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全集·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 [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苏珊·桑塔格全集·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 [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苏珊·桑塔格 著,姚君伟 译
图书标签:
  • 苏珊·桑塔格
  • 日记
  • 笔记
  • 文化批评
  • 女性主义
  • 文学
  • 哲学
  • 美国文学
  • 思想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6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9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苏珊·桑塔格全集
外文名称: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 “大西洋两岸批评家”、“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所有作品首次以全集面貌展现,全布面典雅精装。

2. 桑塔格珍贵私人日记第二卷,本卷亮点包括1968年越南之行;1972年秋的中国之行;对前夫的回忆、对婚姻的表白;对性取向的自我剖析;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个性十足、种类繁多、无穷无尽的桑塔格式清单。


内容简介

  本书为桑塔格日记第二卷,时间跨度从1964至1980年.。如果说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第二卷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引人注目也是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精彩书摘

  64年9月3日
  [冯·斯坦伯格1935年的电影]《魔鬼是女人》太美了!这是我看过的最最极端的影片之一。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该片女主演。完全是个物体——几乎是被固定住了,被做了尸体防腐处理一样。研究一下布景的绝对性: 剔除个性的风格……黛德丽被“套在”她的衣服里,塞进她硕大的帽子里——躲在五彩纸屑、彩色纸带、鸽子、护栅和雨后面……布景是“超负荷”,既漂亮,又戏仿——
  将它与[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战国妖姬》Senso,亦译《情欲》。、《豹》)+,当然,《淫奴》[美国实验电影导演杰克·史密斯1963年的作品,SS写过一篇关于该片的文章,后收入她的第一部文集《反对阐释》(1966)]比较。
  ※
  [约翰·]多恩的《白厅布道》——1627年2月29日
  ※
  我的缺点: 
  ● 拿自己的缺点来审查别人*
  ● 将我的友情转变为爱情
  ● 要求爱包括(和排斥)一切
  *但是,在我自己身上的情况变得糟糕、失控、崩溃的时候——比如,我对苏珊[·陶布斯][SS在马萨诸塞坎布里奇时的闺蜜]和伊娃[·贝利纳·科利施][SS和陶布斯的朋友]的身体洁癖而感到愤怒的时候,也许这情形就变得非常忙乱和明显——达到极致。
  注意:我难以餍足的胃口——真正的需要——对品尝新奇和“令人讨厌的”食物=需要声明我对洁癖的拒绝。一个反声明。
  
  64年11月1日
  我以前怕我母亲,怕她打我。不是怕她生气,怕她削减她提供给我的那一丁点情感滋养,而是怕她。也怕罗茜[SS的保姆罗丝·麦克纳尔蒂]。
  母亲掴我耳光——因为顶嘴,因为反驳她。
  我总为她找理由。我从未允许自己生气、大怒。
  ※
  如果我无法根据世人的标准来作出判断,那么,我必须根据我自己的标准来作出判断。
  我在学习如何根据世人的标准来作出判断。
  ※
  作为一名作家,我容忍错误、实绩不佳、失败。如果我有时失败,如果一个短篇或随笔写得不好,那又怎样?有时进展就是顺利,作品真是好。这就够了。
  在性上面,我就是没有这样的心态。我不容忍错误、失败——所以,我一上来就焦虑,就更有可能败下阵来。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自信,即在这方面有时(我没有刻意强求)也会有上乘的表现。
  ※
  我对待性的感觉要是能像对待写作那样就好了!要知道,我不过是自己无法驾驭的某种力量的手段、媒介和工具而已。
  我把写作体验为赠予我的——有时几乎是献给我的。我由着它来,尽量不去干扰它。我尊重它,因为它是我,又不只是我。它既是个人的,又是超越个人的。
  我也愿意这样来体验性。就仿佛“自然”或“生活”用了我。而我信任这一点,由着自己被用。
  一种向自身、向生活缴械的态度。祈祷。由着它去,不管它会是什么。我把我自己交给它。
  祈祷: 心平气和与骄奢淫逸。
  在这一点上,那个从前的小小的自我绝不会因为根据某种关于表现的客观标准而可能获得的评价,就感到羞耻和焦虑。
  人对性必须虔诚。这样,他就不敢焦虑。焦虑就绝不会暴露出它的真面目——精神猥琐、小肚鸡肠、心胸狭隘。※
  问: 你总是成功吗?
  答: 是的,我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成功。
  问: 那你就并非总是成功。
  答: 不,我总是成功。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成功即总是成功。
  ……

前言/序言

  “我从来都不确信,
  我的趣味、我的幸与不幸有什么足以示范的品质。”
  桑塔格日记第二卷卷《心为身役》序
  戴维·里夫
  20世纪90年代初,我母亲曾不很当真地考虑写一部自传。她这个人总是尽可能不直接写自己,所以,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惊讶。“主要写自己,”她有一次对《波士顿评论》的采访记者说,“我感觉,似乎是通向我想写的东西的一个相当间接的途径……我从来都不确信,我的趣味、我的幸与不幸有什么足以示范的品质。”
  我母亲1975年说这番话的时候还处在一次极其痛苦的化疗期间;她前一年查出乳腺癌第四期,已转移(那时候还是这样一种情况: 患者的病情更多的是告诉家属而非患者本人);医生希望,不过,正如至少其中一位医生当时告诉我的那样,并不真正预期能给她带来长时间的缓解,更不用说治愈了。就像她一贯的风格那样,她一旦又能写作,她就选择为《纽约书评》撰写系列随笔,后来这个系列以《论摄影》为书名出版单行本。不仅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自传色彩,而且连《隐喻的疾病》这本书里她都几乎没有出现;要知道,假如她没有经历过当时那种因罹患癌症而蒙受的耻辱——尽管时至今日这种境况没那么严重了,却依然存在,通常是以自感耻辱的形式出现——她是绝对不会写的。
  作为一个作家,她直截了当带有自传性的情况,我只能想起四次。第一次是1973年在她首次访问中国的前夕发表的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个作品是对她自己的童年、对她的父亲的思考;她父亲是个商人,他短得可怜的成年生活大部分是在中国度过的,我母亲4岁那年他客死他乡(她从未随父母去过现在叫天津的那个地方的英租界,而是留在纽约和新泽西由亲戚和保姆照顾)。第二次是1977年发表在《纽约客》的短篇小说《没有向导的旅行》。第三次是《朝圣》,1987年发表,也是在《纽约客》。这是篇回忆录,说的是1947年少女时期的她在洛杉矶拜访托马斯·曼的事情;当时,托马斯·曼离乡背井,住在太平洋帕利塞兹。但是,《朝圣》首先是我母亲对她当时钦佩的作家表达的钦佩;与惯常的做法一样,自我塑像远属于第二位。正如她所写的那样,这是“一个局促不安、满怀热情、着迷于文学的孩子与一个流亡之中的神”的一次邂逅。后一次,我母亲1992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火山情人》后部分有几个自传性段落,她在当中直接谈论——她从未在她已经出版的作品里,甚至访谈中这样谈论过——身为女人的话题;还有就是她2000年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里有若干一笔带过的童年回忆。
  “我的生活是我的资本,我想象的资本,”她对《波士顿评论》同一个采访记者说,并补了一句,说她喜欢把它“据为己有”。就我母亲而言,这是个奇特的,也是一反常态的说法,因为她对钱根本不感兴趣,我永远都想不起来她什么时候在私人谈话里使用过金钱方面的隐喻。然而,在我看来,这似乎倒也是对她的作家之道所做的一个完全精准的描述。这也是她甚至会考虑写一本自传的想法让我感到极为惊讶的原因,对她而言,写自传,继续用资本做类比,就不会靠孳息——一个人的资本的收益——去生活,而是动用资本——不合理至极,不管说的这个资本是金钱,还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或随笔的素材。
  最终,这一想法未产生任何结果。我母亲写了《火山情人》,这样,她就觉得回到小说家这个身份上来了;这一直是她的抱负,即使在她撰写出彩的随笔时,也是如此。这本书的成功为她找回了自信。要知道,从第二部小说《死亡匣子》开始,她自己就承认缺乏自信心了;《死亡匣子》1967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令她极度失望。《火山情人》之后,我母亲长时间在波斯尼亚和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忙碌——终于成为她全身心投入的激情。 此后,她回到小说创作上来,至少就我所知,不再提回忆录的事。
  我有时胡思乱想,觉得我母亲的日记——本卷是三卷本之二——不只是她从未能抽出时间来写的自传(假设她真的写了,我想象那会是非常文学、由松散片段组成的东西,类似于约翰·厄普代克的《自我意识》这本她极为赞赏的书),而且是那部她从来都不愿意写的杰出的自传小说。继续沿着传统轨道的绝妙类比,不妨说,日记第一卷《重生》就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她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以曼的杰作打比方;或者,从一个小些的文学格局来看,是她的《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的这本小说,我母亲少女时代就看过,而且直到她生命的尽头说到它都很喜欢。现在这一卷,我称之为《心为身役》——选自本卷日记的一句话——会是一部充满活力、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关于第三卷,也即后一卷,我暂且不说。
  这么说的问题在于,我母亲自己自豪而热诚地承认,她一辈子都是个学生。当然,在《重生》里,年纪轻轻的苏珊·桑塔格就在非常有意识地创造自己,或者确切地说,是在重新创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她希望成为的人,远离她出生和成长的那个世界。本卷未涉及她离开她童年时代的亚利桑那南部和洛杉矶,去芝加哥大学、巴黎、纽约,也未涉及满足感(绝对不是幸福;幸福是迥然不同的东西,而且恐怕那不是我母亲曾经能从中痛饮的源泉)。 但是,我母亲在本卷记下的作为一名作家的巨大成功,与各种各样的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从莱昂内尔·特里林到保罗·鲍尔斯、贾斯珀·约翰斯、约瑟夫·布罗茨基,以及彼得·布鲁克和哲尔吉·康拉德Gy�塺gy Konr�~d(1933—),匈牙利作家。——的交往,以及能够到处旅行,真的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她童年大的梦想——都没有影响她当学生的程度,反而更甚。
  对我而言,这卷日记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是我母亲在不同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的方式。这其中有些与她极度的举棋不定和她思想的种种矛盾性有关;我认为,它们根本没有令本卷逊色,事实上却令其更有深度、更有趣了,在根本的意义上,是相当的……嗯,抵抗阐释。但是,我想,一个更为重要的元素是,尽管我母亲并不以耐着性子和蠢人相处而闻名(她对蠢人的定义,至少可以说,是普普通通的),对那些她真正赞赏的人,她就变成了学生,而不是她大多数时间里想当的老师。所以,对我来说,《心为身役》有力的部分在于它的赞赏行为——对为数众多的人的赞赏,但是,以其非常与众不同的方式作出的打动人的赞美,也许要算是对贾斯珀·约翰斯和约瑟夫·布罗茨基了。看里面的这些段落,其实,更好地理解我母亲的相关随笔——我尤其想到论沃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艾利亚斯·卡内蒂的那几篇——其本身首先就是表达敬意的举动。
  我愿意认为本卷也可以被公平地称为一部政治成长小说,这完全是从一个人的教育及其走向成熟的意义上讲。在书前面部分,我母亲对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的种种蠢行悲愤交加,她成为著名的反越战积极分子。我想,就连她回首往事的时候,也都会对她冒着美国的轰炸数次访问河内时所说的一些事情畏缩。当然,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们编入,一如我编入日记的许多其他条目,它们多种多样的话题让我要么是为了她的缘故而担心,要么就是给我自己带来痛苦。有关越南的地方,我只补充一句,令她怒不可遏的战争的种种恐惧绝非她虚构的东西。她也许不明智,但战争仍然是她当时认为的无法言说的残暴行为。
  我母亲从未放弃对那场战争所持的反对立场。但是,她的确开始后悔,并公开地放弃她对共产主义解放的种种可能的信仰,不只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的苏联、中国或古巴的化身的信仰,而且是对作为一个体制的放弃;这不像她同辈人中的很多人(这里我会说话谨慎,但是,明眼的读者会知道我指的是我母亲同辈中的哪些美国作家)。如果不是因为她和约瑟夫·布罗茨基交情深厚——也许是她一生中两个才智相当的人之间唯一的惺惺相惜的关系——她是否会产生这一情感和思想变化,这我说不好。尽管在布罗茨基生命的后阶段他们疏远了,但他对她的重要,再怎么说都不为过,不管是美学上、政治上,抑或人性上,都是如此。她在纽约纪念医院桑塔格2004年12月28日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去世。临终之时,在她离世的前一天,她呼吸极其困难、生命快到尽头,报纸的头版头条全在报道亚洲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北部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她只说到两个人——她母亲和约瑟夫·布罗茨基。套用拜伦的话,不妨说,他的心即她的仲裁。
  她的心经常受伤,本卷许多篇幅就是失去浪漫之爱的详尽细节。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它制造了关于我母亲生活的一个假相,因为她不开心的时候日记会记得多些,在她极不开心的时候记得多,一切顺利时记得少。但是,尽管比例不一定完全正确,我想,就和她从写作中获得的巨大的成就感一样,就和她作为一个永远的学生,杰出的文学的一种理想读者,杰出的艺术的理想欣赏者,杰出的戏剧、电影和音乐的理想观众时——尤其是她不在写什么的时候——所赋予自己生活的热情一样,她爱情中的不幸福也是她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日记从失去到博学,然后回到原地,这样真实地呈现出她自己,即她走过一遭的人世间的生活。至于那不是我希望她过的生活就无关紧要了。
  罗伯特·沃尔什欣然审阅了后的手稿,并发现了草稿上大量的错误和缺陷,大大提高了由我编辑的我母亲这卷日记的质量。
  若仍有其他错误,当然由我负责——由我个人负责。
  (姚君伟翻译)

苏珊·桑塔格:思想的战场与艺术的炼金术 苏珊·桑塔格,一个永远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一个用文字撕裂现实、重塑理解的思想巨匠。她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妥协的智性追求,一种对世事洞察入微的犀利,以及一种对艺术与生活进行永无止境拷问的勇气。她的作品,如同其人一样,是复杂、多义且充满挑战的。它们不是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沉浸其中,与之对话,与之搏斗的思想盛宴。 桑塔格的写作,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探索。她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深入人类经验的各个层面,从病痛的感知、性的欲望,到艺术的鉴赏、政治的批判,无不涉猎。她不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现象之下的结构,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浑然不觉的意识形态的陷阱。她的文字,时而像冷峻的手术刀,剖析社会文化病灶;时而又如狂热的火焰,点燃思考的激情。 阅读桑塔格,便是进入一个思想的战场。她质疑一切被奉为圭臬的真理,挑战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她对“常识”的颠覆,对“审美”的重新定义,对“政治”的深刻反思,至今仍振聋发聩。她从来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她的文本,充满了张力与碰撞,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安却至关重要的真相。 桑塔格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更在于其语言的穿透力。她能够用精准、凝练且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她的句子,往往带着一种诗意的力量,又饱含哲学的思辨。她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看似遥远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令人惊叹的洞见。阅读她的作品,如同品尝一杯陈年佳酿,初尝之下回味悠长,每一次咀嚼都能品出新的层次和味道。 桑塔格对艺术的态度,更是独树一帜。她视艺术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强大工具。她不将艺术局限于博物馆和画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渗透生活、改变感知方式的力量。无论是电影、摄影,还是文学,她都以一种开放而批判的姿态去接纳和分析。她对艺术的解读,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投入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她能够看见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揭示那些被淹没的意义,让艺术在她的笔下重新焕发生命力。 她笔下的“疾病”,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病痛,更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状态。她对疾病的审视,是对人类脆弱性的深刻体认,是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庄严反思。她通过对疾病的描绘,探讨了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探讨了病痛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份和感知。这种超越医学范畴的思考,将疾病提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让读者在同情与反思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而“性”,在桑塔格的笔下,同样不是简单的生理冲动,而是复杂的社会建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载体。她以一种毫不避讳的坦诚,探索了性的欲望、禁忌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她质疑那些关于性的刻板印象和道德评判,力图揭示性在人类生活中更为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她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性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桑塔格的思想,具有一种强大的“转化力”。她并非提供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持续的思考过程。她的作品,如同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迭代的思想实验室,每一次阅读都能激发新的思考火花。她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去审视世界。 她的写作,也充满了对“碎片化”时代的深刻忧虑。她看到了信息爆炸、意义解体的危险,并试图通过其深刻的思考和对艺术的忠诚,来对抗这种漂浮与空虚。她相信,真正的思考和深刻的艺术体验,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对世界的掌控感,找回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性。 桑塔格的作品,或许不是轻松的消遣,但它们绝对是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良药。它们是思想的探险,是意识的洗礼。阅读桑塔格,意味着你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却收获丰厚的智性旅程。你会被她的勇气所感染,被她的智慧所折服,被她对真理的执着所激励。她的思想,如同黑夜中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她的文字,将永远是现代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是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深入思考的灯塔。 她对“感知”的强调,贯穿于她对艺术、疾病、性和社会等一切事物的讨论之中。她认为,我们的感知能力,是我们理解世界、体验生活的基础。而现代社会,正在以各种方式钝化我们的感知,使我们变得麻木和疏离。她呼唤着一种更为敏锐、更为深刻的感知能力,认为这是个体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她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这种个人色彩并非自恋的展露,而是其深刻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起点,却能够触及普遍的人类经验和深刻的社会议题。这种从个体到普遍的飞跃,正是其思想的伟大之处。 桑塔格的作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光影。她用她那如椽巨笔,捕捉时代的脉搏,剖析社会的肌理,质疑存在的困境。她的思想,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其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未过时,甚至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她对“真实”的追寻,对“意义”的探求,构成了她思想的核心动力。她不畏惧揭示丑陋与残酷,因为她相信,只有直面黑暗,才能看见光明。她的作品,是关于抵抗平庸,关于捍卫个体尊严,关于永不停止思考的宏伟宣言。 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桑塔格的作品时,都仿佛在与一位睿智而犀利的朋友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她挑战你,启发你,让你看到那些你从未留意过的角落,让你思考那些你从未真正深入的问题。她提供的不是慰藉,而是清醒;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思考。她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家,她的名字,至今仍是激荡着无数心灵的永恒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心为身役》,这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挣扎与协调,一种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的复杂关系。再结合“日记与笔记”的体裁,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次直抵心灵深处的旅程。1964-1980年,这十几年的时光,对于桑塔格而言,无疑是她思想日臻成熟,创作能量喷薄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她对摄影、电影、文学、疾病、战争、性等诸多议题的探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思想界。而这本日记,将如同一个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探她思想的萌芽、演进,以及那些塑造她最终观点的细微之处。我很好奇,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草稿、随笔、片段化的思考中,她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又是如何消化和回应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或许,我们能从中看到她对艺术作品的最初反应,对社会现象的直觉判断,以及那些在公开场合可能被掩饰或提炼的思想雏形。这种私人化的记录,往往比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更能展现一个思想家的真实面貌,她的困惑、她的犹豫、她的灵感闪现,都将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了解,更是对一种深度思考方式的启蒙。

评分

《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议题: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桑塔格作为一位以深刻洞察力著称的思想家,她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而“日记与笔记”的体裁,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思想家最原始、最不加修饰的思考过程。1964-1980年,这段时间跨度,包含了西方世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文化变革,从越战的阴影,到女权运动的兴起,再到后现代思潮的涌动。我相信,在桑塔格的日记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她对艺术和文学的敏锐观察,更能窥见她如何将这些社会思潮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思想表达。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更为私密的记录中,她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公共议题的,她的思考是如何从零散的观察逐渐汇聚成深刻的洞见。这本书,不单单是了解桑塔格的个人生活,更是理解她思想形成机制的一次绝佳机会。

评分

读到《苏珊·桑塔格全集·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的封皮,就有一种被一种强大智识的磁场吸引的感觉。虽然还没有深入翻阅,但仅凭书名和封面设计,我已经可以想象到里面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刻洞察。桑塔格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分量,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电影制作人和剧作家,更是一位对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有着敏锐触觉的思想家。这本“日记与笔记”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位伟大灵魂思考过程的机会。1964-1980这段时期,正是世界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从冷战的阴影到民权运动的呐喊,从波普艺术的兴起到女性主义的觉醒,桑塔格无疑身处其中,用她独特的视角进行着观察和反思。我期待着在这些未曾公开的文字中,看到她对时代洪流的细腻捕捉,对艺术形式的颠覆性解读,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深邃追问。这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思考的指南,一份关于如何将感官经验与理性认知融合的范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私密的字里行间,她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又是如何将外界的喧嚣转化为内在的思考,最终汇聚成她那些影响深远的著作。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桑塔格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我渴望窥探其中闪耀的智慧火花。

评分

作为一名对苏珊·桑塔格思想深感着迷的读者,当得知《苏珊·桑塔格全集·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出版的消息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张力,“心为身役”,这暗示着一个关于主体性、自我认知以及身体与精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命题。而“日记与笔记”的副标题,则 promette 了我们一次直接进入这位伟大思想家内在世界的机会。1964-1980这个时期,是桑塔格思想体系逐渐成熟且影响日益广泛的关键阶段,她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评论、散文和电影,至今仍是思想界的经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她那些未曾公开发表的文字中,是否隐藏着她那些标志性观点的早期雏形,或者是一些更加尖锐、更加个人化的思考。这些零散的记录,往往比经过体系化包装的作品,更能展现一个思想家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真实反应和思考轨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她对艺术、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身份的种种探索,看到她如何从日常的观察和阅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穿透力的思想锋芒。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进行深度对话的邀请。

评分

翻阅《心为身役: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的目录,即便只是扫一眼,便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密度和思想的广度。桑塔格涉猎的领域之广,令人咋舌,从哲学、文学、艺术评论,到电影、摄影、疾病、政治,她仿佛一位永不知疲倦的求知者,不断地用她的笔触触碰世界的脉搏。这本“日记与笔记”似乎就是她思想实验室的真实记录,里面充满了各种实验性的思考,各种不成熟但充满活力的观念。1964-1980年,这正是西方世界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也伴随着幻灭的阵痛。我期待着在这些文字中,看到桑塔格如何用她一贯的尖锐和深刻,剖析这些时代的特征,以及她个人的体验如何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她对“身体”的关注,对“欲望”的探讨,对“疾病”的审视,这些主题贯穿了她后来的许多重要作品,而这些日记,或许就记录了这些主题最初的、更私人化的探索痕迹。这不仅仅是了解她的思想,更是理解她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普世意义的思考过程。

评分

装帧很赞,布面精装,值得收藏。

评分

六一八,满减入手,买书如山倒,读书细抽丝呐。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非常好!趁活动买的,超好超便宜!买好书,上京东!

评分

我不在买买买,便是在买买买的路上。因为京东,我从未停歇。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今天买到,不过还是有些贵的,先看看吧。

评分

心问:桑塔格短篇小说集(苏珊·桑塔格全集)想不到精装本也出了,就买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小朋友喜欢

评分

纸质很棒,包装也完整,在京东买书真的特别好特别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