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錄》係日本前外相陸奧宗光所撰外交迴憶錄。陸奧宗光是日本明治時代極為重要的政治傢、外交傢,他主導的日本19世紀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後人稱為“陸奧式外交”。本書主體內容涉及甲午戰爭前後,即從朝鮮東學黨起義到俄、德、法三國“乾涉還遼”這一時段內的日本外交活動。陸奧宗光本人作為當時伊藤博文內閣的外相,參與幾乎所有的重大外交決策。在這本迴憶錄中,他圍繞自己的親身經曆,細緻入微地記述瞭日本與英、法、美、德、俄等國,以及與清國和朝鮮的外交往復,包括彼時外交文書的具體內容,駐外大使的密電和政府高層會議上的言語交鋒等等機密內容,以及如何在中日(馬關)談判中運用各種手段,逼迫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細節。書中雖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虛飾自矜的色彩,但總體而言,仍是研究那段曆史繞不開的珍貴史料。
陸奧宗光(1844-1897),時代的和。。1868年得到岩倉具視的賞識,步入日本政界,1888年任駐美公使,兼任墨西哥外交大使。中日甲午戰爭前,他與當時的日本首相同為戰爭的主要策劃者和決策人,並在兩國談判中施展“狡獪”的,侵奪中國利益,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
蹇蹇:忠直貌。作者以此作為書名,意在錶達自己對國傢的忠誠剛直、鞠躬盡瘁。
我國曾不止一次齣版過《蹇蹇錄》的中譯本。本版為引進日本岩波書店齣版的由日本相關領域著名學者中塚明校注的權威版本,除《蹇蹇錄》本體外,尚有中塚明對不同版本的《蹇蹇錄》所做的118條校注。讀者通過對陸奧宗光對不同版本的《蹇蹇錄》的修改情況的說明,可以一窺其隱秘的內心活動,也更有利於理解日本當時的曆史狀況。因此,校注部分也是《蹇蹇錄》不可刪減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蹇蹇錄》的刊行和校注情況,中塚明在書末還做瞭長篇解說,節錄如下:
關於本文庫的校注
陸奧宗光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五月的《世界之日本》第十五期上,寫瞭《各元老談話之習癖》一文,對自己做瞭如下描寫:
陸奧之喜好談話猶如伊藤、大隈。然而他動輒陷於多辯,又其談話中雖不無如伊藤般講評書式的談話,但更有辯論之癖,往往口角飛沫,與人爭論。有好勝之癖,不厭於乘勝追窮寇。故其談論引證明晰,論旨正確,不予對方以反駁之時間,因此有時不免使人甚感不平不滿。然而其雖有上述縱論放談之習慣,其間卻頗為慎重,絕不令他人得窺其胸中之秘,亦盡量避免因其諾言而造成他日之睏難。……至於屬其胸中之秘的所謂外交之微妙處,無論何等場閤均不予泄露。故雖與其長時間對話之後,亦無人能推測其究竟將以何種外交上之秘策解決此重大事件之談判。……其看似大膽豪放,實乃小心謹慎之人。(《伯爵陸奧宗光遺稿》收錄。同書,613-614頁)
從《蹇蹇錄》草稿到第二次刊本,由口述開始,雖能發現數次推敲的痕跡,但仍能看齣陸奧對自己“談話癖”的評論確實恰當。
渡邊修二郎曾對《蹇蹇錄》評論道:“此書雖首先自朝鮮事件說起,並及於與清國爭端之始末並與其他國傢之間的關係,但要而言之,全篇之要點在於辯解歸還遼東乃迫不得已之事。”(無號外史評《外交始末蹇蹇錄》,東陽堂支店,1898年銷售,193頁。所謂“無號外史”,即渡邊修二郎)他認為此書專為解釋三國乾涉之處理問題而著,這種說法似過於片麵。
位於藩閥之外,經曆過幕府末期的苦難生活,到瞭明治時期還曾體味過牢獄之災的陸奧宗光,登上瞭“元勛總動員”的第二次伊藤博文內閣的外務大臣這樣一個顯要職位,“在攀登權力階梯的比賽當中,……如今已有將明治時期十幾年的‘落後’態勢彌補迴來之感”(萩原延壽:《陸奧宗光》,神島二郎編《現代日本思想大係,第十捲——權力的思想》收錄,築摩書房,1965年,146頁)。此時,日本終於尋找到從不平等條約中解放齣來的突破口,並於日清戰爭中獲勝,開拓瞭一條犧牲朝鮮、中國以與帝國主義列強並肩的重要道路。陸奧作為外務大臣而位於修改條約與領導戰爭的核心位置。這時的他不管是作為一個公務人員還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都應當能感受到內心的驕傲與自豪。促使他全身心投入《蹇蹇錄》的著述之中的,應當就是這種驕傲與自豪。正因如此,他的“喜好談話”“辯論之癖”“乘勝追窮寇”的風格,從《蹇蹇錄》的草稿到刊本當中隨處可見。這也是為什麼大傢認為在近代以來日本的政治傢、外交官的眾多迴憶錄當中,再也沒有如《蹇蹇錄》一般直率的——有時也可稱為“主觀的”,甚至可稱為“片麵的”——記錄的緣故。
與此同時,陸奧的“其間卻頗為慎重”“亦盡量避免因其諾言而造成他日之睏難”“看似大膽豪放,實乃小心謹慎之人”等特點,在推敲之後也非常明顯。
很多人認為《蹇蹇錄》是一部一絲不漏地記載日清戰爭期間外交方麵所有事宜的著作,但如今用以《陸奧宗光相關文書》為首的已公開的外交相關記錄加以對照的話,會發現陸奧並沒有將所有事情都毫不掩飾地講述齣來。對日本能夠造成“不利”的事情,陸奧並未提及。而且,從《蹇蹇餘錄草稿綴》修改前的原文到第二次刊本,一些人物——尤其是伊藤博文、山縣有朋、西鄉從道、川上操六、樺山資紀等人,在日清戰爭中的言行,凡是被認為可能會在後來給他們本人或者是作為記錄者的陸奧自己造成牽纍的,具體的人名全都予以刪除。雖說這樣做有可能是受到瞭中田敬義的暗示,但更多則應該是基於陸奧本人的考量。
當然,正如前文所述,從草稿到第二次刊本之間的修改極多,範圍極廣,絕不僅僅限於與具體人物的言行相關之處。
因此,本文庫的校注主要是將《蹇蹇錄》在完成過程中(《蹇蹇餘錄草稿綴》——第一次刊本——第二次刊本)被刪除、被修改之處的原文加以再現。若能有助於讀者從陸奧的推敲痕跡中瞭解其微妙動搖的心情,並進而厘清日清戰爭期間日本外交的微妙之處,則感幸甚。
一、 自明治二十七年(1894)四、五月之交,朝鮮東學黨動亂以來,徵清之舉大顯奇功,其間,雖有俄、德、法的乾涉,但終以翌年(1895)五月八日,進行瞭日清媾和條約的批準換文。本書之主要目的乃是記述此階段的外交策略梗概。
二、 餘自今年六月以來,得暇養屙,居住於大磯。十月中旬,因要務不得不暫返東京,然病情加重,醫囑甚嚴,遂再迴大磯,靜養至今。本書即是返迴之後抱病起草,直至今日傍晚勉強脫稿,其中的記述多為餘胸臆所存,未能一一加以引證,因此存在謬誤在所難免。至於重要問題的記述,因餘當時鞠躬盡瘁,苦心經營,深深印入腦海之中縈繞不去,身為局中之人,敘述所見所為,雖未得旁人首肯,但自信絕非道聽途說、人雲亦雲。
三、 本書原本以敘述為主,而非議論,但因要明瞭敘述事實齣自何因,間或多少穿插瞭些許議論,故可將本書中的議論視為記敘的注釋。
四、 毋庸置疑,本書所記敘之事大抵基於外務省的公文記錄,然所有外交公文皆錶現含蓄,其真意不錶露於外,因此泛泛讀來,往往有如同嚼蠟之感。故在本書中解剖所有的事實真相,並對其中奧秘毫不掩飾。比喻說來,公文記錄如同地形的實測圖紙,唯要求其山川的高低深淺不失尺度,但若要進一步探究其山容水態之真實麵貌,那就得另有繪畫寫生。本書的目的,乃創作當時的外交寫生畫捲,各位看官若將公文記錄與本書彼此對照,便可兼顧山水之尺度與自然之風光,感知當時外交之全貌。。
作 者
明治二十八年(1895)除夕之夜於大磯
這本厚重的著作,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鬱的曆史迴響,讓人在翻開之前就能感受到那種風雨欲來的氣氛。雖然我手頭上這本書並非您提到的那本關於特定曆史事件的秘錄,但它在我桌上占據的這本講述晚清政治生態的書籍,也同樣散發著那種時代特有的復雜與掙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那些關鍵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那種在傳統與變革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與無奈,被描摹得入木三分。它不像許多曆史著作那樣冷冰冰地羅列史實,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與糾葛。每一次閱讀,都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目睹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對話與決斷,思考在那個語境下,他們是否彆無選擇。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書的錶麵,而是觸及到更深層的結構性睏境。不得不說,作者的史料挖掘能力令人欽佩,那些鮮為人知的小細節,往往是洞察大局的鑰匙,使得整本書的論證體係異常堅實。
評分讀完手邊的這本關於近代中國思想史的論集,心中激蕩的感受難以平復。它聚焦於不同流派知識分子之間觀點的碰撞與融閤,那種激烈的思想交鋒,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場真刀真槍的戰場廝殺。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對比和串聯的手法,將那些看似孤立的思潮串聯成一幅宏大的精神版圖,揭示瞭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精神層麵所經曆的陣痛與重塑。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引進”與“本土化”這一永恒主題的探討,那些關於如何吸收外來思想又不失自我特性的論辯,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錄,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麵對新事物、新挑戰時,應持有的批判性思維和堅守的文化主體性。文字本身也頗具張力,邏輯嚴密,節奏明快,即便是對於初涉該領域的人士,也能感到其強大的引導性。
評分剛剛讀完的這本關於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其筆觸之輕盈、視野之廣闊,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外交條約的細節,而是著眼於日常生活的層麵,講述瞭瓷器、茶葉、服飾乃至一種生活觀念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鴻溝,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雙方社會的。作者擅長捕捉那些“意外的相遇”——一個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戲麯的癡迷,一個中國工匠對歐式鍾錶的模仿,這些小小的文化火花,最終匯聚成瞭時代的大潮流。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強烈的共鳴,因為這種文化間的相互藉鑒與誤讀,正是在不斷塑造著我們今日的文化麵貌。這本書的行文非常流暢,充滿瞭人文關懷,它提醒我們,曆史不僅是權力與戰爭,更是人類對美好生活共同的嚮往與創造。與那些專注於衝突的書籍相比,這種強調連接與理解的視角,顯得尤為珍貴和及時。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清末地方士紳權力變遷的研究報告,它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細緻,展現瞭自上而下的中央權威衰落後,基層社會權力是如何重構的。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完全摒棄瞭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地方豪強、鄉紳在具體事件中如何博弈、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維護自身的利益和社區的穩定。那種“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式的實用主義邏輯,被展示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走嚮往往不是由幾個帝王將相決定的,而是由無數基層行動者的閤力所塑造的。書中對一些地方傢族檔案的引用,為理解當時社會運作的真實肌理提供瞭寶貴的“微觀證據”。閱讀過程像剝洋蔥,一層層剝開錶麵的政治宣言,直抵社會生存的本質。我個人認為,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韌性與脆弱性,這本書提供瞭極為獨特的視角,遠超一般聚焦於朝廷的敘述。
評分桌上攤著這本關於晚清財政金融製度改革的深度分析,說實話,起初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枯燥晦澀,畢竟涉及的都是稅製、關稅、藉款這些硬核的經濟術語。然而,作者的敘述能力超乎我的預料,他成功地將那些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金融工具,還原為影響韆傢萬戶生計的真實力量。每一次試圖推行新政的努力,背後都牽扯著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這些鬥爭被描繪得扣人心弦。通過追蹤白銀流嚮和海關收入的變化,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國傢機器在麵對財政崩潰時的每一次掙紮與喘息。這種“以錢見人,以製見事”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經濟史變得鮮活起來,讓我體會到,一個王朝的衰亡,往往是從國庫的空虛開始的。它不僅僅是講述瞭錢怎麼花,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在權力結構固化的情況下,任何有效的經濟改革都異常艱難。
評分質量很好,正品,京東一直值得信賴!
評分上京東購物就是實惠,一下買瞭好多,東西也很正品很好用
評分ok
評分正版好書
評分剛買過來,詳細瞭解1895年當時外交的颱前幕後……
評分京東活動的力度一如既往,讓消費者獲得瞭更多的實惠,物流還是一如既往的好!支持京東正品!
評分物流服務京東服務有保障,非常高效快捷,商品質量好。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京東購書確實給力,物流進度透明,配送準時。快遞員服務態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