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 附光盘)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Third Edition)]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 附光盘)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Thi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永胜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原理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理论力学
  • 机构学
  • 机械传动
  • 工程教育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光盘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78983
版次:3
商品编码:12280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大学名优教材 ,
外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Thir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编制的《机槭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的精神,结合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修订而成的。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分上、中、下3篇。上篇为机构的运动设计,主要介绍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各种机构的类型、特点、功能和运动设计方法,包括: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运动机构,其他常用机构,组合机构,开式链机构;中篇为机械的动力设计,主要介绍机械运转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试验来改善机械的动力性能,包括:机械的力分析,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的平衡;下篇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过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包括: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申永胜,清华大学教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任清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精仪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2012),全国机械原理研究会理事长(2002—2011)。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第1获奖人,1997、2001、2009年三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其主持的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带领的团队2007年入选首届国家教学团队。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0.1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0.2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0.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0.4 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方法

上篇 机构的运动设计
1 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
1.1 机构的组成
1.2 机构运动简图
1.3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1.4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文献闼读指南
习题
2 连杆机构
2.1 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
2.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2.3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及功能
2.4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2.6 空间连杆机构简介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3 凸轮机构
3.1 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3.2 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功能
3.3 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
3.4 凸轮廓线设计
3.5 凸轮机构基本参数设计
3.6 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4 齿轮机构
4.1 齿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4.2 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性
4.3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4.4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4.5 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加工及渐开线齿廓的根切
4.6 渐开线变住齿轮
4.7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设计
4.8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4.9 蜗杆蜗轮机构
4.1 0圆锥齿轮机构
4.1 1非圆齿轮机构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5 轮系
5.1 轮系的类型
5.2 轮系的传动比
*5.3 轮系的效率
5.4 轮系的功能
5.5 轮系的设计
*5.6 其他类型的行星传动简介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6 间歇运动机构
6.1 棘轮机构
6.2 槽轮机构
6.3 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6.4 不完全齿轮机构
6.5 间歇运动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7 其他常用机构
7.1 螺旋机构
7.2 摩擦传动机构
7.3 挠性传动机构
7.4 可展机构
7.5 并联机构
7.6 柔顺机构
7.7 基于智能材料驱动的机构
7.8 其他物理效应机构简介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8 组合机构
8.1 机构的组合方式与组合机构
8.2 纽合机构的类型及功能
8.3 组合机构的设计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9 开式链机构
9.1 开式链机构的特点及功能
9.2 开式链机构的结构分析
9.3 开式链机构的运动学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中篇 机械的动力设计
10 机械的力分析
10.1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0.2 机械中的摩擦
10.3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0.4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11 机械系统动力学
11.1 外力作用下机械的运转过程
11.2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11.3 机械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11.4 机械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11.5 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11.6 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12 机械的平衡
12.1 平衡的分类和平衡方法
12.2 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
12.3 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12.4 挠性转子平衡简介
12.5 平面机构的平衡设计
文献阅读指南
习题
……

下篇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附录 机械原理重要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中,参考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最新版本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保持前两版教材体系和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本次修订主要作了以下变动:
  1.调整了教材的体例。本书前两版出版时,各章的习题是安排在其配套教材《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一书中的,本次修订中,在对这些习题进行精选和补充后,将其移至本书各章后;本书前两版出版时,其配套的课件《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以光盘的形式单独发行的,本次修订中,在对该课件进行同步修订后,将其以书配盘的形式附在了本书后。教材体例的这样调整,进一步方便了读者使用。
  2.强化了中篇“机械的动力设计”各章的内容。修订后的中篇由机械的力分析、机械系统动力学和机械的平衡三章组成。在机械的力分析一章中,增加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的内容;在机械系统动力学一章中,强化了机械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和工程实例介绍;在机械的平衡一章中,引入了摆动力和摆动力矩的概念,以期方便读者对机械动力平衡有更全面的了解。
  3.修订了其他部分章节的内容。例如,在连杆机构一章中,增加了平面机构的整体运动分析法;在凸轮机构一章中,强化了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的内容;在其他常用机构一章中,增加了对可展机构、并联机构、柔顺机构和基于智能材料驱动的机构的简要介绍;在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增加了常用典型机械传动部件的介绍;在原动机选择部分,增加了原动机机械特性和工作机负载特性的介绍等。
  4.同步修订了《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一书,进一步突出了其辅导功能,并将其更名为《机械原理学习指导》。
  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篇幅相对稍大。编者认为教材篇幅多于讲课内容是国际通例,它不仅可以为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开阔知识视野的平台,也可以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阅读和参考资料。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人员有:申永胜(绪论,第1章,第3章,第5章,第8章,第9章,第12章,第14章,附录),郝智秀(第2章,第6章,第10章),阎绍泽(第4章,第7章),贾晓红(第11章),肖丽英(第13章,第15章)。本书由申永胜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和定稿。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 附光盘)》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经典教材的最新升级版,深入浅出地系统阐述了机械原理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作为一本面向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权威教材,《机械原理教程》以其严谨的学术体系、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例,致力于为读者构建扎实的机械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 第一部分:机械系统基础 绪论与发展历程: 本部分首先引导读者认识机械在现代工业中的关键地位,回顾机械科学的发展脉络,勾勒出机械原理学科的宏观视野。重点介绍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机械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 机械的组成、运动和结构分析: 详细讲解了机械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机架、连架杆、原动件、机架等,并引入了“运动副”和“自由度”等核心概念。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对给定的机械装置进行运动自由度的判断,识别机构的冗余约束,并分析其运动的可行性。同时,阐述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万向联轴器、螺旋机构等经典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传动特性,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和综合设计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机械系统运动分析 速度分析: 本部分重点在于运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对机械系统中的各构件速度进行精确计算。解析法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利用微分运算获得速度关系;图解法则通过速度多边形,直观地展现各构件的速度矢量。内容涵盖了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以及针对复杂机构的简化处理和特殊情况的讨论。 加速度分析: 在速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加速度的求解。详细讲解了科里奥利加速度的产生原理及其在平面机构加速度分析中的应用。同样提供了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分析手段,并分析了不同机构在特定工况下的加速度特性。 第三部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 力的分析: 机械系统中的受力分析是实现效率和可靠性设计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分析作用在各构件上的外力、内力以及相互作用力。内容包括静力分析、惯性力分析以及摩擦力分析,为理解机械系统的受力平衡和动力学行为打下基础。 机械效率与功率分析: 针对机械系统中的能量损耗和传递效率,本部分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摩擦力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计算机构的效率和功率。通过对不同传动副的效率特性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优化设计以提高机械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动力学分析与平衡: 本部分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详细阐述达朗贝尔原理,通过引入惯性力,将动力学问题转化为等效的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各种类型机械(如往复式内燃机、连杆机构等)的驱动力、制动力以及惯性力矩的计算,并介绍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均载、均速设计,以减小载荷的波动,提高运行的平稳性。 第四部分:机械系统综合与设计 机械的综合设计: 在掌握了机械系统分析方法后,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整体设计。从满足功能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机构类型,进行机构的结构综合与参数设计,实现预期的运动和力学功能。 摩擦与润滑: 深入探讨摩擦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有害摩擦和有利摩擦。介绍不同摩擦副的特性,并讲解润滑的基本原理及润滑方式,旨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合理的润滑设计来减少摩擦磨损,提高机械的寿命和效率。 机械系统中的振动: 机械系统在运行时往往会产生振动,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本部分将介绍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如固有频率、阻尼等,并讲解如何对机械系统进行振动分析,采取措施减小或消除不利的振动。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技术: 结合现代工业的发展,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先进的机械设计理念和技术,如CAD/CAE/CAM的应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的使用,以及人机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光盘内容 随书附带的光盘,内容丰富,提供了大量的辅助学习资源,包括: 大量的动画演示: 针对各类经典机构的运动原理,提供直观的动画演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运动学概念。 仿真软件与案例: 收录了常用的机械原理仿真软件试用版或相关插件,以及丰富的工程实例和仿真模型,供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和深入学习。 课后习题答案与解析: 提供部分课后习题的详细解答和分析,帮助读者检验学习效果,并提供解题思路。 拓展阅读资料: 包含一些与机械原理相关的补充材料、行业标准、最新技术动态等,鼓励读者拓展学习视野。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 附光盘)》以其全面、深入、实用的特点,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助手,也是机械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推动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读者能够从易到难,逐步掌握机械原理的知识。开篇部分,作者首先对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了介绍,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随后,书中系统地讲解了各种基本机构的类型、组成和运动分析方法,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在讲解每一种机构时,作者都会从其基本结构入手,逐步深入到其运动特性、动力学分析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齿轮传动时,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齿轮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实例。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齿轮选型和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对复杂机械系统的分析方法,如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分析、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我提升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并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原理的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许多工程实际中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讨论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运动方程、如何进行自由体受力分析,以及如何应用拉格朗日方程等高级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想要进行更深入的机械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机械故障诊断和可靠性设计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算特别大,但讲解得非常到位。作者列举了多种常见的机械故障原因,如磨损、疲劳、润滑不良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这对于我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处理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机械技术,如微机电系统(MEMS)和仿生机械,也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让我对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虽然有些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有些挑战性,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我能感觉到,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完整和扎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让我在学习枯燥的机械原理时也能感受到乐趣。作者善于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机械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的运动时,作者会将其比作“跳舞的舞者”,将各种连杆的运动比作舞者不同的舞步,形象地展现了机构的运动轨迹。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容易记忆。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趣闻轶事,也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完一个比较抽象的原理后,会立刻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际应用案例,这让我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惯性力时,作者就结合了过山车和太空舱内的失重现象,生动地解释了惯性力的作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我对机械工程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条理,对于希望系统性地构建机械原理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作者在撰写时,遵循着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从基础的概念引入,到各个关键原理的深入讲解,再到复杂的系统分析方法,整个过程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每一个新的概念或原理时,都会先回顾之前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此外,书中还为每个章节都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和类型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检验读者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我认真地完成了其中一部分习题,发现这些习题能够很好地引导我思考问题,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组织上,还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一本非常值得细读和反复研习的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机械原理的世界。初期的章节,对于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机构的组成要素、自由度和约束,解释得非常透彻,甚至会用一些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类比,让初学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初步的认识。随着内容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入更复杂的概念,如平面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并且在介绍每一种机构时,都会详细分析其工作原理、运动特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个新概念时,会先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然后分析需要解决的困难,再逐步引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书中的例题设计也非常精妙,涵盖了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并且对于每道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包括思路的形成、公式的推导以及结果的解释,这对于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解题能力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做了几道例题,发现即使是一些我之前感到困惑的环节,在看了书中的解析后也豁然开朗。不得不说,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非常强,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机械原理梳理得如此清晰易懂,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订都非常扎实,封面采用了具有一定厚度的硬纸板,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纸张的色泽偏暖,不刺眼,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是在长时间学习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排版方面,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太空旷,能够让读者保持良好的阅读节奏。图示的清晰度更是令人赞叹,每一个机械零件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配合文字说明,对于理解复杂的机械结构原理非常有帮助。书中大量的插图和表格,不仅直观易懂,而且非常有条理,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的讲解部分,会穿插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价值。例如,在讲解齿轮传动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种齿轮的类型和啮合原理,还列举了汽车变速箱、减速机等实际应用场景,并对这些应用中的具体设计考量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此外,光盘的附加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但预期的动画演示和仿真模型,无疑将为理解动态机械系统的运行提供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实体质量到内容呈现方式,都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的用心,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质教材。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机械工程领域充满好奇但并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友好且易于理解。作者在撰写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背景读者的接受程度,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相反,他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原理。例如,在介绍机构的组成部分时,作者会用“门铰链”和“自行车链条”等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构件”、“低副”和“高副”等概念。这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探索机械世界的奥秘。书中的插图也功不可没,它们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清晰地展示机械结构和运动过程。每一个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线条流畅,比例准确,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我尤其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完一个重要的原理后,通常会紧接着给出一些相关的应用实例,这让我能够看到这些抽象的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从而进一步巩固我的理解。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的数学推导对我来说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消化,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一定能够逐步掌握机械原理的核心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严谨性,对于有一定机械工程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理论时,都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研究成果,并且在正文的脚注和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出处,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内容方面,这本书对机械原理的各个分支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动力学分析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虚拟位移原理、达朗伯原理等,并且对这些原理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书中还对许多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如机械系统的减振降噪、润滑与密封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既有理论上的深入剖析,也有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例如,在讨论齿轮强度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校核方法,还总结了影响齿轮强度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这种深入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数学推导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机械原理背后数学模型和推导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藏。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所使用的公式和定理都给出了明确的引用。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数学推导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动力学方程的推导时,会结合具体的机械系统模型,通过建立坐标系、列出力矩方程等步骤,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完成推导。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数学推导的难度,让即使是数学基础稍弱的读者也能逐步掌握。此外,书中还对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如有限元分析、数值积分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进行复杂的机械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数学内容,但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原理的理论讲解,更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机械工程的各个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在分析每个案例时,作者都会首先介绍该工程项目所面临的挑战,然后详细阐述如何运用机械原理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挑战,并最终给出成功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复杂的机械系统时,会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先对整个系统进行宏观的概述,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的细节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机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并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最新的机械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如智能制造、先进材料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这让我对机械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书的内容挺好的,配套的光盘也挺不错的,保护的挺好,不能复制,书装订有些,差强人意!!!

评分

很新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的。内容蛮有趣的?……

评分

正版,不用说。申老师编的机械原理在国内没得说,杠杠的。

评分

东西很不错,物流很不错

评分

清华课本,质量值得信赖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很专业的书,不容易买到,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