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先生将词、曲打通串讲,是有其内在理路的。他认为曲是词的发展,并希望借由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为新时代的韵文创作找到方向。因而此次新版,我们特别设计增加了两种附录。一为龙榆生本人创作的新体歌词三首,均选自《龙七歌曲集》,将这样融汇古典与现代的创作实践,与正文的理论阐释结合起来,或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二为《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原载《真知学报》,直接阐释了龙氏希望“造成一种新国乐”之理念。这样,正文由词到曲依次讲述,附录兼及现代创作,真正将这千年气脉贯通。而龙榆生著作的极大特色,即将极高明的道理讲得极切实易懂、可操作,在本书中仍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词曲概论》为《词学十讲》姐妹篇,亦为龙先生在大学授课时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此书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是极细致而切实的教学。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为基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龙榆生(1902—1966),我国著名的词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本名沐勋,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怨红词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称龙七,江西万载人。他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词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撰著有《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多部经典著作和大量词学论文,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均为词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案头必备典籍。
上编论源流
第一章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 3
第二章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 / 15
第三章令词在五代北宋间的发展 / 26
第四章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 37
第五章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 49
第六章宋词的两股潮流 / 56
第七章论诸宫调 / 69
第八章论元人散曲 / 82
第九章论元杂剧 / 94
第十章论明清传奇 / 114
下编论法式
第一章论平仄四声在词曲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 / 135
第二章阴阳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 / 158
第三章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 / 165
第四章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 188
第五章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声韵安排 / 197
第六章论适用入声韵和上去声韵的长调 / 219
附录
龙榆生新体歌词选 / 235
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 / 238
《词曲概论》:
歌曲有急有慢,是跟着情感而变化的。在敦煌发现的唐写本琵琶谱中,标明急曲子的有《胡相问》-曲,标明慢曲子的有《西江月》、《心事子》二曲,标明慢曲子和急曲子交互使用的有《倾杯乐》、《伊州》二套。大概《倾杯乐》和《伊州》属于成套的大曲,所以一段慢调,一段急调,更番演唱。但《伊州》只急、慢各一段,似乎不是全套。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自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那末,整套大曲,都以前慢后急为准。至于一般杂曲,似乎急就是急,慢就是慢。《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说,乾兴(公元1022年)以来,教坊所用的“急、慢诸曲几千数”。又说:“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这可看到北宋时代,由于晚唐、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一旦得到统一,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经济日趋繁荣,促进了歌曲的发展。加上北宋初期,有了教坊的设置,又陆续从荆南、西川、江南、太原等割据王朝,取得了二三百名技艺很高的乐工,集中于首都所在地(今河南开封)的教坊里(见《宋史·乐志十七》)。他们的任务是“因旧曲造新声”,在唐代燕乐杂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创作。这样与民间创作歌曲交互影响,开辟了宋词发展的广大园地。直到北宋末期,一般官伎和“瓦子”(歌伎所住的地方)里的歌女们,对令、慢曲和诸宫调各有专业。晏几道描写她们唱令词时的情态:“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鹧鸪天》)这是北宋盛时的情况。再看北宋末期,如《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就有阎婆惜会唱诸般耍令(第廿回),张惜惜会唱慢曲儿(第廿四回),蒋门神在孟州新娶的那个人会唱说诸般宫调(第廿九回)。这可见慢曲到了北宋,是怎样的盛行。卖唱的歌女们只要学熟一行,就会被人们注目的。这风气一直传到元朝,歌女中以唱慢词著名的就有解语花、小娥秀、王玉梅、李芝仪、孑L千金等,还有芙蓉秀善唱戏曲小令,赵真真、杨玉娥、秦玉莲、秦小莲等善唱诸官调,至于以新兴的杂剧作为专业的就更多了(详见雪蓑渔隐《青楼集》)。这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关系,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把慢词作为专业,在创作方面,一般说是从柳永开始的。清宋翔凤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柳永)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人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苏轼)、少游(秦观)、山谷(黄庭坚)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乐府馀论》)他说慢词兴盛的原因,由于政局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结果,那是不错的。至于慢词的创作,是跟着慢曲而来的;而曲子里有急有慢,却是由来已久。
……
我一直认为,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往往带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而《词曲概论》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并没有回避音乐创作中的技术性环节,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了诸如旋律发展、和声色彩、节奏变化等概念。我之前对音乐理论总是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能涉足的领域,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即使是一个对音乐理论了解不多的普通听众,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音乐的构成逻辑。书中对“词”与“曲”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令我着迷。我从来没有想过,歌词的字里行间,是如何被转化为音符的起承转合;又或者,一段优美的旋律,是如何呼应着歌词的情绪起伏。书中列举的例子,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直接对照到我熟悉的音乐作品中去,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是非常棒的。它让我对很多曾经听过但未曾真正理解的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是给我的音乐世界,注入了新的维度。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都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和原理,让这些音符组合起来,能够如此震撼人心,传递如此丰富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词曲概论》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概论”二字又给了我一种可能性,它或许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揭示音乐的奥秘。我尤其想知道,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词(歌词)与曲(旋律、和声、节奏)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共同构建出完整的艺术作品的。例如,一首悲伤的歌词,在配上舒缓、低沉的旋律时,是否会更加烘托出绝望的情绪?又或者,一段激昂的旋律,是否能够赋予防佛平淡的歌词以生命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音乐的骨骼与血肉,学习如何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理解那些我早已喜爱的旋律,甚至能对未来我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一个更宏观、更透彻的认识。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关于音乐结构的基本概念,比如曲式、调性、和声进行等等,这些词汇在我听来就像是专业术语,但我想这本书会为我一一解读,让我不再望而却步,而是能一步步走近音乐的殿堂,去感受其中蕴含的逻辑与美学。
评分平日里,我对于音乐的鉴赏,更多的是一种随性的体验,喜欢哪种风格就多听哪种,对于音乐的创作过程,可谓是一窍不通。直到我读了《词曲概论》这本书,才真正意识到,原来音乐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书中对于“词”与“曲”的结合,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并非简单地将歌词与旋律分开讲解,而是着重于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例如,书中提到,一个简单的情感词汇,在不同的旋律处理下,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色彩。反之,一段具有感染力的旋律,又能够赋予相对平淡的歌词以更深刻的内涵。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种经典作品,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宝库之中,每一次翻页,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作曲家创作手法的比较,比如巴洛克时期严谨的对位技巧,与浪漫主义时期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这些都让我对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与美学,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不得不说,《词曲概论》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于音乐的认知。我一直以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其无法言说的感性,在于那种直击灵魂的感染力,而很少去思考其内在的理性结构。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的方式,将音乐的“词”与“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之前对于“词”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歌词的文字本身,以为它们只是旋律的载体。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歌词的意境、韵律、情感走向,是如何巧妙地被作曲家捕捉并转化为音乐语言的。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曲”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悦耳的旋律,更是其背后严谨的和声进行、巧妙的曲式结构、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处理。书中对于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词曲融合的经典案例,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听过但未曾深入理解的作品,发现原来每一处细微的音乐处理,都蕴含着作曲家深厚的功力与独到的匠心。这本书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品味音乐的魅力。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词曲概论》的书,说实话,初看书名,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什么特别引人入胜的内容。我平时更偏爱那些能够直接触动情感的故事,或是能够启发思考的哲学探讨。然而,在尝试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竟然出乎意料地吸引了我。它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充斥着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音乐的构成要素娓娓道来。书中对于旋律的线条感、和声的色彩变化,甚至是节奏的律动感,都进行了细致而又形象的描述。我之前从未想过,原来音乐的创作,不仅仅是“好听”那么简单,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技巧与学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案例分析,这些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听到的那些熟悉的乐句,是这样被构建出来的。比如,书中对某个古典时期奏鸣曲的结构解析,让我听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仿佛之前只是模糊地听到几个音符,现在却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它们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本书让我对音乐创作的理解,从一个“听众”的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欣赏者”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探究者”,这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
评分还可以
评分感觉很不错,是很好的书
评分龙榆生先生的著作,治词学者必读。
评分龙榆生先生的大作,不错!
评分好书 满意 还会回购!
评分王国维辑录的。
评分小书大学问,值得拜读,中华书局可信赖的出版社。
评分内容挺好的,不错,送货也很快的。内容挺好的,不错,送货也很快的。
评分唐五代词的集大成者,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