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魏晋南北朝诸子学为研究对象,在重新界定诸子学的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该时期诸子学的成绩,并对《刘子》、《金楼子》进行了个案研究。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魏晋南北朝子学研究建立起初步框架;二是全面清理统计了子书创作和研究书籍数量;三是初步勾画出此时子学的发展脉络;四是对《金楼子》和《刘子》进行了专书研究。书中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是如何形成,二是此时子书“抄撮成文”的撰写体例有何学术史价值。全书以文献为基础,既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整体发展面貌的描述,研究框架的建构,又着力于专书的理论挖掘和学术史定位描述。点面结合,宽度和深度兼备,力图给读者清晰地展示魏晋南北朝诸子学的发展全貌。
陈志平,男,湖北团风人,1976年3月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文学和诸子学、地方文献整理,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古籍整理专项资助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金楼子疏证校注》(与熊清元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14年)、《金楼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刘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诸子通考》(与胡立新合著,岳麓书社2013年)、《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庾信诗全集》(崇文书局2017年版)等著作。曾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一等奖、获黄冈市社科成果三等奖等。
从实操层面来说,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专业和详尽。对于每一个引用的古籍和每一处涉及的争议性观点,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的、附有简要解释的尾注,这对于后续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曾经花时间去核对了其中几处关键引文的出处,发现其准确性极高,这反映了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校勘方面的极度审慎。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对某些术语的定义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追踪,比如“自然”、“名教”在不同阶段的内涵变化,都被标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对基础学术规范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入门读物,更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可靠参考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并重的,值得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吸引我,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复杂的概念。在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佛学概念与本土哲学思辨相互渗透的过程时,作者没有使用过多的现代哲学术语来“翻译”古人的思想,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语境下的语意,这对于我们理解“格义”的形成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士人阶层之间辩论的场景,他们的话语方式、他们引用的典故,都通过作者的笔触鲜活地再现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那种纯粹堆砌资料的学术报告,它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让那些逝去的思想家们重新拥有了声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时期的叙事,毕竟魏晋南北朝的跨度太大,地域差异也极其显著。然而,这本书的广度令人惊喜。它似乎有意避开了那种单一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通过对不同地域士人行为模式和思想表达差异的考察,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多维度的思想地图。例如,南方士族注重清谈与名教的坚守,与北方政权背景下的思想家们所关注的治乱兴衰,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作者巧妙地找到了连接这两者的思想桥梁。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分裂时代”复杂性的理解,让我意识到那绝非是一个思想停滞的时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熔炉。
评分我是在一个关于中古哲学的小型研讨会上听说了这本书,当时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作者对于特定思想流派的重新界定,这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似乎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玄学”概念的简单重复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不同学派之间微妙的张力与互动关系。比如,书中对于王弼和郭象思想异同的论述,就采取了一种非常精妙的辨析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正统”与“旁支”的划分,而是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有”与“无”这一核心命题时,路径选择上的根本差异。这种洞察力,让原本模糊的古代思想谱系变得清晰起来,也让我对如何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困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审慎态度,总是通过大量的文本引用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展现了扎实的学问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字体排版也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初看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魏晋南北朝这段复杂历史时所下的苦功。那种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对文献梳理的细致入微,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干涩,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很适合那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但又担心晦涩难懂的普通读者。封面设计上的留白和色彩搭配也很有韵味,与书名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相得益彰,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陈设品。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