对于破解现代企业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激发集体的智慧、开创事业的新局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也使得“学习型组织”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门“显学”。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系统思考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引人注目。
因此,我认为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旷世奇功”,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小到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大到生态系统与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思考可以成为人们有效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诸多动态复杂性问题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各级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凝聚集体智慧、让团队共同思考的新语言。对此,系统思考可以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问题。
本书目的与架构
目前市场上系统思考相关的书籍很少,即使有少量的几本书也是偏重于学术或系统动力学软件建模,涉及应用实务的指南性书籍更为匮乏,尤其是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学得会的非学术性读物。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系统思考的应用普及。
虽然《第五项修炼》定位为商业畅销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第五项修炼》及其后续系列著作中,作者们并没有对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给出详尽的指南,也没有具体说明一些方法与工具的来龙去脉,因而使得很多读者很难掌握这一门“新的语言”,这也是“五项修炼”在实践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我自2003年开始陆续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各层次人员进行过系统思考应用实务相关培训,并将系统思考应用于个人研究、咨询与其他实际工作,既积累了相关素材,有了很多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又接触到大量的初学者,了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困惑和问题以及需求。因此,写作和出版本书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精髓;
介绍并帮助读者学习、掌握系统思考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和一般论述,使读者了解如何将系统思考应用于个人生活与日常工作、团队与项目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事务与生态等方面,并希望“抛砖引玉”,引导读者“举一反三”,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系统思考;
与读者分享我十余年学习与应用系统思考的心得、实务经验,对于系统思考初学者,给予有价值的学习建议和行动指南,帮助其快速“入门”。
为此,本书共分为8章,架构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架构示意图
第1章:在我看来,企业家的核心职责只有两个——推动成长与解决问题,而系统思考则是企业家的核心技能,其实质是提升思考维度,但主流的思维模式存在诸多的“系统思考缺乏症”,需要进行思维的修炼。
第2章:要学会系统思考,必须理解系统的构成与特性,掌握系统思考的精髓,我将其称为“思考的魔方”,即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角度三个方面实现思维的转变。
第3章:通过我总结的“四找”,让你从线性思考走向环形思考,看到因果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静止的片段。
第4章:借助“冰山模型”和行为模式图等工具,让你不只是看到一幕幕表面的事件,更能预见趋势、洞悉其背后的系统结构,帮助你实现深入思考。
第5章:通过我发明的“思考的罗盘”,让你看到整体,有利于换位思考,克服本位主义和局限思考,不遗漏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实现全面思考。
第6章:让你学会系统思考的“新语言”——因果回路图,它是系统思考的基础性工具,也是这个领域的“国际标准语言”,同时支持动态思考、深入思考和全面思考;通过识别回路的特性,在一个平面上也可以看到系统的可能动态。事实上,我认为因果回路图是一个攻克世间难题的有力武器。基于我本人20多年的学习心得,本章为初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指南。
第7章:系统基模即系统的基本模型,也就是说,在大千世界缤纷复杂的背后,总是存在少量常见的结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过复杂看到其背后的简单之美,而且可以作为一个速查手册,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复杂性的挑战。事实上,所有的基模都由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时间延迟这三个构造模块组成,我将其分为两大类——推动成长还是解决问题,共10种。
第8章:作为一种实用的技能,系统思考不是“我知道了”就行了,而是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状况有效地应用。本章先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次列举了数十个系统思考可能的应用场景,然后从设计成长引擎与睿智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谈了系统思考的应用事项,并给出了深入学习的建议。
本书附录中给出了系统思考学习资源以及我个人版权课程的介绍。实践证明,这是配合本书最快速、有效的入门方式。
本书特点
本人专著《系统思考实践篇》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笔者倍感欣慰。结合一些朋友的学习反馈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心得,我决定重新为朋友们奉献一本更好的学习系统思考的参考资料与应用指南。
本书特点有如下四方面。
第一,框架重组。《系统思考实践篇》共13章,分为“基础篇”“方法篇”“应用篇”,内容较多,近20万字;本次重新调整了全书架构,压缩了大量内容,精简至8章,共10万字,并增补了近年来的一些最新实践经验总结。
第二,案例更新。结合近年来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我补充、更新了一些案例,尤其是结合场景化原则,将系统思考和企业家的经营与管理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突出了设计并管理成长引擎、睿智解决问题等实战性很强的内容,以便企业家、管理者更好地学习、借鉴、应用。
第三,突出实战。本着突出实用性的原则,结合我总结的系统思考训练步骤,增加、更新了一些实操练习以及方法与工具的操作指引和使用心得。
第四,加强互动。要想掌握系统思考的技能,要进行持续的练习。在本书中,我整理了数十个案例,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部分练习的参考答案以及相关的视频微课,实现全方位、多媒体学习,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动手练习,从而提升系统思考的能力。
总之,我希望你不仅是阅读一本书,获得一些启发或了解到一些所谓的“知识”,还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阅读建议
正如《系统思考》一书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所说,《系统思考》不是那种宣称“快速见效”的“快餐读物”。自学系统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枯燥、艰难的,有时也可能很困惑——虽然系统思考是使读者“见树又见林”的学问,但学习者一开始面对系统思考的知识体系、核心概念与内涵,往往会“迷失在系统的丛林里”,感到难以理解或理不清头绪;面对系统思考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包括本书中各种或繁或简的“思考的罗盘”、因果回路图等,因为还比较陌生,甚至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不一致,也往往不知如何使用,若缺乏高手的有效指导,则无法掌握其诀窍,发挥其功效;对于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似乎更为遥不可及、有心无力。
因此,我深信,系统思考作为现代企业经营者必备的核心技能,它的养成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仅靠本书或其他书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本书?有哪些途径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超越读书、持续练习,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技能呢?
根据我自己学习和培训系统思考的经验,我认为阅读和使用本书、持续学习系统思考技能有如下四个注意事项。
(1)紧跟思路,体悟脉络
本书的编排方式参考了我多年来进行系统思考培训的脉络和框架,考虑到了读者的自学体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常见场景或案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帮助读者实现思维的转变。因此,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采取精读乃至主题阅读的方式,跟上思路,主动思考、揣摩,领悟书中分析的脉络。这需要你的关注、热情、专心和智慧。
如果只是简单地翻一翻,你的收获可能是有限的。这其实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道理的体现。当然,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你一定会有收获!
事实上,经营企业或管理组织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根本不存在什么简单、快速见效的“万能药”。磨炼自己的思维,也是如此。
(2)手眼并用,心手合一
如果只是用眼睛阅读本书,事实证明,即使你足够聪明、投入,也只是了解了一些事例的机理,获得了一些观念上的启示,仍然无法提高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要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必须手眼并用,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随手练习工具与技术的使用。
本书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你只要用手机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回复相应的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练习或案例的参考答案。把这些答案与你自己的分析做个对比,看看自己是否获得了额外的一些启发。
(3)勤加练习,及时复盘
虽然本书案例较为丰富,但我深信,仅仅熟悉这些案例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如果你没有系统地学习系统思考的机会,我仍建议你举一反三,参考书中案例,结合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勤学善练,最终必将大有斩获。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在画了50多幅系统循环图之后,他才有了“开窍”的感觉。我相信这位朋友的感受,这是一种学习的体验,也是成长中的惊喜。
同时,要想更快地从练习中获益,促进能力提升,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及时复盘。建议大家在每次练习之后,都对照自己的预期目标或参考答案,回顾、比较、分析,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做得好或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这样,把每一次练习都变成提升我们能力的坚实支撑,一步一个脚印,你会走得更加踏实。
(4)持续学习,内化习惯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心得,我认为,读书只是学习的途径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应该超越读书,持续学习,只有将这些思维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才能真正长期地受益。
对此,有如下几种有效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与系统思考应用高手切磋、交流。《荀子·劝学》指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我思索,不如学习片刻。谈到学习,虽然阅读很重要,“开卷有益”,但是,荀子认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最快速、便捷、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老师、高手。与他们交流,往往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或“豁然开朗”的功效。
第二,团队学习。就像西方一句谚语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群人一起走。在学习系统思考时,如果能在身边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事,大家一起读书、一起练习,尤其是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研讨,集思广益,持续学习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坚持下来,而且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参加“系统思考应用实务”的专业培训(该课程的概要介绍详见附录B)。为了帮助更多朋友学习、掌握并应用系统思考,我自2003年开始即开发了“系统思考应用实务”工作坊,并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过相关培训。该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可定制的特点,并运用团队讨论、体验式游戏、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研讨等方式,引导学员循序渐进,理解系统思考的原理与精髓,学习并练习系统思考基本工具与技术,培养系统思考实际应用的技能,探讨系统思考应用的实际问题,在2~3天时间内即可使学员获得飞速进步。
最后,祝愿大家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与应用系统思考这种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让我们一起开启系统思考的学习之旅吧!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思维解毒剂”,让我从那些固化的、线性的思考模式中挣脱出来。我一直以来,做事都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是被眼前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却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为何会反复出现,或者它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联。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似独立的“小问题”,其实是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作者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把抽象的系统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被“期望与现实的鸿沟”那一章所打动,它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总是过于乐观,而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书中提出的“系统边界”和“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能做什么,而是开始思考“我”所处的系统是如何影响我的行为和结果的。这种由“个体”转向“系统”的视角转变,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开始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我甚至开始尝试去识别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反馈回路”,并试图去影响那些负面的回路,强化正面的回路。这本书真的让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事物的本质,需要一种更宏观、更动态的眼光。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对“系统”这个词汇多少有些排斥,觉得它太宏大,太抽象,和我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务有点距离。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它其实无处不在,甚至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用极具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宏大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杠杆点”的讲解,它告诉我,有时候,一个微小的改变,却能撬动整个系统。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让我相信即使是微小的个体,也能通过理解和运用系统规律,带来显著的改变。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为什么有时候看似合理的努力,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错误的“点”上发力,或者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杠杆点”。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哪些才是真正能够带来改变的关键因素。我不再盲目地做“无用功”,而是开始有策略地去影响我所处的系统。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让我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聚焦和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它打破了我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只要找到“症结”,对症下药,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症结”可能只是症状,真正的根源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系统结构中。作者非常擅长用一种“解剖”的方式,将复杂的系统层层剥离,然后展示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意料之外的后果”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在做出某个决定后,会带来一系列我们从未预料到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反应甚至可能比最初的问题更棘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往后看”,也就是在行动之前,先去预测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眼前的短期效益。它还强调了“点”与“模式”的区别,很多时候我们被“点”上的问题所困扰,而忽略了隐藏在这些“点”背后的“模式”。识别和理解这些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去捕捉那些反复出现的“模式”,而不是一次次地去处理孤立的“点”。这种从“救火队员”到“系统设计者”的心态转变,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理论,更是关于一种实践性的智慧。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去啃一本我一直以来都很想读但又觉得有点“硬”的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质感,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诸如“因果回路”、“反馈机制”、“非线性动力学”之类的术语,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行动派,遇到问题总想立刻找到解决方案,但这本书似乎在教我一种更“慢”也更“深”的学习和认知方式。我花了几天时间,终于读完了第一部分,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比如,我常常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像是在原地踏步,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这本书提出的“系统思考”概念,就像一把钥匙,让我开始去理解这些“原地踏步”背后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重塑我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问题之间的联系,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延迟”和“滞后”的讨论,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并非是即时可见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这种“慢下来”的思考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追求即时反馈的人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巨大的启迪。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概念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项目中,虽然还不熟练,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变化,一种更清晰的视野正在逐渐打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让我对复杂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太难以理解,总是在各种矛盾和不确定性中挣扎。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法,帮助我理清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遵循着一定的系统规律。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全局观”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仅仅关注局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整个系统,去理解各个部分是如何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看见看不见的”。我们很多时候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结构、反馈和力量。通过学习系统思考,我开始能够捕捉到那些更深层次的动态,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我不再对未知的局面感到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冷静、更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应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建立更深刻连接的书。
评分作者拉姆·查兰(RamCharan)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大师、畅销书作家。在过去35年中,他为全球企业及其@提供常年的管理咨询服务,其中包括通用电气、KLM、美洲银行、杜邦、诺华制药、EMC、3M及Verizon等。他的独到见解源于其过人的商业智慧:他能在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透过企业的复杂表面,直指问题的核心,还能针对核心问题,提出精妙的解决方案,不仅切中要害,还切实可行,即刻就可付诸实施。拉姆·查兰与拉里·博西迪合著的《执行》曾高居《纽约时报
评分书香节战利品,接下来每月一本
评分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发现、设计并管理驱动业务持续发展的“成长引擎”,以及如何睿智地解决复杂问题,帮助你将系统思考付诸实践。
评分发货快,读书日搞活动,让利幅度大,不错!
评分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来买的,薄薄一本,我当工具书来看。纸张很好,正品,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了,快递给力!我很满意!
评分挺好的,应该看上去是正版书,是公司工会买的
评分公司以“高薪挖角”的救急方式应对资深员工的突然辞职,为何引发了员工的离职潮?
评分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