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系统介绍了智德的修身内涵和治事与治世意义。智德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子系统之一,本质属性是一种德性能量,既具有品格性,也具有能量性,是构成万物生命活力的先天之本。智德属于一种天阳能量,畜养心识而产生后天智识。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分为“智德”、“培智”、“益智”、“明智”四个部分,重点对智德修身的基本理论,老子上善治水的思想以及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通过谈文论字,对智字的本义、释用和分类,智德的定义、内涵以及智慧与愚昧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对智德的廉、耻、检、勤四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阐释了如何培智进贤。详细讲解了智德修身的内在生理机制,并解析了益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耳识的正善治促进智德修身。后通过几则明智故事,深刻阐释了智德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智德
第一节 谈文论字说智
一、智的文与字衍变
(一)甲骨文“智”的内涵
(二)金文“智”的内涵
(三)篆文“智”的内涵
二、古圣先贤论智
(一)《黄帝四经》论知(智)
(二)老子《德道经》论智
(三)楚简《五行经》论智
(四)孔子论智
(五)《墨子》论智
(六)《庄子》论智
(七)《化书》论智
第二节 智德的概念解析
一、三元(源)论简介
二、智德的定义
(一)五行属水
(二)肾臟为载体
(三)肾炁
(四)内在元素
三、智识
四、智德为先天之本
(一)其本贵在于肾炁
(二)肾为人之根
(三)肾炁之海
第三节 智慧与愚昧
一、智慧与心、脾、大脑的关系
二、智与慧的关系
(一)生命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智与慧
(二)智识与慧识的阴阳特性
(三)智转慧
(四)智与愚的关系
三、智仪
第四节 智的释用与分类
一、圣治对智的定义释用
(一)什么是圣治
(二)老子为什么提出“绝圣弃智”
(三)符合圣治的智识
(四)圣治之智的释用
二、王治对智的定义释用
(一)王治对智的分类定义
(二)王治对智的层级分类
三、霸治对智的释用
四、智识的强弱分类
五、智识的不足与邪恶分类
(一)智识的不足与异常分类
(二)丑恶邪假类的智识
六、解决智德丢失的总体原则
第二章 培智
第一节 智德的廉耻检勤
一、字析廉耻检勤
二、详析智德之廉
(一)“廉”在修身内求中的应用
(二)“廉”在做人治事中的应用
三、详析智德之耻
(一)“礼义廉耻”四维思想的局限性
(二)“耻”在做人治事中的应用
(三)“耻”在修身求真中的应用
(四)国耻与个人之耻
(五)“不耻”与耻的变异现象
四、详析智德之检
(一)“检”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分类
(二)内圣外王修身的六“检”标准
(三)检的属性分类
(四)“检”在修身治事中的应用
(五)失检现象分析
五、详析智德之勤
(一)天道酬勤
(二)勤能补拙
(三)勤实为本
(四)精勤专一
(五)罚懒立勤
(六)上勤下顺
第二节 培智进贤
一、退愚
二、识智
三、进贤
第三章 益智
第一节 智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一、智德具备的综合体现
二、智德缺失的综合体现
三、智德的内在生理机制
(一)肾智与心智的关系
(二)心智与肾炁(气)的关系
(三)肾藏智的善用与泄漏
第二节 益智的方法
一、智者乐水
二、智者治水
(一)上善治水
(二)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四)居善地,心善潚
(五)予善信,正善治
(六)事善能,蹱善时
(七)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治水培智贵精
(一)开源
(二)节流
第三节 耳识的正善治
一、耳识对于智德修身的意义
(一)肾开窍于耳
(二)“聽”字解析
(三)倾听的意义
二、耳识的有为而治
(一)“听而不闻”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耳识“正善治”的方法
第四章 明智
第一节 古代明智故事
一、汴梁斜塔
二、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三、荣方问陈子
(一)道术与算术
(二)“思”与“通类”
(三)“智类之明”与明智
(四)贤人之智与圣人之智
第二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水土治理时不我待
二、扬长避短必定中兴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之《智》。
在《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本书中简称为《信》)当中,我们已经对五德文化系统和本系列书籍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系列书籍以“论德”为主旨,包括论述修身性识形态与慧识形态的《德》,以及对五德的子系统进行分册论述的《仁》《义》《礼》《智》《信》,共六本专著,本书即属于五本分册论述专著之一。
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字眼之一,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智慧,崇尚智能,培养才智,提升智商,就连生物进化论都给地球上现今全人类起了一个共有名称“智人”。那么,什么是智?
在尚未发现甲骨文与金文的“智”之前,学界一般认为“智”的古字为“知”,这一误识延续至今,人们仍将这两个字判定为可以通假使用。其实,我们从帛书《老子》1等道学著作当中,以及从甲骨文中即开始存在着“智”文的史实当中,都可以发现,古代道学对“知”与“智”的应用定义是非常严谨的,并没有像汉代以后的儒学那样将其通假使用。
从字的出现而言,人们认为先有“知”,后有“智”,实质上“智”在早期是修身明德天人合一方法的专用字。东方文化在基因文化时期(道德根文化时期),是以畿学修身文化为体系,对宇宙自然、万物生命以及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而发展。畿学方法论,就是老子所定义的“玄之有玄,众眇之门”2的学说,“玄之有玄”中的前一个玄是指质象的、超三维以上的世界,又称其为密学;后一个“有玄”就是指三维中的有相的物相世界,又称为显学,也是意识形态下诞生的科学的范畴。显学是研究物相世界,包括着西方科学界的内容;密学是研究质象空间,属于非肉眼观察,是不仅需要“见知”,而且还得上升到“闻知”层级的学说,需要在闻知层面,应用畿学的目析法进行观察分析。在修身学中,是将意识与心识这两者统归于后天“见知”,同属于显学“有玄”的领域,周朝时期还通常用“知”来表述后天心识(春秋时期开始逐步变更为智识)与意识活动,故而比较少见“智”文出现。但是,在道学修身系统内部,对于后天见知与先天闻知,却存在着明显的界定。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 《静以致远,思以明理——五德修身系列(智)》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五德”——仁、义、礼、智、信,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道德的标杆,更是古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结晶。而在这五德之中,“智”德,以其独特的视角,引领着我们探寻认识世界的规律,洞察人性的深邃,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奥秘。 本书《静以致远,思以明理——五德修身系列(智)》并非简单地罗列“智”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其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丰富内涵与实践价值。我们不谈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将“智”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人物故事和生活哲思之中,展现其如何渗透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智,非愚鲁之对,乃审慎之光 “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也不是口若悬河的辩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更强调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以及灵活的应变力。它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知,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对未来的预判,更是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识。 洞察本质,辨别真伪: 史书中,那些能拨开迷雾、直击要害的谋士,如诸葛亮辅佐刘备,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在乱世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他们并非拥有通天彻地的神力,而是凭借对局势的精准分析、对人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策略细节的周密考量。这种“智”,要求我们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浮华所干扰,而是沉静下来,用理性的眼睛去审视,用智慧的头脑去分辨。本书将通过古代史事,如“围魏救赵”的策略,解析其背后的“智”的体现,即通过改变视角、抓住关键,实现以弱胜强的可能。它教会我们,面对复杂纷繁的信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做出明智的选择。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智”同样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和对趋势的判断上。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其中的“无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逆势。书中将探讨如何理解和运用这种“智”。例如,孙子兵法中的“先计而后战”,正是强调了在行动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然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这种“智”,要求我们在行动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周全的规划,避免鲁莽行事,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探讨的“智”,是一种“谋定而后动”的审慎,是一种“知进退”的智慧。 二、智,贯穿于生活的细枝末节 “智”的修养,并非只存在于庙堂之高,它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甚至关乎生命的质量。 人际交往的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也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艺术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反省,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智”。它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本书将通过一些古代的为人处世的典故,如“和为贵”的理念,阐述如何运用“智”来化解矛盾,增进理解。我们并非提倡圆滑世故,而是强调一种基于真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智慧沟通。如何“善于听”,如何“善于言”,如何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这些都是“智”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 处乱不惊的定力: “智”的最高境界,是能在混乱和压力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有效管理。在面临困境时,“智”能帮助我们看到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书中将分享一些古代智者在逆境中如何保持镇定,运用智慧化解危机的故事。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些人会惊慌失措,而有些人则能迅速分析形势,组织救援,安抚人心。这种“智”,是一种内在的韧性,一种精神上的强大。 学习与进步的动力: “智”的成长,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渴求。中国古人向来重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升的。本书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策略,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技巧,再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态度,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智”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并非要成为博学多才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一种不断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三、智,实现自我超越的阶梯 “智”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并在更广阔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辨是非,坚守原则: 真正的“智”,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耍小聪明,而是能够明辨是非,坚守道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智”会引导我们做出符合更大价值的选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智”,是一种道德上的高度自觉,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书中将通过古代圣贤的事迹,展现他们在利益面前如何选择“义”,从而彰显“智”的崇高性。 创新与发展的源泉: “智”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关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每一项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之上。本书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鼓励创新,如何传承和发展智慧。我们并非一味地守旧,而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心灵的宁静与安顿: 最终,“智”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顿。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事物的运行规律,看清了人生的本质,便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这种“智”,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智慧,一种对生命超然的理解。它让我们不再为得失而患得患失,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达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结语: 《静以致远,思以明理——五德修身系列(智)》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智”的世界。我们不回避现实的复杂,也不惧怕挑战的艰辛,而是相信,通过对中华传统“智”德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都能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培养审慎判断的能力,并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条清晰而明智的道路,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本书,是对古老智慧的致敬,更是对当代人自我提升的期盼。它将是一次静心的探索,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