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海燕 著
图书标签: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 抵押贷款
  • 试点研究
  • 乡村振兴
  • 金融创新
  • 土地制度
  • 农村发展
  • 小额贷款
  • 政策评估
  • 农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74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通过试点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至今,具体效果如何,存在何种问题,有何经验可借鉴?对此问题的探究一方面能总结我国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请况,另一方面为后期国家大范围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 调研及数据说明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模式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地方政府供给推动型——贵州凤冈县
第三节 金融机构供给推动型——嘉兴南湖区
第四节 农户需求推动型——宁夏同心县
第五节 多模式共存型——重庆江津区
第六节 模式比较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效果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三种模式的交易成本
第三节 三种模式的自我履约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效果分析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施整体效果
第三节 需求方实施效果
第四节 供给方实施效果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影响农户抵押贷款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贷款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影响金融机构放贷效果的因素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背景、挑战与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迁与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复杂现实。全书围绕“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农民权益保障”这一核心议题,构建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微观农户决策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土地制度演变与流转的驱动力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脉络,重点探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土地流转需求。我们分析了驱动土地流转的内生动力,包括农民代际更替导致的“谁来种地”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结构性力量,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对技术应用和成本控制的客观要求。 详细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模式:以互换并地为主的内部调整、以长期租赁为主的市场化流转,以及政府主导下的集中流转。通过对全国多个省份的实地调研数据,本书量化了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边际贡献,并辨析了在不同自然禀赋和市场条件下,何种流转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规模化经营的效率悖论与制度供给 农业规模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经之路,但中国的规模化并非简单的“土地集中”。本章深入探讨了规模化经营带来的“效率悖论”:一方面,规模扩大有利于大型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过度集中的风险、农户对土地情感的疏离以及流转合同的不稳定性,可能削弱农业的韧性。 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当前土地流转市场中存在的制度性供给不足。重点分析了流转合同的有效履行机制、流转期限的合理设定对长期投资的激励效应,以及在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上的模糊性。我们发现,缺乏强有力的产权保护和市场中介服务,是制约规模化效率进一步释放的关键瓶颈。针对性地,本书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土地流转风险共担机制的构想,强调了建立健全的退出与调解机制的紧迫性。 第三部分:非正规金融约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且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对外部金融支持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然而,农业生产的特性使得其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难以获得充分、匹配的信贷支持。 本部分聚焦于农业产业链中的“非正规金融约束”问题。我们系统梳理了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方面遇到的障碍,包括抵押物缺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通过对特定农业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地方性互助组织、民间借贷在填补正规金融真空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高成本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重点分析了当前金融创新在支持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尝试,例如基于产权流转预期、基于仓单和保单的质押融资模式。本书强调,要实现农业的持续现代化,必须从制度层面设计出既能适应农业风险特征,又能有效盘活土地经营权潜在价值的金融工具和风险分散体系。 第四部分:乡村治理的重塑与社会资本的维系 土地流转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深刻的社会重构。本部分关注在土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流转导致的“人地分离”现象,对传统的熟人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考验。 我们考察了新进入的农业经营主体(如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与原土地所有者(留守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本书认为,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将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维护等服务,与面向留守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有效对接。 此外,本书详细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土地流转中的缓冲作用。在流转合同执行不畅或发生争议时,地方的宗族关系、村干部调解能力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成为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我们也警示,过度依赖非正式网络可能加剧不公平性,因此,建立透明、公正的正式治理机制是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五部分:政策干预的有效性与未来路径选择 最后一部分对现有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进行了综合评估,探讨了中央政策在不同区域的落地差异及效果。我们认为,成功的政策干预应遵循“差异化供给”原则,即针对东部发达地区、中部稳定发展区和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不同禀赋,提供量身定制的制度支持。 本书提出,未来应重点构建一个“三权分置”下产权流转的动态平衡机制:确保承包权(农民的保障权)的稳定性,激活经营权(市场的配置权),并合理界定用益物权(流转资产的价值实现权)。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关注农业产出效率的同时,将农民作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通过多渠道的财产性收入和财产性保障,确保社会公平的底线。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研究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套结构化的分析工具和实践参考,以期推动中国农业在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时,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严谨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政策的朋友,我深知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不仅仅是一纸合同,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长期以来,这项宝贵的资产却往往因为其“非实物”的属性,难以在金融市场中流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书提出的“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这一主题,无疑触及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痛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试点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金融产品设计、风险评估机制等具体细节。例如,不同地区在试点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独特的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商业银行在其中又承担了哪些风险?书中能否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来证明这项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激活农村经济方面的实际成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深入到实践的肌理,用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向读者揭示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和金融普惠的议题。在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最基础、最稳定的财产权利,但长期以来,这项权利在金融体系中的“隐形”状态,限制了其价值的充分发挥。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如何从“试点效果”这个角度切入,来展现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的。它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区的试点情况吗?比如,在某些地区,这项政策是否成功地帮助农民获得了发展农业产业所需的启动资金,或者缓解了他们的生产经营困难?又或者,在其他一些地方,是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清晰度、抵押物价值的评估以及贷款的回收机制等问题。我尤其关注,这项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否真的能够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农民,还是仅仅停留在少数的示范点上。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那些成功的经验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项政策的利弊得失,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我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土地作为农村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其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价值实现,无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我一直好奇,将这项“沉睡的资产”盘活,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的资金压力,又会对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本书的标题承诺了对“试点效果”的深入探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分析,更能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现试点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为解决这些挑战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过程中,如何界定其价值?农民在抵押贷款后,是否能真正地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升级改造,还是会被用于其他非生产性支出?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同时,我也关注这项政策对农村社会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是否会加剧农村内部的贫富分化,或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总之,这本书的标题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关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宏大图景,我渴望通过阅读,来填补我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

评分

这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对中国农村改革前沿问题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将农村最具价值的资产进行金融化的一个重要尝试,其意义不亚于一次深刻的金融创新。然而,任何一项创新性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我特别想知道,本书究竟是如何界定“试点效果”的?是单纯的贷款发放规模,还是包含了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最终影响?它能否客观地分析出,在试点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模式是成功的,又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某些试点地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这可能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农民的接受程度,甚至是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总结经验,更在于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借鉴的教训和方向。如果它能为我们揭示出,在推进这项政策时,哪些关键环节容易被忽视,哪些潜在风险需要提前规避,那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效果研究》,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进程的强烈好奇心。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如何能够转化为金融市场的“活水”,从而真正地服务于“三农”发展,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期待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试点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具体的金融产品和模式被设计和实践出来?这些模式在风险控制、抵押物评估、贷款审批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它能否提供一些关于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来佐证这项政策的成效?例如,是否能够看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创业活力的激发?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去揭示那些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实践,以及这些实践背后所蕴含的制度逻辑和政策智慧。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推进这项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及这些风险是如何被化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农村金融创新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真实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