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总报告主要展示2016年我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整体变化、民族地区新的扶贫规划和政策、民族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原因、根源和可行的针对性措施。分报告分别展示了我国民族八省(区)2016年农村贫困的变化情况、主要的扶贫政策和手段、脱贫人口和未脱贫人口的分布特征与原因、脱贫巩固提升的思路以及一些典型案例。
张丽君 教授、博导,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有多部著述出版。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总报告
一、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一)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二)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情况
二、民族地区扶贫规划和政策
(一)国家扶贫规划和政策
(二)民族地区扶贫规划和政策
三、民族地区是深度贫困地区的集中地带,深度贫困成因复杂
(一)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
(二)深度贫困的成因及我国已采取的有针对性措施
四、习近平总书记“破解深度贫困”扶贫开发思想
(一)主要内容
(二)“破解深度贫困”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发展
五、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思考
(一)正确认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扶贫开发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
(三)分析深度贫困的根源,找准脱贫攻坚的发力点
(四)发挥政府低交易成本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五)加强对扶贫政策自身的研究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进展报告
一、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变化情况
(一)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二)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概况
(三)2010-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变化概况
二、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政策与手段
(一)强化组织保障,推进扶贫攻坚
(二)加大扶贫投入,惠及贫困地区
(三)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实现可持续脱贫
(四)创新扶贫机制,坚持精准监督
三、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情况
(一)2014-2016年内蒙古脱贫人口数量及分布
(二)2016年内蒙古脱贫工作成效
四、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未脱贫人口分布及原因
(一)不精准问题依然存在
(二)因病致贫、返贫扶贫难度极大
(三)产业扶贫缺乏可持续性
(四)“思想贫困”根深蒂固
五、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巩固提升的思路
第三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进展报告
一、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变化情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贫困变化情况
二、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政策和手段
(一)精准扶贫体系
(二)精准脱贫路径
(三)精准扶贫主要手段
三、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人口的分布与特征
(一)脱贫人口的分布
(二)脱贫人口的特征
……
第四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进展报告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扶贫进展报告
第六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进展报告
第七章 贵州省扶贫进展报告
第八章 青海省扶贫进展报告
第九章 云南省扶贫进展报告
参考文献
“十三五”时期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党和政府密集出台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大量脱贫攻坚规划和政策,并针对民族地区专门发布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规划和政策,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扶贫氛围,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得到完善。在精准扶贫战略指导下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截至2016年底,按照现行标准我国仍有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民族八省(区)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411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残疾人或患有慢性病、重大疾病的人群,其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所谓深度贫困,是指个体长期处于要素资源极度短缺或者环境极度恶劣的状态。当个体在资金、人力资本(含健康程度、文化程度)、土地、技术等某一或某几个要素上长期短缺时,或者长期与现代文明隔离时,则被认为陷入了深度贫困;深度贫困还表现为脆弱性,深度贫困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或者极易返贫。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巍峨的山脉,淳朴的民风,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的人们。这份报告,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经济数字的统计,更是一份关于希望和奋斗的故事集。我期待它能够描绘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也同样希望能够看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如何在保留自己独特文化身份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这份报告(2017)所处的年份,正值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我猜测其中必然蕴含着许多鼓舞人心的故事,也可能包含了那些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我渴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国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这个书名时,内心涌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期待。一方面,我渴望了解那些曾经被提及较少的地区,在过去几年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那些关于“精准扶贫”的宏大叙事,在具体的地域和人群身上,究竟是如何落地的?报告(2017)所聚焦的时间点,也让我联想到那段时间正是中国扶贫攻坚进入关键冲刺的时期,我想知道在这份报告中,是否能看到那些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亦或是那些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脱贫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具体实践,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
评分这份报告(2017)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全面的视角。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具体内容,但单从报告的标题和可能的篇章结构,我就能想象到其中必然包含着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多方面的考察。从经济层面的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层面的教育普及、医疗改善,乃至文化层面的传承与发展,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真正摆脱贫困的关键要素。我猜想,报告中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甚至可能引用一些实地调研的成果,力求用翔实的事实来支撑其观点。对于我这样一位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样一份客观、系统性的报告,无疑是理解当前中国扶贫成就及其背后复杂性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扶贫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长效机制建设的深刻洞见,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就。
评分这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记录时代变迁的史书。在我眼中,少数民族地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扶贫,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设想,报告中大概率会涵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扶贫案例,从东部的沿海地带到西部的高原山乡,那些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如今是否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尤其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探讨在扶贫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那些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否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同质化所淹没?这份报告,能否为我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既显得庄重,又暗含着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们的敬意。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无疑是我搜寻这类信息时,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从书名本身就能预见到,它将是一份详实的数据梳理和客观的成果展示,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那些曾经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脱贫致富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宏观的数据堆砌,更希望能够听到来自当地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终的改变。毕竟,脱贫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提升,更是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乃至文化传承的重塑。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过程,是我最为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